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

2021-06-25邱瑾

下一代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育启示

摘  要:赫尔巴特是19世纪伟大的教育家,教育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他的思想代表了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其中“教育性教学”思想蕴含了巨大的教育价值。本文将就其基本含义、历史渊源、应用范围以及带来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教育启示

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在广泛吸收前人理论基础上,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创建了一套完整较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他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近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把德性教育放在教育目标的首位,而如何達到这种教育目的,为此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1]

一、“教育性教学”的基本含义和可以追溯的中外历史

(一)“教育性教学”的基本含义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和教育(德性教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是源于他多方研究发现知识与道德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他看来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德性,而教学是培养德性的手段,教学是为德性服务的。德育和教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紧密联系;教育是教学的目的,教学是教育的手段。

(二)“教育性教学”可以追溯的中外历史

事实上,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在西方教育史上似乎由来已久,只是没有那么明确地被提出来。最早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智慧即德行”思想,他认为人的思想观念支配个体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是基于错误的观念。夸美纽斯也认为“对事实的健全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要进行健全的判断就要具有道德知识文化。昆体良[2]在论述德性时也指出:“美德虽然也从自然获得一定的动力,它仍需要教育使之成为现实的东西”即培养道德离不开学校教学。通过上述几位先贤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知识与道德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在中国历史上,在春秋战国时期《礼记·中庸》就提出了道与学、道德与知识的两者相依并进的关系,“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彰显了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尊德性”就是遵从天命之性,人的天性是真善美的;“道问学”是通过求诸外界知识而达到君子的道德水平,“尊德性而道问学”就是要将两者结合,实现理想的人格追求。在儒家教育思想中是以培养从政的君子为最高目的,君子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君子的养成离不开学问和知识。

二、“教育性教学”在我国的应用

中国最初是通过日本教育学家的转译才传入中国的,后来又接受了苏联凯洛夫对教育性教学的改造,可以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中小学教学原则中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是指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教授学生科学知识;思想价值观性是指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体现在我国的德育思想中间接的德育途径中。德育途径有两条,其一是直接的道德教学,即学校开设专门的思想道德课,直接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另一条途径是间接的德育途径,道德教育主要是在学科教学中和学生的各种校内外活动中进行道德价值观的渗透。[3]

三、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为了更好地实践“教育性教学”原则,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教育目的上以“教育性教学”为指导思想,教育的目的是“成人”,然后才是“成才”,教育是培养“完整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而教育的教育功能,首先是培养一个具有人类共性的、有道德情操的人,不是一个具有很高学历、能力、技能,但却没有人性的人。现在的学校教育把学生当作在工厂待进行批量加工的“零件”,进行流水线地加工,而不重视到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发展,那与真正的教育是背道相驰的。

(二)在教育内容中体现教育性教学,我们现在的各科教材可以说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提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比如在语文教科书中,各类歌颂爱国主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伦理道德、热爱大自然的题材和文本就很多,并且一篇文本,从多个角度分析可能会体现多个主题思想;在数学课本中,通过对数字、公式、法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证主义精神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地理教材中,通过学习世界各地的地理特征以及山川大河的分布特征,培养学生的放眼世界的宽广胸怀和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在历史课本中,通过对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以史为鉴的警醒头脑;在英语教材中,通过对英美国家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多元文化的思维模式,等等,这就要求教材的内容必须好好甄选、鉴别和编写。

(三)在教学方法上、教学活动中和教学组织形式上也可以很好地践行“教育性教学”原则,教育内容的“教育性”不会自行到学生的头脑中,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地去影响学生。也就是说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法、可能会影响到学习的方法,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性格特征,比如教师如果采用简单照本宣科、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可能也是机械地死记硬背,死气沉沉,不爱思考,可能会养成呆板、懦弱、不具备科学创新精神的性格倾向;然而如果老师采用的是较灵活、富有生机的教学方法、有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进去,那么学生可能会形成富有朝气、爱动脑、勤思考、有创新思维的性格特征。如何安排课堂和课程活动对于学生,无论是道德品质养成还是文化知识的获得,都至关重要。作为教育者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反思自身的言行,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文化修养,以自身的道德力量去感染学生、在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水平。[4]

参考文献:

[1]吴式颖,李明德主编.外国教育史[M].-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6

[2]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教育学卷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张斌贤,方晓东.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二卷) [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4]周谷平,叶志坚.赫尔巴特教育学在中国:一个跨世纪的回望[J]. 教育学报,2006(5):32.

作者简介:邱瑾(1992.04);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教育启示
爱心促使“老大”转变
瑞典学徒制的核心要素及其教育启示
五台山上的“不言之教”
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院系创新教育的开展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弟子规》对当代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影响和启发
数字媒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启示
纽曼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归因的前因、后果研究以及对教育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