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古则深,出古则远—根雕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2021-07-06张维文王建伟

名家名作 2021年6期
关键词:根雕创作艺术

张维文 王建伟

与艺术结缘,是件奇妙的事情。是美丽的邂逅,还是缘由天定?每个从艺者都有自己的故事。掐指算来,我从业余爱好到专业从事根雕艺术创作已有30个年头了,起初受当地木匠所创根雕小摆件《鼠(数)钱》及曹建考(原平顺县文化馆馆长)创作的根雕花架及摆件《喜上眉梢》的启发,开始自制简单工具,玩起了“根雕”。我生长在农村,能见到的柴根不少,先从小鸟、小狗“应物象形”做起,竟引来不少赞誉。可因生活与学习环境影响,接受知识的途径有限,视野不够开阔,作品艺术性不强,让人看不到智慧。随着日后的不断学习与探索,我认识到,要真做出个所以然来绝非易事,它不仅需要木工及雕刻技能,还需要文学、美学及相关知识作支撑(如音乐的节奏、韵律等),根雕的门槛并不低。我一直认为当代人们所称谓的“根雕”“根艺”,历史久远,起初应是木匠所为。1980年《文化与生活》杂志一期的封二刊登了姚元龙的作品《在泉边》且标注的是“树根造型”,可见当时还没“根雕”“根艺”之说,从史前艺术遗迹(遗存)看,大多是造型艺术,属美术范畴。

《周礼·考工记》是齐国官府工匠所记有关工艺的典籍,是最早的一部工艺专著,记述了木工(木匠)工种等内容,体现了“世物有分工,行业随行规”的职业操守。现能见到最早的“根雕”实物,是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辟邪》(现存于荆州博物馆),它以天然根体为身,根杈为腿,虎头龙身,呈奔走状,四足雕有蛇、蛙、雀、蝉等图像,是一件用树根雕刻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据《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诗人韩愈《题木居士》:“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从唐代看,文官和诗人的介入,对根雕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少数人独享的东西广泛流入民间。赏根文化尽管在各个历史时期均有不同记述,但远不像赏石文化有白居易《太湖石记》及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专门著述。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根雕艺术发展的重要转折期,1983年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根的艺术》纪录影片。1985年12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根艺研究会”,马驷骥任主任,这期间出了许多书籍。出版发行量及影响力最大的是马驷骥、张二滨编著的《中国根艺》和设立全国性“刘开渠”奖的根艺评比活动,这期间在王朝闻、刘开渠、杨成寅等一批美学家和艺术大师的介入和推动下,创作题材更丰富,表现技法、艺术表现性更强,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根雕”“根艺”事业发展盛况空前,尤以浙江、福建为最。2017年12月,在浙江开化“根宫佛国”又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根雕艺术专委会”,徐谷青任主任。2018年创办了《中国根雕》季刊,成立了《中国根雕》专家指导委员会,周郑生任主任。这两本权威的书刊,我且称为“南雕北艺”。当前我国根雕事业发展最好的是浙江省文化特色小镇5A级景区“根宫佛国”,其建筑风格,占地规模,作品类别、数量、体量已具备申报世界级文化遗产的条件。连续六届的国际性“醉根”杯创意设计大赛把根雕艺术推向了世界。我一路走来感慨颇多,确感艺术之路没有捷径,需尽一生之力而为之,尽管我没有取得什么业绩但至少有足迹,有困惑也有感悟!归纳起来有四点心得体会愿与同行分享,不当之处希方家斧正。

《坐看风云起》

《道生》

一、性相近,识相远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事物,因为每个人看待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根雕”一词,从《新华字典》《辞海》上都找不到相应解释,其他书刊上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有人称“树根造型艺术”“根的艺术”“根艺”“根雕”,我认同后者。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的:“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T/ZZB 1338—2019(根雕团队标准)是这样定义根雕的:以根材为创作材料,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处理,创作出天人合一,符合审美情趣的作品。从现有的表述形式上看,主要有三大类型:自然型、雕刻型、实用型(花架、茶台、家具等)。自然型最著名的表述是韩愈的诗:“为神讵比沟中断,遇赏还同爨下余。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雕刻类型中最大、最全、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根宫佛国”。实用型当然是浙江东阳木雕了。我最先看的是《根艺创作与欣赏》(彭春生、朱大保、李淑萍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从头至尾不知读了多少遍,可能与先入为主有关,自认为与我创作的作品略同,均属最大程度利用根材、顺势加工、略做修饰的自然型这一类。著名美术史论家常仁侠曾述:“天生根艺,历史久之,奇根劲节,饱含异光,造物赋形,变化无方,唯有识者,乃能衡量,略加修整,永作宝藏。”我认同这种理念并到江苏无锡当代代表人物屠一道的“根艺珍藏馆”参观学习。我的根雕作品《龙马精神》《吹箫引凤》《坐看风云起》就属这一类型。

《吹箫引凤》

二、增学养,拓眼界

秉持“少知则迷,无知则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念,2013年3月21日,为了深入了解根雕艺术发展的方向,我只身南下至中国根雕之乡福建闽侯县上街镇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走访学习,发现该区域大都以传统题材创作为主,尤以达摩、弥勒、观音等造像见长,同质化趋势偏重,易生视觉疲劳,很少有划时代新品出现,这使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根雕艺术真成了“南雕北艺”了吗?仅已出版的图书《中国根艺》《根艺》《红河根艺》《根雕工艺》《雕根问道》《中国根雕》《中国根雕艺术》《福建根雕》《奇木雕刻艺术》等就弄得人摸不着头脑,确切地讲,还没有从学科的体系建立起真正的理论来,根雕仍属边缘学范畴,当归木雕类,仅属木雕之分支。根艺学说讲究“不雕”,根雕学说讲究“巧(局部)雕”。就“根雕”“根艺”的叫法,当代根雕宗师屠一道之子屠亮曾撰《为根雕正名》一文,足见有争议,依我看有争鸣并非坏事。从全国分布来看,呈现出两大基本流派:北方较看重树根的自然形态向艺术形态转变,而南方雕刻的成分居多。我认为,无论何种称谓,理应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根据创作个体的喜好去创作心爱之物,表现形式应多样化,有自然型、具象型,也有抽象型,题材应宽泛,不应受地域影响和形式表现而过于纠结,如林兴坦的根雕“漫画”作品《吸烟有害健康》《梵高》《矿工》等就很有时代特点。让作品说话,理同书法艺术中的草、隶、篆,不能说草书就不是书法艺术,“大写意”就不是绘画。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我于2017年11月5日至2018年11月5日参加国家非遗培训计划“中北大学”雕刻班学习,听教授讲“横向传承,纵向借鉴”的创作思想,在这期间又到清华大学听博士生导师许正龙教授的“中式物语”讲座,我茅塞顿开,这不正是清代画家石涛所言“融古法为我法,不囿于陈式,不拘泥一格,取其为己所好者学之”吗?我顿悟到无论是叫根艺还是根雕都是“物语”,具有物态、物理、物情。正如许正龙所言:“关注物语,彰显物性与语境,表象是物化造型,深意却感念、理念、观念。”通过系统学习,我认为,随着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做像做精已日趋简单,但观念、理念的表现越来越难。根雕艺术的本真是“天趣”。何谓天趣?“天”就是天意、天然、天生的东西,它集日月之精华、天地之造化,是种自然天成的美,选材时应着重根的奇、巧、古、怪、绝。随着人们对趣味艺术与文化创意需求的不断升温,着眼点应是时间、空间,理应表现活力、运动及其他的内在力量,而不应大刀阔斧地将根的自身语言符号破坏掉,丧失了材之美。对根雕的“雕”我是这样理解的:去皮、裁剪、清理、打磨、抛光等,并非是审美主体按主观意识去雕刻。根的趣味性和意味性,妙在似是而非,巧在自然天成。我创作的“组合式”根雕作品《出舱》《飞龙在天》就较前期有了质的提升。

三、找“融”点,谋新篇

我本着立意求“新”、形式讲“韵”、特点出“奇”、取材见“巧”、施艺有“因”的原则,借鉴学习国内外顶尖根雕艺术家经典作品的创作技法创作作品,这一直是我本真的追求。坚持在思考创作时不再一味地只在表面上思来想去,更不去钻牛角尖,深知这样会离创作的实质越来越远,要转换角度去思考问题,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相信材料才是创作工艺美的物质基础。认识、鉴别材料并做合理利用才是创造工艺美的前提,只有创新,才会有突破,只有突破,才能使作品更具有审美趣味性、意味性。

在“德国韦特海默”的格式塔完形心理学创作原理和书籍《中国当代雕塑史》的影响下,我也曾采用过石头、陶瓷、相框等来进行大量的创作实践,起先还觉得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随着学习探索实践的不断深入,仍感不尽如人意,又试着用形式美法则,借用雕塑符号语言,将不同材质重构,将工艺与自然根材的特殊符号重构,重新组成新的图形,使主观认识出现新情境,使作品内涵更丰富,更具创新性、审美性。我始终认为作品必须具有思想和创作者的情感表达,它所呈现出来的美才会高于现实的美,才能具有视觉冲击力、历史穿透力、文化吸引力。我的作品《静观》《心琴》《道生》《追梦》《冰川》就是这种理念指导下的产物。

四、入古则深,出古则远

任何艺术门类都要有能引领方向的实验作品和突破传统的艺术家。实践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有探索的价值,在历史长河中都会留下该有的痕迹。创新是艺术的生命,突破是创新的前提。我认同韩美林“艺术创作没有规定性,与其他科学不一样的地方是它的绝对独立性:独立的形式,独立的风格,独立的手段,独立的方法,独立的形象和独立的艺术家个体,因而它也不具备规定性的规律和模式”的观点。艺术之所以能伴随人类文明进程从远古走到今天,就在于艺术家不断打破固有模式。文化艺术的发展,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观念的更新而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规律。社会学家、美学家冈布里奇说:“艺术史并不是一部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而是一部观念变化的历史。”不同时期,人们对艺术构思与设计有着不同的要求。当下流行趋势变化极快,艺术构思、设计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要坚持走在流行趋势的前面,通过不同元素的解构重组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独创精神和审美精神的作品。

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诚愿广大从艺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实践创新,多出与社会共享、与时代同步的新作品。

《精卫》

猜你喜欢

根雕创作艺术
Jazz
浅谈幼儿园大班根雕活动的研发与实施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有趣的根雕》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根雕艺术品正逐步进入收藏领域
爆笑街头艺术
刘勇根雕艺术新作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