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望初心 承古开今

2021-07-06田丹

雕塑 2021年3期
关键词:建盏技艺陶瓷

引言

“建盏”是由我国宋代著名的民窑“建窑”烧造的一种铁胎黑釉茶盏。其承载的宋代美学与宋茶文化及其独特的烧制技艺,不仅得到当时以宋徽宗为代表的国人的偏爱,其影响力更是波及海外,可谓是宋代闽北瓷坛脱颖而出享誉中外的一匹“黑马”。建盏在不同烧制技术下产生的“窑变”奇妙丰富,那是还原气氛中通过窑内1300度以上的高温焙烧而自然形成的结晶釉。由于建盏坯土中氧化铁含量特别高,坯体在窑炉高温中易于变化,难以控制,烧制一件外观完美又具有优质“曜变”(窑变的一种)效果的建盏是很困难的,成品率非常低,这也直接决定了建盏的价值。成书于1511年的日本文献《君台观左右帐记》有载:“曜变,是建盏之最,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

历经两宋的辉煌,建盏烧制工艺随着元代饮茶习俗的改变而丧失了实用性,建窑也随之衰落,在明代已经停烧,技艺从此失传。直到1979年,国务院下达了恢复八大名窑的指示,来自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轻工所的专家、学者齐聚建阳,开始了恢复建盏的研究,建阳陶瓷厂的匠人参与配合恢复“兔毫釉”项目。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陶瓷研究专家孙建兴在项目组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全体组员共同努力下,于1981年成功烧制出“仿宋兔毫釉建盏”。被历史尘封600年的建盏制作工艺终于重见天日。“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在2011年被列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孙建兴是“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当年恢复“兔毫釉建盏”烧制技艺小组的成员,举毕生之力投身于这份挽救民族文化瑰宝的事业,四十几年如一日,相继研制成功了仿宋兔毫、油滴、鹧鸪斑、木叶、虹彩、柿天目、蓼冷汁、黄天目、曜变等三十几种建盏,向世人再现了建盏这颗“中国陶瓷史上的黑珍珠”的艺术魅力。2017年由其亲手烧制的油滴星空盏在厦门金砖会议上作为国礼由国家领导人赠予外国元首。作为现代建盏的始拓者和建盏行业的标杆,孙建兴深受国内外建盏收藏家和建盏爱好者的尊重,大家都喜欢尊称他“孙老师”。

访谈时间:2021年3月

访谈地点:武夷山“建兴建盏” 烧制基地

访谈人:田丹

田丹(以下简称田):孙老师,您好!我知道您是1972年进入德化红旗瓷厂的,您跟随洪树德教授学习雕塑并开发工艺美术瓷,还参与研发了仿明代的艺术瓷——象牙瓷。我很好奇,是什么原因促使您从白瓷领域转向建盏领域的呢?

孙建兴(以下简称孙):这个转折实际发生在我在西北轻工业学院,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科技大学学习陶瓷的时候。那时候我经常回到企业,有一次了解到一个情况,就是德化的苏清河老师正在为恢复建窑兔毫盏的烧制技艺努力,但是找不到原材料,也没有任何参照依据,很难成功。当时我们都知道建窑很重要,因为我在大学读书,不可能直接参与。我就向苏老师了解了很多关于建窑的情况,自己也用心了解建窑文化,还为此专门到陕西的陶瓷研究所请教了李国桢教授,虽然在校读书让我一时无法亲身到建窑,但我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个事。

大学毕业后,我被刚成立的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借调过去,参加调研全省的原材料储备情况。这个时候1979年国务院下达了恢复八大名窑的指示。由中央工艺美院、建阳瓷厂和我们轻工所组成的“建盏兔毫釉”恢复科研小组,全力破解宋代建盏的烧制技术。我被安排在中央工艺美院的梅剑鹰教授手下学习。当时中央工艺美院的同志负责造型研究,轻工所负责工艺和配方研究,建阳瓷厂负责生产。这个时候,我才算真正专注于对建盏制作技艺的研究。

田:机会果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听说兔毫盏技艺的恢复研究经历了很多的坎坷和艰辛,您能给我们讲讲吗?

孙:当时我们完全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恢复建盏技艺,但日本已有长达几百年对我国建窑的研究历史。为了研究工作顺利开展,梅剑鹰教授送给我一本重要资料,就是由日本陶艺家小山富士夫编著的《天目》。这本书出版于1972年,虽然内容全部是日文,但附有清晰的图片,在这本书里把中国的四件古建盏列为日本的国宝。这本书对我们寻找窑址和建盏工艺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开始我们是在建阳查找,结果发现建阳历史上竟然没有“建窑”的说法,后来是在建瓯的县志里发现有记载说建瓯的水吉有烧制兔毫盏。原来在宋代,建阳是属于建瓯的,当时叫建州。可是建瓯县志里关于烧制技艺方面只字未提,我们查阅的大量资料都只能看到历代文人墨客对建盏的赞赏,这门技术也没有传人,我们要恢复的古老工艺技术没有任何文字依据,只能自己摸索。

好在建阳政府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中心就转移到了窑址边上的建阳瓷厂。当时建阳瓷厂主要生产电瓷,就是电器上用的陶瓷。偶尔生产一些白瓷的粗瓷茶碗。所以厂里用的瓷土都是白土,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于是我們开始了原材料的寻找。因为没有记载,我们只好根据经验,把窑址上挖掘出来的古瓷片拿到科学院去分析铁和硅的含量。有科学院的配合,分析还是很顺利的。我们根据分析的结果就去找原料,原料就在窑址边上,红土加上一种含铝量高的白泥,基本接近古代建盏的坯料。但寻找釉料就没这么顺利了。当地有传说从窑址挖下去几十米就有釉矿了,结果我们拼命挖也找不到。恢复工作长达几个月陷入困境,我的内心非常沮丧。这时,梅剑鹰教授及时给我鼓励,他说:“你好好做,不要灰心,你有理论基础也有实践经验,八大名窑都是经过断代后恢复,其他窑口能够恢复起来,我们也一定能行。”梅教授还说:“你如果能把兔毫恢复起来是对国家很大的贡献,如果能把油滴恢复起来,就是对国家的重大贡献。”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多么重要而神圣,我能够接受这个任务又是多么的幸运。于是,我决心不再犹豫和退缩,甚至决定要把一生投入到恢复建窑文化这个光荣的事业中。事实证明这句话整整鼓舞了我一生。经过努力,我们终于在现在的武夷新区,就是从前叫做“将口”的地方,找到了建盏釉料。

而烧制技术的突破,是我受大学时老师的启发。他说:“做陶瓷不能眼里只有陶瓷,你要到同类领域中多汲取营养,才能开阔思路、突破局限,甚至有所创造。”于是我跑到搪瓷厂、水泥厂、大缸厂、砖瓦厂去考察、研究。结果大缸厂的烧制方法给我很大启发,砖瓦厂里红砖和青砖的烧制原理更是解决了我的研究难题。这两种砖用的都是一种原料,一种烧法,是在高温下的化学反应,铁的变价可以把红砖变成青砖,也可以把青砖变成红砖,这是可逆的。掌握了这种方法,就能驾驭它。瓷土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我们建盏的下面是露胎的,瓷土有时候红,有时候黑,这和青砖、红砖的道理一样,都是氧化还原的结果。如果想烧黄兔毫就用后期烧红砖的道理,想烧银兔毫就用后期还原的道理解决。我还在玻璃厂寻找到制作建盏釉料的相关启发。实际上釉料的成分就是一种玻璃成分。古代烧窑用柴火烧,柴火的挥发成分里面有灰,草木灰是一种碱类,遇土溶解变成釉,其实就是玻璃,玻璃成分用在陶器上就形成了瓷器。人类从生产制作陶器到懂得制作瓷器进化了1000年,实际上就是因为这1000年不懂得玻璃的生产。

就这样,在不懈的努力下,科研小组的人员历尽艰辛,经历数百次实验失败后,终于在1980年初試成功,1981年3月第一次向社会公布了仿宋兔毫盏的样品,并邀请三十多个相关单位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进行鉴定。结果得到的评价是——仿宋兔毫盏无论是从釉色、纹理,还是胎骨、造型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田:真是不容易!兔毫盏的恢复就这么艰难,那接下来研究小组攻克油滴的任务难度就更大了吧?

孙:应该是这样,可我们的科研经费已经快用完了。为了挣回些研发经费,我们甚至尝试过到上海友谊商店推销厂里的瓷器,但人家只允许寄卖,不愿意收购,我们也没有销路。结果一个茶碗100块,几年都卖不动。当时还不是改革开放,外面的东西进不来,我们也出不去。就这样,经费没有了,仿制油滴盏成了无米之炊,项目组也就解散了。

但对我来说,梅教授的那句“如果能把油滴恢复起来,就是对国家的重大贡献”时时刻刻都在耳边萦绕。老师的期望没有完全实现,我不能停下脚步。1981年为了继续恢复建盏制作技艺,我和我夫人栗云先后从省轻工业研究所调回南平市。说是回家,事实上我是带着任务回去的,因为我一直想着必须利用现有的条件继续完成梅教授交给我的任务。地方政府对我很重视,给我工资保证,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科研工作。后来又派我到建阳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又回到建阳这个小地方,其实对我来说这是很大的帮助。因为建窑的古窑址在那里,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而我们夫妻当时就只能两地分居了。不过因为南平也有属于建窑系的茶洋窑古窑址,所以那时我就两边兼顾。

1991年,我的岳父栗金旺在家里创办了民营科研机构——“福建南平市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并担任所长。他是抗战南下离休的老同志,享有抗战建房待遇,那时他已经从南平市委书记岗位上离休5年,古陶瓷研究是他离休后一直专注的事业。我的夫人栗云也是我们行业内人士,在结婚之前我们就是轻工研究所的同事,她当时负责科技立项工作。所以说,很难得我们两代人有着共同的志趣。当时的条件很艰苦,我们只能用两个小电炉做实验。没有研究经费,完全靠全家人省吃俭用的维持,一度非常艰难,看不到希望。经济特别紧张的时候,我甚至把母亲送给我夫人的项链拿去当掉。那个时候,支撑着我走过来的还是梅教授的那句话,还有我的启蒙老师德化的洪树德教授的持续鼓励。在老师们的鼓励下,那几年我将烧制技艺进行整理记录。因为当年的项目组只是做实验,然后拿去鉴定,没有完整的烧制记录。现在刚好在整个家庭的支持下,把系列建盏的烧制技艺写成了资料。这项成果在1994年获得了南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1995年获得了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我们研究所先后研制成功木叶、虹彩、油滴和银兔毫,经199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馆等三十多名古陶瓷专家和学者对这四种仿宋建盏进行技术鉴定,一致认为这些仿古产品在形、神、质方面均达到了可与古建盏相媲美的水平。这对我们是莫大的鼓励。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相继研制成功了鹧鸪斑、柿天目、寥冷汁、黄天目、曜变等茶盏。这些成果都顺利通过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省科委等机构专家的严格鉴定。

田:这份成功真是来之不易,您终于可以交给梅教授一张圆满的答卷了!宋盏技艺恢复后,接下来面临的就是建盏文化更大范围的传播与推广了。您能谈谈这方面的经历吗?

孙:1996年,我们和中国古陶瓷学会、福建省博物院、建阳文旅局在建阳组织召开了一次国际古陶瓷研讨会。那次会议很成功,为建盏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时候的状态是自己感觉很好,但还不能让全社会认同。这个时候国家开始重视非遗。2007年,我们开始筹备申遗。2008年,我们一家三代共同创办了“南平市建阳建窑陶瓷研究所”。2009年我们申报的“建窑建盏制作技艺”获批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申请了专利保护。2010年“福建南平市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进了建盏的传统制作技艺在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中转化为生产力。

2011年我们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2013年“福建南平市建窑陶瓷研究所”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2012年至2015年,我们分别被国家工商行管总局商标局核准获得“建窑建盏”“星辰天目”“武夷山建窑”商标注册。品牌的树立对我们传承非遗、打开产品市场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单位的生产性保护为建窑建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条件:一是提供了资金渠道;二是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我们传承人的自豪感,为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永续的动力。

20年前我的所有作品都销往日本,那时没有非遗之说,也没有文化产业,建盏在国内得不到认同。是非遗保护法的确立全面否定了以前的错误思想。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建盏更加贴近老百姓生活。宋徽宗时期作为点茶和斗茶用的工具,直径12公分最为合适,当时是最重要的茶器。但这个尺寸在今天的中国不实用了。而在今天的日本之所以还认同它,是因为日本还延续着茶道文化。所以,为了建盏文化在国内的普及,提高老百姓的接受度,适应国内市场需求,我们把建盏的口径从12公分变成9公分。我们先在厦门投入普洱茶市场,因为刚好普洱茶需要我们的器型,又有“九五之尊”的美好寓意,就是口径9厘米,器高5厘米。这次推广取得很好的效果,厦门的建盏市场打开了。这次成功让我们看清,中国的非遗传播一定要结合实用器。传承不是要固守老套、一成不变,也需要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让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文化价值。

2017年金砖国际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把我制作的建盏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总统。在G20分会和青岛上合组织会议上我们的建盏也成为礼品。這都是对我们建盏恢复工作者最大的肯定和鼓励,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田:如今建盏烧制技艺的现代传承面临更广阔的天地,您作为这项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对后辈传承人的培养方面都有哪些做法和想法呢?

孙:我的独生女儿孙莉跟我学了20年陶艺,现在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和省级非遗传承人。我的夫人栗云去年也评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但我始终认为,对于传承人的培养,我们不能仅限定在自己家庭成员里,必须把整个行业的年轻人带起来。过去的目的是培养工匠,现在重在培养有文化、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储备的工艺美术大师,让我们建窑建盏走向世界。这是我们该做的事,所以我们也在积极举办建盏文化的培训班、学习班;也很希望能够和地方高校合作,将建盏文化融入课程内容,合力打造一些科研项目;并能吸收一些资质优秀、吃苦耐劳的陶艺专业毕业生,将其培养成兼具理论积淀和实践能力的建盏人才。

另外非遗传承不仅要培养传承人,还必须有文字记载。2016年我出版了专著《建窑系列建盏恢复研究》,并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将恢复故宫一级文物“宋代御用建盏”烧制技艺的工作经验和数据整理成论文,在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上交流,并入选会议论文集。

田:是的,我知道不仅是您,早年您的岳父栗金旺先生就很重视理论研究,在权威报刊上发表过多篇古陶瓷研究论文。那么最后请您谈谈审视当下的建盏行业您有怎样的想法,展望未来,您又有怎样的打算呢?

孙:四十几年来,我们走得很扎实。现在必须重视的是社会上太多粗制滥造的不合格产品搅乱了市场。我们的资源浪费了,人工浪费了。尤其用机器代替传统工艺是我们不想看到。我们不是完全抵制现代机器的参与,但作为非遗一定是手工技艺占主要地位。所以我们和当地政府达成共识,一个是加强对原产地的保护,一定要进入检测;一个就是规范传承队伍。像大红袍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就做的非常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未来我会致力于三条路线:一是烧制老百姓用得起的国民建窑茶盏;二是继续攀登建盏艺术的高峰,烧制高难度的釉色;三是加强对年轻传承人的培养。

田:非常感谢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访谈,您的分享让我们对建盏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衷心祝愿您健康长寿!

结语

访谈结束,孙老师和夫人栗云、女儿孙莉热情送别我们离开。随着汽车的启动,我从后视镜中看到他们夕阳下携手偎依,渐渐变小的身影,忽然感觉到站在那里的不仅是一家三口,更是团结一心的战友,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而这次访谈最打动我的,是当我一步步走进孙老师与建盏融为一体的生命历程,所强烈感受到的理想信念赋予人的力量,以及赋予人生的价值。

基金项目: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基于口述史的闽北社会变迁中民间手工艺传承人群体研究”(项目编号:20YJAZH095)。

福建省一流课程《闽北民间美术》建设成果(项目编号:SJKC20201209)。

孙建兴,男,1952年出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烧制技艺”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8年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现为陕西科技大学)陶瓷专业,工程硕士,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鉴赏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美术陶瓷分会副会长,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南平市建窑陶瓷研究所”所长,南平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

1972年至1975年在泉州德化红旗瓷厂,负责研究开发高白、建白、黑釉瓷配方工艺,师从洪树德教授学习雕塑并开发工艺美术瓷。1978年初参加电热隧道窑还原焰烧高档瓷科研项目,试产出高档瓷,解决了电窑不能烧还原焰等难题。1979年借调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赴建阳水吉参加恢复宋代《建窑兔毫釉》的科研项目,在负责工艺及配方研究中,解决还原烧成及工艺技艺的重要难题,烧制出失传千年的珍品—仿宋兔毫盏。

猜你喜欢

建盏技艺陶瓷
趣图
建盏谣
品牌建设于建盏产业的发展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涅槃重生,土火交融的建盏之美
陶瓷艺术作品
陶瓷鉴赏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
陶瓷食具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