APP下载

宣王好射

2021-07-11瑶瑶

阅读(高年级) 2021年4期
关键词:齐宣王名声做官

瑶瑶

同学们好,“国学讲堂”又和大家见面啦。本期我们来看一个发生在齐宣王身上的故事,一起来读一读原文吧。

品读典故

宣王好射,说①人之谓己能用强弓②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④。皆曰:“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⑤?”宣王悅之。

宣王之情⑥,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岂不悲哉?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注释:

1.说:同“悦”,高兴,喜欢。

2.强弓:硬弓,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拉开的弓。

3.石: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

4.中关:关,同“弯”,指拉满弓。中关,指把弓拉到半满。

5.是:这。

6.情:实情。

本文出自《吕氏春秋》,讲的是齐宣王爱面子而被手下蒙蔽的故事。齐宣王很喜欢射箭,还喜欢别人夸他力气大,能拉开很硬的弓。其实,他所用的弓拉满也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气。齐宣王很得意地把弓拿给左右侍从看,还让他们拉一拉试试。侍从们都只拉到半满就“拉不动了”,纷纷对宣王说:“这张弓恐怕要一千多斤的力气才能拉满,除了大王还有谁能用呢?”齐宣王听了十分高兴。其实,齐宣王所用的弓是一张三石弓,可他却一辈子都以为自己用的是九石强弓,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三石是事实,九石是虚名。齐宣王喜欢追逐虚名,而失去了对事实的了解。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对自己的真实水平有清楚的认识。实事求是,不妄自菲薄,更不能盲目自大。别人吹捧、奉承的好话,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都只会让我们迷失在对浮夸虚名的追逐中,逐渐丧失初心,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一旦遇到真正的挑战,就立刻原形毕露,一败涂地。齐宣王被手下的侍从蒙蔽、吹捧了一辈子,被后世史书讥讽嘲笑,我们应当引以为戒。

拓展延伸

“名”与“实”的辩证关系,一直都是古人思考、讨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有实无名,则默默无闻,不为人知,难以施展抱负;有名无实,那么名气就像海市蜃楼,难以长久,甚至可能反噬自身。围绕这个主题,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或可歌可泣,或可悲可叹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误国误己

西晋“八王之乱”后期,东海王司马越接连击败长沙王、成都王、河间王等人,掌控了西晋局势。大权在握后,司马越专横跋扈,排除异己,大开杀戒,声望大跌,很快就失去了人心。此时,北方游牧民族见中原内乱,趁虚而入,一直打到京畿附近。司马越不得已,起兵征讨石勒,却又在出兵途中忧惧而亡。西晋朝廷群龙无首,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司马越死后,众臣推举名声最响的太尉王衍为统帅,继续北伐。王衍是一个精通钻营炒作的人,靠着不断给自己造势,炒作名声,一直在西晋朝廷身居高位。魏晋时期,士林“清谈”之风盛行,文人士子们坐而论道,泛泛空谈,就能为自己增加名望,成为做官的资本。王衍就是个中高手,他成功地把自己包装成清谈大师、士人领袖,声名远播。除了包装自己,他还很善于通过联姻为家族的威望添砖加瓦,他把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太子、贾充之孙以及东海王司马越的小舅子,同三股政治势力结为盟友,真正做到了“狡兔三窟”。所以,司马越死后,威望最高的王衍就被推举出来统领三军,安邦定国。

然而王衍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很清楚自己没有统兵作战、扶危戡乱的本事,他的名声都是包装吹捧出来的,所以坚决推辞。但朝廷中只有他名气最大,面对如此重任,自然也只有他才能服众。所以王衍还是万般无奈地接下了重担。果不其然,他统领下的西晋军队混乱不堪,毫无士气,很快就被石勒击败,王衍本人连同一众大臣都成了俘虏。

石勒虽然是胡人,但一向仰慕中原文明,对名声远扬的王衍也十分尊重,故而以礼相待。一次,他召见王衍等西晋大臣,询问西晋旧事。身为西晋太尉的王衍却毫无廉耻地信口开河,夸夸其谈,把西晋败亡的原因全都归于别人,对自己的责任只字不提,还声称自己本不愿做官。石勒一开始还很欣赏他的口才,听到后来王衍居然劝他称帝,不禁勃然大怒,道:“你从少壮起就受朝廷重用,如今身居高位,怎么说自己不愿做官?败坏天下的,不是你们这些人又会是谁?”看到素来敬重的中原名士居然是一个卖国求荣、不知廉耻的草包,石勒大失所望。不过他终究给王衍留了颜面,没有公开处刑,只是命人推倒土墙将他砸死。

王衍的悲剧,在于他迷失在“清谈”带来的虚名中,只重浮名,不切实际。明明没有承担天下重任的本事,却窃居高位,最终葬送了西晋。被俘后,他本该小心谨慎,低调做人,却又怀念过去万人追捧的日子,不顾忠孝廉耻,劝敌酋称帝,让人看穿了他徒有虚名的本质,害死了自己。误国又误己,王衍的结局为后世之人敲响了警钟。

猜你喜欢

齐宣王名声做官
名声和荣誉
名声和荣誉
说说做官
古代音乐典故
齐宣王好射
说说做官
齐宣王好射
东山再起
滥竽充数
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