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学生发展的学业指导,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2021-06-25吴云洁

文教资料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核心素养

吴云洁

摘   要: 本文以建平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为例,阐述语文教学对学生学业发展指导的实践价值。围绕新课标,结合学校语文模块教学、双线混融教学、项目化学习等多重教学途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业发展的内驱力和生长力,促进学生适性发展。

关键词: 学业指导   核心素养   思维品质

一、普通高中学业发展指导的必要性

(一)基于学生发展的学业指导是时代变革需求下的新课题。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也是学生学习知识、认识自我和规划未来的重要阶段。习近平同志提出“给人民更好的教育”“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的育人新要求。普通高中教学阶段,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学会自我选择,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指导他们寻找适合的、最佳的发展方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基于学生发展的学业指导是新课程提出的新任务。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明确指出:“学校应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专门队伍,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1]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普通高中“促進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三)新高考指向人才选拔面临的现实问题。

新高考改革已在上海先期试点,之后逐步在全国展开推进。课程设置、选科走班、专业方向等学生发展指导是目前高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当前一些高中生存在盲目学习、被动学习、未来发展方向感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一些学校、教师在追求教学成果的同时,在学生发展指导上存在指导形式单一、系统性不够、个性化欠缺等问题,难以有效激发学生追求未来发展的热情和动力。

二、基于学生特点和未来发展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实践

学业发展指导是指充分利用课内外学习资源,依据学生的学习质态,及时帮助和指导学生寻找适合的、最佳的发展方向,“不断激发其发展意欲(内驱力),满足其发展需求(生长力)”[2],促进学生适性发展。为增强学业发展指导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以建平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为例,阐述语文教学对学生学业发展指导的实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紧紧围绕新课标要求,结合语文模块教学、双线混融教学、项目化学习等多重教学途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学业指导实践一:新课标引领下的模块教学与整本书阅读,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开阔阅读视野,丰富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增强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贯穿高中语文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虽尚未看到统编教材的所有语文教材,但已使用的必修上册和下册确实各涉及一部——《乡土中国》和《红楼梦》。

1.整本书阅读可以引导学生读什么书?

整本书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丰富经验与找寻方法”,我们可以选择“语言典范、内涵丰富、具有较高思想水平和文化价值”的作品,让学生阅读有价值的作品。以我校语文的模块教学来说,积累了一些“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成果,形成了基本固定的模块类型,如《诗经》《诸子百家》《史记》《走近大家之鲁迅》等。“每月一书”的课外自主探究,课内学习史铁生《合欢树》,当月就读《我与地坛》;课内学习沈从文《边城》(节选),当月就读《边城》;课内学习《守财奴》,当月就读《欧也妮·葛朗台》;课内学习鲁迅《阿Q正传》和《祝福》,当月就读《呐喊》和《彷徨》。长期培养学生选择阅读经典名著,学会从整部作品中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文学滋养、陶冶性情、开拓精神空间。我校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倡“读名作、读经典”,实质是一种导向,钱理群先生说:“唯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下一代,才能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3]

2.为什么要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

阅读的根本意义在于让学生在语言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思维、审美、文化等核心素养。高中生阅读小说,必然不如专业人士能“读透”“挖深”“品精”“悟博”,教师应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如高一阅读的《红楼梦》,内容宏富,包罗万象,人物数量远超其他同类作品,且人物形象复杂、饱满,人物经历跌宕起伏震撼人心。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以往在课堂中“学得”的经验技巧中获得探索一般文学作品的路径,关注文本语言,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中获取、梳理信息。在情节发展中,对人物命运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可以帮助梳理脉络。在结构上,整本书阅读涉及目录、章节,章与章之间显性的标志或隐性的逻辑。如果说要对人物再深入分析的话,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细读深读,帮助学生共同挖掘文本中核心语言点,注重分析文本语言的深层意蕴和言外之意,即只有在那个特定环境、特殊条件下才能有的意思,真正凸显小说语言的实用价值。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制作微视频课指导分析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如刘姥姥初进贾府、王熙凤的五次“笑”、竹文化与黛玉的关系、“说不尽”的贾母等都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细节让学生感悟。

引导学生读整本书,是引导学生探索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路径和方法,而非简单地了解知道内容情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语境之意、言外之意,使学生积累阅读的言语经验,而非走马观花泛泛而读。

3.如何让学生真正热爱阅读?

我曾做过一项关于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阅读时间是学生感觉阅读过程中最欠缺的因素,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阅读时间的缺失并非完全的外因所致,而是很多时候主动降低或消除分配的阅读时间。课后阅读的达成度需要教师的必要干预和有效设计,带着任务阅读终归不够“自在”,但对阅读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来说,阅读任务的引领是必不可少的。利用多元化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与热情,加强对学生后续阅读效果的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并及时反馈,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丰富语文学习生活,丰富精神世界。当然,“整本书阅读”不能忽略阅读趣味,它在起始阶段应当以自由阅读的形式出现,然后需要有价值的指导和示范[4]。没有自由的阅读不可能形成经验。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始终加强读法的具体指导和成功经验的及时总结,引导学生不断丰富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和找到适用的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步根海说:“整本书阅读从思维角度看,教师‘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文学因子,‘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运用逻辑思维,只有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才能增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书籍,旨在帮助学生找到阅读作品的基本路径,将课堂上获得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习得”,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

读书要有期待,整本书阅读更是如此。从对学生学业指导和对学生未来發展的角度来说,让每个学生真正爱上一本书,让阅读真正丰富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最终使他们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是需要我们共同不懈努力和追求的目标。

(二)学业指导实践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双线混融教学方式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真实的学习经历。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双线混合式教学必将是未来教学的发展和必然趋势。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之下,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优化、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关注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对当前学生“如何学”和教师“如何教”的重要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表述突出强调学习主体(学生)在“活动中”“情境中”“学习中”的真实经历,重在强调呈现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因此,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思维目标来看,任何一类文本的赏读,都要培养学生始终以语言艺术学习为基础,在此之上凸显文本阅读的审美性、文化性及思辨性。每个文本都有多重价值,就一堂课来说,不可能实现文本所有价值,但应体现核心价值,既要指向文本的核心价值,又要指向学生认知的学情分析。在双线混合式教学的课堂中,文本蕴含的“文路”、教师提供的“教路”、学生自我的“学路”三者有机整合,合理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以诗歌教学为例,如何有效开展混合式教学,并有效指向充分体现文本核心价值的必要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活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都是要着重考虑的方面。诗词赏读教学应该是最具文学美的课程,诗词中包含语言艺术、文化载体,古典诗词充分展现汉语之美。我曾以杜甫《登岳阳楼》公开教学课为例实施探究,旨在延伸双线混合式教学方式,探寻新课标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新思路,古诗词教学中贯彻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思维目标的新方法,将课堂内容聚焦于诗人知人论世的背景,深度阅读理解诗歌情感,引导学生探究唐人登高诗的登楼主题,了解古代文人登高赋诗的原型母题和文化传统。

以杜甫《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过程分析为例。

环节一:初读诗歌,知人论世,感受杜甫诗风。

这一环节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在线方式达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的目的,有效实现混合式教学的前期预习和课后的巩固。通过问卷星前测,教师基本了解学生对本诗掌握程度及对诗人的经历、诗风特点及同时期其他诗人、诗歌的了解状况,能基于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通过钉钉群提交作业,可以设置时间权限、下载保存、互相学习互相评论互相点赞等功能,进一步扩大作业的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班级学习氛围更浓厚,互学互助的学习效率比单一教师的学习指导有所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功能强大,能真正发挥促进教学、鼓励自主、激发潜力的作用,所以线下教学过程中可以继续发挥线上平台功能,结合线下教学迁移开拓教学的时空维度。

环节二:炼字赏句,把握分析景情的内在关联。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基本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创新思维方式,打开赏鉴诗歌大门,真正懂得如何品读鉴赏辨析评价诗歌及其思想意义。主问题:请学生思考这首诗的壮景与悲情之间是如何关联的呢?(小组讨论)。

对于这一问题的解读,在学生讨论之前,我做了两个铺垫,一是尝试借助名家授课视频。叶嘉莹有专著讲解杜甫诗歌,有《诗教中华》的视频精华,课堂播放5分钟大家解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二是补充拓展材料。如叶嘉莹及其他名家对杜甫诗的评价。在混合式教学中最值得借鉴的是双师课堂模式,名师大家讲解点睛之处,解读精华,课堂教学再进行补充释疑,不仅可以突破原先单一教学的形式,还可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提高教学的品质、增强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获得诗歌语言经验的积累、体验、感悟和提升。

环节三:比较、探究古代文人登高赋诗的情感及原因。

学生根据所收集整理的唐人登高诗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初步分析。教师指导归纳:唐人登高诗作大致有思亲怀友、羁旅迁谪、讽喻写实、怀古抒情等内容。

课堂进一步以小组合作形式讨论探究古代文人为什么要登高赋诗。这一问题设置是本课的亮点,意图是让学生学习杜甫的登高诗,迁移理解唐人登高诗歌的特点及古代文人登高赋诗的传统内涵。这一环节仍然采用线上教学的交流互动方法,构建思维导图。教师为学生提供思维途径,让学生迅速便捷地达到思维可视化的学习效果,实质是形成一种策略性思考程序,利用线上可视化工具培养学生的思维构建,在获得语言经验体悟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思维品质,实现培育核心素养的目标。

教师可以在电脑上直接输入学生的反馈答案,通过学生提供的关键词,划线编辑,建立联系,Xmind软件迅速构建思维导图,理清唐人登高几大主题间关系,辅助建立联系。如学生回答:“登高使位置变化:往高处走是寄予向上的理想追求。”“登高使视觉变化:产生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之感,思亲怀友、思念家乡”“登高使诗人远离尘俗走近自然,有天人合一的精神寄托”。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回答构建一个逻辑思维链,综合整合后,形成一个可视化的有联系的思维导图,清晰明了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人登高必赋的原型母题之文化传统。如图1:

图1   古人登高赋诗的思维导图

从整体教学预设和教学目标来看,诗词阅读并非只能感性理解和审美鉴赏,培育学生的思辨思维,还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美感的认识,丰富课堂的思维含量。基于上述思考并结合教学实践的体验,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对于双线混融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在课后有所反思。

1.基于学生认知的起点,利用混合式教学拓展课堂的时空维度。

语文教学的本质需要关注文本的价值,立足语言的品味。语文是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语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基于学生认知的起点,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语言的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已有的“双线教学”(即“线上”和“线下”结合教学),似乎更多是分离、割裂式的,大多各行其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独特性和审美性不足,如果能利用双线混融教学,线下交流、线上进一步拓展探究,让学生在更宽松灵活的学习环境下,慢慢细细品味和分析语言,就能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深度阅读,获得言语经验的体悟,理解文本中人物的心理、情感和思想,不仅能深度学习,还能拓展拓宽课堂时空维度。

2.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在混合式教学中逐步形成教师教学新理念。

李政涛先生指出: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是一个分界线。人类将全面进入“双线教学”的时代,深度进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混融共生”的新时代。双线混合式教学形成教学的互补状态,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分析知识点,确定契合的核心素养维度,并以此为导向,设计课堂结构,创设真实情境与设计科学探究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深度体验中学习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思考,有效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使教师在科技发展的现代,将新资源和新技术应用到混合互补的教学过程中,开阔眼界、多方利用、有所创新。教师有了主动学习、主动转变的态度,对于新型课堂教学有了重新认识和努力转变的态度,终将重新开创由“信息技术”与“新冠疫情”的交汇而开启的基础教育“新时代”,课堂教学将逐步实现与时俱进的学业发展指导。

(三)学业指导实践三: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项目化学习设计,让学生拥有深度学习体验。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慢慢走进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内涵,慢慢尝试在高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先进理念与本土教学的结合,多元化视角下探讨学习素养,从浅知到深思,从认知到实践的发展,最终创建项目化学习设计案例——创建《红楼梦》人物档案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整个设计应用“赏析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这一关键概念,用“通过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这个本质问题重构已读的《红楼梦》,用“如何创构客观准确、完整系统的小说人物档案册,最终形成对小说人物的综述”这一驱动性任务,一方面增强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培养中学生的批判性、独创性思维,另一方面通过阅读经典,让学生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

整个项目实施完成是六周时间,学生充分投入、积极阅读,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在走近经典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懂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的语言、继承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本次项目化学习学生个人和小组的成果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学生的科研成果充分体现了项目化学习的读书与做事、做人(素养)建立的联系,学校学习与未来个人生活、社会实践建立的关联。基于学生特点设计的本次项目化学习,创设真实情境、以任务驱动激励,充分体现对学生的有效学业指导,真正实现让学生走向语文文本的深度学习,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从泛读到精读再到深读,阅读经典获得言语经验的积累。

确定阅读对象,读什么书,其实是一种实现目标的媒介和载体,整本书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即既然要选择读什么,就应该选择阅经典作品,在阅读中从泛读逐步走向精读和深度阅读。我们要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还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挖掘文本核心语言点,注重分析文本语言的深层意蕴和言外之意,即只有在特定环境、特殊条件情况下才能有的意思,真正凸显小说语言的实用价值,这是学生在小说阅读中获得的言语经验,也是阅读经典的核心所在,让学生在语言建构的基础上提高思维、审美、文化等核心素养。

2.在整本书阅读中培养学生学术研究的意识。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习的阅读方式,真正体现了高一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良好的学术素养和研究潜质。如果不能很好地从外界信息爆炸的资源中获得新知,学术研究将是无源之水,难以成就。阅读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基本途径,逻辑思维有助于在学术研究中的提出问题、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论证阐述等。学生通过阅读不仅知道自己读了什么,还要知道背后的为什么,只有和文本对话、和自己对话、和作家对话,不断挖掘探究读背后的为什么,才是真正有深度有质量的阅读,促使学生达到学术研究的基础,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潜质。

3.提高阅读品质,丰富阅读维度,培养高阶思维。

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多次提道:“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虽然如何判断某一个读者是不是范多伦所说“一个好的读者”,有很多不同的评价维度和评判标准,但这个“读者”一定“自我要求很高”。阅读一个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必然会有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丰富、立体解读的思维方法,丰富阅读维度、提高阅读品位、培养审美眼光,既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过程,又是提高学生高阶思维水平的策略。整本书阅读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呈现思维成果,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激发,形成师生思维成果的充分对话,提出和讨论“真问题”“有价值的问题”,促进阅读基础上的学生成长。

4.合理建组、互助探究,更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本次项目化学习设计的成果形式,既要有个人成果,又要有小组成果。若学生组内职责分工、组长与组员协作,整个探究过程则能体现大家的团结协作,恰是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科学研究、学术钻研都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只有分工协作才能完成。需要和同伴分享、共享所有的研究成果,也需要集体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红楼梦人物档案册》既有学生个人小论文,又有集体的署名档案册,充分体现共同合作的集体的智慧结晶,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宝贵的经验和收获。

三、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学业指导、生涯指导之展望

高中生学业发展指导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地发展。当然,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指导而言,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高中三年全程贯穿的持续努力。从学科角度谈学生学业的发展,只是学生发展理论、实践中很小的一部分,肯定存在不全面、不完善之處。学生学业发展指导、生涯指导仍缺乏一定的成熟运行机制和实施路径,需要在今后探索实践中努力全面地思考这个问题,努力构建一种易操作、可复制、能辐射的高中学业发展指导模式,促进学业发展指导质量不断提高,真正实现针对性强、实效明显并能充分贴近学科特点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业发展的内驱力和生长力,促进学生适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冯朴,胡正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实施载体”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8(10B).

[3]钱理群.用文学经典滋养年轻一代[J].语文学习,2020(3).

[4]吴非.不能忽略阅读的趣味与自由——我对“整本书阅读”的思考[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20(4).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核心素养
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