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

2021-06-25王超华

下一代 2021年3期
关键词:就业难对比分析现状分析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从学生、学校和地域三方面分析近三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同时对比分析大部分学生初次成功就业的原因,通过现状分析和对比分析针对就业难问题给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分析;对比分析;建议中图

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毕业季就业难问题似乎已是一种普遍存在且被大家普遍认可的事实。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就业难问题并不会在一个班的全部学生身上出现,而只是在部分学生身上存在。据2020年12月1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在发布会上介绍,“十三五”以来,高校毕业生累计达4088万人,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77%以上。即超七成的学生都能利用校招或是趁着招聘热顺利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那么问题来了,在同等的教育环境下为什么大部分学生可以在毕业时顺利找到工作,而近30%的学生不能顺利找到工作,存在就业难问题?

一、就业难学生方面原因分析

(一)自我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在校时学习一般,表现一般,同时在培养自身实力方面概念较弱,有时还会认为老师上课讲的知识没用,也不能对照反思自身情况,对自身实力未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導致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存在偏差,以至于找工作被拒时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若未及时调整心态或是未从失败中分析原因,将会导致一错再错,从而认为毕业就是失业。

(二)职业规划目标模糊。就业难的学生对自身想要什么工作、想拥有什么样待遇、环境等并不明确。同时目标摇摆不定,看到身边的同学准备考研,自己也准备考研;看到他人复习公务员考试,自己又慌忙跟着去复习公务员考试,像猴子掰玉米一样不能专心完成一件事。用这样看上去很努力的样子,来安慰、逃避自己面对求职时的慌张,同时也错过了最佳就业时机。

(三)未及时取得毕业证、学位证。部分学生进入没有家长管束、高中老师严格督促的大学后,便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沉迷于游戏、上课不听讲,甚至部分学生在学习跟不上后,丧失学习信心,自暴自弃,导致毕业时不能取得或未按时取得毕业证、学位证,在消极的面对和等待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就业机会。

(四)学生就业行动力不足。部分学生存在“佛系”思想,等着工作来找自己,同时又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在老师、家长或他人推荐工作后不能积极的尝试,缺乏行动力。在就业指导期间发现,部分学生除了就业目标不明确外,对就业的迫切、渴望程度也较弱,会等到迫不得已时才开始行动。

(五)学生和家长期望过高。少部分学生家庭条件好,在家长的影响下,学生将自己的第一就业目标定为公务员、事业单位或国企等相对更稳定的工作,在参加各种培训的过程中便没了时间和精力去找其他工作。也会出现若学生没有找到让家长满意的工作,家长便会让学生暂不找工作,再等一等,等到有条件较好的工作时,家长才会让学生工作。另外,在新疆等偏远地区,有不少少数民族学生在就业上也一样更倾向于事业单位、国企等单位,但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等方面相对较弱,也会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因竞争力不足而失败的情况。在这一等再等中学生便错过了最佳就业时机。

(六)对就业政策缺乏了解。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不能有充分的了解,一心想着报公务员、事业编等考试,盲目地认为只要保留应届毕业生身份就方便自己考取公务员考试等,而不考虑选择其他工作。另外由于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够,也会让一部分学生选择就业的道路和思路变窄,最终只能有较少的就业机会。

二、就业难学校方面原因分析

(一)就业指导工作有失精准。针对对自身认识有偏差、目标模糊的学生不能及时实施精准的指导和帮助。一般老师讲授的就业指导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没有详细划分对自身认识是否足够、就业目标是否明确等不同类别的学生,致使未能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二)缺乏专业相关实践实习。目前很多教学模式仍重视理论知识,一味地要求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在实践动手、专业相关实践的观念培养上缺乏重视[1]。致使在毕业时仍对专业相关工作认识模糊、没有直观感受,学生便会在找工作时产生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现象。

(三)就业指导老师缺乏专业性。在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大多是学生处、招生就业办及二级学院从事一线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多数人未参加过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培训,缺乏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和职场经验,且这些老师大多是管理人员,日常事务性的工作较多,对就业指导的系统研究和全程服务程度都相对较少[1]。

(四)就业指导工作缺少连续性。一般就业指导课会在大一和大三这2个阶段进行相对集中的指导,在其他阶段学生接触就业指导的机会相对较少,这样缺乏持续性的跟踪,会中断学生的反馈,使得就业指导课的成效不能得到及时的检测,从而增大了学生就业慢的机率。再加上就业指导部门的存在感不强,也会使得部分学生对就业的紧迫感、竞争意识有所减弱,致使在就业来临之际部分学生仍不能尽早、较好的进入到找工作的状态。

三、就业难地域方面问题分析

(一)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偏远地区企业规模小、发展前景小、薪资待遇不合理等因素会让部分想回家乡就业的学生也要再三考虑[2]。

(二)社会文化发展滞后。偏远地区社会文化发展滞后、交通不便利、医疗条件不健全及发展机遇少等问题的存在会让大学生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方面都不能得到较好的满足,致使大学生不愿前往偏远地区就业[3]。

(三)偏远地区教育水平的限制,使学生本身缺乏竞争力。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很多内地高校毕业生也逐渐选择在偏远地区相对较好的城市就业,这一来就加剧了本地学生就业难度,使得本身竞争力差的学生在找工作时雪上加霜。

四、为什么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能顺利找到工作?

(一)自身努力。在学校学习时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有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争取实现目标。注重锻炼自己,积极参加学校的相关社团,让自己在处理问题、人际交往、抗压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

(二)脚踏实地,积极转变观念。其实很多学生即使在上完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后,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仍是模糊的,仍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但到找工作时,这部分学生可以很快调整状态,找到认为适合自己的工作后,珍惜工作机会,选择让自己先尝试工作,且努力做好。

(三)目标坚定且乐观自信。在刚开始找工作时,很多学生都会产生紧张或胆怯的心理,可能会导致出师不利,但这些学生不会放弃且能从中总结经验,将其应用到下一场面试中,有越挫越勇的精神。这样的学生可能会在前几次面试中失利,但也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顺利找到工作。

(四)对自己有较清醒的认识。学生能依据自身情况对工作环境、要求等进行大致匹配分析,从中得出利弊关系,面对现实,及时作出决定。

(五)经验交流,及时止损。在找工作时学生会及时和学姐、学长、老师或家长沟通,对照分析找工作时的心得、问题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五、改善就业难问题的建议措施

(一)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指导。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特点,进一步加强就业法律知识学习、就业政策专业指导、求职技巧、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心理辅导及到对口用人单位实习的帮助和指导[4]。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加细致的帮助,如一对一口语帮扶计划、语言文字理解训练班、电脑办公软件学习班等,进一步提高这部分学生进入职场后的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从事就业指导老师的相关培训,学习解读就业政策,把握时代变化,提升指导能力,逐步转变就业观念,使就业指导老师成为“懂政策、会指导、实帮扶、促就业”的指导骨干。亦可以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工作室,分析、研究就业形势,观察、了解学生就业想法,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让就业指导有延续、有创新,时刻与时代、学生保持紧密联系。

(三)分年级分阶段指导。职业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班主任帮助学生共同努力完成。大一刚进校时可以了解学生是否有目标,鼓励有目标的学生朝着目标前进,没目标的学生帮助确立目标;大二时总结大一完成目标情况,分析目标方向是否需要修改;大三时组织学生切身实地的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从实习中真正体验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和本领,同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回校后能针对自身不足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本领;大四时积极投入到找工作的队伍中。

(四)消除职业偏见,创造平等就业环境。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加强舆论宣传导向,挖掘展示各行各业的工作状态,树立职业平等、劳动光荣的意识,强化社会对不同职业领域劳动者的认同,逐步规范就业市场秩序,消除就业歧视与障碍,促进各类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5]。

(五)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强化政策。正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6]。

六、总结

就业难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它需要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上下形成合力,共同努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渐转变就业观念,改善就业难问题。

从2020年的疫情中我们可能更深有感触,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聚,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以至一部分学生、家长会一味的认为只有国企或事业单位才有保障。而事实上我国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可以吸纳90%以上的城镇就业,关系亿万家庭生计,在这次疫情中收到冲击和影响也是最大,我国为帮助这些市场主体渡过难关、防止出现大规模倒闭,为经济增长提供基础、为就业提供支撑,让人民生活有保障,我国提出且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举措。如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强化对稳就业的金融支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等。从政府对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重视程度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不仅不会在困难中倒闭,反而会在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化、法制化环境中持续向好的发展。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坚持把“稳就业”放在“六稳”之首。可见政府把就业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予以重视,就业优先政策再次上升到国家宏观政策层面,并不断强化[6]。

作为高校我们需要做的是以不变应万变,继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就业指导质量,提高学校竞争力,提升学生竞争力,不断为社会输出有真本领、真才学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黎艳.新媒体背景下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16-17.

[2]何艳芳,翁世洲,朱俊,聂石梅.物流管理专业本土化就业人才流失情况调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23):92-94.

[3]李文輝,焦海燕.“1+1”人才管理模式:破解偏远地区中小企业人才难题的钥匙[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24 (04):61-64.

[4]冯珺.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内生与外化》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J].商业经济研究,2020(24):2.

[5]谢安国,王园园,冯阿虫.完善政府促进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就业政策的思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23(03):94-97.

[6]杜彬恒.坚决把就业优先政策全面落到实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13):8-10.

作者简介:王超华(1993年4月)女,汉,新疆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思政辅导员,主要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就业难对比分析现状分析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