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烽火年代“小延安”

2021-07-01董玉福

文史月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武工队三区

董玉福

游击根据地进退皆自如

王家堡村不仅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驻地,也是太三区区委、区政府领导机关人员的驻地。由于王家堡、吴家堡的特殊地理位置,既有八路军120师手枪队活动,也有八路军129师榆(次)太(谷)同蒲路西武工队活动。从1936年9月太原县游击队开始在此活动到抗战结束,先后有八路军组建的武工队、便衣队及晋绥八分区游击队和地方县区武工队、警卫队、公安基干队等十多支队伍频繁活动在这里。如清太徐游击四大队、清太徐十七支队、县警卫连、平川公安基干队、太三区武工队,还有清二区基干队、徐西区武工队等也常驻扎在这里休整。许多战斗在这里筹划、酝酿,然后付诸实施。这里是游击队的出发地,又是落脚地。

1944年春季,马乐情参谋长带领清太徐警卫连100多人从西山下到平川,由太三区武工队的人带路,从王家堡出发,趁夜端掉了北格据点。战斗结束后又撤回王家堡村,给王家堡留下10支步枪、2支短枪,充实和加强了本村抗日力量。武工队员武富强还缴获了半箩筐日本手榴弹。随后,本村民兵和武工队用这些武器到南格抓了几个汉奸,到刘家堡端了敌人的粮仓。解决北格据点后第二天大清早,敌人从其他据点调集力量,由日本人带着警备队人马,对王家堡村进行扫荡报复,所幸,八路军、武工队已撤到西山。

崔秉仁

武占起

1944年底,晋绥八分区组建了清太徐平川武工队,马乐情任队长,刘耀夫任政委。他们常以王家堡为依托,分析研究时局,巧妙利用关系打击敌人。在拔除徐沟集义伪据点时,在王家堡村筹划,做好了内线工作,晚上12时行动,只用了20分钟时间就结束战斗,烧毁碉堡,除击毙两名顽敌头目外,俘虏伪军20多人,缴获步枪20支,带战利品和俘虏回到王家堡休整。

1947年春,阎锡山加紧实施“兵农合一”暴政和残酷的“三自传训”“自白转生”,人人自危,白色恐怖笼罩着太三区。在这一严峻形势下,为打开工作局面,太三区委副书记、平川武工队指导员王重山带领王牛只、李六儿、李天生、武富强、王威、杨玉娃等几名当地年轻精悍的武工队员(其中多名队员是王吴村人),到王吴、南马等村侦察敌情,了解民意,秘密找到伪治村干部做转化工作。在南马村争取了一名治村副村长并发展为“反阎一心会”会员,做“白皮红心”的村干部。不断给武工队提供米面,购买用品、布匹等物资,打开了工作突破口。

1947年7月,清太县委、县政府决定摧毁一批敌乡村政权,恢复解放区民主政权,这次袭击任务由县大队警卫连执行,太三区武工队配合完成。县大队警卫连在崔秉仁连长带领下,从西山来到王家堡村,天黑前会同王重山带领的区武工队埋伏在村北的麻子地里。目标是摧毁驻扎在吕祖庙太原县保安队长兼南马乡乡长杨瑞昌(外号“羊头”)的伪政权。武工队在王重山、武富强的带领下悄悄来到吕祖庙四周埋伏,很快支起事先准备好的18斤炸药,点燃了导火索,轰的一声巨响之后,吕祖庙的后墙上炸开了一个2米多的豁口,但未炸透墙体。敌人惊醒后和武工队展开激战,这次战斗虽未端掉这个据点,但严重袭扰和震慑了敌人。撤退后抓获了王吴村罪大恶极的王某,此人追隨阎锡山曾在吉县克难坡避难,抗战结束后又回到村里跟着“羊头”干,为害一方,后被带到村外处死。

吕祖庙门

吕祖庙后墙炸开的豁口

1948年夏,王家堡村武占起参加了王重山领导的清太徐武装工作团。一天拂晓,王重山、王威、武占起等人从徐沟大寨村到龙家营村去,途经郝村时,王威一个人抓回了5名在晋中战役被打散的阎军逃兵,缴获了5支九九式马步枪。王重山让武占起保管好枪支,并让他给俘虏们开了路条,让他们各自回家。

1948年,晋中战役结束后,解放军向太原城外围集结,支前工作迅速展开。王吴村新建立了民兵队,由王金科任队长,队员有王协勋、侯计银、武小赖鬼、王四全等。每个队员都发了步枪和子弹,经培训后投入到支前和发展民兵的具体工作中,有的被调到义井、东山等地搞支前工作。王吴村民兵为太原解放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村里还组织村民成立担架队、运输队,收集门板,组织粮草供应,抽调人员给大部队当向导,支前工作搞得深入扎实,全力支持解放太原战役。

鱼水情似海苦难共担当

1941年秋,日军推行“强化治安”,不断扫荡清太徐边山地区,清太徐游击四大队处境艰难,缺衣少食,越冬困难。游击四大队是地方主力游击队,它的生存发展关系到整个清太徐地区的对敌斗争。大队长特派二连连长张四本带领王四货(牛家口村人)和一名警卫化装后,深入到平川太三区寻找地下党组织和秘密抗日政府,请求支援,设法筹集一批布匹以解决御寒棉衣短缺的问题。他们越过层层封锁线,在王家堡村同太三区区委书记杨振国、区长赵立本取得联系。在太三区的帮助下,把分散隐藏在王家堡村村民家的布匹集中起来。原来这批布是太三区人民从“配额”中节省出来的布和工人们从纺织厂偷出来的布。七天后,把数十匹白布、青布送到牛家口村,解决了部队急需。

杨德谦

肖辉

吴家堡吴本仁、杨树菁夫妇是时任十七支队政治部主任杨德谦(清徐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0师政委)的亲戚。因工作原因常在吴家吃住,把吴家作为活动的落脚点。许多清太徐的领导干部也经常来他家休息。如:刘耀夫、李魁年、廖步云(福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四川省军区政委)、张乐林等人。吴家夫妇把他们当作亲人,尽力给他们安排好吃住,提供工作方便。他们家和东南侧的吴家大院是清太徐武工队在吴家堡村的落脚点。

1946年春,太三区区委宣传委员肖辉(小店区洛阳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西省委组织部知识分子领导组办公室主任)在办公室看到太原县委书记张云腰里佩带着一支崭新的手枪,他惊奇地问张书记从哪儿搞到的这支枪,张书记答道是王家堡董克昌(董喜科)送的。原来这支枪是董克昌通过太原兵工厂的朋友给他搞的,这是一支新枪,十连发自动手枪,俗称“十子连”,是阎锡山兵工厂生产的武器。董克昌把这支枪送给了本村武工队队长王威,王威又转送给张云。

民兵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护革命家属,使其免遭残害。1946年夏,太原县平川形势恶化,常有革命家属被敌人乱抓、乱捕并遭受毒打。太三区武工队先后把清太徐公安局张全红(小店区辛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格公社副主任)的妻子、县政府工作人员焦全忠的妻子、太三区武工队王保亥的母亲、15团5连长常映光(小店区三贤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68军202师师长)的妻子都先集中到王家堡村暗藏起来,然后护送过汾河,送到西山根据地。对行动不便的人用毛驴驮送到革命后方——油坊坪。之后,安排他们进根据地家属工厂从事纺线工作,过自给自足的安全生活。

1946年下半年解放区革命形势恶化,国民党反动派滥捕革命群众。董克昌思忖,他多年来支持共产党的活动必然遭受危险,如果不外出躲避肯定会成为抓捕对象。一时间寝食难安,最后决定外出他乡,但是放心不下大儿子。他同太三区王家堡村的王重山、武富强、王威等联系,让他们把大儿子董文山(参加革命后称黄华)送到西山革命根据地成成中学(贺龙中学)。当时王家堡村上西山革命根据地学习的学生很多,这次出行的共三个人,除董文山外还有吴兰贵、梁兰香(刘耀夫夫人),他们由亲戚分别送到汾河边,再由太三区武工队接应护送他们到交城山区。他们先到古交关头村成成中学学习,后转至晋绥边区根据地兴县学习。

1946年秋,王重山任太三区区长兼武工队队长,他悄悄潜回到王家堡想摸一下敌情,顺便回家看一下久别的亲人。他晚上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先钻进了董家麦场的东场棚草垛内睡着了。董宝仁早上起来到麦场西侧的磨房准备磨面,听见自己家的大黑狗在东场棚前狂叫,发现了饥饿难耐的王重山,董先生回到家让家人马上做早饭送去,饭后让孙子二福观察周围情况,确认没有危险后送王重山回家走了一趟。

董克昌(董喜科)

黄华(董文山)

1947年夏,清太徐十七支队政治部主任杨德谦下到平川侦察敌情。从徐沟境内的龙家营来吴家堡村,当时一片白色恐怖,不敢贸然进村,他躲在一条水渠里观察情况。已经接近中午时分,他饥渴难耐,这时锄完庄稼的董宝仁发现了他,因为互相认识,叫他不要進村,随后回家给他送来饭菜。这种军民融洽的关系在王吴村数不胜数。

红色交通线血肉铸忠魂

20世纪40年代初,太行二分区同晋绥八分区开辟了从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经清太徐地区通往党中央延安的敌后地下交通线。王吴、南马是这条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这条交通线是由榆次境内经清太徐地区的王答一龙家营一云支一吴家堡一王家堡一南马一长头村渡口,过汾河上西山。横穿清太徐境内的这条交通线不仅向根据地输送了大量粮食、钱款、布匹、药品等物资,更主要的是先后护送了我军团以上干部1000余人顺利到达延安。其中有党政军领导人彭德怀、刘伯承、陈毅、陈锡联等。此外,护送日本战俘、国际友人、抗大、陆中、鲁艺、新兵团等2000多人,顺利通过百余里敌占区,受到党中央表扬。

1941年5月,在延安学习的抗大、陕公、鲁艺等学校男女学生170多人到敌后开辟新根据地,经清太徐的太三区,由工卫旅21团和游击队四大队二连把这批学生干部安全送到徐东区,越过同蒲铁路到榆次县的陈侃村。其间,在桃园堡、邓桥村发生激烈战斗,一名副连长和一个班的战士在战斗中牺牲,掩护这批学生干部通过封锁线安全到达晋东南。

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奉命调回延安。路经清太徐地区,晋绥八分区司令员罗贵波亲自率领决死二纵队两个团和清太徐游击四大队负责护送。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阻击了草庄头据点和清源城之敌。将总部炮兵团安全地护送到晋绥八分区根据地。

1943年9月18日,中秋节后,彭德怀、刘伯承及随行人员,从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经晋绥八分区境内回延安。太行同蒲路西武工队从榆次逯村护送经王答、龙家营、云支、王家堡在南马村与雷声同志率领的晋绥八分区武装交通队会合。彭德怀、刘伯承与夫人、秘书、警卫员共20余人,在南马村高房院休息几个小时后,到长头村汾河渡口。当时百余人过河,只有一条船,许多人牵马下水过河,天亮前穿过太汾公路,交接给晋绥接应部队,顺利完成护送任务。

我省境内交通线有许多条,但是在太三区境内的这条交通线,尽管它地处于敌占区前沿,敌人统治严密,但它显得尤其繁忙、活跃,就足以说明它有稳定的革命群众基础,有广大老百姓和游击队的坚强基石,有足够的护送实力。

王吴多英豪芳名留后世

王家堡村为什么能够长期保持不衰的革命斗争和旺盛的战斗力,归根到底是蕴藏在广大王吴人民群众中的一心跟着共产党走的坚定革命信念,认定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因此,他们敢于斗争,即使在白色恐怖时期他们也是挺起胸膛,英勇对敌。在王吴村许多开明人士、富户主人、平民百姓中出现过许多感人的斗争事迹。他们是王吴村人的代表和象征。

王家堡村王晋屏村长就是村里百姓英勇无畏斗争的代表人物。王村长抗战时期积极支持县政府工作,认真执行四大动员,合理负担,在动员军粮、军鞋、筹款、參军等方面完成任务在太三区是最好的。八路军游击队和地方党政军人员经常在王家堡村活动,老村长热心派粮、派饭,并选择一些可靠的人家居住,确保他们的安全。

1944年,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太原后的残酷时期。他们在西里解村设立了据点,大肆搜捕抗战军民,围剿抗日队伍。驻扎在西里解村的日本平山小队长带领警备队一个排的兵力,负责附近十几个村的统治。

王家堡村当时村公所设在村西头观音堂庙内,乡亲们推举王晋屏担任村长,韩东科任副村长,众多富户人家出资资助村事。一天夜里11点钟左右,日伪军突然闯进了王家堡村,一时间枪声四起,还能听到远处掷弹筒炮弹的爆炸声,村民们惊慌失措,鸡犬不宁。日伪军兵分两路四处清剿抓捕八路军嫌疑人员。如对王富海家、乔喜恒家、王四德家等逐户进行搜查,就连草垛也得翻个底朝天。抓了10多位村民,把他们都集中到观音堂关押在两耳亭里轮流审讯。有一路人马来到观音堂(村公所所在地),破门而人。这时王晋屏村长和听差的王根丑等人都已入睡,日伪军将他们抓起来严刑拷问,逼迫他们交出八路军和共产党干部。敌人用残酷的手段,强行把煤油浇在王晋屏村长的头上,用火柴点燃头发。幸亏有一名伪军良心发现,用尿盆带尿一下扣在王村长的头上,才浇灭了烧着的头发,保住了王村长的性命。

王根丑是一名村里的听差人,实际上也是地下保卫团成员,他曾经掩护杨区长打死日本兵后在家隐藏,并掩护其逃跑,所以遭致敌人严酷审讯。他坚持保守秘密,不肯说出八路军游击队的活动情况。敌人在询问无果的情况下,一名日军翻译官气急败坏,一棍子打死了王根丑。当时被抓的还有王吉贵,为了应付敌人,就说:我带你们去找八路吧,出去转上一圈就又说,确实没有,反复几次出入庙门,反复被打骂,始终没有结果,敌人也无计可施。

警备队还抓住了在王家堡村西居住的王在中(彭寿),用极其残忍的手段逼他说出村里游击队的情况,王在中不说,他们便棍棒相加,打得老人头破血流,尔后把铁丝烧红往他身上到处乱烫,毫无人性,令人发指。

王家堡村居住的王云成早年在奉天以做买卖为生,后回到老家王家堡寻机参加革命。1946年5月,王云成希望参加减租减息工作,由朋友牵线,他参加了村农会,担任秘书投身到革命工作中。时值阎锡山在解放区村庄大搞“三自传训”,肆意搜捕共产党人和解放区工作人员,并滥杀无辜群众,王云成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用麻袋装走,不久被杀害于晋源城。

王家堡村潘三娃,家庭出身贫寒,同情支持游击队地下活动,常与村里的交通员联系传递信息。在“三自传训”的白色恐怖中,伪乡长“羊头”将潘三娃抓捕,并在村公所鸣锣告示村民都到村南砖窑集中,听训话,乱棍打人。可怜的潘三娃被绑在一根木柱上,被阎军乱棍打死,十分残忍。

王家堡村许多革命家属都遭到“羊头”登门胁迫,让参加革命的亲属回家。他们到王重山家对其家人说:“你们让他回来就没事了,要不就杀死你们全家。”在董家,他们对董家媳妇说:“让你丈夫和儿子回来,要不我们时刻都可以抓你问罪。”王吴村有许多家庭遭受这种威胁,人们生活在极度恐慌中。更为恐怖的是敌人还派出了几十名顽军驻在董家大院南房,真枪实弹站岗、操练。经常晚上在房上布哨,突放冷枪为自己壮胆。董家人只剩老幼妇孺,每天胆战心惊,没办法,董家媳妇只能带着孩子们躲到村西三蛮奶奶家住几天,或到郝村妹妹家住几天,艰难度日。

长期为我军政人员提供场所和保护的董喜科,让儿子董文山从成成中学转入部队参军,在晋绥军区贺龙警备营一连任连部文书。后进军大西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司令部二局任科员,从事无线电工作,走上了革命道路。老董家还有一个外甥女海凤(董波),多年在董家生活,太原解放后她已年满18岁,董喜科介绍她参加了革命工作,和在太原县工作的张云(县委书记)、张沛霖(宣传部长)等一同南下广东、湖南工作,后任湖南省锰矿公司经理,定居长沙市,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王家堡村还有一位抗战老兵王宗昌,生于1916年,现已105岁。1932年在太原平民中学读书,1936年9月考入黄埔军校(南京总校本部)第13期学习,后由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将军分配到国军第29军79师235团,历任迫击炮排排长、2营6连连长等职。他参加了南昌会战,英勇抵抗日军,不幸胸部中弹,被送到后方医院疗伤。残酷的战争使第29军遭受重创,军长殉国,他所在部队全团将士全部壮烈牺牲。伤愈后,1941年任徽屯警备司令部徽州办事处主任。1942年在第49军105师任师部少校参谋。1943年在预5师15团3营任少校营长,1945年在无锡兵站任少校站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太原市粮油供应公司工作至退休。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国家为他颁发了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以表彰他的抗战功绩。

观音堂,当年王家堡村公所所在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王吴儿女纷纷参军参战,前赴后继,英勇奋战在抗敌前线。据不完全统计,镌刻在小店区清太徐烈士纪念碑上王吴村籍的抗战烈士有:张功德、赵连保、王来五、翟富宽、王宝柱。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有:吴守忠、吴吉锁、吴桂德、吴四保、王有林、王秋德、王福宝、王三林、王保保、王本明、王玉山、乔富科、梁汉成等共计20人。他们有的在军队任副营长、副排长、班长、战士,有的在清太徐县武委会任职,有的在情报战线工作。他们是王吴村人的杰出代表,是王吴村人的骄傲和光荣。

这些优秀儿女仅是部队有记载的烈士,还有许多在革命斗争中默默牺牲的无名烈士,也有在地方工作中死难的烈士,他们同样是王吴人民爱戴和敬重的先烈。

王吴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是一片英才辈出的土地,从这片热土上走出了20多名抗战干部、战士,50多人在解放战争中参军、参战,30多人参加了南下工作团。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数千王吴儿女工作在省内外各行各业,涌现出众多优秀人物。

1948年夏,随着晋中战役的胜利,这个耸立在清太徐交汇处的红色堡垒村,历经艰难获得了彻底解放。王吴村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抚今追昔,我们不能忘记王吴村曾经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不能忘记王吴人民为新中国建立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王吴村的英雄人物记叙不尽,王吴村战斗事迹数说不完。我们只能从人们的传说中和文史资料中采撷几朵亮丽的花朵来展现这段红色历史。巍巍太行、吕梁山见证了平川王吴人民英勇顽强、坚如磐石的斗争意志;滚滚汾河、潇河水亲历了岸边王吴群众军民交融、同仇敌忾的战斗历程。让我们记住这段红色历史,在新时期开创王吴更加美好的明天。(下)

(在此特别感谢对此文稿提供帮助的肖辉、王五福、王名显、吴忠芳、牛爱科、董秀卿、王宗超、王一平等)

猜你喜欢

武工队三区
大舅的抗战
《世说新语 档案百年》第四十集 敌后武工队
42集连续剧神勇武工队传奇
送信钻地道
“三区”叠加推动莱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十三五期间高职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三区”联动培养体系探讨
财政政策在天津“三区”建设中的支持作用研究
真实的“武工队”都干啥
新四军武南留守处坚持斗争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