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藏高原”英文对照词的学术话语分析
——“Tibetan Plateau”是青藏高原还是西藏高原?

2021-06-23葛岳静

青藏高原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青藏高原学者西藏

陈 浩 葛岳静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 100101;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西宁 810016)

一、引 言

青藏高原,地处我国西南部中低纬度,总面积为258.37万km2(现行国界内),以西藏自治区(120.23万km2)、青海省(69.58万km2)为主体,并有新疆、四川、甘肃和云南等省毗连地区[1]。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且高亢的地势使其在第四纪重塑了东亚的大气环流、气候分带及相应的自然地理景观。因此,作为一块相对独立的大地理单元,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区域,相关英文文献过万,然而这些外文文献里英文对照词的使用十分混乱[2][3]。目前,在研究区为青藏高原或西藏的地学各类英文文献中(含中文论文的英文摘要),出现至少四个以上的“青藏高原”英文对照词,常见的有Tibetan Plateau(TP)[4][5]、Qinghai-Tibetan Plateau(QTP)[6][7]、Tibet Plateau(TP)[8][9]、Qinghai-Tibet Plateau(QTP)[10],还有Qinghai-Xizang Plateau(QXP)[11];中文报道里也存在“青藏高原”、“西藏高原”两种叫法[12],这让人十分困惑。

尽管大家对此习以为常,有意无意地忽略,但鉴于文献中表述混乱,是否有必要对此进行梳理,以正本清源?诸多用法,到底哪一个更合适?它们彼此之间有什么异同?尤其,涉藏的相关人文地理话题,包含民族学、文化学、边疆学等方面,本身也是个敏感所在[13][14],更不应放任国际出版文献里五花八门的用法。深层讲,各类用法是否还隐含学术话语权的问题?尤其在不同文化体系(跨文化)下,地名语言转换和理解不同[15]。本文旨在探讨“青藏高原”这一自然地理实体目前混乱的中英文对照名称,揭示中英文含义不一致的问题,期望更一致的本土表述,达到名副其实,从而传播我国的学术话语。

二、“青藏高原”的常见英文对照词辨析

(一)英文对照词“Tibetan Plateau”与Qinghai-Tibetan Plateau语源学分析

目前,在中英文文献中,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国际学者,青藏高原的英文对照词最流行的是“Tibetan Plateau”,简写为TP[16][17]。这个词直译是“西藏高原”,而且是藏(人的)高原。Tibetan,简明词典的解释为“n.西藏人;藏语”,“adj.西藏的;西藏人的;藏语的;西藏文化的”,即名词和形容词。词根是Tibet。Tibetan的释义和与Tibet的关系在更权威的韦氏词典和新牛津词典里体现得十分明确。

Tibetan/tə-‘be-tən/

noun(名词)

First Know Use:1822(in the meaning defined at sense 1)

1.A member of the predominant people of Tibet and adjacent areas of Asia;also the Tibeto-Burman language of the Tibetan people.

2.A native inhabitant of Tibet.

以上来源于《韦氏大学英语词典》(是美语者必备的工具书和使用规范)[18]。意思是说,Tibetan是指西藏(Tibet)及其亚洲毗连区的原住民,或者藏族人群的藏缅语言。

noun(名词)adjective(形容词)

英/t|'betən/美/tə'bεtn/

▶Noun

1.A native of Tibet or a person of Tibetan descent藏族人;西藏人。

2.[mass noun]the Sino-Tibetan language of Tibet,spoken by about 4 million people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and its neighbouring areas in China,India,and Nepal藏语;藏文(使用者约400万人,分布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及中国境内、印度、尼泊尔与西藏自治区相邻的地区)。

▶Adjective

Of or relating to Tibet,its people,or its language(与)西藏(有关)的;(与)西藏人(或藏族人)(有关)的;(与)藏语(有关)的。

以上来源于《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19]。据此,Tibetan Plateau的直接中文意思是“西藏高原”,而最接近英文语境意思的中文词是“青藏高原”。那么,问题来了,反过来,青藏高原的英文对照词用“Tibetan Plateau”是否准确?

检索英文资料,该词最早大概由匈牙利地质学家Lóczy于1899年在其“穿越东亚探险的科学成果”报告里首次使用[20],范围包括昆仑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脉以北、西到喀喇昆仑山脉、东至横断山脉之间的区域,中文即西藏高原。其后出现在1930~40年代西方学者对中国—缅甸地区传染病调查报告里[21][22],而且语境上主要涵盖当时的西康、西藏。“Tibetan Plateau”一词被我国学者正式使用,是在1944年Hui-Lin Li(李惠林)关于植物地理分区的著作里,其中有“14.The Tibetan Plateau”[23]。其后邓叔群(S.C.Teng)先生在1948年刊文用在题目里,即《Forest geography of the East Tibetan Plateau》[24]。从地缘关系看,他们的认知是基于中国西南部云南、四川到西藏邻接区域(西康)的考察,在用词上西方学者多用“Tibetan border”(见1944年《India and the Far East》一书中的第3章《China》[25])。1959年植物地理学者W.B.Turrill在其撰写的《Plant geography》综述了东亚的植被分区[26],完全引用了Hui-Lin Li的植物分区名称,在S.C.Teng基于植被与气候关系提出的相关分区里,则有Northern Sikang(西康,本文注)、Southern Sikang、Southeastern Sikang……Tsangpo Gorge(雅鲁藏布江峡谷,本文注),这些地理概念属于“East Tibetan Plateau”。

当时的西康省、西藏地方在“Tibetan Plateau”语义之下。而西康省时为中国一个省级行政区,与川、滇、藏和青接壤,省名出自境内的康巴藏区,管辖范围包括今四川西部和西藏昌都地区。它作为内地进藏的重要通道,是茶马古道、清代邮路所在,也是近代以来中西方学者了解“Tibetan”地理知识的主要来源[27]。西康与西藏并列而存,称为“康藏”。综上,“Tibetan Plateau”一词此时主要指今青藏高原南半部,仅扩及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部分毗连区。

自1980年代开始,不少中外学者(主要是中国学者)的地理学文献里使用Qinghai-Tibetan Plateau,简写为QTP,来指代中文语境下的“青藏高原”[28][29][30]。一些中国学者也有用“Qinghai-Xizang Plateau(QXP)”,讨论青藏高原的植被、地质与古地理变化[31][32][33]。中国学者从TP转为QTP或QXP的一个背景是,我国行政区划已做重大调整,沟通川边与西藏的“西康省”于1955年被裁撤。并且,20世纪后半期国际上对地名的称谓日益规范化,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倾向于对地名实施罗马化[34],我国政府则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国内地名唯一的罗马化拼写系统[35][36]。1974年我国专门出版了第一幅1∶600万汉语拼音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及其地名索引,随后还出版了汉语拼音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37]。

往前追溯一下,在1950年代的中国地图上,今青藏高原范围被标注为“青康藏高原”。根据张镱锂等人(2002)的梳理[38],青藏高原的中文名称经历三次变迁,且范围各有差异:在1939~1953年李四光等学者使用“西藏高原”,范围如Lóczy所述,明确不含青海柴达木盆地;1945~1950年,国内学者始用“青康藏高原”,但不含喀喇昆仑山一带;1950~1960年代,任美锷、陈述彭、黄秉维等先生提出了“青藏高原”概念与区域范围,北到祁连山。1980年孙鸿烈等先生进一步阐述其地理范围,并用地图说明青藏高原主体与边缘的分界线[39]。因此,顾名思义,青藏高原,从语源学看,本身就是青海和西藏的合称,正如云贵高原之名。但没有人用“Yunnan Plateau(云南高原)”来称呼整个云贵高原。同理,在中文里,大家很少用“西藏高原”的称谓。诸如Qinghai-Tibetan Plateau、Qinghai-Xizang Plateau的用法正是对应了“青藏高原”的叫法。

综上判断,“青藏高原”这一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自身无关历史文化,是新近才赋予的;但西方探险者最早也没有现在整个青藏高原是“Tibetan Plateau”的概念,并且所指涉的范围本就存在不确定性(例如是否包含帕米尔高原、横断山脉);还有对应的“Qinghai-Tibetan Plateau”一词在英文文献流行,表明我国开放后在1980~1990年代通过对外交流,国际学界也接受了我国的本土新叫法。因此,这跟沿袭的诸如北京(Peking)大学、清华(Tsinghua)大学的名字历史还不一样,也不具有可比性。

(二)英文对照词“Tibetan Plateau”的语言文化学分析

另一方面,前面提到单就Tibetan Plateau的直译而言,它带有民族属性或归属指向,即藏族人高原或西藏(人的)高原。这显然不是中文语境下的本义。自然地理实体的名称由专名+通名组成,通名可以按英语意译或按汉语拼音[40],而专名有历史来源和文化属性[41][42]。对于我国的大型地貌单元而言,名称常常借鉴区域内行政区划名称、方位或自然属性,如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对于国际性大地理单元而言,如海洋、山脉,常常借用邻近国家或民族的名称和叫法,比如印度洋、日本海。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国际上的单纯自然地理实体的命名并不表示所有权。某种程度上,国家内部跨行政区的自然地理实体命名,也事实上遵循这一道理(并不隶属于某一个行政区)。因此,从汉语语境讲,似乎应该用“Tibet Plateau”,这才是中性的“西藏高原”。同理,用Qinghai-Tibetan Plateau时应该用“Qinghai-Tibet Plateau”更合适。

“青藏高原”只有一个,而英文对照词的使用中至少存在四个,尽管流行程度不同,那么到底是Tibetan Plateau(TP)?Qinghai-Tibetan Plateau(QTP)?还是Tibet Plateau?Qinghai-Tibet Plateau?是TP还是QTP?对此,目前专门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人员也未能确定,比如Qinghai-Tibet Plateau和Qinghai-Tibetan Plateau哪一个用来表示“青藏高原”更合适?

事关两种语言翻译转换——语意在跨文化性语言转换中往往存在失真或不可逆[43],即一个词从A语言译成B语言,再从B语言转回A语言,未必对应原词。从地理实体的命名缘由和主体语言表达习惯说,我们应该使用前一个,即Qinghai-Tibet Plateau。如前所述,Tibetan Plateau,直译是西藏的高原或藏人的高原。根据历史学的一些说法,使用“Tibetan”时在英语语境下,会给人造成那是“藏人的”之印象,因此,不同于Chinese(中国人)。Chinese、Tibetan都可做形容词,做名词表示人、族群,带有民族色彩,而China、Tibet只是纯粹的历史地理词汇。换言之,前者是文化、民族概念,后者是地理概念。但西方学者的文献里常有“Sino-Tibetan”(汉藏),作为语言学分类之称并无问题,但作为地理区隔(早期如Sino-Tibetan Border)就不合适了[44]。

反过来说,青藏高原,并不是说是“青海西藏的高原”,那就是个“高原”地理名称,只是命名时参考了该地区人文实体的名称。问题出在以“Tibetan Plateau”称之,而“Tibet Plateau”相对好些。语义是“藏人的高原”,而且我国学者展示的研究区地图非常明确地包括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毗连部分,严肃地说,那无意之中契合了达赖所谓的“大藏区”概念[45]。因此,“Tibetan Plateau”一词对应的地理范围的“泛化”无意识地帮助了分离势力所谓大藏区的政治宣传,尽管那纯粹是一个牵强附会的说法。

延伸到国际上,前面提到的印度洋,存在Indian Ocean和India Ocean两种叫法(英语)。中国自己发布的标准地图(http://bzdt.ch.mnr.gov.cn)用的是“Indian Ocean”,而且是官方审核图。它含义之一是“印度人的大洋”,印度精英对外一直宣称印度洋是印度人的洋[46]。这种命名方式,容易滋生附近国家的民族主义。地名称谓,当它是纯自然地名时,也就是称呼而已,比如大洋中脊、月球上的洼地。但是当这些称谓带有区域民族色彩时,就可能存在各种争端了,国家内部也许就是分离主义。因此,看似简单的自然实体名称,其实背后隐含着复杂的人文因素和潜在纠葛[47]。

(三)“青藏高原”的几个常见英文对照词的适用排序

从翻译学角度看,汉译英时,若按《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法的国际标准(1977年第三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48],地理名称“青藏高原”甚至可以直译为“Qingzang Plateau”,而且十分中性。只是这种直译法在学术界既有使用习惯中罕见。反倒是,Qinghai-Xizang Plateau被我国学者时常使用[49][50][51],甚至不亚于Qinghai-Tibetan Plateau的使用频次。最奇怪的一个用法是“(NE Tibet,Qinghai Plateau),China”[52],研读其文本大致知道是美国学者对中国地理缺乏常识,以致不伦不类。

总体而言,从历史缘起与主体意识看,QTP要比TP合适。但QTP和TP都有两种,给它们做个排序的话,对照于中文语境,Tibetan Plateau(TP)<(不如)Tibet Plateau

三、“青藏高原”与“西藏高原”的关系辨析

西藏高原与青藏高原到底什么关系?这是问题的另外一个层面。怎么理解的透彻些?耙梳相关文献发现,科学界的用法也比较混乱,几种表述都能见到。如前文所述,高原名称经历了从“西藏高原”、“青康藏高原”到“青藏高原”的变迁,但最近40年来随着各学科对高原内部的深入研究,不同学科的学者对青藏高原范围的认识在东界、东南界和北界的界定等问题上,争议较大,莫衷一是[53]。国内权威机构在2015年发布了《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54],从名字上并无问题,并且内容里主要说的区域是西藏自治区,或者说青藏高原的南半部。报告前言专门辨析了青藏高原和西藏高原的概念,摘录如下:

“第三极”“青藏高原”“西藏高原”都是耳熟能详、闻名于世的地理概念。从科学的角度讲,这些地理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含义。“第三极”是以青藏高原为中心,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横断山脉,北起昆仑山、祁连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脉,面积500多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地球上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是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面积约260万平方千米,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全部以及新疆、甘肃、四川、云南部分地区的地球上独特的寒旱高极;“西藏高原”是主要在西藏自治区境内的、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最高海拔超过8800米、构成全球独一无二世界屋脊的主体。无论从地貌景观还是科学重要性的角度看,西藏高原无疑是青藏高原和第三极的核心。西藏高原环境变化能够反映青藏高原或者第三极的整体变化,因此我国各级政府一直十分关注这一特殊地区。

报告从科学角度区分了二者的含义,而且明确强调“西藏高原无疑是青藏高原和第三极的核心”。即,西藏高原包含于青藏高原,第三极地区(海拔分界2000m以上)则包括了不完全在我国境内的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脉、天山山脉。以上表述转绘成图:

图1 第三极、青藏高原、西藏高原的关系注:据《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所界定的范围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ird Pole,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Tibetam Plateau

图2 青藏高原大于西藏高原(中文语境下的概念范围)注:底图来自天地图http://www.tianditu.com/index.html;粗线是文献中常见的“Tibetan Plateau”范围[55],默认海拔分界为2500m,作“青藏高原”理解,但似乎对应“第三极”更合适;细黑线表示西藏自治区界线,大致对应西藏高原。Fig.2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larger than the Tibetan Plateau on the map(concept scope in the Chinese context)

在此之前,针对“青藏高原”缺乏明确范围,各家学者依据的原则与标准不同,难以适应GIS时代空间分析的问题,我国学者张镱锂等人于2014年发布了“青藏高原范围与界线地理信息系统数据”[56],标示我国行政版图内的“青藏高原”范围和面积[57]。基于高精度地形图的定量计算,显示青藏高原在我国境内的面积为257.24万km2。这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青藏高原”地理范围的直观认知,至少有了一个数量概念,但也给人们一个“青藏高原”范围仅限于我国界线内的刻板印象。矢量边界毕竟存在有限性,而概念边界是模糊性的。

然而,近年非常奇怪的是,相关学者又自己常常把西藏高原等同于青藏高原[58]。这可能和已经习惯于“Tibetan Plateau(TP)”的国际流行叫法有关。这也反过来再次表明,学术圈对Tibetan Plateau的直观理解,就是“西藏高原”,尽管我们有意识地宣称或意译成“青藏高原”。我们的潜意识却不是这样,不管是中国学者,还是外国学者。这就显得非常矛盾。一方面中文语境下称呼“青藏高原”,同时英语用“Tibetan Plateau”来对等称呼;另一方面又知道中文语境认为“西藏高原”不等同于“青藏高原”,而称呼Tibetan Plateau的下意识里又是“西藏高原”。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见先秦·孔子《论语·子路》)。其实,上述情况,也恰恰表明,我国科学界(尤其地学界)并没有在“是青藏高原还是西藏高原”的问题上达成共识。简而言之,简写上到底用QTP还是TP,学界是混乱的。

还有一个例证,是一些出身青海籍的地理学者也用的“TP”,要知道“TP”从缘起和内涵上并不包括青海主体范围,这说明不同学者对青藏高原的英文对照词的认知确实比较模糊。这背后既是观念问题,其实也是科学问题。实际上,这是因为目前“TP”就是指整个高原,经过国内外的交流,部分偶然的做法推波助澜,英文世界里通行(不论美语还是英语)。或者说,这几乎成为目前国际学界的最流行叫法。

就纯语言学而言,任何一个词汇用多了,即便不正规,也就习以为常了,这就是语言。当然,这就涉及另外一个学科问题,比如语言考古学,在此不再展开。20世纪中叶,地学界先有“西藏高原”,后有“青藏高原”的叫法,范围呈南向北扩展,蕴含的地理范围和历史文化也不一样。从语源学和翻译学讲,“西藏高原”的提法或叫法应该是来自英文词“Tibetan Plateau”的反向输入,而且是前后经历两次,即20世纪中叶和20世纪末尤其最近十年(见表1)。现在地理学界受英文文献(SCI论文)影响很大,把中文词汇对应到英文,逐渐转用国际学者常用的词汇,然后不自主地再译回中文。在这种的语言反复切换中,同一个地理实体的叫法也就发生变化了。青藏高原VS西藏高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表1 “青藏高原”英文对照词概况

四、青藏高原在藏语语境的对照词

关于“Tibetan Plateau”是青藏高原还是西藏高原?西藏社科院的古藏文专家给出的理解如下:

“在境外语境里可能是青藏高原,在境内语境里可能指西藏高原,但高原作为整体的地理单元来讲,青藏高原比较合适,再说西藏高原这种提法较少,也觉得不太妥当。不过对此我未曾关注过,仅仅是简单的想法而已,不太清楚!”

青藏高原的藏语对应词是什么?藏语里有没有对应青藏高原的名词?有。青藏高原直译过来是“”,反过来也是。意译是“”,但(指代)范围较小,一般认为与现今所谓的青藏高原不太合意,还是直译为较好。

在青海、西藏为主体的整个青藏高原上,藏文化圈基本与青藏高原范围一致,但扩及喜马拉雅山区、拉达克地区、克什米尔地区,涉及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邻近诸国[59]。高原内部的族群与语言分为康方言(康巴藏语)、安多方言(安多藏语)和卫藏方言(拉萨方言)[60],各自对应的地理分区为东部的川边康区(原西康省,藏东、川西、滇西北)、北部的青海省及西藏安多县、西部的西藏中西部(旧西藏地方辖区)。从语言习惯讲,和,前者偏口头语,后者偏书面语。直译的在拉萨地区用得比较多。口头的似乎在青海使用。前两个字对应的汉字可能并不好讲,毕竟是意译,主要看使用情况。指代上,“”类似“西藏高原”,范围覆盖康巴语与卫藏语区。对于拉萨语区来说比较熟悉,不过它们都是“青藏高原”的意思。

五、“青藏高原”不同英文对照词的学术话语分析

图3 英语语境下TP=QTP(范围上模糊地指代整个第三极地区)Fig.3 TP=0 in English con text

检视科学引文索引(SCI)文献,如表1,显示我国学者使用得较混乱,欧美学者更趋统一,但早前也是几种并存的(例如文献[61][62][63])。2000年以前,中外学者都经常用QTP;然而,最近几年,QTP更多是中国学者用,而西方学者主要用TP。而且,中国学者已经明显分化成两拨,过半数用TP,小半数用QTP。2019~2020年TP相关文献占比54.3%,QTP相关文献占比45.7%(表2)。

表2 “青藏高原”英文对照词文献统计

根据文献统计四个英文对照词的使用情况,比较表1和表2,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青藏高原四个英文对照词的使用基本是在地球科学,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等,相比人文社科领域常用“Tibet”指西藏不同。

(2)文献合计结果看,四者流行程度依次为Tibetan Plateau(TP 1)>Qinghai-Tibetan Plateau(QTP 1)>Tibet Plateau(TP 2)>Qinghai-Tibet Plateau(QTP 2)。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交替现象,反映不同学科学者的使用偏好不同。

(3)从时间断面看,2000年左右四个用法几乎势均力敌,而Qinghai-Tibetan Plateau在当时要相对流行,略胜一筹;但是到2010年出现分化,Tibetan Plateau从第三流行程度逆袭为最流行的用词,基本形成现在的格局;到十年后的2020年差异化进一步拉大,TP 1比QTP 1累计使用频率净多出28.3%(3014篇),十年几乎扩大十倍。

(4)使用群体,QTP类的使用者以中国学者为主,早期外国学者也有,而欧美学者主要使用TP类(TP 2),但在TP 1上中国学者使用已经与欧美学者差不多。从时间看,中国学者从早期主要用QTP转变为主要使用TP。至2020年,国内外学者撰写的SCI论文中TP类英文对照词使用量占比54.3%。

据此,也就是说过去二十年,“青藏高原”这个中文地理名词对应的英文词使用发生了巨大的转换,从世纪之初主流的“Qinghai-Tibetan Plateau”变成现在相对主流的“Tibetan Plateau”。而这二十年的背景恰恰是中国加入WTO后,伴随着经济腾飞和国家崛起,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快速增长,科研SCI论文产出总量跃居世界第二(2018年累计39万余篇)①②,而EI论文总数早已跃居世界第一[64]。事实上,一个更本质的因素(解释上述转变)是我国科学界的科研导向由国家需求变为SCI论文导向,趋向“国际化”,产生陆大道院士所指的地理科学发展面临的“危机”[65]。那么在国际化环境中长达十多年的熏陶下,我国科研人员的话语体系、学术用语基本国际化。由于自然科学领域欧美本来就占据高地,这种转换就带来一个被动的直接后果,即我国科学家可能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本土话语体系,“失去”学术话语优势。

这种失去,在地球科学领域,体现在学术概念、学术用语,尤其地理词汇。而且这种术语性的转换,是潜移默化的,导致学术界尤其年青一代的学者变成学术习惯。这就可以解释一些地理学者不察而直接套用了谷歌地图(Google Map),以致把藏南地区“画”到印度一侧。学术交流正常情况下是双向的,但由于我国现代科技起步较晚,整体滞后于欧美国家,那么从文化交流视角,文化地势低的一方势必受到文化优势一方的冲击[66]。当前,我国科研实力今非昔比,科技自立成为一种本土觉醒[67]。我们也需要向外传递一套本土话语体系。

综上,就英、汉、藏三种语言的同一性而言,汉语中“青藏高原”和“西藏高原”的差异性大于同一性,前者范围更大,尽管偶尔有人把二者等同;藏语中“”和“”的同一性近似,前者略强,指代意思差不多,但前者更书面、规范。二者类似汉语两个对应词的情景。英语中(常见的)Tibetan Plateau(TP)和Qinghai-Tibetan Plateau(QTP)同一性最好,都是指代中国学者口中的“青藏高原”或者“第三极”。就三种语言的统一性而言,由于每种语言下都有两到三个对应或意指的词,加上语境的文化差异,那么青藏高原的汉语、藏语、英语对应词统一性就很差。因此,也有必要统一“青藏高原”的中英文对照词,而我国学者可以发挥主体优势,这也是一种彰显中国学者学术话语优势的事情。因此,青藏高原的英文对照名称简写就是QTP,不管使用“Qinghai-Tibetan Plateau”还是“Qinghai-Tibet Plateau”。

六、结 论

“青藏高原”的常见英文对照词至少有四个,分为TP类与QTP类,背后的历史变化是这块高原名称从“西藏高原”到“青康藏高原”再到“青藏高原”,对应的地理范围也在变化、扩大。目前流行英文对照词之一“Tibetan Plateau(TP)”出现最早,在20世纪上半叶主要指今西藏自治区;“Qinghai-Tibetan Plateau(QTP)”则在1980年代逐渐使用,但到21世纪10年代又逆向回去。TP是“青藏高原”还是“西藏高原”?表面看是语言翻译问题——在跨文化性的两种语言转换中,会存在语意失真,使得“青藏高原”转译成英文为“Tibetan Plateau”但再转回中文是“西藏高原”。深层说,这是学术话语权问题。地名,是地理的历史认同,折射话语权。在文化语言学下,同一地理实体的英文、中文地名也要统一为好。青藏高原本身作为以我国为主体的地理地貌单元,具有自然完整性。叠加上人文实体,“青藏高原”的叫法肯定优于“西藏高原”,后者地理范围包含在前者之内。它的英文对照词“Qinghai-Tibetan Plateau(QTP)”也优于“Tibetan Plateau(TP)”。当增加地缘文化与民族因素的考量,使用更加中性的“Qinghai-Tibet Plateau”(或者Qinghai-Xizang Plateau)更合适。但从学术交流看,SCI论文中我国学者存在由QTP向TP转换的趋势。可能的解释是我国学者在和国际接轨,反而背离了20世纪的传统术语(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QTP)。

致谢:感谢辽宁师范大学王明达博士、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达琼老师的有益讨论。

注释:

①学术桥.中国SCI论文连续9年世界第二,高校占比80%以上.搜狐网,2019-06-14,https://www.sohu.com/a/320602628_773043,访问日期:2020-12-10.

②孙雅琴,任波.中国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 山科大SCI论文增长率列全国第一.半岛网,2019-03-06,http://news.bandao.cn/a/199257.html,访问日期:2020-12-12.

猜你喜欢

青藏高原学者西藏
青藏高原上的“含羞花”
都是西藏的“错”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给青藏高原的班公湖量体温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学者介绍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