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1-06-16詹华洪

医疗装备 2021年10期
关键词:腕部夹板腕关节

詹华洪

福建省大田县总医院中医骨伤科 (福建大田 366100)

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部位特殊,处理不当会使患者发生腕关节外观畸形等不良情况,影响预后。有研究报道,动态复位小夹板固定能根据患者腕部动态特点开展治疗,固定方式与骨折部位较贴合,对骨折处修复等更有帮助。从固定情况等方面观察,与支架外固定相比,动态复位小夹板固定效果更好[1]。为确保疗效,本研究采用动态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患者,并用疗效和不良情况验证预估,保障临床治疗能更好改善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9例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44例)与对照组(45例)。试验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12~77岁,平均(59.75±8.51)岁。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13~76岁,平均(59.86±8.4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1)均经X线等检查确诊为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2)无手术禁忌证;(3)患者及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恶性肿瘤、免疫类或血液类疾病等。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支架外固定治疗:局部麻醉后将患者调整为仰卧位,使用止血带为上臂止血,根据术前检查结果,在距离骨折近端大概2 cm位置建立纵形切口,钝性离断操作时要避免损伤桡神经、桡动脉、肌腱;采用2枚Schanze螺钉做固定,在第二掌的骨桡背侧位置建立2个纵形切口,拉开指伸肌腱,将2枚Schanze螺钉按照垂直方式置于掌骨长轴上;连接外固定支架,并进行对抗牵引,保持前臂肌肉足够放松,纠正骨折畸形,使用克氏针稳固骨折碎块;利用C型臂X线机引导骨折处复位,纠正桡骨关节面,再用螺母完成支架固定,在保障支架固定、骨折端无移位等情况后,进行缝合钉道、包扎、拧紧螺母等操作。

试验组采用动态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患者保持平卧位,肘关节屈曲呈90°,保持前臂垂直,需要1名医师做辅助-拉上臂,手术操作者要将两个拇指放在桡骨远端背面,其他手指放在腕部,握紧鱼际肌进行3 min伸展,一旦听到“咯噔”声,立即停止伸展,做好重叠移位纠正、远端前旋;使用牵引力,用力抖甩,快速进行屈掌偏尺,达到骨折复位;再将2个平垫分别置于远端和近端手掌侧面,放好夹板,根据上段前臂中、上方1/3的位置,进行绕背夹板下端-腕关节,主要限制手腕背伸和桡偏活动,绕法遵循先中间、再远端、再近端的原则,需用3条医用绷带完成;绕绷带时需保障松紧程度,一般控制在夹板可以上下移动1 cm为宜,然后再悬吊前胸;在治疗后的第3、7、14天进行X线检查,若存在侧方位移、骨折端缩短等等情况,则需再次进行手法整复,并配合X线检查,确定正确复位;通过动态调整,逐渐纠正骨折移位,固定1~2个月后可以进行骨折部位锻炼[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不良情况发生情况。(1)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为治疗后前臂能正常旋转,腕关节功能正常,无伸屈障碍(伸屈角度未减小或减小幅度不超过15°)、疼痛等不良情况;有效为治疗后腕关节功能基本正常,但会有轻微痛感,无法承受剧烈活动,伸屈角度减小15°~30°,不良情况时有发生;无效为治疗后腕关节的疼痛程度、功能等均持续变差,无法正常活动,伸屈角度减小超过50°;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不良情况:记录两组肿胀/疼痛、无法正常握力、腕关节外观畸形等的发生。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不良情况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会导致患者手部支撑能力快速下降,手部正常伸屈、转动等能力变差,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流血、肿胀等情况,影响其生命质量。支架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患者能达到治疗目的,但固定效果、腕关节旋转角度等会出现问题,治疗效果不理想[3]。动态复位小夹板固定可以让骨折碎片、肌肉等在复位后获得良好固定,关节等在复位后有一定活动空间,夹板既不会过度限制关节活动,又不会使关节活动影响复位,治疗过程中定时用X线对骨折端做复位观察,整个过程都在动态调整下良好进行,使骨折部位能够正常恢复[4]。

动态复位小夹板固定能尽快修复骨折部位,使骨折端保持稳定,减少操作对关节的影响。动态调整能实时掌控骨折端情况,使骨折部位按照既定方向恢复,减少骨折移位的发生,促进骨骼、软组织、血管等稳定修复[5];还可减少对软组织、血管等的损伤,保障骨折处恢复质量,增加血液滋养,缩短血管、肌肉等与骨骼的连接时间;能减少操作过程中的药物使用剂量,减少干扰骨折复位的因素,为骨折端提供外部作用力,保障骨折部位形态、肌肉等合理性,降低治疗难度[6];能尽快固定骨折端并保持固定效果,更好地保护肢体,防止关节囊挛缩或滑膜粘连,治疗主动性变强,能促进骨折端修复;能促使患者尽早介入康复训练,使手指等功能不会轻易受限。本研究中,对照组治疗后不能过早介入康复训练,因手指、腕部等灵活度低,肌腱等容易出现问题,而试验组的治疗方式能保障腕部关节功能,更细致地调整腕部形态,不会降低腕部功能,提高了治疗保护作用,且在操作过程中亦不会出现其他损伤、出血等不良情况,治疗预后较理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动态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能较好地固定患者骨折部位,使骨折部位尽快恢复,且不良情况较少。

猜你喜欢

腕部夹板腕关节
石膏与小夹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居家运动——手和腕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手和腕部练习(中级篇)
居家运动——手和腕部练习(高级篇)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腕管综合征发病危险因素的调查统计及其与电子产品使用的相关性分析
钛夹板应用于美学区引导骨组织再生1例
边条翼夹板结构强度设计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