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学习环境下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态度研究

2021-07-01

关键词:日志学习态度学期

王 燕

(宁夏大学 外国语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英语学习态度是决定外语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帮助学习者掌握一种新的语言,而消极的学习态度不利于甚至抑制学习者的语言发展(Csizer,K.&Dornyei Z, 2005)[1]。当前,以计算机辅助的语言学习(CALL)和以手机为主的移动语言学习(MALL)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语言学习方式。研究表明,利用科技进行学习的好处是促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Hashemi&Aziznezhad,2011; Ghasemi,Hashemi,&Barani 2011)[2-3];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Ayres,R,2002;Farima&Nasrin,2013)[4-5]。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分析个案学生的学习日志,重点关注在移动学习环境下,手机APP课外自主模式对学习者英语学习态度的影响,以期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利用手机APP进行课外自主学习提供借鉴。

一、文献综述

虽然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学习态度进行定义,但是研究者共同认为学习态度由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6]。认知水平指学习者对学习的一种看法和判断,情感体验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行为倾向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行为意图倾向和未来的行为倾向。

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习一门语言的良好开始[7]。因此,语言教师和研究者一直为激发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做出各种尝试和努力[8]。近年来,随着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智能手机APP的移动学习被证明是促进学习者学习意愿、增强自信心的一种有效方式[9-11]。在我国,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手机APP各类软件也被广泛地应用到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中,研究表明,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12-15]。

从目前研究看,一些研究者尝试了基于APP的语言教学实证研究,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从内容看,这些研究聚焦于APP对提升学生某种语言技能的有效性,虽然研究结果提到了APP对学生学习兴趣、自信心、动机的影响,但对学习态度的影响涉及不多,基于APP自主学习模式对学习态度的影响还未见到;其次,从周期看,目前的研究多为一到两个学期,时间较短,不足以说明研究的有效性;最后,从方法看,大多数的研究都偏量化,仅有的一例质性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的补充,尤其是跟踪学习者态度的变化。因此,本研究利用手机APP对学生进行四个学期的课外自主模式培养,探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此模式下英语学习态度的变化,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在基于手机APP的移动课外自主模式下,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态度是否有变化?若有变化?有何变化?二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二、基于手机APP的移动自主学习模式

1.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历时性质个案研究,基于收集的学生日志,对某综合大学一个教学班的1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两年的跟踪调查,探究其学习态度的变化。

2. 自主学习模式构建

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研究发现学生普遍缺乏目标和动力,自我管理、自控能力差(王志茹,2015)。诸多研究表明教师在自主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者认为教师应帮助学生提供学习信息、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系统介绍学习策略和技巧、通过多渠道交流和监督学习过程以及建立评价体系(徐锦芬、徐丽,2004;何莲珍, 2011)。因此,为了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本研究历时四个学期,在教师引导、监控下进行,并从学习资源提供、目标制定、自我监控、自我评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如表1所示。

表1 APP自主学习模式一览表

如表1所示,大一第一、二学期的目标为通过大英四级考试,因此,学生的课外学习围绕考试中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学习资源都是教师筛选出的APP,学生可自行选择。此外,我们使用了各类APP上的打卡学习记录功能帮学生进行监控。学生每月交一次心得体会,每两周交一次学习计划实施情况汇报,旨在督促学生完成学习计划。我们将平日学习打卡记录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将分数划分为三个级别并将每一段分数的具体要求详细列出,帮学生明晰学习目标,同时还能对学生的日常课外自主学习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管作用。为了挣得更多的平时成绩,学生都尽力学习更多的内容。从第三、四学期起,由于90%的同学都通过了四级考试,课外学习的重心渐渐转移到了对学生自我目标、自我监控、自我评估的培养。学习目标由学习者自定,APP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推荐的;监控方式还增加了学习笔记;评估方式也改为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3.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211大学2018级一个A班45名学生中抽取的10名学生。

4.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数据来自于学生的学习日志,内容包含对英语学习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数据收集完后,根据学习态度三维理论对其进行编码,即学习认知态度,学习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及影响学习态度变化的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日志编码提纲

三、发现与讨论

1.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变化

研究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如表2-表4所示。

表2 学生日志中英语学习认知态度变化一览表

表3 学生日志中英语学习情感态度变化一览表

表4 学生日志中英语学习行为倾向变化一览表

(1) 认知态度变化

通过对比发现,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知发生了从消极到积极、由单一到多元、由浅入深的变化。第一学期的日志显示,100%的学生把打卡学习当成是完成作业、获得较高平时成绩、通过四级考试的手段。经过四个学期的打卡学习,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如:学生3、7、8对英语学习的认识达到了思想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层面,把英语学习看作是“一种开阔眼界的技能”“英语是一种能力”“一辈子的事情”;学生4、5、9认为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和兴趣,“像一日三餐一样”。可见,学生的认知态度从最初的完成作业或应付考试过渡到两年后以积极态度为主的多元模式。学生意识到通过学习英语开拓视野,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进行交流,并养成了每天学习的习惯。

(2)情感态度变化

学生的总结表明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经历了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在第一学期,更多学生视打卡为一种“煎熬”“痛苦”和“折磨”。学生2“耐着性子”每日打卡,学生4、5、7干脆根本没有耐心坚持完成每日的任务,表现出的都是“烦躁”和“烦死了”。这些都足以说明学生起初对打卡学习是持消极态度的。经过了四个学期的打卡学习,我们发现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变化,更多积极的情感词汇出现在了学生的学习总结报告中。

(3)行为倾向变化

从学生总结中发现了四种行为倾向态度,包括被动学习态度、克服困难的行为倾向、主动完成任务的行为倾向和未来计划的行为倾向。第一学期,10位同学都表现出一种被动的学习行为,把打卡学习当成是一种“负担”。经过四学期的“被迫坚持”后,学生不再消极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而是积极去克服。如学生3为了持续打卡,特意想出办法。同时,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行为态度也从被动转向了主动。学生9从不相信打卡学习的效果,到最后主动发现了很多其它学英语的软件。此外,学生4、8对未来的学习都有了新的规划,如“考研”“继续这种状态,会自己去挖掘学习的途径”。总体来看,学生的行为态度由消极向积极转变,最终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变化的因素

首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为学习者创造了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可以接触到地道英语,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地语言训练,而是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

其次,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态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利用手机APP,由于学习地点和时间都不再受限,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英语成为可能,这为坚持打卡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再次,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也是影响学习态度从消极到积极、从被动到主动的关键因素。实验初期,很多同学因为沪江听写错误率高、扇贝新闻读不懂而出现了消极畏难情绪。随着打卡的持续,阅读速度加快,听写正确率提高,使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最后,教师指导和同伴影响对学生英语学习态度的变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引导制定自主学习模式并在课堂上传授的有关词汇、听力、阅读的技巧、策略,无疑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外顺利开展自主学习。另外,移动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

结语

本研究基于英语学习态度的三维结构证实了基于手机APP的移动课外自主学习模式下,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在认知态度、情感态度、行为态度方面都发生了积极转变,同时,手机APP移动学习环境下课外自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并为今后课外自主学习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①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海量APP资源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广大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起来;②移动学习环境下的APP学习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方才奏效;③在实施过程中,要密切通过学生的学习心得报告、学习日志及时发现问题,进而采取措施解决。

猜你喜欢

日志学习态度学期
高职院校专接本学生学习态度及教育对策探析
一名老党员的工作日志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读扶贫日志
雅皮的心情日志
雅皮的心情日志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期末综合复习测试卷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