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徵明小楷的艺术特点

2021-06-22衡芙蓉

艺术品鉴 2021年17期
关键词:法度文徵明小楷

衡芙蓉

文徵明(1470年-1559年),原名壁,字徵明,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文徵明精通诗、文、书、画,他的书法成“主风雅数十年”。尤其是他的小楷,温润秀劲、古朴端庄、法度严谨,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一、取法广博五体皆工

在中国书法史上,文徵明是一位全才型书家,很少有人能与之相媲美,在书法的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在整个书法史上都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文徵明的书法各体皆工,尤其是小楷,这离不开他对先贤的学习和继承,纵观文徵明七十余年的书学道路,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取法,可谓是一位集大成者。

文徵明一生勤恳治学,他七十余年的书学道路,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传世名作颇多,为我们学习和研究小楷提供了借鉴意义。如《琴赋》《落花试卷》《南华经》《嵩山草堂十志》《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归去来兮辞》《离骚经》等。文徵明的小楷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早期、晚期的不同书风,七十余年的书学道路,经历了不同的审美追求,总体而言,取法高古,尤其是在他晚期作品,对魏晋时期的古法更是推崇。

魏晋的小楷大家,首推钟繇,他的楷书刚柔并济,传世作品《宣示表》是学习小楷的必修课,因此后人尊之为“楷书鼻祖”。文徵明86 岁时所作的《九歌》可以明显地看到,他受到钟繇的影响很大,作品的结构比较宽扁,很多笔画都表现出蚕头燕尾。如“兮”字,在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可以明显地看出对钟繇的学习和继承。

“书圣”王羲之在小楷上的造诣很深,文徵明受“二王”的比钟繇的更为明显。王羲之的小楷的《乐毅传》《黄庭经》是小楷史上的一座高峰。但凡临习小楷,这几部作品是必不可少的。文徵明对王羲之的小楷更是情有独钟,勤奋临习。王献之的《洛神赋》浑厚秀丽、神采飞扬,文徵明把“二王”的风格与他对小楷的理解融会贯通,最后自成一家。陈振濂说:“文徵明的小楷胎息钟王。”[1]文徵明的小楷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二王”的学习有很多,难怪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右军以后其法不传,至赵孟頫始得神体,继之者则文徵明一人。”[2]从晚期代表作《后赤壁赋》《离骚经》《孝经》可以看出来文徵明把对“二王”的理解已融入自己的风格中,因此,他的作品的古法特别浓厚,这也给笔者提供了借鉴意义。

隋唐时代在书法上是群星荟萃,名家辈出,四大楷书家之一欧阳询,工整严谨,重视法度,受到很多人的偏爱。文徵明的书法师从李应桢,李应桢受欧体影响颇多,文徵明也随李应桢研习欧阳询《九成宫》,欧体于平正中见险绝的艺术特点,对文徵明的影响很大。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云:“徵仲根柢在欧阳渤海。”[3]随着对欧体学习的深入,文徵明的小楷结体过于工整严谨,用笔方面也显得比较呆滞,达不到消散舒朗的意境。文徵明为了弥补这些不足,转而师法智永。

智永创立“永字八法”,在楷书方面有自己深刻的见解,成为后世的典范。他从小继承家学,《千字文》深得王羲之笔意。他的书法平正和雅,其书沉静淡泊,灵动柔媚。文徵明早期对欧体孜孜不倦的学习,为小楷的法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意识到欧体的局限后,为了突破现有的制约,后来又深入学习智永书法,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可以弥补欧体过于严谨的弊端,为文徵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小楷艺术发展到宋朝,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默。到元朝时,赵孟颊开始了另一座高峰。文徵明和赵孟頫都是五体皆能,可以说在当时都是独领书坛。文徵明对赵孟頫的学习是非常刻苦的。赵孟頫的小楷灵动秀逸,有行书笔意,给人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元朝灭亡后直到到明代,虽热朝代更迭,但在书坛,赵孟頫的飘逸妍媚的书风依然深受大家追捧。赵体雅俗共赏,加之统治者的推崇,赵体自然而然地渗入明代。文徵明深受赵孟頫的影响,在《明故中书舍人徐君墓志铭》中可以明显看到赵孟頫的风格特点。

二、精研法度工整严谨

文徵明自幼愚笨,却可以把书法写出高境界,完全是勤奋刻苦的结果,直到九十多岁,他仍然笔耕不断,还在不断的临习,文徵明的书法成就完全是厚积薄发的结果,与他一生的勤奋努力息息相关。马宗霍《书林纪事》记载,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4]文徵明一生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创新,从而奠定了他的地位。优秀的书法家都是如此,他们不会驻足停留,而是会做出一切努力,向古人学习,汲取多方面的养料来补充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文徵明对自己书法艺术的不断超越,对小楷的继承和创新,奠定了他的书法地位。

文徵明早年的小楷书法风格多变,这与他的人生阅历息息相关,临帖众多,但是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系,其小楷早期整体来说,以妍媚飘逸为主,形体偏扁,起笔尖细,收笔厚重,如35 岁时书的《落花诗卷》笔力劲健挺拔,瘦劲精匀,飘逸爽利,体势遒媚。尖细外露的用笔与板滞的气息是文徵明早期小楷的主要特征。

三、融汇古法自成一家

文徵明后期的小楷书法是人书俱老,正可谓愈老愈精、愈造愈淡。清代朱和羹甚至言:“明楷以文衡山为第一。”在取法众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更为纯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系。他的小楷以古法为基础,融入了自己对小楷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加之与祝允明、王宠、唐寅等人的书画交游,他们寄情山水,挥毫泼墨,有利于互相的提高和进步。到晚年文徵明的小楷教之早期已经有了很大变化,稳重老成,既有严谨的法度作为基础,又能灵动自如,融合古今,而后自成一家。

《草堂十志》是文徵明七十多岁所书,沉稳劲健,不激不励,虽是垂暮之年,但无轻滑之处,笔力坚实有道,体现出他深厚的功力。《离骚经》是文徵明八十六岁高龄所作。虽年事已高,病体缠身,但他丝毫没有懈怠之笔,仍然一丝不苟,字字精爽,令人叹为观止,无疑是小楷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鸿沟。

文徵明七十余年的书学道路,小楷的艺术境界也经历了早晚期的不断升华,最终自成一家。他在用笔、墨法、结构章法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用笔。文徵明五体皆工,在五体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可以说是书法史的一位全才。小楷在早期晚期也呈现不同的风貌,不同的书风是通过不同的用笔来表现的。他能集众家之所长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轻快爽利的起笔方式,收笔时重顿回收,每个字的起笔、收笔都非常到位,即使八十多岁时所作的小楷,仍然特别注重用笔的一丝不苟,是工整谨严与灵动飘逸完美的结合。文徵明学习“二王”上比较用功,加上他在行书上也有一定的收获,在小楷中大量使用行书笔意,使得小楷呈现出一种行云流水、活脱潇洒的风貌。文徵明是典型的儒雅之士,行笔温润如玉,小楷册页《庄子南华经——逍遥游》是文徵明八十六岁高龄的精心之作,用笔干净果断,点画坚挺刚健,可谓在小楷史上独树一帜。

用墨。书法作为一门视觉艺术,书家都非常重视墨法的应用,历来优秀的书法作品都离不开对墨法的专研。他的小楷在追求一气呵成的同时,墨色的运用如同书家本人一样,温婉如玉,用墨比较柔润。墨色变化不是大起大落,追求强烈对比的视觉效果,墨色变化而不张扬突出,干湿对比也不明显,体现出温润秀劲、稳重老成的风格特点。他的行草书《雪诗卷》《赋得听竹一首》在用墨上显得较为随意洒脱。

章法结构。文徵明是把法度和变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工整严谨又不失变化。文似看山不喜平,书法的魅力就在于合乎法度的变化,没有变化的书法可以说呆滞无味的。文徵明早已认识到这一点。文徵明早年受欧体等的影响较大,小楷追求方正平稳、整齐划一。还有明王朝对“台阁体”的一再追捧,使他早期的小楷都是非常工整严谨的。随着取法的不断深入,他自己也深刻感受到“法”对他的制约,开始追求一种稳中求变的效果。在作品中尤其是晚年的小楷中,虽然大部分字只比粟大,但文徵明依然在单字上下功夫,字与字之间避让、向背,长短来不断变化,富有变化之美,而又不失法度。《南华经》的整体章法,工稳整齐,书法的结字是体现书家艺术造诣的一个重要方面,小楷的最为精彩的地方就在于笔画的方寸间的布局安排。故而苏轼在《论书》中说:“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5]

书法的历史长河中,文徵明是一颗奇葩,像他一样九十高寿的书家并不多,与历来的知识分子一样,“达则为孔明,穷则为渊明”。他是一位典型的代表形象,早年希望通过考试来积极入世,随着考场一而再地失意,慢慢地他追求一种随遇而安、回归自我的境界。此时,他的书风跟他的心境一样有了质的变化。文徵明晚年随意洒脱,崇尚闲适,小楷取得的成就与他的心境的转变息息相关。他寄情于书画,在小楷世界里创造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天地。小楷艺术要体现书家独特的书写风格,离不开对古法的学习和继承。当然一味地沉溺在古法中不能创新,也只是千篇一律,但如果为了另开风貌,刻意追求新奇,也只能是无水之源,经不起时间的考量。文徵明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贯通古今,自成一家,作为吴门书派的领袖人物,文徵明的影响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

猜你喜欢

法度文徵明小楷
大同小异
——曾来德小楷展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节录李白《古风》小楷册页
诗文书画四绝才子文徵明
三姐,钱够吗?不够问我要,开心最重要
——文徵明《致妻札》
国学赏析
纸间书画馆 “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慢慢写字,好好活着
畏法度与能自律
文徵明诗咏石湖
多元性解读文本要有“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