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重维度下抗疫精神的文化审视

2021-07-08张冬利

关键词:抗疫精神中华民族

摘 要: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新标识,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需要时间、空间、主体三位一体的维度。时间维度下抗疫精神有其自身生成逻辑与鲜明特征,空间维度下抗疫精神的空间实践与现实感知体现在空间上的全局性、系统性与可控性,主体的维度体现了抗疫精神的内生动力与主体自觉。三个维度间交融互摄、动态平衡,共同构成了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中国精神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抗疫精神;三重维度;中华民族

作者简介:张冬利,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道德发展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E-mail:zhdonglin001@vip163com;广东 广州 510640)。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三重坐标定位下抗疫精神的文化审视与研究”(x2tjC2200770);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大学生参与和推进广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2018GZMZQN02)

中图分类号:G122; D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21)01-0015-08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取得了疫情防控的显著成效。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中,有一种精神弥足珍贵,我们可以称之为“抗疫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抗疫精神注定会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新标识,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需要时间、空间、主体三位一体的维度,由此构成国家历史叙述的书签,构成民族身份认同的边界,构成文明血脉传承的基因。时间维度下抗疫精神有其自身生成逻辑与鲜明特征;空间维度下抗疫精神的空间实践与现实感知体现在空间上的全局性、系统性与可控性;主体的维度体现了抗疫精神的内生动力与主体自觉,“平民英雄”呈现了价值多样和内涵提升的双重趋势,“以人民为中心”则是战疫英雄精神的价值追求与灵魂。三个维度间交融互摄、动态平衡,构成了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中国精神创新性发展(如下图1)。

一 时间维度:抗疫精神的时代特征与生成逻辑

抗疫精神的对象性基础包括发挥基础作用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中坚作用的革命文化、发挥引领作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抗疫精神从其生成逻辑的角度对特质进行提炼、总结和阐释,是非常必要而且有现实意义的。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两大精神动脉,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推动着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和胜利的精神力量。中国精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时代环境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内涵,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中,中华民族所迸发出来的英雄气概和磅礴力量为中国精神动脉注入了新的强劲血液,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奉献精神、爱岗敬业、自强不息、乐观主义、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得到了新的诠释和解读,并体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个体性与整体性的辩证、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科学性和创造性的融合、政治性和生活性的统一等鲜明特征。

1在彰显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中把握抗疫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

文明的成果往往通过制度的优势得到体现,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可以优化配置生产力要素,充分激发要素潜力,达到既定基础和条件约束下的生产力水平上限。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文化,曾在不同领域进行制度创新,井田、分封、均田等经济制度,“礼乐秩序”“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政治制度,“选贤与能”等选人用人制度等,都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正是基于深厚文化积淀的创新实践。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历史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页。

制度的优势有其历史的逻辑,在历史的坐标上,当前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揭示了创造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制度密码。回顾近代中国不同阶层为“自强”“图存”所进行的尝试,就不难理解制度的“历史选择”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解决中国问题、推动中国发展的最佳方案,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也是抗疫精神的制度密码。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0页。习近平更是明确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73页。面对此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温度”,见证了十天建成火神山的“中国速度”,展现了全国“一盘棋”的中国力量,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制度也有了新的认识。

2在新时代奋进中把握抗疫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

理想信念是抗疫精神所蕴含的基础性要素与认知理性。坚定必胜的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抗疫精神中具有基础性意义。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体现在中华民族无论何时面对危险与灾难时精神的坚定、勇气和后劲。无论是中国军队再次展现闻令而动、敢打硬仗的过硬作风,还是广大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迎难而上,用生命践行了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以及众志成城抗疫的全体人民,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强调,加强疫情防控必须慎终如始,对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防控要求不能降低,继續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的“慎终如始”和两个“不能降低”,彰显了夺取疫情防控斗争胜利的精神力量。其中抗疫精神所展现的韧性特质更是展现了其所蕴含的恒稳性指标。韧性,原指材料在塑性变形和破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后引申为事物所具有的顽强持久精神。“历史一次次表明,无论是遇到瘟疫暴发还是经济危机、饥荒甚或战争等困境时,中国都迸发出强烈的韧性精神。”利比里亚《非洲头版》网站如此评价中国的抗疫表现。中国共产党克难攻坚而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其奥秘就在于抗疫精神的韧性特质,这种韧性对外体现在能及时适应瞬息万变的客观形势,对内能克服自身懈怠等不良状态,展现出强大的弹性、灵活性和复原力。

尊重科学体现了抗疫精神的实践品格与实践理性。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讲到:“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09月09日 ,第02 版。这种实践品格正是源于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和对科学认知的坚守。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发动机。疫情防控的科学精神就是在疫情防控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过来指导疫情科学探究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大数据运用,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上下游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联合攻关,在疫情发现、预警、防治等方面,充分展现了科技防疫的“硬核”和力量。在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各区域推动跨领域、跨部门的大数据互联互通,加速共享,提升了疫情防控科学化精细化精准化水平,推动了国际国内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的协同创新,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的求真、创新、协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特别强调要用科学思想方法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

生命至上是抗疫精神所蕴含的伦理向度与价值理性。疫情之始,中国就特别强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之下,生命至上是最高原则,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保护生命。与“群体免疫”,乃至“四不”等价值伦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抗疫“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隔尽隔”,“一个不漏”的责任担当与价值伦理。习近平在赴武汉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黨中央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虑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7期,第1页。,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全国驰援湖北的精锐医疗队,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用行动展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间大爱;数日之内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3万多管理和作业人员用建设速度展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责任担当。国务院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诠释了以人为本和生命至上。

3在科学防控疫情中把握抗疫精神生成的实践逻辑

“实事求是”是抗疫精神成长的催化剂。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习近平多次指出,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一再强调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抗疫过程,是一个很好的认知、实践、再认知到再实践的实事求是过程,也是一次思想洗礼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要求把正确的事实判断作为决定和实践的前提,这是谋划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本依据。疫情发生后,全国科技战线迅速行动,不到一周时间就确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病毒毒株,及时供给全球共享。习近平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将科学防治摆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广大科研和医务工作者边救治、边总结、边改进,将论文写在疫情防控一线,坚守救死扶伤的职责,展现了防控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科学作为一项追求真理的伟大事业,已不仅是一种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知行合一”是抗疫精神传承的生命力。抗疫精神是民族复兴实践性与时代性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主张知行合一,正确处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这是谋划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逻辑。认识病毒就是理解人类自身,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与疾病的斗争史,人类的战疫史,同样有着医学进步、文艺繁兴。在这次防疫斗争中,很多大学生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投入到防控疫情的一线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普及防疫知识、参与家乡防疫工作、在线志愿云辅导、向疫区捐款捐物,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力量践行着抗疫精神。

二 空间维度:抗疫精神的民族禀赋与现实观照

抗疫精神在实践中增加了民族精神的空间维度,民族精神既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又具有现实的可验证性。每当经历一些重大事件或面临重要关头,我们看到常常会孕育并诞生一种崇高而伟大的民族精神,从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女排精神等先进精神等,这些精神在实践中共同描绘了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精神长廊。抗疫精神的空间维度是其在现实时间维度上的空间关联,这种关联具体体现在疫情防控工作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中,这些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体现。

1空间上的全局性:战略思维彰显了抗疫精神的高度与跨度

战略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文化背景、制度变迁等影响下形成的传统观念和思维特征。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理智与性格,在战略思维领域同样也有其独特的表现,抗疫精神空间上的全局性体现在对内构建战略布局和对外推动战略对接。

坚持以战略思维谋划疫情防控工作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的大局意识。中国共产党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独特优势,在“全国一盘棋”战略思路下,全国各地坚决贯彻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各项决策部署,树立大局意识,同舟共济,增强人民群众战“疫”信心。战略的基本特征是系统性和全局性,习近平多次强调,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战略上判断得是否准确、战略上谋划得是否科学、战略上能否掌握主动,从根本上决定着这场战役的发展进程。只有全局着眼,大局着想,与集体同频共振,才能取得抗疫的最终胜利。

坚持以战略思维谋划疫情防控工作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植根于中华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战胜苦难、解决危机、实现复兴的强大内生动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精神密码。新冠疫情展现了海外华侨华人与国内群众抗疫的休戚与共和守望相助,向世界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伟大精神。抓住全球华人同心合力抗疫契机,有助于我们建立完善全球华人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常态化机制,深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以战略思维谋划疫情防控工作体现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中国在自身疫情防控依然严峻之时,仍然向遭遇疫情肆虐严重的日本、韩国、意大利、伊朗等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充分体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和衷共济、共克时艰的积极姿态和大国风范,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2空间上的系统性:抗疫斗争凸显了抗疫精神的层次性与统一性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09月09日 ,第02 版。。抗疫精神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国家意识、文化认同与公民人格(图2)。

抗疫斗争强化了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06日,第01版。列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之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战胜苦难与实现复兴的内生动力和精神密码。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人民形成的高度组织化和集体高效行动,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的精神特质。

抗疫斗争提升了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在防控疫情过程中,中国采用了最严格的抗疫措施,却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这种认同的背后正是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舍生忘死的义利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众志成城与守望相助的互助精神、协和万邦与和衷共济互相合作精神等,如同基因一样,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民族成员。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20年09月09日,第02 版。

抗疫斗争促进了公民人格的健全与完善。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对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公民人格的一次大考,公民的责任感和行为的规范性在疫情防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越是关键时刻,越是国家社会治理能力和公民素养升维的良机。公民人格是个体性与公共性的统一,个体性体现在个体所具有的独立人格、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法治意识等,公共性则体现在个体所应承担的公共伦理、公共理性、公共责任和公共参与等。疫情之下,当公民的个体性与公共性产生冲突,必须遵循二者的统一。不仅每个公民面对疫情时所应具备的理性认知能力、道德规范、科学精神等是整个防疫系统的一部分,而且疫情之下充分保障每个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容侵犯也是抗疫精神的应有之义。

3空间上的可控性:底线思维呈现了抗疫精神的主体自觉

坚持以底线思维谋划疫情防控工作体现了党的忧患意识。底线思维是以底线为导向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心态,强调“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这次疫情要切实做到像习近平所强调的那样,“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20年02月24日,第02 版。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坚持以底线思维谋划疫情防控工作体现了主体自觉意识。底线思维不是一种消极、被动、防范的思维方式,而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1945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面对抗战即将“胜利”的大好形势,却一口气列举了我们可能遭遇的“十七条困難”,并据此提出应对之策,就是成功运用底线思维的典范。邓小平也反复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塌下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7页。习近平指出:“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政协委员共商国是并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新华网2020年05月24日。在疫情如何演变是未知数的情况下,在危机面前,各行各业时刻做好救治的准备,就是战疫精神坚持底线思维的最好体现。

三 主体的维度:抗疫精神的内生动力与内涵提升

1850年1月到11月,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引用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的话,“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02页。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固有基因,也正是这样一种人民至上、爱国奉献、舍生忘死、攻坚克难的英雄精神,点亮了抗“疫“精神的灯塔,构成了抗疫精神的核心。习近平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习近平: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人民日报》2013年09月27日,第01版。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推崇英雄价值观,捍卫和关爱英雄,不仅有助于人们崇敬英雄,推动更多英雄的涌现,还有助于人们学习和传承不畏艰难、拼搏进取、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和斗志。

1核心层面:“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抗疫精神的价值追求与灵魂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指出,“要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习近平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人民日报》2020年02月11日,第1版。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成果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具体到抗击新冠疫情中,就是抗疫为了人民、抗疫依靠人民。一方面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其中,直接贡献力量;另一方面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国家和各地政府的疫情防控措施,以自身行动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在各地党委政府的通力协作下,社会各方面力量被充分调动,严防死守,确保疫情得到及时阻隔和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抗疫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有很多相关论述,根本指向都是要求中国共产党的价值核心要“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上”,这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2根本层面:党的领导是凝聚同心抗疫精神的硬核力量与制胜法宝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09月09日,第02 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这一场抗疫的信心之源,各级党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干部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有效地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强大政治优势。习近平指出:“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支持,中国才能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们才能成功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应变局,才能打赢这次抗疫斗争。”同上。

抗疫精神具有的超越性,是指抗疫精神不仅彰显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的深厚底蕴,而且超越时代环境的局限,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这种超越性体现在每一个冲锋在第一线的党员身上,广大党员干部用行动展现的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3基础层面:“平民英雄”展现了抗疫精神价值多样和内涵提升的双重趋势

激发人民的参与权是疫情防控取得胜利的“内生动力”。抗疫精神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具体的思想内涵,一方面,抗疫精神是在历史的场景当中的具体的行为,它首先存在于抗疫斗争第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身上,无数医护人员、警察、基层工作者奔赴一线,这为我们的英雄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各方面遭受重大影响,尤其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手段抹黑我们,为我们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重大时代命题中,“如何讲好中国英雄故事”必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环节,它立足于回答好如何把英雄情怀扎根于大众,实现民族培根铸魂之要义。

在传统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域,群体性视角往往意味着英雄形象的符号化与扁平化,尤其是在家国同构的英雄艺术形象塑造中,早期主旋律电影中的英雄人物较多是集体意志的体现,缺少个性化意识和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新时代的英雄,可能更需要一种亲和力和人性的温度,英雄之所以能够无私奉献,因为他们内心有着很深沉的爱,对事业的爱,对人的爱,对土地家乡的爱,对这个世界的爱。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新华社,2019年09月29日。

平民英雄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唤起对人性本位的回归,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财富。在这场疫情阻击人民战争中,我们看到医护工作者、人民警察、志愿者、基层岗位人员等用行动刻画出无数新时代下的“平民英雄”形象,他们冲锋在前、全力以赴,为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筑牢一道道坚实的防线。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平民英雄们在责任与担当中彰显着抗疫精神的内核,呈现了抗疫精神价值多样和内涵提升的双重趋势。具体而言,价值多样是指日常生活中有着闪光点的人,都能成为时代的英雄;内涵提升是指不仅注重人物、事迹的感染性,也注重提升公众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历史的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49页。灾难终将过去,传承抗疫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讲好抗疫精神是我们的责任。抗疫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生产方式,不断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发掘抗疫精神的时代意义,发现其审美价值,对于今天我们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没有人喜欢危機,但遭遇危机时,人却可能获得更厚实的成长,中国精神也是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03月21日,第 2版。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我们之所以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归根到底靠的就是民族精神这一制胜法宝。

(衷心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对本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Cultural Review of Anti-epidemic Spirit From Three Dimensions

ZHANG Dong-li

Abstract: The anti-epidemic spirit is a new symbol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a nation needs the dimension of trinity of time, space and subject. The anti-epidemic spirit under the time dimension has its own generative logic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spatial dimension, the spatial practice and reality perception of anti-epidemic spirit are embodied in the overall, systematic and controllable space. Under the subject dimension, the  anti-epidemic spirit reflects its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and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The integration and dynamic balance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constitu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odays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irit.

Keywords: anti-epidemic spirit; three dimensions; Chinese nation

【责任编辑 龚桂明】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中华民族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改革的实践
抗疫精神融入大思政教育体系的路径研究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 若干着力点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用好“抗疫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停课不停学之“疫情中的我”
做人美德
新著
季札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