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分析中国维吾尔族舞蹈与汉唐胡旋舞

2021-06-17梁金晶

参花(上) 2021年6期
关键词:民族舞

摘要:中国维吾尔族舞蹈与汉唐胡旋舞都是中国舞蹈浓墨重彩的一笔,汉唐胡旋舞更是中国舞蹈进程的有力推动者。[1]中国维吾尔族舞蹈集华夏西北地区民间舞蹈独特艺术动作于一体,节奏欢快鲜明、动作华丽活泼,是研究中国西北民族民间舞蹈的首选。汉唐胡旋舞作为唐朝广为流行传跳的西域风情舞蹈从西域传入,其间不断吸收融合中国古代传统舞蹈,从而形成了一个拥有中国风味的西域舞蹈。两者的发展传承极为相似却又有不同,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对中国古今舞蹈进行剖析与了解。[6]

关键词:中国维吾尔族舞蹈 汉唐胡旋舞 民族舞

中国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热情活泼,性格张扬。动作舞姿起源于维吾尔族的生活劳作,与维吾尔族的地理特征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维吾尔”是联合、协助的意思。维吾尔族舞蹈是西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同时它的发展也受到宗教与农耕文化的极大影响。中国维吾尔族舞蹈兼具自娱性、礼俗性、表演性等特征,它融合了古代西北地区的于田舞、伊州舞、悦般舞、龟兹舞、高昌舞等舞蹈的风格,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舞蹈风格特征。据史料记载,胡旋舞的舞蹈特点同样是旋转跳跃、欢快亮丽,节奏同样以切分附点为主,身着华丽纱裙,头戴高羽发饰。但它们所处的时代却是间隔百年。对于两者各自的研究材料有很多,却并无对比。

一、舞蹈整体特征

(一)汉唐胡旋舞的基本特征

胡旋舞,从字面理解“胡”就是此舞为古代西域“胡人”所跳,舞蹈中的“旋”为舞蹈中急速而繁多的旋转。据史料记载,胡旋舞经丝绸之路由西域的康国传入中原,属唐朝健舞,因旋转时速度极快而得名。[2]

汉武帝建元元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大量有关西域的书籍与物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大量西域文化涌入中原,并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交流。胡旋舞在西域宗教文化与独特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的影响下自成一体,胡旋舞与当时西域求神拜佛的宗教文化联系紧密,当中许多舞蹈要素皆展示了宗教仪式里的场景。

胡旋舞在北周时期就传入中原,兴起于唐代。舞蹈类型多样,并不是单一的女子、男子独舞或者群舞。在唐朝时期,宗教大融合,国风开放并且大力发展艺术,在唐朝外交政策的保护下,西域艺术文化大量流入中原。[3]舞蹈在唐朝各级人群中受到极大的追捧,并且成为用于展示自我才华,体现礼节教养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样也是人们自娱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唐代许多著名诗人在诗歌中对胡旋舞有着准确的记载描述,这些诗句无一不准确形象地描述了胡旋舞旋转时配合着鼓乐,动作之快速,像一阵风讓人根本来不及看清正反两面。胡旋舞表演者腰功皆极为出色,柔韧性极好。起舞时长袖翩然或丝巾飞舞,灵动仙逸。头饰华丽,起舞时体态挺拔,傲然而立。

(二)中国维吾尔族舞蹈的整体特征

维吾尔族聚居于我国西北内陆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在新疆,大部分地区是沙漠,维吾尔族人民乐观开朗、热情好客,民族舞蹈风格便多为表现喜悦乐观的态度,节奏多为欢快的鼓点、微颤滑冲的舞步为主。

维吾尔族人民淳朴而又善良,对各族人民都犹如亲人般亲切热情,在维吾尔族的音乐中节奏多使用附点,使节奏更加轻快活泼,动律主要是舞蹈动作在变换时的瞬间动律与音节无起伏的持续性动律。[6]在起舞时,舞者挺胸抬头,腰部收紧直立,并且起舞时善于充分运用身体关节的灵活性。在维吾尔族舞蹈中年轻人跳舞旋律节奏紧凑分明,舞姿动作变化多端;中老年人在跳起维吾尔族舞蹈时,节奏平稳,舞蹈动律多用于连续性微颤。从而形成了维吾尔族舞蹈活泼不失端庄,动作细腻却毫不拖泥带水的地域性民族舞蹈风格。

(三)两种舞蹈特征对比

其实对于汉唐胡旋舞与维吾尔族舞蹈来说,它们皆是来自我国西北地区,但胡旋舞是从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流入中原,而维吾尔族舞蹈则是我国西北少数民族从古至今几千年吸收历史文化,融合生活、生产、劳作等产生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胡旋舞的特点鲜明,除了与中国维吾尔族舞蹈体态相同的昂首挺胸立腰外,胡旋舞还多了鲜明的敦煌西域舞蹈特征。可以说,维吾尔族舞蹈也是对古代西域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二、两种舞蹈“体态”的对比

(一)汉唐胡旋舞的“体态”

汉唐胡旋舞自西域流传而来。其发源地康国位于古中国与中亚走廊的过渡地带,胡旋舞兼具游牧民族特色。自中国流传下来的陶俑来看,胡旋舞者高鼻梁,大眼睛并且眼窝很深,长着一张典型的胡人面孔。其一腿立于莲花座上,一腿高高抬起,舞者上身直立、下巴微抬,衣襟飘飘做急速旋转舞姿。[4]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县中有一个唐代墓地。墓室两扇石头大门上分别刻有正在跳着胡旋舞的舞姬,一扇门上的舞者左腿立于圆盘之上,右腿弯曲翘起至膝盖的高度,左手高举托掌,右手放至腰旁,舞者脸部微抬面向右前方,挺胸翘臀,两臂之间彩带飞舞形似仙人。另一扇门上舞者腿部位于圆盘之上做大掖步,双手高举于头顶相握,体型挺拔直立臀部微微向右拧出,舞者脸部朝左前方,目光平视另一位舞者,似跟着鼓点与另一位舞者相合。

从各种墓葬石刻,传世陶俑的胡旋舞者的形态中可以看出,胡旋舞者在起舞时,挺胸抬头,目光直视前方或者同舞之人,目光活泼大胆,身姿曼妙不加任何多余的掩饰。胡旋舞自西域流入中土,不断与本土文化艺术相融,逐渐产生共性风格。胡旋舞的体态融合了敦煌舞蹈的一些元素,也不缺乏波斯敦煌舞的元素,例如:歪颈、拧腰、移胯、勾脚。一些抒情的手部动作则含有唐代本土舞蹈元素。

(二)中国维吾尔族舞蹈的“体态”

在维吾尔族舞蹈中跳得最为广泛的一种舞蹈类型要数“赛乃姆”。[5]赛乃姆这种叫法起源于一种无波无澜的音律。它的音乐节奏舒和平稳,适用于各种曲子的音律。在赛乃姆中昂首挺胸立腰是基本体态,舞者在起舞中除了维持基本体态外还会加入前后点步、移颈、翻腕、响指、击掌、挑眉以及眼神,在节奏紧凑的起舞时也会突然停止。在中国维吾尔族舞蹈中,舞者的头、臂、肩、肘、手腕、膝盖、脚都要用到但又都有其限制,身体各部位关节都极其灵活。在维吾尔族舞蹈中,旋转是中国维吾尔族舞蹈中最突出的技巧特征,它的要求极高,舞者在旋转中要不断改变动作,并且要求旋转时速度快,脚下动作与舞姿变换多,甚至多要求在快速旋转中突然地停止转动,例如:原地转、跺步转、拍手转。

(三)两种舞蹈“体态”的对比

在胡旋舞中,石门上刻画的舞者塌腰翘臀头颅高昂,臂上有五彩丝带,舞者的胯部、膝盖、上身舞姿都带有西域舞蹈特有的舞蹈韵味,并且有着明显的中国唐代本土舞蹈的元素,胡旋舞中的动作变换也与敦煌、波斯舞种极为相像。与中国现代维吾尔族舞蹈剧目中立腰拔背、挑鼻尖、昂首挺胸、抬头有着很大的区别,前者体态更加倾向于表现宗教文化求仙问道的一种心理状态,而后者则更多反映了人们生活劳作之余休闲娱乐的一种精神状态。

三、两种舞蹈中技巧“转”的对比

(一)汉唐胡旋舞的“转”

汉唐胡旋舞流行于整个唐朝,在长安跳胡旋舞就是时髦的象征。杨贵妃跳的胡旋舞也是后宫一绝,佳丽三千独占鳌头,那时宫中流传一句话便是“臣妾人人学圜转”。那时诗人们争相写诗来感叹胡旋舞的举世无双。例如李白的“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元稹的“万过其谁辨终始,四座安能分背面”;岑参的“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铤右铤生旋风”。这些诗句无不形象而又鲜明地展示了胡旋舞在旋转时速度之快,动作之优美,直令人感到眼花缭乱分不清舞者的正反面,舞者快速旋转时带起的舞风直扑观众的内心。根据中国流传下来的胡旋舞陶俑来看,胡旋舞者在快速旋转时一般是身体收紧直立,单腿快速旋转,另一条腿跷起保持平衡并加速,手上舞姿各异,形似敦煌舞手位。

无论是单腿的快速旋转还是节奏的欢快鲜明,在唐朝之前,西域传来的舞蹈大多婉约柔和,但胡旋舞旋转时飘带在开、展中变化,另有一番视觉的冲击与美感。新奇精湛的胡旋舞旋转舞姿同样也给中国唐代的本土舞蹈注入新鲜血液,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中国维吾尔族舞蹈的“转”

在中國维吾尔族舞蹈中,旋转是极其重要的技巧并且极具西北地区民族特色。中国维吾尔族舞蹈的旋转来源于萨满舞蹈,其中“转”的种类有很多。例如:平转、用双膝跪在地面上的转、夏克转、快速旋转中的下腰、下旁腰转、跳转等等。在中国维吾尔族舞蹈中,腰功在旋转中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给舞蹈增彩,而且给舞蹈增添更多的动率与节奏性。舞蹈中加入旋转与腰的技巧不仅提升了舞蹈的动感与情感的表达,而且使舞蹈更加轻快灵动。在旋转中舞姿是不停变换的,各个舞姿在连接转的同时产生了顿点,从而使整个舞蹈更加流畅,表达的情谊更加热情真切。

(三)两种舞蹈“转”的对比

在胡旋舞中,我们发现最多的便是快速的单腿旋转,上身舞姿变化多端,偏向于敦煌舞姿,多采用飘带为道具,除书籍与出土文物,其他的旋转方式无从考证。胡旋舞中的旋转代表舞者的舞艺高超,同时也是胡旋舞中的最大亮点之一。从中国维吾尔族舞蹈的转我们看出了多样性,它是古与今融合的结晶,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紧密相关。胡旋舞与维吾尔族舞蹈都是以旋转为主要特征,但是体态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胡旋舞的体态与敦煌乐舞的三道湾体态颇为相像,上身舞姿千变万化。维吾尔族舞蹈则是拔背立腰、昂首挺胸。虽然舞蹈的风格不同,但皆需要舞者技艺高超,勤学苦练。

四、结语

汉唐胡旋舞与中国维吾尔族舞蹈有很多共同点,它们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人文发展都有着相似之处。汉唐胡旋舞属于西域歌舞,中国维吾尔族舞蹈是中国民族民间舞。从本质上讲,胡旋舞与中国维吾尔族舞蹈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从实质上说,中国维吾尔族舞蹈延伸发展了西域乐舞。

参考文献:

[1]贺晓阳.唐代西域舞蹈表演形态特点分析[J].新疆艺术(汉文),2017,(05):16-20.

[2]冯少波,王毓红.胡旋舞特征新论[J].唐史论丛,2017(01):6-10.

[3]郎樱.论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J].西域研究,2001(0

4):20-24.

[4]赵世骞.丝绸之路乐舞大观[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

[5]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6]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梁金晶,女,硕士研究生,郑州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民族舞
试析基本功对民族舞的重要性
民族舞中的情感表现分析
民族舞在普通高校开展的措施意义与对策研究
探讨民族舞在广场舞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
问解民族舞 让孩子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民族舞教学的现代舞元素融合实践之研究
简析现代舞对于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影响
民族舞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及指导建议分析
论如何更好的表现民族舞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