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观视域下我国科研政策变化对地方高校科研的机遇与挑战

2021-06-23丁黎明陈启莲贺达江米贤武

科技资讯 2021年6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一流导向

丁黎明 陈启莲 贺达江 米贤武

摘  要:科技部就提升和规范高校SCI论文指标的使用问题颁发了2号文件,从科研政策上释放重要信息,引起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和热议。该文通过对国家近几年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和分析,国家科研政策的变化反映中国科研的客观变化,顺应国家科研发展的需求。并以量变到质变的发展理论深度分析中国去“唯SCI”的客观必要性,分析科技部实施此政策将对中国高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给出相关应对措施。

关键词:发展理论  唯SCI  量变到质变  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2(c)-0217-03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hina's Scientific Research Policy Changes to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Concept

DING Liming1  CHEN Qilian2  HE Dajiang1  MI Xianwu1

(1.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aihua University; 2.The Disciplinary Inspection Committee and Office of the Ombudsman,  Huaihua University, Huaihua, Hunan Province, 418000 China)

Abstract: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issued No.2 document on improving and standardizing the use of SCI paper indic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releas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rom scientific research policies and arouses great attention and heated discussion among domestic scholar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national policies in recent years, the changes of the 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policies reflect the objective changes of China'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onform to the needs of China's scientific research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theory of quantitative change to qualitative chan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bjective necessity of "SCI only" in China,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olicy by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gives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Development theory; Only SCI; Quantitative change to qualitative chang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近年來,科技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及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破除论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高校创新环境,加快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制定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意见》一经发布,便引起学术界的广泛热议。

1  问题分析

1.1 背景

近20年来,SCI论文之所以受到国内学者们的推崇,除了其在科研界的影响力大这一原因之外,还在于其严格的同行评审机制以及其较为客观的定量评价体系。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政策的导向致使国内学者过度认可SCI,并一度认为唯“SCI”论文为高质量论文或高质量科研成果。然而,近年来,“唯SCI”这一观点的弊端逐渐暴露,相关问题及现象也层出不穷,这从侧面反映出国家科研评价机制在不断变化,以改善科研体系中的不足。

关于唯SCI的相关问题,已有学者在较早的时候提出:如文献[2]指出,许多高校常常使用SCI论著和影响因子作为博士毕业的量化指标,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著,并以期刊的影响因子数值作为学位授予阈值,这种量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博士的质量提升,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他们认为应形成科学、客观、量化的科学博士学位质量评价体系。学者张亚莉在研究广州医科大学2014年SCI论文总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量、论文被引率、高被引论文等数据中,发现SCI发文量大,但高质量论文较少,从而提出引入分学科、分层评估机制,鼓励发表高水平论文[3];学者冯泽永指出,SCI指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唯SCI,必须把SCI、基金、量化评估有效结合,形成更合理的评估体系[4];文献[5]则指出“唯SCI论”导致了一些学者“急功近利”和学术不端行为频发等不良现象,引发了公众对现行评价方法、结果和导向的质疑;文献[6]则指出,由于一些政策的导向致使国内学者唯SCI为尊,导致了一些学者忽视了国内一些优秀期刊;文献[7]指出“SCI至上”不利于工程科技领域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其它优秀学术成果的发现及推广,因此需要扭转“SCI至上”的局面。

1.2 发展观视域下我国科研政策变化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结果,但量变不因质变而停止,我国科研政策的变化正是符合了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和需求。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SCI论文体系及相关的评价系统作为教师晋升考核指标,到目前SCI论文年发表总量,中国已位居世界第二。然而,我国学者在科学原理、定律等方面建树不多,在“卡脖子”技术方面仍受制于人。从发展观的原理分析,量的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有质的飞跃。我国目前正处于这样的一种状况,因而急需国家正确引导。为此,该文梳理了科技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近年来为提高教学、科研质量而颁发的相关文件以及实施的相关措施。教育部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于2016年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订“双一流”实施办法;2019年4月,教育部又发布通知决定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决定建设一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不久后,教育部随即发布一流课程的“双万计划”,打造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金课”;2020年2月,科技部又发布《意见》,针对科研圈在专利、SCI论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要求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规范人才评价体系。

2  机遇与挑战

对于地方高校及科研人员而言,在国家相关政策调整下从事科研工作,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

2.1 机遇

2.1.1 广大科研工作者可以潜心科研,做出高质量成果

《意见》指出要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破除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創新基地、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国家科技奖励、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科技评价中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等“唯论文”不良导向[1]。

2.1.2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机会

《意见》的实施将引导高校以科研质量为核心,积极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国家对双一流高校实行考核制度,达不到要求的将退出一流高校行列。这一政策的实施无疑也给其他地方非双一流高校带来了福音并让其看到希望,只要有实力,能做出具有竞争力的科研成果,部分地方性高校及学科仍然有机会跻身世界一流高校、学科。

2.1.3 政策的实施,将引导国内科研的良性发展,做出世界瞩目的成果

我国科研要实现质的飞跃,无疑需要去粗取精,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正是质的飞跃的催化剂,它将为我国的科研护航,使科研去除功力性、急成性等不利的影响,让科研进入一种良性发展环境,有利于国内科研人员做出优秀的科研成果。

2.2 挑战

2.2.1 对科研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意见》明确提出要破除论文“SCI至上”,但并非是要排除SCI作为考核指标,而是对科研做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意见》中可以看出,今后的科研评价机制将重点对质进行考核,即不再是以前的量的累加,也不是唯SCI即高质量,真正的高质量科研成果不一定就是SCI这一种体现形式,而是对更多的具有内涵性的内容进行考核。因此,我国科研工作者将面临高质量科研成果的重大挑战。

2.2.2 高校需要接通政策“最后一公里”

《意见》的实施,对中国科研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在新的要求和任务下,高校如何对标科研评价机制应对国家政策的变化,接通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是面临的最大挑战。在新的政策下面,高校之间科研的竞争已不是数量之争,而是在科学前沿领域进行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性高质量科研成果的研究。

3  对策

作为地方高校及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如何认清形势去抓住机遇,接受时代赋予的挑战,将是不可逃避的责任和任务。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3.1 完善学科分类评价机制,细化成果评价体系

过去的20年,由于国内高校科研考核重SCI,在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科研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我国科研水平得以迅速提升,科研总量发展到世界第二。然而,经过近20年的发展后,以SCI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已逐渐显露其不足,导致一些高校过分地推崇“SCI至上”而不注重科研的核心。科研产出的量大,但具有突破性的科研新成果较少[3]。

3.2 凝聚科研力量,潜心科研,提高科研质量

地方高校要注重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需要将校内各种资源有效调配,凝聚科研力量才能在未来科研上有所作为。

3.3 夯实理论基础,努力寻求新知识的增长点

科学研究是以新的知识增长点为目标,要做出具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必须以基础研究为根,向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延伸拓展。因此,高校不仅要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工作,也要关注从1到N的应用技术开发。地方高校不仅要打好科研的基础,更要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拓展新的知识点,实现由0到1的突破。此外,各高校更应该在1的基础上,将新的知识增长点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创造更多的新成果,从而实现N的应用目标。

4  结语

总之,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并未释放出不能发表SCI论文的信念,而是对发表SCI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和导向,人们不能对政策进行误读或误解。科研没有“速成”,数论文专利数量的“短期导向”已经一去不返,高校科技管理改革的创新探索正在路上。相信地方高校会做出调整举措,应对教育部、科技部相关政策,使科研工作者做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科研在“质”的飞跃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EB/OL].(2020-02-20)[2020-10-09].https://www. 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3/03/content_5486229.html.

[2] 刘新文,万有,李平风,等.科學博士学位授予中不唯SCI的评价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7):        48-50.

[3] 张亚莉.SCI,不能没,不能唯――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J].医学与哲学,2014,35(19):8-11.

[4] 冯泽永.对当前量化绩效考核的反思[J].医学与哲学,2014,35(11):14-18.

[5]邓军.我国科研绩效分类评价现状研究及思考[J].重庆医学,2017,46(15):2153-2159.

[6] 刘又宁.论文发中文还是英文刊物政策导向最为关键[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8,41(5):321-322.

[7] 樊秀娣.为何要扭转“SCI至上”局面[J].上海建桥学院学报,2019(3):1-2.

[8] 杨春华,陈锐,刘雪涛,等.从国家项目资助论文流向看唯SCI评价导向的积弊[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9,28(11):32-37.

[9] 张保淑.破除SCI崇拜祛除“唯论文”痼疾[J].科学大观园,2020(7):52-55.

[10]俞立平.规范使用SCI下科技评价的问题与解决路径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2):64-69.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一流导向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犬只导向炮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探究
树立“五个导向”严格党内生活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