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多元组合多维协同的教学创新研究

2021-06-24孙梅赵枫赵胤王曼铃于南南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协同试卷形式

孙梅 赵枫 赵胤 王曼铃 于南南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同时也赋予了教育变革更多的可能。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如何高效开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传统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线上教学不能等同于把教室搬到屏幕里,需要借助互联网环境与功能,增加新的教学环节,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使“互联网+教育”真正体现其特有的功能和优势。在这样的形势下,开展互联网环境下多元组合多维协同的教学创新模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多元组合多维协同的内涵

1.多元组合的内涵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和线上教学特点,将互联网空间划分为不同的课堂形式,将线上教学课堂形式分为“名师直播课”“教师自播课”“精品录播课”“个性答疑课”和“学生分享课”五种不同的形式(如右表)。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学习的问题等因素,结合五种课堂的功能和特点,教师在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和拓展提升课中,选择不同的课堂形式进行组合教学,这里的“多元组合”即指多种课堂形式的组合。

2.多维协同的内涵

根据线上教学发生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不同的课堂形式应在教师、学生和资源几个维度中进行变换,这里的多维即指“教师、学生和资源”三个维度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不同环节中协同合作。

3.多元组合多维协同四种课型的内涵

多元组合多维协同即是按照四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拓展课)的教学需求,依据五种课堂(名师直播课堂、教师自讲课堂、个性答疑课堂、精品录播课堂、学生分享课堂)的功能和特点,把课堂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中进行优化组合(如下页图1)。同时,在课堂教学设计时,从教师、学生、资源三个维度去思考,厘清组成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种课堂,是如何进行“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以及“师生与资源”的交流互动,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环节,最终达成“师生资”多向互动互通互助。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优质教师资源互补,发挥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使优质学生资源互补,发挥学习效益的最大化使不同教学模型优组,发挥教学优势的最大化,最终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 多元组合多维协同的实践价值

1.教学层面

一是促进课程资源的重构与整合。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要求,将高考核心知识点进行明确分解,形成知识清单与高考细目表,结合具体课型要求,以大单元的形式进行专题整合,重构课程资源。二是筛选、整合名校、教育机构的免费优质资源,构建精品教学资源库。三是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互联网下的多元组合多维协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改善当前线上教学存在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单一化、知识讲授的碎片化、教学效率的低效化等问题,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2.教师层面

一是促进教育智慧的聚合与共生。老中青教师协同互助教学,教师间实现优势互补,智慧共生,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二是促进教师观念的迭代与更新。教师在协同教学中拥有观课者、学习者、参与者多重身份,这有利于将教师从日常教学的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激发教师成长内驱力,促进教师观念迭代与素质提升。

3.学生层面

多元组合多维协同的教学创新模式,将吸纳优质资源,开拓学生视野,多途径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如图2)。

● 聚焦高质量发展,探索多元组合多维协同的创新模式

利用教育平台的支撑,“直播课堂”“自播课堂”“答疑课堂”“录播课堂”和“分享课堂”五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了原有的固定教室、固定班级和固定教师的模式,将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按照教育规律重新整合。此外,在不同课型下,灵活组合五种不同课堂,结合师师、师生、生生不同角色的组合,使协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下面,以新授课和试卷讲評课为例,阐述多元组合多维协同教学创新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

案例一:新授课

在信息技术与线下教学相融合的背景下,在新的教学方式的驱使下,在新课改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要求下,教师更要思考如何从“新授课”入手来探究课堂形式的转换以适应新的教学常态,提升教学效率。在互联网环境下,在新授课开始前,教师可以将问题和资料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启发学生思考,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线上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抽象的知识和概念的理解,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互联网+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在课堂上可以随时进行在线测试,并实时统计数据。学生通过每次测验的直观数据了解自身概念掌握的程度,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基于以上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并结合多元组合多维协同理论的内涵和价值,制订高中“新授课”教学模式(如图3)。

(1)课前准备(录播课堂20分钟+分享课堂30分钟)——对“新知”的初步认识。课前,教师推送与本节新授课内容相关的名师科普类视频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学生自主预习,小组探讨完成教师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形成问题清单。

(2)课中实践(分享课堂+自播课堂,共40分钟)——对“新知”的深入理解。课中,教师要以考纲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以及学生课前预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设计教学,一节课的容量不宜过多,只需要把核心知识、核心方法和技能让学生体会和掌握即可,由于学生理解水平存在差异,一般以自播课堂与分享课堂结合的形式进行。

(3)课后评价(答疑课堂+分享课堂,共30分钟)——对“新知”的内化整理。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巩固训练和及时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强调知识体系的共性化和资源评价的个性化,以学生评价分享为主,教师针对个性问题进行答疑。

案例二:试卷讲评课

根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结合以上五种课堂的不同功能,可以将试卷讲评任务进行分解,根据学生的试卷完成情况,将一部分简单问题的突破交给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根据试题情况,对五种课堂进行多元组合,实现“师生资”在课前、课中的多维协同。基于以上的想法,针对高中数学的“试卷讲评课”在线教学,制订教学模式(如上页图4)。

(1)课前准备(分享课堂30分钟)——“简单”问题自主突破。在课前准备中,将所有的活动分解成四项内容,其中前两项由备课组教师共同完成,后两项由全体学生以“自主纠错+小组交流”的方式在分享课堂中完成。

(2)课中实践(直播课堂40分钟)——“困难”问题集中解决。课中,由于错误率为60%以下的题目,教师和学生已經在本班的分享课堂中解决,针对错误率高于60%的共性问题可由专长的教师利用直播课堂集中为年级学生进行讲解,突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讲授、反馈、答疑、训练相结合,提升教学效率。

(3)课后反思(答疑课堂60分钟)——“重点”问题深入追踪。在课后,要及时了解学生试卷中各个类型问题的解决情况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考试的态度的转变,需要借助“跟进测试”,以答疑课堂(包括:30分钟跟进测试+30分钟答疑讲解)的形式继续追踪。

● 结束语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即“班级制”已不符合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新要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多元知识的交互发展。多元组合多维协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丰富了学校线上教学组织形式,探索出教师协同教研的新模式,深度挖掘学了科育人价值,提高了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重塑了学校教育生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88.

[2]沈小碚.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的发展及其问题[J].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

[3]王星,杨文正.网络教学组织形式优化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

[4]郑庆华,董博,钱步月.智慧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9.

[5]陈婷.“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7.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互联网环境下多元组合多维协同的教学创新研究”(课题编号:JJE1320080)课题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协同试卷形式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