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分多模卫星方案设计与技术特点

2021-07-03范立佳王跃杨文涛于龙江张国斌

航天器工程 2021年3期
关键词:姿态卫星图像

范立佳 王跃 杨文涛 于龙江 张国斌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北京 100094)

高分多模卫星采用全新一代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配置具有良好研制基础的高分辨率光学相机、大气同步校正仪等有效载荷。在保证实现敏捷成像模式下高分辨率、高质量图像数据获取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平台的应用潜力,实现星上数据实时处理、星间激光通信等新技术。

高分多模卫星于2020年7月3日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在轨测试结果表明:卫星敏捷成像能力强、图像质量良好,各项功能、性能满足研制要求,卫星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卫星在轨稳定运行,状态正常,各分系统硬件、软件工作正常,可服务于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各行业用户。高分多模卫星方案设计合理、正确,能够有效支撑各行业用户应用需求,提升定量化应用水平[1]。

1 卫星方案设计

1.1 方案概述

高分多模卫星由有效载荷和卫星平台2个部分组成(见图1)。有效载荷包括高分辨率相机、大气同步校正仪、数传、激光通信终端4个分系统;卫星平台采用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包括结构与机构、控制、推进、数管、测控、供配电、热控、捕获跟踪8个分系统。

图1 高分多模卫星组成Fig.1 Components of GFDM-1 satellite

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由服务舱、设备舱、推进模块、控制力矩陀螺(CMG)模块、相机防护罩等组成。主结构采用“四立柱+板”的结构形式,配置2个2维2次展开的并联高刚太阳翼。

姿态控制采用纵轴对地的3轴稳定的飞行姿态,敏感器采用甚高精度星敏感器+大量程三浮陀螺,执行机构采用5台大力矩CMG,具备大动态高精度姿态测量能力和快速机动能力。推进采用单组元推进系统形式。供配电采用2×90 A·h锂离子蓄电池、智能电源控制,能实现大容量高效率、高可靠供配电。测控采用S频段对地测控+中继扩频测控体制,配置双频导航定位接收机,具备优于5 m实时定轨精度能力。热控采用新一代智能型控温仪配合铂电阻测温系统,具备高精度测控温和智能管理能力。捕获跟踪采用整星姿态预置结合中继天线转动实现。数管采用国际通用的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欧洲航天标准合作组织(ECSS)标准协议体系,具备智能的自主任务管理和自主健康管理能力,大幅提升卫星任务执行能力和好用性易用性。

有效载荷配置1台大口径长焦距的敏捷高分辨率相机,采用新一代7 μm/28 μm的5谱段TDICCD器件+28 μm的4谱段TDICCD器件光学拼接,实现全色优于0.5 m/多光谱优于2 m、9谱段的高质量成像能力。

配置1台大气同步校正仪,采用分孔径多元探测方案实现与高分辨率相机时空同步的大气数据采集,用于地面图像处理中大气校正处理。配置高速一体化数据处理器、5 Tbit大容量固态存储器,采用X频段8PSK调制的800 Mbit/s高速对地数传技术,同时配置有Ka频段对中继数传,提高卫星快速获取能力。搭载1套激光通信终端,开展高低轨星间激光通信试验。

卫星发射和在轨飞行状态见图2。

图2 高分多模卫星发射收拢和在轨飞行状态Fig.2 Stowed and on-orbit flight configuration of GFDM-1 satellite

1.2 主要技术指标

高分多模卫星运行在644 km高的太阳同步轨道,全球任意地区平均重访周期不超过2天,卫星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

表1 高分多模卫星主要技术指标Table 1 Main parameters of GFDM-1 satellite

2 技术特点及解决技术途径

2.1 高效灵活的敏捷成像技术

为充分发挥卫星在轨应用效能,通过调研分析国外先进“昂宿星”(Pleiades)系列、“世界观测”(WorldView)系列等敏捷光学成像卫星成像模式设计[2-3],结合国内行业用户应用特点,突破传统被动沿迹推扫高分辨率成像幅宽限制带来的获取效率低难题,高分多模卫星采用紧凑小惯量高刚度构型布局技术[4]、高精度敏捷机动控制技术、高分辨率相机敏捷成像技术[5-6]等相关技术,实现了同轨多点目标成像模式、同轨多条带拼幅成像模式、同轨多角度/立体成像模式、沿迹/非沿迹主动推扫成像模式等多种敏捷成像模式,大幅提高图像获取效率,如表2所示。

表2 高分多模卫星成像能力及典型应用Table 2 Capabiliti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GFDM-1 satellite

高分多模卫星在轨测试过程中,完成了对上述各类敏捷成像能力测试,各敏捷成像模式执行正常,成像能力均优于指标要求,成像效果良好,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对同轨同一目标12次以上多角度观测、任意向条带目标的“动中成像”,可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观测信息,大幅提升卫星在轨观测效能。

2.2 高精度敏捷机动控制技术

为实现高分多模卫星各类复杂敏捷成像能力需求,配置了5台绕星体纵轴的圆锥面均匀的125 N·m·s大力矩控制力矩陀螺群作为执行机构,实现绕任意轴欧拉角最大角速度4.5(°)/s的快速机动能力;采用大量程高精度陀螺+甚高精度星敏感器方案实现高精度姿态确定。

为满足各类敏捷成像能力和成像质量保障需求,设计了点对点姿态机动、姿态/角速度预置等姿态机动模式,敏捷机动控制实现了先进的姿态测量与控制算法,采用基于角加速度正弦轨迹规划方法、末端平滑的多项式规划方法及机动过程中前馈补偿等技术,使得星体姿态以最短路径绕欧拉轴旋转,降低姿态机动对太阳翼的激励,提升敏捷机动到位及稳定的能力;为规避CMG控制力矩奇异,在框架角速度指令精确解算的基础上,引入零运动规律和鲁棒奇异规避操纵规律;在姿态稳定度实现上,分析了星上可动部件运动,以及控制系统敏感器测量、控制算法、执行机构等带来的噪声对卫星的姿态指向精度和稳定度的影响,采用高稳定太阳翼驱动机构和并联式高刚度太阳翼,以避免星体的角速度和加速度激励挠性振荡影响。

地面通过敏捷姿态机动控制3轴气浮台物理仿真试验,对敏捷机动控制的机动控制模式、典型机动能力和敏捷机动控制方案等进行全物理仿真验证。

高分多模卫星在轨测试结果表明:卫星实现了高精度敏捷机动控制能力,敏捷机动能力达到了25°/15 s,惯性空间测量精度优于1″(3σ),姿态稳定度优于0.000 1(°)/s(3σ),有效保障了卫星敏捷成像模式及高成像质量。图3给出了姿态稳定度在轨测试曲线。

图3 卫星姿态角速度变化曲线Fig.3 Angular velocity curves of satellite attitude

2.3 基于敏捷成像模式的图像质量保证技术

敏捷成像模式较传统光学成像卫星有较大差异,成像条件更为复杂、影响因素更多,主要表现为滚动/俯仰大角度成像下的成像质量,以及主动推扫成像模式的成像质量等方面,因此基于敏捷成像模式的图像质量保证技术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建立了基于敏捷成像模式的图像质量指标体系。针对敏捷机动能力强、大姿态角成像、姿态角变化灵活和主动推扫成像等特点,分析各类敏捷成像模式下成像全链路中各环节对图像质量的影响,通过建模及图像质量仿真分析,建立基于敏捷成像模式下的图像质量指标体系,明确图像质量对相关单机、分系统及系统的要求。

(2)开发了敏捷成像模式图像质量仿真系统(系统过程见图4)。基于传统被动成像全链路成像仿真技术,针对大姿态角成像、主动推扫成像等敏捷成像特点,构建了敏捷成像天地一体化全过程全链路图像仿真模型,开发了仿真系统,包括地面目标、传输路径(大气)、卫星轨道、姿态、相机等全链路影响因素;通过仿真分析,系统优化了各影响环节指标要求,并为各相关分系统及系统研制提供了有效支撑;结合各阶段研制成果,开展了成像质量复核,确保能够满足用户对高成像质量的需求。

图4 敏捷成像模式图像仿真系统过程Fig.4 Image simulation system process of agile imaging modes

在轨测试及图像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卫星图像质量各项指标均满足或优于设计指标要求,与地面仿真分析一致性好;指标体系完整、指标分配合理、仿真模型正确,有效保证了高分多模卫星图像质量满足用户需求。

2.4 基于敏捷成像的高定位精度保证技术

高分多模卫星作为我国首颗分辨率优于0.5 m的民用光学成像卫星,为满足用户高精度定量化应用需求,突破了基于敏捷成像的高定位精度保证技术。针对敏捷成像过程中姿态大范围快速变化的特点,系统开展了定位精度影响因素分析,包括轨道确定、姿态测量、结构稳定性、相机内方位元素稳定性、时间同步和地面标定各环节;建立了天地一体的定位精度指标体系,提出分系统级、单机级及星上和地面的各项指标,从系统设计、硬件及软件等多方面开展了工作,完成了分析、仿真、试验等设计与验证工作。

轨道确定方面,针对敏捷机动特点采用双天线系统使用模式,以及双频双模导航接收机,优化实时、事后定轨算法。姿态测量方面,配置甚高精度星敏感器和大量程三浮陀螺,采用星敏感器+陀螺联合滤波的高精度姿态确定方案,制定了敏捷模式的定姿最优切换策略,改进事后定姿的算法,对星敏感器低频误差和陀螺刻度因子等误差进行标定,从硬件和软件入手共同提高姿态确定精度。结构稳定性方面,采用星敏感器-相机一体化安装设计,选取高稳定性复合材料结合高精密热控设计实现相机与星敏感器之间的高稳定性;新研相机安装柔性适配装置消除平台结构在轨变形影响。相机内方位元素稳定性方面,采用光-机-热一体化集成设计,从材料、结构、热控等系统优化,实现内方位元素高稳定性。时间同步方面,采用整星、分系统、单机的多级时间同步机制,以及高精度秒脉冲授时结合在轨实时补偿校时的高精度时统方案,提高秒脉冲输出精度及本地的时钟计数精度,整星时间同步精度达到10微秒量级。

在轨测试期间,地面系统对内、外方位元素的系统误差进行标定后,利用数字定标场数据对敏捷成像模式下无控制点图像平面几何定位精度进行了全面评价,对偏离星下点30°锥角范围内定位精度可优于5 m。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敏捷成像的高定位精度保证技术方案合理、正确,实现了无控制点图像平面几何高定位精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可以为用户提供高几何精度的图像产品。

2.5 多级微振动抑制技术

高分多模卫星有效载荷采用1 m大口径、10.8 m长距焦的光学相机,为实现高图像质量,充分借鉴了国外先进设计技术[4,7],整星采取多级微振动抑制技术,完成了对影响成像质量的扰动源、减隔振装置、传递路径和有效载荷等全链路环节分析,建立微振动抑制指标体系。

扰动源方面,系统全面梳理了星上各类活动部件的扰动特性,重点针对控制执行部件125 N·m·s的控制力矩陀螺(CMG),充分考虑在轨各种使用工况,进行了全面扰动特性分析及测试,获取了单机详细的扰动特性,为微振动抑制设计及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撑。

减隔振措施方面,采取多级微振动抑制措施,5台CMG采取集中布局安装设计,并针对CMG群提出了4组并联隔振装置的整体隔振动方案,基于CMG扰动特性,兼顾抗主动力学和在轨微振动抑制需求完成了CMG安装支架及并联隔振装置的一体化设计与研制验证;围绕高分辨率相机成像特点,在其与平台安装界面设计了集平台变形释放和隔振一体的柔性适配装置,进一步消除振动对相机的影响,通过系统优化设计柔性和隔振参数,取得最优效果。

传递路径方面,对传力路径和关键局部结构进行合理的频率管理,避免结构放大,采取隔振装置与主结构匹配性优化设计,基于地面试验数据,建立了精确的微振动仿真分析模型,支持实现微振动设计及在轨预示。

有效载荷方面,基于以往卫星研制基础及地面试验测试数据,根据相机光学系统设计模型,建立了相机微振动响应分析模型,完成了不同成像参数下的相机微振动响应在轨预示。

此外,开发了并联隔振装配置、柔性适配装置等新研单机,完成了地面整星微振动试验验证,并开展在轨微振动响应仿真预示,多级微振动抑制措施有效,满足微振动引起相机像移小于0.1个像元要求。通过在轨星上微振动传感器实测结果,星上扰动频率特性与设计一致,经过并联隔振装置、结构传递衰减、柔性适配装置,扰动响应衰减达到90%以上。

图5给出了在轨动态传递函数测试图像,通过在轨动态传递函数评价,在轨动态传递函数达到了0.09,与预期一致,可以证明星上采取微振动抑制措施有效,达到了预期目标。

图5 高分多模卫星在轨动态传递函数测试Fig.5 Dynamic MTF test of GFDM-1 satellite

2.6 时空同步大气校正技术

高分多模卫星具有敏捷成像模式下高分辨率、高质量图像数据获取能力,不可避免地受到大气分子、气溶胶和云等大气成份的吸收与散射的影响,直接干扰了光学相机接收信号。为实现高辐射精度、高商业价值的遥感图像数据,服务于定量化应用,通过调研国外同类光学遥感卫星设计,高分多模卫星配置1台大气同步校正仪,与高分辨率相机同步观测,获取时空严格匹配、更加精准的大气参数,用于地面图像处理中的大气校正。

结合天地一体化大气校正方案设计,采用多谱段、多偏振通道的大气参数探测体制,大气同步校正仪采用分孔径结合多元探测器分视场方案[1,8],配置8个探测谱段,其中5个谱段具备偏振探测能力。490 nm,550 nm,670 nm,870 nm谱段用于气溶胶参数反演;910 nm主要用于水汽柱浓度测量;1380 nm具有卷云和平流层气溶胶测量能力;1610 nm和2250 nm近红外通道,用于估算地表偏振反射率,以实现地气分离。大气同步校正仪除了能获取光谱信息外,还可以获取大气的偏振特性,实现地表和大气信息的有效分离,同步获取地表反射率和气溶胶参数,相对于纯光谱的大气校正仪能够获得更高的大气参数估算精度,从而提高遥感图像的大气校正能力。

图6给出了2020年7月26日科威特大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结果对比。结果表明:高分多模卫星大气参数反演精度高。通过大气校正,去除了大气程辐射效应、交叉辐射效应和领近效应等影响,改善地物特征光谱精度,提高地物细节特征和地物定量化水平。

图6 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结果Fig.6 Retrieval results of aerosol optical depth

2.7 基于元任务的自主任务管理技术

高分多模卫星是一颗典型的敏捷光学卫星,以敏捷成像能力,特别是拼幅成像、多角度成像和非沿迹成像为主要特征,较传统遥感卫星成像需求更加丰富多样和细致,任务决策机制与任务执行过程更加复杂,任务执行数量大幅增加[9],大大增大了用户操作难度及执行所需的指令数据量。从用户好用性、易用性出发,高分多模卫星采用基于元任务的星地接口设计,向用户提供操作简单、真正面向任务,无需输入大量“面向过程”的具体底层指令,使得用户以容易理解的数据表单形式(元任务)、从任务层面直接操作卫星,从而大幅提高了卫星的易用性。卫星上装有以数管系统管理单元为核心的强大自主任务管理系统,能够根据上注元任务自主解析且高效、可靠完成各类任务。

高分多模卫星具有同轨多点目标成像模式、同轨多条带拼幅成像模式、同轨多角度/立体成像模式、沿迹/非沿迹主动推扫成像模式等多种复杂成像模式;回放包括对地数传和对中继数传,每种数传又包括3种不同码速率,在轨工作模式非常复杂。为规范操作、提升易用性,简化星地操作,用户仅需要对成像元任务和回放元任务操作即可完成对卫星各类任务操控,卫星上完成对用户任务的排序及优化处理,尽可能在统一的规则下对卫星的成像进行操作控制,优化分系统间协作的流程,提高应用效率。另外,卫星上对接收到的任务,在不需要地面干预的情况下能完成任务接收、任务解析、合法性检查、约束检查、指令生成及优化并执行。

高分多模卫星发射入轨后,对自主任务管理功能性能进行了测试验证,元任务定义合理,能够覆盖用户各类使用任务需求,操控便捷、灵活、高效,大幅提升卫星任务执行能力、执行效率及任务的快速响应能力。图7给出了2020年9月共计27天的卫星在轨实际任务执行情况,任务执行成功率达到了100%,单天最大成像任务数量达到了103个,平均每天成像任务约52个,相比其他卫星,成像任务执行能力提升数倍。结合在轨测试及应用验证,卫星在轨运行稳定,各类任务执行正常,卫星操控界面简单、高效。

图7 成像任务执行情况Fig.7 Implementation of imaging missions

2.8 基于在轨智能诊断与处理的自主健康管理技术

低轨遥感卫星由于轨道的特点,卫星过境可视弧段较短,以往卫星在轨出现问题,缺乏完善的自主诊断和处理能力,导致故障处理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不足,不利于用户的使用和监管,影响卫星业务连续性,甚至涉及到卫星安全。为提高卫星的安全性及健壮性,充分利用星上综合电子硬件及软件资源,高分多模卫星采用更强的星上自主健康管理系统(见图8),规范了健康管理系统操控及事件报告机制;基于以往在轨卫星故障模式,结合单机及分系统设计状态,构建了包括自主健康数据体系、事件报告体系、多级故障处理方案及健康数据优先下传方案等在内的星上自主健康管理体系,实现了健康维护及故障的快速隔离、恢复,大幅提升了卫星自身故障监测和恢复能力。

图8 自主健康管理系统Fig.8 Self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

高分多模卫星自主健康管理的核心是能够自主对自身健康状态进行监控和判读,依据故障识别结果,采取隔离、恢复等处置措施,星上自主组织发生故障时相关遥测数据,在卫星入境时自主优先下传。自主健康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数据生成、故障诊断与恢复、健康数据下传,以数管分系统的系统管理单元为核心,完成系统级、分系统级、单机/模块故障监视诊断与处置。为提升管理控制的灵活性,卫星健康管理设置了总开关和各子功能开关,各功能独立可控,并具有防止反复多次触发设计。

相比于现有卫星,高分多模卫星从功能的角度具备更多的单机级、分系统级及系统级健康管理及快速下传的功能;从信息流角度提供了不同层级的数据处理机制,剔除或压缩无效数据,改变了现有卫星遥测数据从源到地面的状态,数据有效性大大提升,大大减轻了测控通道压力;从智能化的角度,分级智能健康管理,地面基于事件报告(而不是原始遥测)进行决策,每一级智能化水平都有很大提升。在近一年的在轨运行中,自主健康管理系统准确报警并处置了多起健康异常事件,有效保证了卫星的在轨安全及任务连续运行,未发生健康系统误诊断、误报警,大幅提升了在轨自主运行可靠性、地面运行管理的效率。

2.9 基于敏捷卫星的中继数传技术

高分多模卫星具有响应能力快、成像效能高等优点,对标美国、法国等同类先进商业遥感卫星全球地面接收站布局策略,突破我国地面接收站布局限制,着眼于全球数据的快速获取,充分利用我国现有中继系统资源,首次实现了民用遥感卫星中继数传设计,可以实现境外成像当圈回传快速获取能力,可有效提升卫星全球快速响应及获取能力。

为实现与中继卫星的捕获跟踪,一般采用米级大口径、2轴转动的机械点波束天线,并采用展开臂将天线撑到星体外,以保证跟踪过程大口径天线运动包络需求。为保证卫星敏捷成像对小惯量、高刚度要求,突破常规设计,首次采用了星体姿态预置结合天线小角度转动实现对中继卫星指向与跟踪方案,充分利用高分多模卫星、中继卫星及太阳三者间运动特性,基于高分多模卫星强敏捷机动和高精度高稳定的控制能力,采用惯性空间固定姿态预置,并结合天线2轴小角度转动实现对中继卫星稳定跟踪。在轨测试期间进行了多次中继卫星数传任务,天线捕获跟踪与数据传输稳定正常;中继数传任务期间,整星工作正常,太阳翼跟踪稳定。因此,中继数传跟踪方案设计合理正确。

2.10 面向应急响应的快速获取技术

在遥感技术与应用的双重驱动下,遥感卫星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相应任务规划与执行、数据接收与处理、产品分发及应用体系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天地一体化服务体系。从用户观测需求到数据获取整个服务链条涉及多个环节,特别是重大灾害、事故或事件发生后,急需及时掌握灾害发生地点、涉及范围、发展趋势等信息;但是,往往受限于受灾区地理环境、设备设施等限制,无法实现“第一时间”将受灾区域的遥感卫星图像产品传送到前沿应急指挥部[10-1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分多模卫星首次采用了一种面向应急需求的特定区域图像快速获取方法,突破传统遥感卫星图像数据获取和传输手段,大幅减小了图像数据获取链路中对地面设施的依赖程度;配置区域图像的提取与处理单元,结合敏捷成像,完成特定区域的快速精准提取、辐射校正、CCD拼接及几何校正等处理,并生成用户可直接应用的二级图像产品。卫星上实时处理流程见图9。

图9 卫星上实时处理流程Fig.9 Real-time processing flow on satellite

基于高分多模卫星上配置的X频段高速数传通道,通过软件配置可以实现2×450 Mbit/s和2×100 Mbit/s的中低码速率下传模式,以便在前沿应急指挥部配置更为灵活的机动站或微型便携接收站,支持1.2 m,4.5 m及更大口径天线接收使用,用户根据需求灵活选择使用;地面接收只需要完成图像数据的实时接收与显示即可,能有效解决如何在“第一时间”将受灾区域的遥感卫星图像产品传送到前沿应急指挥部的问题。

在轨测试期间,首次完成了面向应急响应需求的特定区域快速获取模式应用演示验证,模拟应急抢险救灾前沿指挥部“实时”接收受灾区域2级遥感图像产品,并进行判读应用的场景。10:54:24,开始成像并进行实时处理,生成15 km×15 km的2级图像产品;10:56:30,通过指挥部配置的地面移动接收站完成了图像数据的接收、解调及图像产品显示应用。测试结果表明:卫星可将用户对特定区域图像数据产品的获取时效由数小时提高至分钟级,为应急响应需求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大幅提高重大灾害现场灾情信息传递的保障能力,能够有效解决灾区通信设施损毁所导致的数据传输难题。

3 在轨测试情况

高分多模卫星于2020年7月3日成功发射入轨,至2021年3月完成了卫星状态建立、卫星平台及有效载荷参数优化调整、卫星工程测试、地面系统能力测试、图像检校与评价、应用示范等全部在轨测试工作。在轨测试结果表明:卫星各项功能性能满足研制要求,卫星敏捷成像模式丰富、获取能力强,图像质量良好,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国内已发射在轨运行的遥感卫星相比,高分多模卫星具有分辨率高、谱段丰富、图像质量高、敏捷成像能力强等特点,分辨率优于0.5 m,为国内民用光学遥感卫星最高;具有丰富的敏捷成像模式,首次实现对同一目标一次过境12个角度观测成像、沿任意向目标“动中成像”能力。经地面系统及用户应用评价,高分多模卫星图像几何及辐射质量高。

图10给出了高分多模卫星与国际主流商业遥感卫星WorldView-2图像(全色谱段)的对比。高分多模卫星在敏捷成像能力、图像几何精度、图像辐射质量等方面均达到了WorldView-2卫星水平;通过目视效果、清晰度和美国国家图像解译级别(NIIRS)等方式对比,高分多模卫星图像纹理细节更丰富,边缘层次感较好。

图10 高分多模卫星与WorldView-2卫星图像效果对比Fig.10 Image comparison between GFDM-1 satellite and WorldView-2 satellite

4 结束语

高分多模卫星作为我国首颗民用分辨率优于0.5 m的敏捷光学成像卫星,为满足用户定量化遥感应用,其方案设计充分借鉴了国际同类先进遥感卫星设计,突破了敏捷成像技术、高图像质量保证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大幅提升了卫星在轨图像数据的获取效能,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图像数据。通过在轨测试及应用评价,卫星各项功能性能符合要求,方案设计合理正确。高分多模卫星成功实现兼顾高分辨率与敏捷成像的遥感卫星技术的应用,技术指标先进,为我国研制更高分辨率、更优图像质量、更强敏捷成像能力的光学遥感卫星奠定了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姿态卫星图像
miniSAR遥感卫星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攀爬的姿态
静止卫星派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另一种姿态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以文青的姿态回归主流——对《后悔无期》的两重解读
What Would Happen If All Satellites Stopped Working? 假如卫星罢工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