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剧里甜甜的爱情,我们编辑配拥有吗?

2021-06-30文|枣

出版人 2021年6期

文|枣 泥

用校稿的态度审视出版小甜剧,是扬眉吐气还是槽多无口?

经历了四月电子失恋期的追剧青年们终于迎来一部新剧——《月光变奏曲》,仅凭设定和主创阵容,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月光变奏曲》以出版行业为舞台背景,讲述了在新媒体时代,编辑和作者是怎样相爱相杀、携手做书,共同进步的同时谱写一段甜甜恋爱的成长故事。男一昼川是子承父业的作家,出场时手头只有一部仙侠类畅销处女作,可以理解成才露峥嵘的唐家三少或者萧鼎;女一初礼是对文学(特指流行文学)和出版有满腔热情的大学毕业生,理想情怀本真流的代表,和男一在某个文学论坛相识却不知道其真实身份。女二顾白芷,职场独立新女性,出场时已经晋升为某新兴大社的内容总监,做事虽不择手段,但也能守住最后的底线,是市场和读者喜好至上流;男二江与城,设定是出身书香门第、曾昙花一现的悬疑小说大神,可惜和前女友女二、金牌编辑顾白芷分道扬镳以后,一蹶不振,处于过气低谷期。

作为观众,看帅气傲娇作者男主和软萌呆萌编辑女主两眼冒心心、四周堆满泡泡的氛围感,光是想一想,都觉得是适合初夏食用的精神冰淇淋。

作为影视剧的上游产业,出版从业者也禁不住流下欣慰的泪水振臂高呼:出版业终于也拥有了甜甜的爱情。

但是,在看男一女一、男二女二排列组合搞CP的同时,作为出版行业一员(主要是编辑)的观剧者,也忍不住犯起了职业病,用编辑校对稿子的态度审视起这部剧里涉及到专业内容的部分。这一看不要紧,那真是槽多无口,尴尬得能用脚趾抠出一套三室一厅。

本着欲抑先扬的原则,吐槽之前还是要先夸一夸优点,毕竟好不容易有以出版行业为大背景的小甜剧,编辑们终于能与律师、医生和投行精英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扬眉吐气一把。就为这份眼光,这份勇气,也要挑出优点来。我们就仿照现在流行的CP大乱炖模式,来挨个表扬一下吧。

编辑和作者

这是男主和女主的标准人设,但是鉴于男女主之间必定是要发展出感情戏的,所以我们只好更广泛地讲一下剧里没有感情线的作者和编辑之间的关系。

总体上,这部剧提出了一个重点问题,即:编辑和作者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编辑有没有权利凭借自己的喜好或者观点或者市场潮流,而控制一些出道即巅峰的糊咖作者或者尚未有代表作的新人作者依据市场喜好来定制书稿内容?

剧里对此的描述也算写实,新人作者能得到的第一份出版合同,首印印数能有3000册~5000册就已经算很好。对于已经有一定知名度,但是作品太少的作者(即男主),出版社肯给到40000册,已经是最优待遇。然而在男主眼中,这个数字却是一种屈辱。男主最终同意以这样的数字签下合同,有很重要一部分原因,是碰到了女主这样一个“有温度”的编辑。

这应该也代表了诸多作者的心声:作者找编辑就像是给自己的作品找对象,只有找到最合适的那个,最后才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编辑和发行

这一对在剧里是非常还原现实的存在。

发行嫌弃编辑不懂市场,编辑嫌弃发行不会爱护作者,不懂情怀。

但其实一款畅销书的出世,需要编辑和发行密切配合,编辑付出脑力劳动,冒着看瞎眼睛的风险,千方百计提炼出图书的精髓部分,联合美编制作出各种精美且吸引人的物料提供给发行。

发行则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劳动,和下游的书店、书商打交道,磨嘴皮子说好话,为自家的新书争取更好的展示位、更好的推荐位,加大曝光度,还要负责统计征订数,联络组织线下活动,一天下来口干舌燥,头昏眼花,也是非常辛苦了。

更现实的是出成绩的那一刻,完成KPI,编辑可能会有一笔丰厚的奖金解决自己的生活难题;然而这一笔奖金,按照剧中大卖三十四万九千一百本的销量计算,居然只丰厚到人民币五千块,也是很能戳中编辑心中的痛点了。

读者和作者

剧中没有明确列出这一对的关系,但是女一是男二的忠实读者,大概追着男二的作品看了十几年,在男二因为连续扑街两部作品而退隐江湖,只肯守着自己一方书店的情形下,依然相信他能够东山再起,创作出咸鱼翻身的惊世作品。

这种读者作者鱼水情的关系,稍显理想化,但是出现在给少男少女观看的造梦电视剧里,倒也并不为过。反而是现实中那种逐渐饭圈化的书粉和作者的关系,剧中没有涉足。可能也跟电视剧改编的原著写于网文时代的早期有关系。那个时候,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还比较健康。

从表面上来看,这部剧还是涉及到了出版行业的各个主力,包括但不限于接近于垄断的文学网站、两大网络渠道、传统思路经营却日渐式微的出版社和营销能力强大资金雄厚的新兴出版社两大典型阵营、新媒体的涌现逐渐挤占了传统出版市场份额等等,业内业外讨论度都比较高的议题。

然而,这些浮光掠影似的皮毛,可以给业外的小白们看个新鲜,在真正出版从业者的火眼金睛中,漏洞比比皆是,错误处处可圈。真是恨不得拿起案头上的红笔,给它一个一个地圈出来。

对作者的误解

真的,如果说你是一个作者,或者叫作家,或者叫码字的,看见剧里无论男作家女作家,都是每天收拾的清清爽爽、发型吹得一丝不苟,穿着笔挺的西装、得体的连身裙,坐在阳光明媚的咖啡馆/书店/占地好几十平的大书房里,守着一台苹果笔记本,缓缓打出日更万字的书稿,可能会笑出猪叫。

这个世界上,对耍笔杆子的人最大的误解,可能就是认为这是一群优雅的精英人士。没事儿逛逛街、喝喝咖啡、看看展览,回家就能下笔千言,一个月内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著作。

所有的内容创作者都会告诉你,错,大错特错。

这些人包括小说作家、编剧、图书翻译、漫画家等一切仰仗稿费讨生活的人。这群人更精准的画像,应该是每天头不梳脸不洗牙不刷,睡到日上三竿,起来匆忙扒拉两口饭,然后坐在电脑面前对着打开的空白word文档发呆,期间隔三差五就强迫症似的刷刷微博、看看新闻、打打游戏,然后等到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的时候,才会弓着身体开始写两行删三行的码字。过了午夜零点,工作之神才肯纡尊降贵,让你能在天亮之前完成今天的进度,然后赶在别人起床的闹钟响起之前,叽里咕噜滚回床上,接着睡到下一个日上三竿。

对出版界的误解

说实话,这一段真的是万分不想写。但是这个误解,恰好是本剧最大的bug,所以无法跳过。

这种误解从第一集起就十分强烈。

出现在台词里的只有三审三校、责编、美编、发行这种看似专业的名词,但是只要对行业稍微了解,就会知道的码洋、实洋、打样、蓝纸等常用语,一个都无。

编辑整齐干净的办公桌也十分缺乏真实感。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编辑的办公桌会像剧中那样干净整洁。

编辑在书稿即将付印之前那种眼窝深陷、一脸焦黄的憔悴感,也没有表现。从这一点来看,反而《传闻中的陈芊芊》在第一集对小编剧的描写更真实。

出版行业虽然同娱乐产业一样,都是给人提供精神食粮、给人造梦的行业,但出版业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光鲜。无论是编辑还是作者,不过都是一群啃着馒头、凭着一腔情怀而甘愿寂寞的追梦人罢了。

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一部真正愿意脚踏实地反映出版这个行业的剧集出现,摒弃浮夸和臆想,还原一个出版人最真实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