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林特小组作为同事支持模式对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的应用

2021-07-06苏元英张莉莉张源慧

今日健康 2021年6期
关键词:巴林组员急诊科

苏元英 张莉莉 张源慧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广西 桂林,541000)

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救治的场所,由于人力资源和医疗资源的短缺,急诊不可预测的突发情况如成批伤、暴力侵犯事件等,导致急诊科护士压力增加[1-2]。过高的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使急诊科护士产生身心紧张性反应,影响护理工作质量与效率,护士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容易产生头痛、恐惧、倦怠、健忘、易激惹、睡眠障碍等精神症状,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3-4]。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的研究成为心理研究专家关注的重点之一[5]。巴林特小组作为一种融合精神分析和小组讨论功能的心理干预技术,在西方医疗、教学等多个职业领域具有50余年的应用历史[6-8]。之后,该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护理研究领域,显示可以改善护理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提高护士的自省能力、减轻职业倦怠[9]。本研究采用巴林特小组训练对急诊科50名护士实施干预,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50名急诊科护士中,男12名(24%),女38名(76%),年龄(33.16±4.71)岁。文化程度:专科2名(4%);本科44名(88%);研究生4名(8%)。职称:护士3名(6%);护师 18名(36%);主管护师20名(40%),副主任以上 9名(18%)。广西护理学会会员50名(100%)。广西壮族自治区护理学会急诊急救专科护士6名。①取得广西中华护理学会会员证;② 在急诊科工作一年以上;③在职护士,均自愿参与巴林特小组培训,无精神疾病和药物或酒精依赖及不合作者。所有参与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

2 方法

2.1 成立巴林特小组

50名急诊科护士中组长2名,具备巴林特小组主持经验,其中1名已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其余为组员。组长职责:针对急诊科的护理工作特点,经与所有参与者讨论,确定培训主题为“工作压力、护患关系 、职业定位、同事关系、生活压力、心理健康”6个主题;鼓励小组成员对讨论案例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和感受;阻止小组成员对案例报告者个人的审问和攻击;讨论中如案例报告者个人被忽视,代表案例报告者个人说话;解释和表述在活动中出现的状况和现象,使组员获得对问题和自身新的看法;组长控制各环节的时间;鼓励小组成员对讨论案例表达想法和体验。

2.2 制订并实施小组活动方案

巴林特小组目的:活动实施方案遵循国际巴林特联盟制订的巴林特小组实践规范[10],每月开展小组活动 1次,每次1.5小时,并结合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确定讨论主题,组员通过对讨论案例的体验式学习,达到促进自我行为反思的目的。巴林特小组形式:①提出问题(< 6min):所有成员围坐成圈形。组长提议所有成员根据培训主题提出自身经历的案例,由大家选择其中一个案例。选中的案例报告者详细介绍该案例的发生原因、经过,特别是事件中细节。其他成员倾听、思考。②阐明问题(< 6 min):报告者讲述该案例中自己存在的问题,如事件发生时自己的思想、感觉及躯体感觉等,成员们用心倾听并在脑海中逐渐构建事件画面,组长给予报告者肯定,并扼要归纳该案例中2~3个问题。③询问答疑(< 15 min):其余组员自由询问报告者该案例的相关细节,但不能对案例提出建议和解释,报告者据实回答案情细节;④倾听他人意见(30~40 min):案例报告者暂退出圈外,组员们自由表达对该案例的看法、感受、建议,报告者圈外倾听和思考;⑤个人总结(约 8~10 min):报告者回归圈内,进行总结发言,根据其余组员的发言总结自己之前未发现的问题,并表达自己对该案例新的认识和感悟;⑥组长总结(3~5 min):组长总结发言感谢案例报告者,通知下次活动时间并结束该次培训活动。

2.3 研究工具

采用李小妹等[11]编制的护士工作压力量表进行评分,该量表包括护理专业及工作(7个条目)、时间分配与工作量(5个条目)、工作环境与资源(3个条目)、患者护理(11个条目)、管理及人际关系(9个条目)5个维度,采用1~4级评分法,总分为14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士承受的工作压力越大。总分75分以下压力为轻度,总分75~ 105分压力为中度,总分106分以上压力为重度。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于1975年编制,其作者是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③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共90个条目,包含10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160分或阳性项目>43项,或任一因子分>2分,筛选为阳性[12]。采用护士工作压力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0名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巴林特小组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100%。

2.4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核准后采用SPSS13.0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差异。

3 结果

表1 50急诊科护士巴特林小组干预前后工作压力量表分值比较(±s,n=50)

表2 50急诊科护士巴特林小组干预前后SCL90分值比较(±s,n=50)

4 讨论

4.1 巴林特小组能够有效减轻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压力

急诊科担负着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在当前疫情下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巨大,急需给予心理干预[13]。国内外研究表明[14-15],巴林特小组训练能够减轻职业压力。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在除“患者护理”维度之外的4个维度得分上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护理”维度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则说明,维度中“工资太低、继续深造的机会太少”等情况长期客观存在,对护士构成压力的固化程度严重,很难被巴林特小组训练这一类的心理技术所影响。该结论与陈翠华,柏涌海研究结论一致[16]。本研究通过巴林特小组训练,通过改变研究对象对工作的认知,使研究者心态趋于乐观,对压力源的认识发生改变,从而有效减轻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压力。

4.2 巴林特小组提高了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

巴林特小组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1975年成立了巴林特国际联盟,巴林特国际联盟主席海德·奥登在《职业化关系—— 巴林特小组的理论与实践》中进一步强调了巴林特小组在促进医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做出的贡献[17]。

本研究通过巴林特小组干预后,急诊科护士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及焦虑因子得分较干预前均有所降低。同时护理人员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都有明显的缓解和减少,本研究结论与杨丽娟、骆嵩等研究结论一致[18]。

4.3 巴林特小组促进了急诊科护士沟通水平,从而促进了护患关系和谐

巴林特小组活动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可以让小组成员能够很好地体验病人和家属的处境,引导护理人员进行自我反思,看到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及与病人和家属治疗护理、沟通交往过程中自身存在的、平时意识不到的一些习惯性问题,并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思考,从而不断调整和改善自身的行为。巴林特小组活动帮助护士发自内心的重新认识自己的行为,提高了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同理心[19],达到提高护患沟通技能的目的,从而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

4.4 巴林特小组促进了急诊科护士同事间的相互支持

同事支持是社会支持的形式之一,是处于同等地位的人之间的支持和帮助[20]。当护士感受到挫折或压力情境,同事支持可为其带来不同形式的援助和支持。

目前,我国在护士同事支持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数只是体现在理论研究上,实际临床应用较少[21]。本研究采用巴林特小组活动作为同事支持模式对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压业进行干预,取得满意的效果。在巴林特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所有组员都能够把自己经历过的不愉快的事件分享给其他人,负性情绪得到了抒发。在组员讨论环节,让案件经历者感受到被接纳和认可,从而得到情感支持。经过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参与过程中急诊科护士有了来自同行的心理支持。同时在活动中获得团队的理解和支持,从而缓解工作中的负性情绪和压力[22]。

4.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未设立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巴林特小组对护理人员工作压力的长期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巴林特小组作为同事支持模式能够有效减轻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压力,提高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护士和职业满意度,同时,促进了护患关系和医护关系的和谐。

虽然本研究存在样本小,未设立对照组的不足,但巴林特小组作为同事支持模式可以提高医院护理工作质量的软实力,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提高巴林特小组对临床护理工作各方面的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巴林组员急诊科
你的不开心,让园艺温柔治愈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御苑印家俏巴林
小组落幕
巴林石收藏趣谈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护理绩效考核在急诊科的应用
巴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