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评论员如何从“笔头”走向“镜头”

2021-06-22文_江

传媒评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评论员笔头受众

文_江 帆

短视频凭借时间短、信息承载量高、内容呈现直观等优势,更符合当下网民的使用和阅读习惯,已经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主要信息传播手段。

在短视频与新闻业务的不断融合中,出现了“短视频新闻评论”这种新型评论形式。

新闻评论历来是舆论引导的有效利器,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多年的实践证明,每遇重大政策发布、突发事件和重要节点,都需要新闻评论准确发声、回应关切、解读政策、凝聚共识。而今,互联网带来全新传播形势,网络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更需要新闻评论积极创新传播手段,主动拥抱媒体融合的浪潮,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短视频时代:新闻评论的机遇与挑战俱在

新闻评论是媒体发声最为直接有力的方式。在当下全媒体、开放性的时代,新闻评论也向互联网方向做出积极探索。短视频,正是当下融合的主要方向。

从受众端看,我国的短视频用户持续爆发式增长。截至2019年6月,中国短视频行业的用户规模达8.57亿人,短视频用户使用时长占总上网时长的11.4%,超过综合视频(8.3%),成为仅次于即时通讯的第二大应用类型。

从传播力看,短视频已成为后起之秀。根据《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0》,抖音单条播放量明显高于微博微信,媒体单条抖音播放量平均54.7万次,是微博的6.6倍、微信的16倍。随着5G的大规模商用和视频平台功能的日趋完善,短视频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在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的努力下,新闻报道的视频化已经成为许多传统媒体报道的“新标配”。以短视频平台“抖音”为例,人民日报的抖音官方账号粉丝量达1.2亿,央视新闻的官方账号粉丝量达1.1亿,两者都保持着每日至少一更新的活跃度。据统计,在抖音、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9个平台上,可观察到省级台新闻资讯类短视频账号累计1300多个。

新闻报道的视频化探索已经证明了,短视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短视频+新闻”的应用中,目前国内发展较成熟的集中在资讯报道方面,如“梨视频”、新京报“我们”视频、“一条”等。传统媒体与短视频,一个拥有公信力与高质量的内容输出,一个拥有数量庞大的受众群体,两者绝非对立的竞争关系,可以相互借力,走向合作共生。

在新闻评论方面,各大媒体也开始探索视频化之路。在短视频时代,如果新闻评论观点不够精彩,传播手段又比较单一,很难吸引受众注意力。因此,新闻评论的“声音”想要被更多的人听到,必须在互联网舆论场上主动谋求突破。这既是时代予以的全新机遇,也是迎面而来的挑战。

新闻评论走向“小屏幕”的特点与优势

“短视频+新闻评论”这一新型评论形态也并非是全新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短视频+新闻评论”大多是从电视评论节目中剪辑而成,和传统电视节目内容高度相似。

当前已是短视频传播的“小屏幕”时代。根据2020年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从传统媒体转向网络时代,再由电脑端的“大屏幕”转向手机端的“小屏幕”,新闻评论也需要做出适应短视频传播规律的调整。最为关键的是,需要抓住“小屏幕”以短、小见长的特点。

为迎合“小屏幕”时代语境下的碎片化传播和网络用户的移动化发展趋势,新闻评论无论是题材选取,还是语言表达,都需要做出调整。

——题材内容更鲜活。与报纸阅读、电视观看不同,短视频的用户大多是利用零散时间进行“掌上”阅读。因此社会热点、舆论焦点等更贴近老百姓生活的题材内容往往会更受欢迎。以抖音平台上的新闻联播号为例,2020年12月25日,当日的话题也大多集中在新冠感染者在隔离病房考研、互联网适老化改造、新冠疫苗接种等社会热点话题。

——叙事切口尽量小。针对网民用户跨地域、跨年龄、跨文化等特点,需要我们就新闻事件选取大众都能理解的角度入手,在娓娓道来的润物细无声中传递价值、引导舆论。即使是讲解重大方针政策时,也要避免老生常谈、枯燥无味的角度。短视频更倾向于使用内叙事视角,站在事件之中,或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更细致、有感染力。2020年12月17日,在新闻联播“主播说联播”评论“嫦娥五号成功返回地球”时,选取的也是“有小动物迎接”“暖宝宝暖身”等通俗易懂、富有趣味的角度。

——语言风格要“嗨皮”。传统的新闻评论往往要求严密的论证过程,要求交代清楚前因后果。短视频则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受众注意力,这就要求短视频评论的观点表达必须精炼,避免说“大话、空话、虚话”,叙述上减少过于浓重的“专业味”和“学术味”,语言风格上则要多采用让网民、年轻人更易接受的网言网语。

此外,幽默的语言风格、朗朗上口的“金句”,也能更有效地突出核心论点,提高传播效率。新闻联播主持人康辉曾发表对某国强硬派人士的驳论“这一观点,荒唐得令人喷饭”。这句话在网络上走红,配发了这个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微博点赞量达到33.5万,并登上当天热搜,引起较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新闻评论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对生产者的新闻把控能力与成本要求更高,“高门槛”也有助于主流媒体在海量内容中独树一帜。较为典型的代表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门为短视频平台打造的新闻评论短视频《主播说联播》,通过改变传播语态,实现了主流媒体在移动社交时代的突破与创新,2019年7月29日上线瞬时成为爆款,树立了主流媒体引领网络舆论的标杆。截至2020年12月21日粉丝量为2880.1万,粉丝量为平台的头部号。这给予了其他媒体做好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宝贵启示。

评论员从笔头到镜头的未来走向

著名传播学学者麦克卢汉指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短视频让新闻评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新闻评论在传播、题材、表达等方面作出适应性调整的同时,新闻评论员本身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评论员角色要从“好笔头”转向“十八般武艺”。在短视频大潮下,传统的评论员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互联网时代的评论员与纸媒或电视时代相比,有着更高的要求。

以纸媒评论员为例,对比文字评论,视频评论显然光有“好笔头”是不够的,镜头演绎能力、观众感染能力至关重要。对比电视评论员,视频评论员自己需要承担起一个活跃、有存在感、有号召力的意见领袖角色。在正常情况下,视频评论员还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视频剪辑和制作能力,独立完成视频评论的生产。这都是评论员的新挑战。

评论员在不断的摸索学习中,语言、风格、技巧等逐渐向镜头的语言转化。图为浙江日报评论员江帆

——评论员要寻找鲜明的个人特色定位。构建魅力、营造流行,将是未来媒体的核心能力。新京报“我们视频”旗下的新闻评论栏目《陈迪说》被认为是众多视频类“融评”中,个人IP色彩最浓的一款产品,受到社交平台年轻受众的青睐。栏目主创人员陈迪就认为,个性化的表达,鲜明的个人特色是视频评论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笔者身处的浙江日报全媒体评论理论部,根据评论员的个人特色,策划了不同的短视频评论栏目。例如,两名女性评论员一起打造了《评论媛观察》,以女性评论员的视角评论社会热点话题,多篇视频评论发布当天就取得了点击率“10万加”的较高阅读量。必须要认识到,短视频能呈现出一个活跃、有存在感、感染力的评论员角色,这些独具个人魅力的因素本身也构成了吸引读者的一个原因。

——评论员要懂得创新互动形式。从报纸、电视、广播到网络,新闻评论也与新闻报道一样,越来越趋向于强互动性。这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内容输出,而进化成为一种信息与情绪的共享。

评论员要懂得发挥融媒体时代交互性强的优势,创新互动形式,提高受众粘合度。受众来稿、后台互动、留言点赞等,都能成为评论员与读者互动的渠道。新闻观点的表达之外,各种脑洞大开、神反转、神评论也可以被收录进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过程中。这些新增加的内容可以唤醒受众的认同感、获得大众的认可、激活网络的回音。

甚至,我们还能从互动中挑选一部分兼具表达能力和表达欲望的“草根评论员”,丰富评论员的队伍建设。如新京报就利用评论微信公众号“沸腾”开展了“超级实习生”活动,凝聚了一批优秀的作者。浙江日报全媒体评论理论部也曾举办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并至今在报纸上保留了“一线来风”栏目,通过开门办评论,鼓励基层发出自己的声音。

——评论员要坚守新闻评论的初心。短视频时代,似乎总在催促着我们:快一点!再快一点!新闻报道与短视频的结合,或许能加快一件新闻产品的产生,毕竟简单处理新闻现场录制下的视频,再配以“5W”新闻要素,就能诞生一篇短视频新闻报道。但新闻评论却需要思考写作之后,再录制视频进行制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评论员一定要谨记,“低品质的发言”要远比“不发言”伤害大得多。作为传播场上的“意见领袖”,高品质的内容输出永远是影响力的根本。没有哪个评论员能光靠“快”或是“产量大”而获得影响力,这依旧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要想在短视频时代脱颖而出,就必须秉持生产优质内容为上的理念,准确定位平台用户、大力创新内容才是发展之道。

评论历来被视作媒体的灵魂和旗帜。在短视频蓬勃发展的今天,评论员从笔头走向镜头,是顺应时代传播规律的一件好事。在视频评论的加盟下,短视频能够成长为更有内容、有质量的传播形态;而短视频的独特魅力及其发展进化,也会让视频评论不断升级,成为传播正能量、引导正向社会舆论、温暖凝聚大众民心的有效载体。

猜你喜欢

评论员笔头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笔头和笔帽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打造地方广播的评论架构体系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