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强种

2021-06-15夏青

农经 2021年4期
关键词:种质资源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

夏青

关键词:种业;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种质资源;种业生态平台

农业现代化,种业是基础;保障粮食安全,种子是要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中央一号文件对种业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筑牢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人民美好生活种业根基的重大行动。当前,我国种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做强做大现代种业,打好种业翻身打仗,就要加强种业科技创新能力,用现代的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强化粮食安全的支撑,筑牢种业安全根基,牢牢把握农业发展主动权。

種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产业链的起点,是不可替代的农业生产资料,种业安全关系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与战略安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打好种业翻身仗做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涉及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科研攻关、种业市场管理,整个种业全链条各个环节。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筑牢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人民美好生活种业根基的重大行动。

张桃林在2月22日国新办举行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布会上介绍说,总的来讲,我们国家农业用种安全是有保障的,风险也是可控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我们国家的农作物,特别是粮食种子能够靠我们自己来解决,我国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到95%以上(图1),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猪牛羊等畜禽和部分特色水产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现在畜禽、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到了75%和85%,这些都为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的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的保障和支撑。目前,世界种业正迎来以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现代生物育种科技革命,需要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从而实现种业的跨越式发展。

张桃林表示,打好种业翻身仗,必须要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的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的“三保”要求,遵循种业创新发展规律,破卡点、补短板、强优势。要加快构建种业创新体系(包括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产业体系和治理体系三大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企业竞争、供种保障和依法治理四种能力。

摸清农业种质资源家底?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开好局

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电视电话会议3月23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两会”部署要求,采取坚决有力措施,抓紧抓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和保护,夯实种业发展的种质资源基础,确保打好种业翻身仗,实现良好开局。

胡春华指出,农业种质资源是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的基础,做好种质资源普查和保护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第一仗。要抓紧对农业种质资源进行彻底的普查,尽最大努力提高普查覆盖面,严格按照科学标准进行分类鉴定,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农业种质资源目录,为科学开展保护利用提供可靠依据。要全面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牢固树立全面保护的理念,切实划定并管好原生境保护区,建好活体保种场和种质资源库,做好对濒危物种的抢救性收集保护,加快构建起各类保护措施互相配合、互为补充的完整保护体系。

近日,农业农村部正式印发《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2021—2023年),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普查。

据农业农村部负责人介绍,此轮普查计划利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普查,摸清全国种质资源种类、数量、分布、主要性状等家底,应收尽收、应保尽保。

该负责人指出,这次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技术要求最高、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普查。预期成果概括起来体现为“321”,即发布三份报告、保护两类资源、建立一个大数据平台。

“我们将分别发布国家农作物、畜禽、水产资源状况报告,这是今后制定保护利用政策的根本依据。将抢救性收集一批珍贵、稀有、濒危资源,发现鉴定评估一批特色优质高效的新资源,届时我国资源保存总量将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今后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将健全国家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构建全国统一的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这是今后实现农业种质资源高效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支撑。”该负责人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开展了两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与前两次调查相比,第三次普查有五个特点。

一是区域全覆盖。凡是有畜禽和蜂、蚕遗传资源分布的区域实现全覆盖,将以前未覆盖到的青藏高原区域和边远山区作为重点,共计2300余个县(旗、区)。

二是对象更明确。这次普查包括了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17种传统畜禽和16种特种畜禽,也包括了适用《畜牧法》管理的遗传资源。所有的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进品种都纳入普查对象。

三是内容更深入。这次普查除了继续注重畜禽遗传资源的传统指标参数外,还将在分子水平上收集整理有关遗传信息,推动建立畜禽品种DNA特征库;依靠畜禽保种单位和养殖场户全面系统开展生产性能测定,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四是手段更先进。针对本次普查,专门研发了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开发了PC终端软件和移动终端App,普查数据可以即查即报,全部纳入数据库,实现动态监测和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将大大提高普查工作效率。

五是保护更及时。此次普查同步启动抢救性收集保护工作,加大对濒危、珍贵、稀有资源的保护力度,对新发现的遗传资源,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将按规定及时进行鉴定评估,最终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

此轮普查还将首次普查水产种质资源,主要完成三项重点任务。一是开展基本情况普查。对分布在全国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进行普查,摸清资源种类、群体数量、区域分布、保护利用等情况,实现原种、地方品系、新品种和引进种全覆盖。二是开展重点调查与收集保护。依托有关专业机构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重点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采取活体和遗传材料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活体资源纳入原良种场、保种区保护,相关遗传材料提交国家种质库保存。三是建立资源数据库和发布资源名录。建立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数据库,纳入全国统一的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平台;编写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系统普查报告、资源状况报告,发布国家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名录。

强优势补短板

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有保障,风险可控。但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我国种业还存在不少的不适应性和发展短板。这是我们为什么要打好种业翻身仗的主要原因。

“比如资源保护利用不够,一些领域育种创新,特别是基础原始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玉米、大豆、个别蔬菜品种等竞争力不强,同时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应用还不充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介绍,解决好种业“卡脖子”问题,关键要解决好资源保护利用、自主创新、完善体系、做优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看来,种业问题主要表现在结构性失衡——农作物育种相对领先,而畜牧业育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为此,他提出农作物种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提高创新效率和产业化水平。在措施上,加快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推进科企合作等。

针对畜牧业育种创新的短板,李成贵表示,主要还是要认清种源路径,要利用好外国种源优势来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产权的新品种。他还呼吁,要强化对畜牧育种家的激励。“由于育种周期长,预期收益存在不确定性,从事动物育种普遍没有从事作物育种的积极性高。对此,我院最近修改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明确规定成果收益分配包括退休人员及其法定继承人,而且直到成果不能转化为止。”

身为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家种猪民营企业负责人,正邦集团董事长林印孙表示,提升种猪育种能力和水平,企业责无旁贷。但是民营企业开展的生猪育种项目很难纳入国家级科研范围,很难获得特殊项目政策支持。为此,他建议国家对民营企业开展的生猪、玉米、大豆等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给予特殊项目政策等支持。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建议,要尽快出台“中国种猪”重大项目研发和推广后补助政策,以“企业先投入、国家补一半”的原则鼓励种业企业积极投资发展种猪研发、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攻关项目,在具备相关能力的情况下申报攻关育种项目,国家按照相关标准评估确认后给予补贴。

3月20日,2021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海南三亚召开。大会共开设1个主论坛和13个分论坛,针对玉米、水稻、蔬菜、水产、畜禽等不同领域,聚焦种质资源、商业化育种、新品种保护等种业发展关键问题,100多位国内外专家围绕产业发展优势与痛点,解读种业政策重点,解析行业发展趋势,开展了百余场对话交流与深入探讨,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我国农业发展的根基在种业,优势在南繁。一直以来,作为我国最大的农业科技试验区,南繁加速了“中国种”的选育和发展,也为“中国饭碗”筑牢了坚实的底座。近年来,作为种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桥头堡,自贸港建设让南繁开展国际合作的优势愈加凸显。随着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的建设,海南将成为国内外种质资源交流合作的重要“中转站”。

万建民在谈及自贸港建设与种质资源引进时指出,我国目前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总量52万份(图2),但对国外优异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率比较低。“我国应充分利用建设海南自贸港契机,在海南建立种质资源引进绿色通道,推进种质资源和商业种子、种苗便利入关。”在种质资源合作交流方面,他建议,海南应率先探索国际制种模式,利用自贸港税收优惠政策,强化国际合作,建立国际种质资源合作开发及共享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探索种质资源的增值分配等新模式。

作为我国第一大作物,打好玉米种业翻身仗,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玉米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新海表示,畜牧业和加工业发展将带动我国玉米年需求呈2%增长,按照1.5%—1.6%产量年均增速,有效供给压力增大。下一阶段开展玉米种业攻关,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研究,突破关键育种技术,在以产量为核心的基础上,培育优质专用、绿色环保、抗病抗逆、资源高效,适宜轻简化、机械化等自主品种,把控种业发展主动权。

水稻育种如何突破同质化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认为,国内农作物种子市场1200个亿,有6000多家企业在竞争。当下,“小作坊式”育种举步维艰,只有通过科企深度融合,实现大协作、大团队,通力合作才能“破局”。但科企深度融合仍有待相关政策的全方位保障。

除了科企合作外,激励育种创新还需要制度保障。胡培松介绍,国家水稻良种联合攻关启动5年来,在四大粮食作物中率先签订水稻派生性品种保护制度EDV协议,促进了一大批优质新品种的育成。胡培松在水稻产业链发展论坛上建议,在水稻新品种保护上应尽快启用UPOV公约91文本,以进一步鼓励原始创新。

畜禽产业为我国提供了优质的肉蛋奶,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路在何方?“我国畜禽种质资源丰富,畜禽种业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同时,从各项数据来看,近年来畜禽品种选育遗传性能在逐步提高,遗传进展一直在进步,并不存在引种退化的怪圈。但仍需加快攻关力度,加快发展速度。”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指出,下一阶段,我国将开展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推动地方品种的保护与利用,开展核心种源技术攻关,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根据中国市场需求,保留地方品种特色,提升“华系”品种竞争力。

“育种是创造明天竞争力的基础。”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瑶生表示,种业是生猪产业的一小部分,但却是庞大生猪产业的底座。新时期内,我国生猪种业发展急需破除传统思维局限,建立共享共赢的商业模式。种猪繁殖性能的选育必须从体系上全面创新,育种大数据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在后非洲猪瘟时代,数字化育种体系、大数据育种系统等将为生猪种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种源”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

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超过47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中国人已将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中。这其中,良种的贡献功不可没。据统计,良种对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45%和40%(图3)。而下一阶段,农作物品质、产量要实现更大的飞跃和突破,解决种源问题是关键。

万建民指出,近年来,我国在种质资源保护和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包括抗虫水稻,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和耐除草剂大豆等,获得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且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品种,满足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需要。但我们也面临各种挑战,基因深度挖掘能力有待提升。我国具有丰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量,深度鉴定评价的种质资源不足10%。同时,还面临农业生物基础研究方面原创性不足、前沿技术创新“短板”依然突出、生物大数据育种应用欠缺等问题。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当前我国种业与国际一流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对于解决“种源”问题的下一步攻关方向,万建民表示,当前我们的首要工作便是充分进行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同时还需要加强种质资源重要性状精准鉴定与挖掘,提升优异种质资源共享和利用水平。

目前,为解决“种源”及重大科研攻关等问题,同时为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的建设提供服务载体,海南正在规划于崖州湾科技城建立种业知识产权特区。如何打好“先手牌”?对此,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党组书记夏君丽表示,种业知识产权特区将对接国际最高规则,借力于国际最高保护水平接轨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建立知识产权政策制度的高地。

长期从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小荣表示,保护种质资源就是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下一步,最高法院将明确植物新品种裁判规则,促进植物新品种行政执法标准和司法裁判标准统一。严格依法保护种业自主创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提高植物新品种审判水平,为种业自主创新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合力加大植物新品种保护,增强种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

种业创新不但需要制度引导,更需要法律的支撑。据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周翔表示,近日已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二)(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进一步加强植物新品种权的法律层面的保护力度。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围绕加强种业知识产权立法,激励实质性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提出建议。他表示,打好种业翻身仗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要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势在必行,这是保障粮食安全、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先决条件。

宁高宁表示,我国现行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遵循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公约较早版本,对原始创新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对跟随仿制性、模仿修饰性育种限制不够严格,再加上种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执法打击力度有待提升,部分地区、部分品种的种子市场中近似性品种泛滥,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市场主体的育种创新积极性。

宁高宁认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将激发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动力,引导企业更多的科技投入。知识产权保护短板也降低了我国种业的技术门槛,国内种子企业数量多达数千家。从全球来看,前十大种子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60%,而国内前十大种子企业市场占有率还不足20%。国内种子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的现状,又进一步限制了企业科技投入能力,形成惡性循环。

对此,宁高宁建议,应加强种业知识产权立法,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保护制度,加大违法侵权惩戒力度,为育种创新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强化种子行业原始创新意识,构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新生态,推动企业在种质资源、育种技术等方面的实质性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一是加快完善立法。结合国情,建议尽快修订《种子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建议主管部门牵头建立跨部委联合工作机制和专项工作组,在主管部门内部设立专门机构,落实统一的、贯通部省市县的打击种业知识产权违法侵权联合工作机制。鼓励提供违法线索、加大违法侵权惩戒力度。三是加强普法宣传。建议从源头抓起,加强对立法和执法的宣传,对种子侵权违法案件加大曝光力度,从正反两个方面在全行业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据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雄年介绍,目前我国授权品种的种质资源仅有7%来自国外(图4),美国虽然也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但其授权品种中利用国外种质资源的比例高达62%,日、韩等国也在30%以上。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获取种质资源,研究培育新品种后再卖给发展中国家一直是种质资源来源国争议的焦点。

杨雄年表示,要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维权难、取证难、执法难的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实质性派生品种及配套制度,这也是推进优异种质资源引进和高水平合作的前提。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副秘书长Peter Button介绍,中国已成为植物新品种保护大国,获批的植物新品种超过8000个(图5),比排名第二的欧洲多了一倍,超过全球申请数量的三分之一,显示出中国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

荃银祥玉(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华表示,对于育种方向来说,高产要素不可或缺,同时还要加强对具有优质、多抗、广适等特性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李建华介绍说,多年来,我国种业以解决温饱为主要育种方向,在特用玉米尤其是高直链玉米一直没有实质性突破,高直链玉米淀粉具有耐高温、输水性、抗高压、延展性等特征。在实践中,我们以全产业链为视角,上接育种、种植,下接淀粉生产与应用,于3月4日完成了淀粉的加工,以规模化、工业化、标准化的方式验证了全产业链的可靠性,为中国高直链玉米淀粉的发展建立了扎实的产业链基础。

李建华表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的基础性、公益性定位,强化责任落实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多层次收集保护、多元化开发利用和多渠道政策支持的新格局。此外,还要建立完善更优良的育种体系、高标准的育种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种业突破和持续创新。

在保护传统品种方面,内蒙古敖汉旗提供了很好的案例。2012年,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自此之后,敖汉旗积极开展传统品种保护工作,并利用传统品种优势做强做响敖汉小米品牌,实现了遗产保护与成功脱贫的双赢。

据介绍,为抢救这些濒临消失的传统旱作种质资源,敖汉旗积极有序开展保护,入户搜集和整理传统农家品种,搜集到谷子、高粱、糜黍、蔬菜等传统品种218个,建立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种保护基地,年试验品种170个以上,已抢救传统濒危传统品种32个。敖汉旗还重视品种引进、改良与示范,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等建立院地合作关系,引进旱作谷子品种244个,经过试验种植与测产数据分析,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有130个。在搜集和保护传统品种的基础上,选择旱作农业中优势作物谷子,把敖汉小米培育成全国著名区域公用品牌,敖汉小米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场评估达到113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兽药饲料监察所张莉,就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和保障支撑体系提出建议:进一步强化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加快开展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推进畜禽种质资源保种场(区、库)建设,推动资源登记交流共享,建立畜禽品种资源的分级分类保护制度;补充和修订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法律条款,鼓励对地方品种资源的基础研究,保护知识产权。设立国家和省级畜禽良种育种基金,保障育种机制有效运行。强化执法人员在打击违法生产、经营种畜禽过程中的处罚措施和手段;加快完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厘清种质资源保护各方责任,明确管理部门职责,强化资源保护意识。探索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单位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财政专项链接,落实保种主体责任;加快推进多元化开发利用体系,挖掘优异种质、优异基因及资源背后的文化背景。完善种质资源共享利用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种业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加强科企合作,加速品牌化及特色化品种推广应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构建新型种业生态平台

據了解,现代种业发展基金(以下简称“种业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投贷联动、咨询换股、项目合作等方式,打造新型数字化、智能化种业生态平台,助推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助力打赢种业翻身仗。

种业是高科技产业,研发投入大、市场风险高、投资周期长。种业基金承担着种业投资国家队的职责使命,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近年来,种业基金将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作为投资优先项,基金投资基本实现主产区、主销区和重点企业、重点品种全覆盖。同时重点投资有研发能力的科技型企业,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储备,支持企业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对农业农村部遴选的重点种业企业,种业基金重点支持、优先投资,推动种业兼并重组,助力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目前,隆平高科、垦丰种业、大北农等一批被投企业,基本建成高水平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种业基金推进数字化种业建设,加快种业产业与金融科技、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提升种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解决地方品种品牌不响、种业企业信用不足问题,为种业赋能、为企业增信。目前,种业基金已与四川、河南、内蒙古等地方政府合作,加快推动国家级黄牛品种的保护开发。

种业基金畅通种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升级肉牛、蛋肉鸡以及水产、中草药、棉花等种业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全周期信息化管理、全链条数字化发展,创新生物体增信抵押,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种业,推动种业上下游、左中右互相赋能增值。比如,在棉花产业,与深耕棉花领域多年的机构合作,打通资金融通渠道,实现财政精准补贴,优种优保优价,带动良种育繁。

种业基金全力打造国家种业投融资平台,深入推进科企合作、企企合作,引导种业投融资组成松散联盟,带动更多的金融资本、社会资本重仓中国种业,不断壮大种业投资“朋友圈”。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发起设立深圳前海、安徽种业、江苏谷丰、湖南种业等子基金,带动其他资本100多亿元投资种业,为种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3月22日,由农业农村部农垦局、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指导,中国农垦种业联盟承办的中国种子大会农垦种业论坛暨农垦种业联盟成员大会在海南三亚举办。与会代表和专家围绕论坛主题——“做强农业芯片、贡献农垦力量”开展了多场报告交流。代表们认为,联盟全面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瞄准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建设种业强国这个奋斗目标,在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大基地建设,企业联合、联营、联盟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促进了农垦种业的高质量发展。农垦作为国家队,有义务、有责任扛起民族种业振兴的大旗,落实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的“三保”要求,努力为打好种业翻身仗贡献农垦种业力量。围绕做大做强农垦种业,要立足新发展阶段,通过科技创新、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企业做强做大、共建共享市场营销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五个“推动”,构建农垦种业发展新格局。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登海种业名誉董事长李登海建议,采取积极扶持政策提升种企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种企快速发展。李登海认为,种子是农业发展的“芯片”,种子企业是研制“芯片”的主体,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首先必须增强种企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种企发展。纵观我国现有的种子企业,数量虽多,但真正拥有自我创新能力、研发新品种“芯片”的企业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人才匮乏、资金不足,由此造成了种子企业“大的起不来,小的死不了”的局面。

对此,李登海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要真正把促进种子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由于种子的特殊重要性,为避免粗制滥造、假冒伪劣,要提高种子企业的准入门槛,提升标准、严格把控;三是对科技创新能力强、新品种选育高产优质的企业,尤其是对引领型种子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四是继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种子的违法犯罪行为,为种业市场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孔发龙表示,建议国家加强顶层设计,高位推动我国种业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国际种业巨头。一是加强资源整合。推动科研机构与种业企业之间建立激励相容、高效联动的协同机制,有效整合育种科技、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要素,大力提高以种业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化、商业化和平台化育种能力。二是加强政策支持。扩大现代种业基金规模,对种业企业实施更大力度的定向税费减免、专项补助和奖励激励,为种业企业公开上市、定向增发、兼并收购等资本运作开通“绿色通道”,持续完善支持种业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体系。三是加强专利保护。加大对育种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种子“套牌”等侵权行为,更好地激发国内种业企业特别是龙头种业企业的研发积极性,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四是加强并购重组。以央企和民营企业中的龙头农业集团为平台,积极开展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跨国并购,整合形成具有强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现代种业集团,着力打造育繁推一体化、育种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企业集群。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穆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春艳提出,加强对育种企业政策支持,合力打赢我国种业翻身仗。高春艳建议: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育繁推一体的育种创新体系,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发展。改善企业基础设施和裝备条件,着力提高核心种源保障能力,加快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业企业,充分利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类普惠性政策,鼓励引导种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扶持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对推广规模大、综合效益好的优良品种育种企业,给予财政资金支持或补助奖励。

猜你喜欢

种质资源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
绿肥作物紫云英研究进展
大白菜种质资源抗根肿病基因CRa和CRb的分子标记鉴定与分析
茄子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研究进展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