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从“脾不及则九窍不通”论治干燥综合征

2021-06-16陈俞池李媛陈涛李莉廖章慧陈勇符小艳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1年4期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益气健脾

陈俞池 李媛 陈涛 李莉 廖章慧 陈勇 符小艳

【摘 要】 阴血亏虚,津液枯涸,清窍失养是干燥综合征的关键病机。脾脏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脏失调,津枯液燥,则生燥痹。从中医学“脾不及则九窍不通”理论着手,阐释“脾不及”为干燥综合征的重要病机,脾失健运,津液生成不足及输布障碍、痰湿内生,导致干燥症状的发生和进展。治疗应当健脾益气,脾旺则五脏不受邪。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脾不及则九窍不通;脾;健脾;益气;祛湿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以口、鼻、眼等孔窍干燥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属中医学“燥证”“燥病”“燥痹”范畴。SS以五脏六腑及其互为表里之九窍的阴亏津虚症状为临床特征。正如《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脾为胃行其津液,居中央而灌四旁,以滋养全身脏腑、官窍,脾气旺则津液生化有源,输布上承有常,脾失健运,津液乏源,输布失常,九窍失养,则生燥痹[1]。本文从《素问·玉机真藏论篇》中“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着手,为从脾论治SS提供理论依据。

1 “脾不及则九窍不通”的理论阐释

“脾不及则九窍不通”出自《素问·玉机真藏论篇》,曰:“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意思是脾脏的功能减退,就会导致九窍的功能失用。清·张兆璜曰:“九窍为水注之气,脾不得为胃行其津液,故令人九窍不通。”九窍是气血津液流注之地,脾脏功能失调,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失于濡养,或痰饮内生,阻塞孔窍[2]。《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指出九窍包括眼、口、鼻、耳、前后二阴。九窍是液道的开口,隶属于相应的脏腑,《灵枢·脉度》所说:“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所化生的精微物质通过液道转输,开口于窍口,到达相应的器官,发挥濡润、滋养等作用,保证相应器官的生理机能[3]。

正如《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说:“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明代《黄帝内经素问吴注》曰:“其不及则无冲和土气,五脏气争而令九窍不通。”脾脏功能减退,则会引起五脏气血相争,进而导致九窍功能障碍。

2 脾脏与九窍的关系

2.1 脾与口 口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咀嚼、味觉、发音等,与脾息息相关,《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卷二》曰:“脾主水谷,口以司纳,故窍在焉。”从部位来讲,口为胃之门户,水谷之物经口纳入,经咀嚼后入胃,以便于脾胃腐熟运化。唇为口之门户,《素问·五藏生成篇》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灵枢·五阅五使》说:“口唇者,脾之官也。”脾主肌肉,脾所化生气血以营养口唇,脾旺则口唇饱满红润,脾弱则口唇薄瘦、淡白不泽。《灵枢·脉度》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4]《难经·三十七难》曰:“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难经·四十难》述:“脾主味。”人的口味、食欲均与脾脏的功能密切联系,若脾脏功能虚弱,水湿内生,则会出现口中黏腻、口苦、口淡、食欲不振等现象。《灵枢·忧恚无言》曰:“口唇者,音声之扇也。”口唇的正常开合,可辅助人体发音。涎为脾之液,《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脾为涎。”《太素·脏腑气液》曰:“脾足太阴脉,通于五谷之液,上出廉泉,故名为涎。”涎为口中津液,起滋润营养口腔的作用,其产生及调控均由脾所主导,脾不及则易生涎液过多或过少等病症[5]。此外,口与脾在经络上也密切联系,《灵枢·经》曰:“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胃足阳明之脉……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曰:“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6]

2.2 脾与眼 眼可“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素问·脉要精微论篇》)。《黄帝内经》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根据五轮学说,上下胞睑属于肉轮,脾主肌肉,运化、转输水谷精微,以滋养于目,眼睑正常开合,可保护眼球免受刺激及伤害[7]。《审视瑶函》云:“眼乃五脏六腑之精上注于目而为光明。”[8]《证治准绳·杂病》曰:“目窍于肝,主于肾,用于心,运于肺,藏于脾。”眼的正常形态及功能依赖于五脏精气的濡养,若精不足则致眼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眼为上窍,脾升胃降,主升清降浊,五脏之精均有赖于脾气的升清功能上达眼窍。此外,眼部经络环绕,与脏腑联系密切,《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走于目而为精。”[9]

2.3 脾与鼻 鼻为肺之门户,司呼吸及嗅觉。《罗氏会约医镜》云:“肺开窍于鼻,阳明胃脉亦挟鼻上行。”鼻为肺之外窍,是清浊之气进出的通道,其功能有赖于脾胃之气的濡养,正如《素问·经脉别论篇》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医学正传》曰:“面为阳中之阳,鼻居面之中,一身之血运到面鼻,皆为至清至精之血。”脾脏运化生成水谷之气,其中精华部分进入脉中,化生营血,滋养鼻窍,故临床可通过观察鼻窍,得知脾脏功能的病变,如《素问·刺热论篇》说:“脾热病者,鼻先赤。”

2.4 脾与耳 耳主听觉。《脾胃论》曰:“上气不足,耳为之苦鸣。”《医碥·耳》曰:“若气虚下陷则亦聋,以清气自下,浊气在上,清不升而浊不降也。”耳有赖于精微物质的滋养以发挥正常听觉功能,若脾胃虚弱,精微物质无以上承,或痰湿内生,阻塞耳窍,则会引起耳鸣、耳聾等症状[10]。

2.5 脾与前后二阴 前阴,又称溺窍,司小便、生殖;后阴即肛门,为糟粕所出之处。《灵枢·口问》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指出中焦脾气虚弱,则会引起二便异常,《医学衷中参西录》也提出:“脾气虚极下陷,小便不禁。”且创立代表方剂“醒脾升陷汤”,主治大气下陷引起的小便失禁。《素问·五脏别论篇》曰:“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门即肛门,其功能受五脏的调节,其形态上为肠的末端,而肠为胃之延续,胃与脾相表里,两者主升清降浊,為全身气机升降枢纽,脾气健运,水谷运化、传输正常,则魄门开合有节,反之魄门开合失常,则会出现泄泻、便秘等疾病[11]。

3 “脾不及”是SS的关键病机

3.1 脾失健运,生化乏源,孔窍失养 津液是维持孔窍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清·唐容川在《脏腑病机论》中言:“脾称湿土,土湿则滋生万物,脾润则长养百脏。”脾为胃行水谷津液,若脾脏功能失调,则精微物质化生不足,孔窍不得以濡养,则出现病理改变。

3.2 升降失调,输布障碍,津不达窍 正如《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邪气脏腑病形》中所言:“津液随气上行,熏肤泽毛而注于空窍也。”脾气转输津液,上输于肺,进而布散全身,若气机升降失调,则津液不能到达脏腑官窍发挥濡养作用,故临床在滋阴养液的同时,常加用理气药物[12]。

3.3 水湿内生,痰瘀阻滞,阻滞气机 《景岳全书·胁痛》云:“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脾虚则水谷不能正常运化,不能化生足够津液物质濡养脏腑官窍,痰湿之邪内生,气血运行受阻,瘀血内生,痰瘀互结,阻滞气机,进而又影响输布功能,如此反复,恶性循环,使干燥症状逐渐加重。《血证论》有云:“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而不得随气上升。”[13]

4 治疗SS当着重于“脾”

4.1 健脾益气,增液滋阴 五脏六腑互为表里之九窍的阴亏津虚症状为SS的主要临床表现。脾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阴液不足是引起口、眼等干燥的直接原因,故治疗以健脾滋阴为原则,临床处方时,常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配伍生地黄、玄参、麦冬、北沙参、石斛等滋阴生津药物;《慎柔五书》曰:“微甘养脾阴。”很多医家在治疗SS时,常使用酸甘配伍,如乌梅、白芍、五味子、甘草等,屡获良效[12]。

【病案1】患者,女,45岁,2017年3月5日

就诊。以口干、眼干3年余,加重1个月余为主诉。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眼干,未予重视,后感症状进行性加重,1个月前口干、眼干症状明显加重,自觉影响吞咽和说话,伴3颗龋齿,不欲饮食,乏力,眠可,二便可,舌淡白,胖嫩,少苔,脉濡缓。故于口腔科就诊,未予特殊治疗,建议患者风湿专科就诊。辅助检查:抗核抗体(ANA)(+)、胞浆颗粒型1∶1000、抗SSA抗体(++)、抗Ro-52抗体(±),泪液分泌试验左5 mm·(5 min)-1、右3 mm·(5 min)-1,唇腺活检Chisholm分级为3级,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CRP)、感染标志物、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中医诊断:燥病(脾胃不足,气阴两虚证)。治宜健脾益气,增液滋阴。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处方:太子参30 g、茯苓15 g、麸炒白术20 g、扁豆15 g、陈皮15 g、莲子20 g、山药30 g、薏苡仁30 g、豆蔻10 g、北沙参30 g、玉竹15 g、石斛20 g、白芍15 g、甘草10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2周后复诊,患者口干、眼干、乏力症状明显缓解。

4.2 健脾祛湿,活血化瘀 多数医家认为,SS为本虚标实,虽然阴虚津亏是其主要病机,但往往有很多患者并无明显阴虚表现,反而舌苔厚腻,脉象濡数等,治疗此类证型切不可使用大量滋阴药,避免碍湿,而要以健脾祛湿化痰为主,常用中药如薏苡仁、豆蔻、草果仁、石菖蒲、半夏、苍术等。SS患者病程中常出现皮肤瘀暗、关节刺痛、雷诺现象等,《临证指南医案》云:“燥邪延绵日久,病必入血分。”治疗尚需配伍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当归、赤芍、牡丹皮等[12]。

【病案2】患者,女,56岁,2018年7月20日

就诊。以口干、口苦5年余,加重3个月余为主诉。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口苦,伴胸中烦闷,易失眠,于多个私人诊所就诊,考虑围绝经期综合征,予以中药治疗,心烦、失眠好转,口干、口苦无明显缓解。1年前于当地医院就诊,经查血(具体不详)后考虑SS可能,予以硫酸羟氯喹等西药治疗,自觉症状无明显缓解。3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患者感口咽干燥,口苦,眼干,眼异物感,消瘦,纳差,眠可,小便可,大便干,舌暗红,苔黄腻,脉滑。辅助检查:自身免疫

抗体谱ANA(+)、核颗粒型1∶3200、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Ro-52抗体(+)、抗U1RNP抗体(+),红细胞沉降率

32 mm·h-1,CRP 10.2 mg·L-1,免疫球蛋白G 25.02 g·L-1,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感染标志物、肝肾功能、凝血全套、血常规等未见明显异常,泪液分泌试验左2 mm·(5 min)-1、右3 mm·(5 min)-1,唇腺活检Chisholm分级为4级。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中医诊断:燥病(脾失健运,湿热阻滞)。治宜健脾清热化湿。以经验方加减治疗,处方:薏苡仁30 g、草果仁10 g、石菖蒲20 g、茵陈20 g、黄芩10 g、太子参30 g、北沙参20 g、柴胡10 g、木香15 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

2次服用。

2018年8月11日二诊,患者口干、口苦减轻,眼干,纳可,舌暗红,苔薄腻,脉濡。处方:薏苡仁30 g、豆蔻10 g、麸炒白术20 g、太子参30 g、北沙参30 g、石斛20 g、玉竹15 g、青葙子20 g、密蒙花15 g、丹参20 g、白芍15 g、甘草10 g。15剂。煎服方法同前。

2018年9月10日三诊,患者口干、眼干症状明显缓解。

5 小 结

“脾不及则九窍不通”出自《素问·玉机真藏论篇》,后世诸多医家对其进行详尽阐释,并指导于临床。虽SS主要表现为五脏互为表里之孔窍干燥,但其发生与脾脏有着最密切的联系。脾虚津液生成不足、脾虚津液布散障碍、脾虚痰湿内生,是其主要病机所在。临床治疗时,重点治脾,脾旺则五脏不受邪。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娄玉钤.燥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5):57-63.

[2] 陈昌明.浅析“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0):5.

[3] 杨旭,王非.九窍的隶属及其实质的探讨[J].中醫药学报,1993(4):5-8.

[4] 于漫,秦微,王彩霞,等.浅谈”脾开窍于口,其华在

唇”[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2):278-280.

[5] 于漫,蒋世伟,王彩霞,等.”脾在液为涎”小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4):1251-1253.

[6] 肖茹芝,黄传兵,陶桢珍,等.从脾开窍于口论治干燥综合征口干症临床经验浅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0,32(5):844-848.

[7] 金明.从五脏-五轮辨析眼表炎症[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20,30(3):162-165.

[8] 郭承伟,吕璐.浅议眼与精[J].山东中医杂志,1991,10(4):8-9.

[9] 郭霞,宁远红.《内经》论眼之生理[J].四川中医,1994,12(4):3.

[10] 赵云彦.耳与五脏关系浅析[J].河南中医,2008,28(5):17-18.

[11] 范薇,杨剑,夏丽娜,等.基于”魄门亦为五脏使"探讨五脏气机升降与魄门的关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1):106-108.

[12] 党琳,秦松林,晁旭.从脾阴虚辨治干燥综合征[J].山东中医杂志,2019,38(3):225-228.

[13] 肖茹芝,黄传兵,陶桢珍,等.从脾开窍于口论治干燥综合征口干症临床经验浅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0,32(5):844-848.

收稿日期:2020-12-15;修回日期:2021-01-13

猜你喜欢

干燥综合征益气健脾
健脾中成药 应该怎么选
温阳益气活血法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临床分析
脾虚可用三芽茶
张之文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总结
干燥综合征阴虚津亏证的中医治疗
基于数据挖掘的龙华医院风湿科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规律与特色分析
大枣煮浮小麦益气止虚汗
Toll样受体4与干燥综合征研究进展
益气补肾化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46例
健脾和胃降逆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3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