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氯法齐明致多种皮损表现的药疹1例

2021-07-03伍瑶路永红林敏遵义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贵州遵义563003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成都610017

中南药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药疹鳞屑吡嗪

伍瑶,路永红*,林敏(1.遵义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贵州 遵义 563003;.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成都 610017)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31岁,因面部、手背红斑、丘疹、鳞屑伴痒1周于2020年6月来本院皮肤科就诊。1年前,患者于当地传染病医院诊断为肺结核,予以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吡嗪酰胺、盐酸莫西沙星片抗结核治疗(具体用量不详)。2个月前,患者因多重耐药,抗结核方案调整为异烟肼300 mg 1次·d-1、吡嗪酰胺1.25 g 1次·d-1、氯法齐明胶囊100 mg 1次·d-1、盐酸莫西沙星片0.4 g 1次·d-1。入院前1周,患者于面部出现红斑、细薄鳞屑,额部、鼻周、口周出现毛囊性丘疹,双手背红斑、散在糜烂面,感瘙痒,无水疱、脓疱。患者未重视、未治疗,皮损逐渐加重。患者无激素用药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过敏史及冶游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及特殊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82次·min-1,呼吸21次·min-1,血压116/76 mmHg(1 mmHg=0.133 kPa),余系统检查无特殊。皮肤专科查体:面颊、上眼睑红斑,上覆细薄鳞屑,额部、鼻周、口周密集芝麻至绿豆大小毛囊性丘疹。双手背边界不清的红斑,散在糜烂面,上覆黑痂,无水疱、脓疱、靶形损害,黏膜无受累(见图1)。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8.7%(参考值0.5%~5%);血生化、尿常规、体液免疫及抗体谱、肿瘤标志物无异常。胸部CT示双肺叶多叶、多段斑片状高密度影,较5个月前明显吸收。腹部、泌尿系统彩超未见异常。皮肤镜检查:双手背皮肤镜下见暗红色背景,灶状分布点状、线状血管扩张,沿皮纹分布灰白色鳞屑,可见散在紫红色瘀点样结构,未见圈状、发夹状血管(见图2)。患者拒绝行皮肤病理检查。诊断:药疹。治疗: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50 mg 3次·d-1、依巴斯汀10 mg 1次·d-1、盐酸左西替利嗪片5 mg 1次·d-1,外用黄连炉甘石洗剂3 mL 3次·d-1、地奈德乳膏1 g 2次·d-1、夫西地酸乳膏1 g 2次·d-1。,并停用氯法齐明胶囊。抗结核方案调整为异烟肼300 mg 1次·d-1、吡嗪酰胺1 g 1次·d-1、盐酸莫西沙星片0.4 g 1次·d-1。2个月后,患者于皮肤科门诊复诊,皮损开始好转,红斑较前稍淡,丘疹、鳞屑减少,双手背黑痂脱落。3个月后,电话随访获知患者皮损已完全消退。

图1 患者皮损表现

图2 皮肤镜检查

2 讨论

根据诺氏评分量表[1],对该病例出现的药疹与氯法齐明进行关联性分析,患者在皮损出现前仅口服异烟肼、吡嗪酰胺、氯法齐明胶囊、盐酸莫西沙星片,未使用其他可能导致药疹的药物。其中异烟肼、吡嗪酰胺、盐酸莫西沙星片患者1年来一直口服,且未出现皮肤过敏反应,故可排除。患者停用氯法齐明2个月后,皮损开始消退,停药3个月后,皮损完全消退。这与氯法齐明反复给药后,消除半衰期至少70 d相符[2]。根据诺氏评分量表评估,得分为5分,即“很可能”。

氯法齐明,又名氨苯吩嗪,其主要结构是吩嗪核,在C-3和N-10位上具有苯基取代基,而C-2位上具有烷基亚氨基(R-亚氨基)基团[3]。氯法齐明既往主要用于治疗麻风病,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其作为耐药结核病的治疗用药[4]。结核分枝杆菌菌株主要包括两种增殖阶段,一种是对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的慢速复制或不复制阶段;另一种是呈指数增长或可主动复制的对抗菌药物敏感阶段[5]。Mothiba等[6]认为,氯法齐明对自主复制和缓慢复制阶段的结核杆菌菌株具有活性,而对不处于复制阶段的结核杆菌菌株无效。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对于微生物细胞,目前可获得相关证据支持的机制包括“细胞内氧化还原循环”和“膜破坏”。氧化还原机制相关研究表明,氯法齐明可与甲萘醌竞争电子,从而影响分枝杆菌呼吸链的启动。通过该机制产生的还原性氯法齐明会自发氧化,从而产生抗微生物的活性氧[7-8]。此外,氯法齐明具有阳离子两亲性,分枝杆菌中的离子运输腺苷三磷酸酶易受到阳离子两亲物的抑制,同时阳离子两亲物可诱导蛋白质分子结构构象改变和功能丧失,从而导致膜破坏的发生[9]。另外一些研究表明,氯法齐明可通过增强磷脂酶A2的作用和释放溶血磷脂,来增强抗结核杆菌的作用[10];还可选择性结合DNA鸟嘌呤,从而选择性作用于结核杆菌的DNA发挥抗菌作用[11]。对于真核细胞,氯法齐明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质膜K+-Na+转运蛋白、K+-ATP酶和Kv1.3钾离子通道,以上均为电压门控性,且对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至关重要,其通过抑制跨膜K+通量从而对T细胞的活化进行干扰,减轻了分枝杆菌感染期间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

氯法齐明最常见的皮肤不良反应是皮肤和黏膜的红染,一般在服用2周后可出现,可呈粉红色、棕色甚至黑色,少数患者可发生光敏反应,着色程度与剂量、疗程成正比。约70%~80%可出现鱼鳞病样改变,尤以四肢为主,冬季常见[12]。极少数还可出现皮肤色素减退。该例患者面部和手背出现红斑,但黏膜无改变,四肢未出现鱼鳞病典型菱形或多角形鳞屑,故排除氯法齐明导致的获得性鱼鳞病。该患者面部还出现毛囊性丘疹的痤疮样改变,手背有糜烂,笔者检索了国内外氯法齐明导致药疹的相关文章,发现无类似皮损的相关文献报道。

猜你喜欢

药疹鳞屑吡嗪
沟通表里和解祛邪法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皮肤症状的改善作用研究
银屑病的冬季护理
探讨寻常型银屑病鳞屑程度与维吾尔医体液(helit)学说关系△
牛皮癣有什么良药良方根治
22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皮损处理临床回顾
浓香型“山庄老酒”中吡嗪类物质的分析研究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扁平苔藓样药疹二例
4H,8H-双呋咱并[3,4-b:3',4'-e]吡嗪的合成及热性能
吡嗪-2,3,5,6-四甲酸及4,4′-联吡啶与ds-金属配合物合成、结构及发光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