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研究

2021-06-24李颖萍王菲孟杭信青霞

理论与创新 2021年2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意识政治

李颖萍 王菲 孟杭 信青霞

政治参与是公民实现自身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较为集中地反映出了一国公民在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谓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新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

2021年3月份,课题组成员对聊城大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政治参与总体态势是积极主动的,但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具体表现如下:

1.1政治参与动机的多元性与功利性并存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动机具有复杂性和功利性特征。對于“你认为现在大学生人党的动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只有20.5%被调查者选择“追求理想和信念”,选择“寻求政治荣誉感”和“对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理念有信心”的被调查者分别占被调查者总数的8.5%和17.6%,而选择“谋求仕途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被调查者则分别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3.8%和29.6%,两者之和达到53.4%。这种状况既表明了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动机的多元性,也表明了他们政治参与动机的功利性特征。显然,选择“谋求仕途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被调查者参与政治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和个人发展,入党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明显。

1.2政治参与态度的两面性与情绪化并存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态度具有较为明显的两面性,同时,也表现出一些情绪化色彩。一方面,他们对于同一问题的回答具有热情与冷漠“两级分化”的特点。比如在对“你平时关心时事政治吗”这一问题的回答,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选择“关心”,其余的被调查者则选择“不关心”。对于“你是否愿意参加选举”这一问题的回答,只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选择“是”,大部分的调查者选择“否”。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政治参与态度上表现出了情绪化的倾向。比如,有的调查者承认自己参加过学校所在选区人民代表的换届选举,但参加过的绝大多数认为自己没有“参加过政治活动”。显然,很多大学生并不把“参加学校所在选区人民代表的换届选举”看做是真正的政治参与。这种“知行两分”的矛盾表明,很多大学生对于自身政治参与的评价带有情绪化的特征。

1.3政治参与行为的多样性与虚无化并存

就其多样性而言,在对“你愿意以什么方式参与政治生活”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网络发帖”,13%的人表示要“直接寻求有关部门”。与此同时,更多被调查者选择了“其他”。而对于“其他”选项的具体回答中,其方式基本包括了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比如投票选举、政治接触、结社、集会、游行、发表政治言论等等。就其虚无化而言,很多学生基于对自身政治参与行为效能感的否定性认知,往往会对自己政治参与行为的作用及其影响做出虚无化的评价。

2.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2.1少数大学生政治认知较肤浅,政治评价功利化

一部分大学生受“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对社会、政治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缺乏长远、理性的目光,造成政治认知较肤浅和政治评价的功利化;少数大学生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存在较强的务实性,受个人利益的驱动。

2.2少数大学生缺乏政治兴趣,政治情感冷漠

一方面,狂热的政治参与造成的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狂热的政治参与之后,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起,广大青年就开始对此前的政治参与活动进行反思。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现阶段国家政治生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困惑。尽管国家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但短期内无法消除的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某些不太合理的政治行为习惯,极大地压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

2.3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与行为存在偏差

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较强,但实际参与行为的投入较少;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社会有基本正确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评价,表明其有一定的政治参与基础,但实际上并没有相应的行为投入,甚至将会出现与认知相反的行为。

3.加强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对策建议

3.1学校方面

大学生是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其政治意识、政治参与行为具有社会引领作用,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及未来国家治理的主力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有序政治参与意识和行为习惯至关重要。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治理参与意识和习惯。比如通过制度设计在党团员推荐、学生干部选举、学校事务管理、校园环境治理、教学改革与管理、学生自治等方面,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对于踊跃参与政治活动的大学生应当给予积极评价与及时肯定,对于无论是就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学校治理积极建言献策的大学生,尤其是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的,都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高校通过创设完备的大学生政治参与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最大可能地保障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机会,在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大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而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必定会促进高校内部治理的不断改善,高校以学生为主体的治理水平的提高,也会进一步强化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3.2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应积极通过政治参与体制改革完善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大学生缺乏的除了相对丰富的政治参与知识以外,还缺乏政治参与实践。政治参与实践能够大大增强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精神。首先,政策上应给予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肯定态度,鼓励、支持大学生以任何合理形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使其参政意识更加正规化、制度化;其次,政府应该用政策法规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有序的村长选举、人大代表选举、校内党代会代表的选举等,使其参与到民主管理活动中来;再次,政府积极践行听证会制度、社情民意制度、社会公示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有制度的权威规范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带动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从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大学生为本,分析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与特征,包括其心理特征与生理特征。大学生的年龄层次较低,他们青春、活力、有朝气、有干劲,但其思想相对不成熟,特别是其政治思想有待完善的地方还很多,这就使他们在进行政治判断时易受干扰与侵蚀,从而产生错误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错误的政治意识。因此,我们在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首先应考虑大学生的独特性,注意教育的方式与方法,灵活运用各种工具与环境,让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又要对青年思想发展加以引导与干预,防止他们产生错误思想倾向,当产生错误思想倾向时,国家要积极界入引导,通过说服教育,运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用榜样的力量感化他们,使他们自觉改变思想观念,认识到政治参与的重要性,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3.3家庭方面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阐明了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动因,指出了“灌输”的重要作用,强调社会意识很大程度上需要从外面进行灌输。因此,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其“自发性”和“自觉性”,需要从外面进行“灌输”,通过必要的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式进行引导,培育其主流政治文化,形成与其自身的政治意识的双向互动。灌输的主体除了学校和社会外,家庭中长辈也应该成为主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并且是终身老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应当感化于内,外化于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如关心国家大事、紧跟实政步伐、学习政治知识、参与政治活动等来影响子女,为其提供积极的家庭参政环境,推动其政治参与意识的形成与提高。此外,家长要保持积极、健康的政治心态,对国家民主政治采取客观态度,不在家庭中传播负面能量,与子女一起了解政治生活,了解我国国情与政策,树立起子女对我国民主政治的信心,使其产生正面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

作者简介:李颖萍(1980.9-),女,汉族,山东聊城人 ,研究生,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学、政治学。

中共东昌府区委党校    山东聊城    252000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意识政治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政治法律
敏感性问题抽样调查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