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两地“智能化居家社区养老”一体化建设探析

2021-07-04陈元刚陈婷蕊

科学与财富 2021年13期
关键词:一体化建设智能化

陈元刚 陈婷蕊

摘  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解决养老问题成为当务之急,而我国智能化、互联网等高科技飞速发展,将智能化与居家社区养老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智能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已成为现在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新方向。成渝地区作为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区域,通过对成渝地区的老龄化程度与养老现状分析,提出在成渝两地建立一种“智能化居家社区养老”的新模式,将成渝两地的养老进行一体化建设,同时对其一体化建设所要面临的问题及障碍进行揭示,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智能化;居家社区养老;成渝两地;一体化建设

一、引言

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人口数量大量增加,随之出现的养老问题成为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加快养老模式的探索,更好地满足众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成为当务之急。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融合,尤其是在智能化居家养老产品的开发、设计与运用中更为丰富。如英国的“聪明屋”,该项智能化的设计能够检测居住人的健康和安全状况,能够为独自居住的老年人提供安全保障,使其能够度过更安详的晚年生活;芬兰“活跃家庭生活”的养老产品也为老年人的养老提供了便利,例如老年人手腕带的安全手表,这是专为在家独居老人设计的安全报警装置;日本的看护服务机器人也为老年人的居家安全提供了保障,这些都是智能化融入老年人养老服务中的应用前景。国外的这些研究与实践为我国依托社区平台将智能化应用到老年人养老服务中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与启示,但是由于我国国情、地区形势与国外有所不同,这些经验借鉴还需要与我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进行不断完善和实践,这也为该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研究空间。

与此同时,我国的互联网技术、智能化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和其他科技产业不断发展创新,成渝两地在互联网和智能化趋势上也不断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也为成渝两地将智能化融入养老服务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近几年来,公共服务一体化是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成渝两地已经在多个领域构建了机制,如教育、医疗、体育、交通和政务等领域,并展开合作,不断地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持续加深两地公共服务的共建与共享,这不仅方便了政府在各个方面的管理与合作,也方便了成渝两地的居民生活。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开展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针对成渝两地的养老问题提出了一种“智能化居家社区养老”的模式,建议在解决养老问题方面也进行一体化建设,成渝两地合作开展针对养老问题的新型模式研究,旨在为成渝地区的养老服务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而成渝两地都有着向互联网和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在老年人服务中融入智能化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这就为“智能化居家社区养老”提供了技术依据。同时,重庆和成都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中心区域,两地的养老一体化建成之后,再将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其他地区引入进行养老一体化建设,这就形成了重點区域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那么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养老一体化建设也就更加容易了。

二、成渝两地养老的现状

(一)成渝地区老龄化程度

国际通行划分的标准来看,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超过7%,则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地区,当该比例超过14%,则该国家或地区进入深度老龄化地区。如

表 1全国老龄化排名前十的地区所示,四川和重庆两个地区在全国老龄化地区排名中排名分别为第三和第四,并且两地在2018年就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地区。如表 2 成渝两地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所示,2010年,成渝地区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9.71%和11.56%,成渝两地人口老龄化差异稍有扩大,并与全国老龄化的平均水平拉开差距;2021年,成都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13.62%,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40.27%,重庆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17.08%,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47.75%,成渝两地的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扩大,但其均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由此数据来看,成渝地区老龄化程度在全国排名靠前,其人口老龄化都比较严重,且老龄化程度还在进一步深化。

(二)成渝地区养老方式现状

目前,从成渝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老年人都采用的是居家养老的方式,少部分的老年人采用的是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方式。众所周知,居家养老的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在老龄化发展加深的趋势要求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了,其一是家中子女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难以兼顾到老年人的平日生活和生病起居,其二是居家养老的老年人难以享受到社区和机构在养老方面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服务;而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方式又将老年人的全部生活托付给社区和机构,社区和机构的投入较高,但投资回报率较低,后续支撑难度较高,而且服务设施不完善。在实践当中,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都缺乏有效的长期盈利模式,单独依靠补贴的方式难以走上持续发展的轨道。

如表 3 成渝两地养老服务机构所示,在养老机构数量方面,2020年,重庆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1427家,较2019年增加了24家,增长了1.71%;养老床位总数为22万张,较2019年增加了0.2万张,增长了0.92%。截至2020年底,成都市养老服务机构数达552家,较2019年增加了6家,增长了1.10%;床位总数为12.70万张,较2019年增加了0.20万张,增长了1.57%。虽说养老服务机构及其设施的增长情况可观,但是与增长较快的老龄化人口相比,养老服务机构的资源仍然是非常紧张的,并且根据两者的增长速度来看,在目前及未来一定的时期内养老服务机构的资源是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的。

如表 4 2020年成渝两地医养结合情况所示,在医养结合方面,截至2020年9月底,重庆市医养结合机构共有144家,其中“医办养”70家,“养办医”74家,机构的总床数为4.25万张。除此之外,全市有9个医养结合案例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世界卫生组织医养结合典型案例,有6家机构入选国家首批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机构。

截至2020年底,成都市共有医养结合机构108家,其中90家已经纳入医保定点。全市医养结合机构中开展养老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有55家,设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养老机构有53家;机构的总床数为30332张,其中,医疗床位有13648张,养老床位有16684张,医养服务人员有14615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404对,医疗卫生机构与日间照料中心建立合作关系为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1621对,为成都的老年人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养老服务。

成渝地区作为全国第一批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两地率先建立了失能老人护理制度,为地区中失能的老人提供相应的保障。成都在2017年7月1日正式开始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截至2020年7月,参保人数高达883,01万人,待遇支付2.81万人。2019年在成都享受待遇的总人数为1.9万人,比上年增长了4.8%,其中居家护理1.62万人,机构护理和机构上门护理0.28万人。2018年12月,重庆市在巴南区、大渡口区、垫江县、石柱县这四个区县开始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截至2019年12月,该制度覆盖了47万人。

由上文可见,成渝地区在近几年对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服务设施、医养结合和护理保险上有所改善,但随着成渝两地老龄化严重的趋势,按照这种增长程度来看,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并且當前的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在一些方面也未达到实效。因此,单纯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不能适应老龄化发展趋势,这为提出的新模式——“智能化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奠定了基础。考虑到成渝两地的地理区域和人文习俗较为相似,并且成渝双向流动养老需求较为旺盛,而又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两地经济活动进一步密切,人员交往进一步加强,顺势提出先将成渝两地的“智能化居家社区养老”模式进行一体化建设,先解决成渝两地的养老问题,再引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其他地区,并进行养老一体化建设,由中心区域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其探索对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具有示范效应。

三、成渝两地“智能化居家社区养老” 模式的构建

由上文可知,智能化的居家社区养老的模式能够有效地缓解单纯的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所带来的问题,并且智能化也使得养老服务效率更高。所谓“智能化”,是指事物在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具有的能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属性。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将成渝两地养老服务的资源进行统筹分析,获得老年人的各方面养老需求,更加精准地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与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匹配,并且在服务中运用到特定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包括生活照料服务管理系统、社区活动服务管理系统、健康服务管理系统、心理疏导服务管理系统、养老服务监督与评价系统、社区医院管理系统、紧急呼叫系统、风险防控系统等)和智能化产品,将线上的养老服务系统与线下的养老服务综合圈结合,能够更高效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使社区的工作变得更便捷。具体构建的模式如下:

(一)建立养老服务资源匹配系统

针对成渝两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如何匹配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养老服务资源匹配系统,引入大数据和互联网,更加精准地将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及时匹配,为以后更好地服务奠定了基础。该系统的实施主要通过建立大数据和互联网的系统,为该系统设计一个匹配命令,有居家社区养老需求的老人及其监护人可以登录该系统,及时将老人基本信息录入系统,另一边提供养老服务的相关机构和社区将其养老设施和服务的基本信息录入系统,然后通过该系统的匹配功能进行匹配,并按照匹配度高低排序,这样能够更高效地选择更适合老人的养老机构,这就实现了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有效且精准的匹配。

(二)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

对于老人平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管理,可以建立一个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包括生活照料服务管理系统、社区活动服务管理系统、健康服务管理系统、心理疏导服务管理系统、社区医院管理系统、养老服务监督与评价系统、风险防控系统、紧急呼叫系统等八个系统,该平台分为电脑端和APP,平时居家的老人可以通过APP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服务,系统会自动将其反馈到社区或机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该平台的电脑端实时了解到老人的需求,并安排相应的服务,可以实现养老的“最后一公里”。养老的“最后一公里”是指老年人可以足不出户享受到所需要的养老服务,如工作人员上门送餐、上门医疗保健等。

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根据系统的功能特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基本信息管理系统、日常服务管理系统、监督管控系统(如图 1 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所示)。

其中基本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记录居家社区养老的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家庭情况、紧急联系人等)、身体健康状况(如患病情况、健康程度等)和平时需要的特殊护理服务等。

日常服务管理系统包括了对居家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平时的生活照料服务、娱乐活动、心理疏导和社区医院等服务管理系统,这方便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养老,为其提供更便捷、更适合的服务。

监督管控系统包括对养老服务的监督、风险的控制和紧急系统,这能够让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同时,老年人也可以通过该系统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呼叫,避免意外发生。

(三)引入智能化产品

智能化产品为养老服务提供硬件设备支持,也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提供数据信息。智能化产品是指利用互联网和传感器等技术开发并应用到养老服务当中的产品,包括了提供环境安全和身体健康情况监测的智能化家居设备以及可以穿戴的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的家居设备可以与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相连接,实时将老年人的健康数据传输到该平台,能够满足老年人平时的养老需求,包括智能服务机器人、居家防盗红外探测、煤气探测设备等。可以穿戴的智能化产品也支持与养老服务管理平台连接,随时传送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信息和定位,包括智能手环、智能防走失定位等。

(四)建立线下养老服务综合圈

除了线上的养老服务系统和智能化产品以外,还应当建立线下实体性的养老服务综合圈,线下的养老服务综合圈将线上的任务落实清楚,才能更高效更精准地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它是提供各类服务的最终落地环节。通过线上的日常服务管理系统来了解到老年人所需要的养老服务,带动线下的传统养老服务业,例如提供食宿、医疗、心理疏导等,除此之外,支持养老服务与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健康养生和金融等行业融合起来, 例如在文化教育方面,为老年学习课程安排,建立图书室供其学习;在旅游方面,为有需求的老年人开发老年旅游业;在体育方面,建立专门的老年人运动区域,指导老年人运动,研发适合老年人的新型运动;在健康养生方面,开展养生小课堂;在金融方面,打通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的融资渠道,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推动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对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融资开通绿色通道。发展成新型的线下养老服务综合圈。这种新型的养老服务综合圈能够涵盖老年人日常所需要的衣、食、住、行、医,也包括老年人的心理疏导和娱乐项目,同时开展上门服务来解决养老的“最后一公里”,以实现养老服务的便捷化、养老服务内容丰富化和养老服务品质专业化。

综上所述,建立一种新型的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单纯的居家养老或社区养老所带来的问题,如图2所示,该模式的主体有四个:线上服务平台、线下综合服务圈、智能产品和老年人。线上服务平台主要有养老服务资源匹配系统和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是该模式的综合信息平台,养老服务资源匹配系统更精准地将老年人养老的需求与提供养老服务的社区及机构相互匹配,精准且及时地完成“人机”匹配,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一方面能够记录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另一方面老年人通过相应的APP提出日常的需求,该平台收集到信息后传递到社区及机构,并将该需求信息分配到线下综合服务圈,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线下综合服务圈是社区及机构建立的线下实体性的养老服务综合圈,是该模式的服务供给,包含了养老所需的衣、食、住、行、医等方面,在接收到线上服务平台的需求分配后,安排线下的工作人员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实现服务输出。智能产品是该模式的硬件支撑,养老智能产品在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同时,能够与线上服务平台连接,为其提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数据,让信息平台能够实时更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为更好的养老服务提供的信息基础。通过线上服务平台与线下综合服务圈相结合的方式,将服务精准输出到老年人上,并引入智能产品,来实现更便捷、更丰富、更专业的养老服务。

四、成渝两地“智能化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障碍分析

(一)受两地行政壁垒的制约

在保证行政隶属的前提下,开展一系列的养老服务,进行养老服务一体化的建设,行政壁垒的强弱程度与一体化水平的变动是呈现相反关系的。成都和重庆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其行政壁垒制约了养老服务一体化。具体来说,在推动养老服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成都与重庆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出于对自身有利的考虑,成渝两地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各自为政的行为,而养老服务是属于公共服务领域的,其投入较大,投资回报期较长,回报率较低,因此两地都不希望过度发展养老服务建设,也不愿意接纳更多的外来养老人员来占用本地养老的资源,同时也不想由于老年人口过多而导致城市老龄化更加严重,从而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养老服务一体化建设上的“邻避效应”就是这样形成的。

(二)医疗资源、养老服务设施和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不均

目前,成渝两地在医疗资源、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服务人才和护理人员等方面都存在着供不應求的问题,各大区域的优势资源没有与资源匮乏的区域共享,导致了部分地区的资源闲置,而部分地区却很缺乏,造成了资源不均的局面。拥有先进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设施、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员的地区更能吸引老年人,资源不均让一些老年人自发地到一些大城市求医问药,这为成渝两地养老一体化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三)在养老服务中社会与市场的力量不足

目前为止,政府是养老服务的主要供给方,但是仅有政府的力量太过单一,并且成本高、效率低、质量差,在未来老龄化逐步严重的趋势下,很难满足如此之大的养老需求。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养老一体化建设上,成渝两地在养老方面的政策有所区别,社会与市场的力量在当前来说较小,并未发挥出他们的优势,为了满足更丰富、质量更高的养老服务需求,应当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提升社会和市场在养老服务中的水平,这样成渝两地的养老一体化才能持续壮大。

(四)投入成本较大

运用“智能化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所投入的成本主要包括线上养老服务资源匹配系统和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引入智能化养老产品和线下养老服务综合圈的建立。

两大线上服务系统和平台的建立和后续的运营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并且还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更新,投入的成本较大。智能化养老产品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其研发需要投资大量的资金、实践和人力,这就导致了回本的时间较长,并且在之后的运营中,也需要大量的资金维护支持,当产品投入市场后会收取较高的费用,而这些智能化产品主要针对于退休的老年人,如果老年智能化产品的定价较高,可能会使许多老年人望而却步,从而导致生产厂家获利能力较低,投资回报率低,最终降低其研发能力。同时,线下养老服务综合圈的建立需要投入能保证养老基本要求的基础设施、能满足养老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等。

五、成渝两地“智能化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成渝两地应积极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成渝两地应当根据其不同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提供具有特色和个性化的养老服务。例如,其中一些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完善、气候宜人、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这些城市相对于其他城市来说更适合长期居住,就可以着力于吸引老年人长期居住养老和异地养老等;其中一些城市养老设施发达、医疗水平高、服务水平高,这些城市就可以着力于发展医养结合的建设发展;其中一些城市周边的景点较多、自然风光优美,这些城市更适合开展旅游产业,可以重点开发成老年人旅居养老、观光养老的度假村。

(二)建立养老服务发展共建共享平台

成渝两地中各区域的养老服务发展情况有所不同,各区域的医疗资源、养老服务设施不均,可以建立养老服务发展共建共享平台,将各区域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情况输入到平台中,各区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的情况。同时,养老服务人才资源也应当共享,一方面,鼓励更多院校开设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另一方面,对养老服务人员提供政策补贴,如学费补贴、入职补贴等。定期在养老服务发展共建共享平台上更新该地区的资源状况,主城区域带动其他区域共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

(三)鼓励社会与市场参与养老服务,打造三元循环发展带动产业发展

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应当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社会组织和市场进入养老服务中,逐步形成由政府、社会、市场形成的多元供给养老服务的模式,提高社会和市场在养老服务中的贡献。前文提到建立线下综合服务圈,该服务圈可以引入更多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将养老服务与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健康养生和金融等行业融合起来,带动相关的产业共同发展,例如为老年人开设学习课堂,可以带动老年教育产业;为老年人提供老年旅游服务,可以带动周边的旅游产业;为老年人提供体育指导服务,可以带动周边的体育行业;平时给老年人提供的食品、用品、医疗等,可以与周边超市和医疗服务机构等合作。在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日常生活服务的基础上,也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智能化养老产品也可以引入市场的力量,如与一些研发养老产品的企业进行合作,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提高了社会与市场的参与度,还带动了养老产业的发展。

(四)政府主导和政策大力支持,融入金融机构和电信部门

在“智能化居家社区养老”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政府应当起到主导的作用,制定推进养老服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由于养老服务具有投入大、投资回报期长、回报率低的特点,政府还需要颁布各项优惠政策来支持该项目的建设,例如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减免税、补助贴息等方式,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养老服务一体化的建设中。

另一方面,可以将养老服务与金融机构和电信部门融合发展。首先要打通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的融资渠道,例如银行可以为养老服务机构或社区提供贷款优惠,降低养老服务机构或社区的融资成本,同时,针对银行为其提供的贷款优惠,政府也应当为其提供税收优惠。在平时的运营中,可以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电信部门进行合作,让其作为公司股东为养老服务机构或社区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利润分成作为回报,同时,也需要政府为它们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

参考文献:

[1]成歡,肖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推进成渝城市群养老保障一体化建设的探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06):10-21.

[2]王羽,王祎然,赫宸.“互联网+”背景下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提升策略研究[J].建筑技艺,2020,26(10):64-67.

[3]王明霞.兰州市“互联网+”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04):54-61.

[4]王雪珍.“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路径研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0(04):102-111.

[5]兰超歌.“互联网+”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20(15):18.

[6]黎新,胡丽琴.互联网视野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5):49-51.

[7]唐瑛.“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0(05):126-128.

[8]刘纯燕.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构建初探[J].电子商务,2020(04):74-75.

[9]陈嘉琳.“互联网+”背景下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20,10(02):308-310+316.

[10]马建铭,王淑翠,宣峥楠,俞金君.我国“互联网+”社区互助养老的发展路径[J].区域治理,2020(04):63-65.

[11]陶闵,李伟.“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构建对策——以成都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8(13):63-65.

[12]庄雪.“互联网+”模式下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服务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11):25.

[13]刘韵琳,吴智利,刘睿辰,陈迪.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新型区域融合养老模式探究——基于三省一市医疗一体化视角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1(17):61-64.

[14]董浩,苏立宁.长三角地区养老服务一体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1):180-182.

[15]刘雅菲,马兴基.长三角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老龄科学研究,2021,9(05):45-56.

[16]毛思洁.城乡一体化养老,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J].宁波通讯,2021(04):20-23.

[17]李圆圆,王新雅.养老服务一体化的阻滞困境与策略选择——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1,21(01):36-43.

[18]梁红秋.打通京津冀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J].北京观察,2021(01):7.

[19]本刊编辑部.长三角力推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布一体化发展十项成果  确定2021年为“长三角养老深化合作年”[J].社会福利,2021(01):13-14.

[20]喻四华.“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信息化,2020(07):95-96.

2019年度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重庆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支持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9SKGH133)

①陈元刚(1968.7-),男,四川人,教授,重庆理工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主要从事经济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

②陈婷蕊(1998.1-),女,重庆人,研究生,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主要从事资产评估研究。

猜你喜欢

一体化建设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住宅小区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实现
智能化的“世界观”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专业群与实训基地一体化建设探索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研究
石油石化演进智能化
中国城乡发展中资源与环境问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