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的艺术表达

2021-06-15廖梦帆

文学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救赎伤痕

廖梦帆

内容摘要:《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由美国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书中讲述了一个17岁之前从没上过学的少女是如何逃离大山,飞往属于自己崭新的世界的故事。本文以“伤痕”和“救赎”为切入点,对小说中的艺术表达进行解读,挖掘其区别于传统文学的创新性的艺术手法,展现其蕴藏在文字之下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伤痕 救赎

2020年,一部新人处女作,上市第一周就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第一名,全美销量破百万册,作者因此还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成为各大畅销榜第一名以及年度最佳图书的小说正是塔拉·韦斯特弗所写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小说讲述了一个出生在美国爱达荷州山区的姑娘塔拉,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挣脱了原生家庭的伤痕与束缚,在对自己的过往进行反思时得到救赎与解放的故事。

一.原生家庭的桎梏:伤痕与束缚

1.无法挣脱的生存悖谬

人之所以产生挣脱意识(挣脱命运、挣脱囚笼、挣脱灾难),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反抗和对现状的不满,是逃离也是救赎。这正是“挣脱”的艺术表达意义所在。塔拉将这种现状艺术表达为悖谬,在经历过痛苦、崩溃、自我怀疑之后,最后通过融合过往接受曾经厌恶的现实达到自我和解,这同时也正面直击主人翁内心深处的虚弱与迷惘,这一丝帶有宿命意味的矛盾是人类生存中无法避开的问题,虽说是一个无解的悖谬,但我们却总能被这种艺术情节所打动。

“悖论是一种表面似乎矛盾而内含真理因素的表达方式,如实用的和科学的研讨相悖的方法。”[1]塔拉在书中描述过这样的一个情景:“我看到了一个坚不可摧、像石头一样难以对付的自己。起初我只是不断地让自己相信这一点,直到有一天它变成了现实。然后我才敢坦诚地告诉自己,这对我都没有影响,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影响我。但我误解了最重要的事实:它没有影响我,这本身就是它的影响。”由此不难发现,悖谬本身就是在自相矛盾中形成的,这样的表现手法,使塔拉的作品中的人与社会的对立和冲突更加明显,从而更加引人深思。

你无法想象在全球最为发达国家,塔拉没有合法的身份登记、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没有同龄的朋友。她的父亲不断的灌输着一种思想:学校是魔鬼路西法腐化和堕落圣洁思想和灵魂的集中营,去上学就代表着将自己的孩子交给魔鬼。大山外的世界充满着危险,不久后还会爆发大规模战争,世界末日也即将来临。在父亲反科学、反现代化的思想灌输下,塔拉对大山外的世界既好奇又恐惧。她无法判断父亲话语的真实性。但正如加缪所说的:“在这个世界连鼹鼠都想有所希望。”[2]她的希望也出现了,哥哥泰勒通过自学考试上了大学,塔拉第一次正式接收到教育的概念,在泰勒的影响下,她开始学习、思考,开始有了逃离这种困境想法。

“我决定尝试过正常人的生活。十九年来,我一直按照父亲的意愿生活,现在我要试试别的活法。”能看出来,塔拉的自我意识正在渐渐觉醒,她开始意识到偏执的父亲正在使一家人的生活变得扭曲不堪;意识到父亲宗教观的荒谬以及严重的思想疾病;意识到哥哥肖恩对她的伤害是真实存在的。她开始意识到只有当人用实际行动去反抗,才有机会冲出黑暗、走向光明,虽然这并不容易,但只有摒弃懦弱与绝望,才有飞越大山找到出路的机会与可能。

2.直视深渊的艺术手法

人类一方面创造并发展了文明,将文明推向无比的辉煌,这过程中同时也包含了人类的自我抹除,人类逐渐成为文明的奴隶。塔拉用自己的童年经历作为故事主线,将作品中的人物扔进了一个畸形又荒诞的环境中。那些血浓于水的暴虐、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如同一道道的伤痕在塔拉的生活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那被随意对待、任意呵斥的过往让塔拉开始明白,“我们是如何被别人给予我们的传统所塑造,而这个传统却被我们忽视了。”“我们在为一种话语发声,这种话语的唯一目的是丧失人性和残酷地对待他人。”

而这种痛苦与其畸变的原生家庭有着莫大的关系,通过书中的描述能看到塔拉经常受到哥哥肖恩的欺负和虐待,不是被肖恩抓住头发在地上拖来拖去,就是将塔拉的脑袋按进马桶,甚至言语威胁要杀掉塔拉,而父母却完全的漠视肖恩的行为。就像塔拉所说的“我是如何在本该保持沉默时开口,却在本该说话时闭上了嘴巴。”塔拉知晓自己痛苦产生的来源,知晓家人的暴行对自己造成的伤害。

在书中,塔拉开始直视自己身上的伤痕,而这整个过程痛苦到无法言语,正如尼采所说“凝视深渊过久,深渊亦回以凝视。”很多人因无法跨越这一道坎而坠入深渊,当塔拉面对那些曾经给予塔拉信心的人、那些鼓励她和家人对峙的人、那些同样遭遇过不幸的人、那些本该和她站在同一战线的人,在利益冲突面前统统缴械投降,站在了塔拉的对立面去批评她、指责她。如果说,塔拉是因为她的经历而变得坚强,那么到后来,她不断地去回望、去理解、去接纳曾经的过往,从而挣脱原生家庭的桎梏。

二.披荆斩棘的道路:救赎与解放

古往今来,无数文学作品中的救赎意识是从宗教层面进行诠释的,往往充斥着浓郁的宗教情结与宗教信仰。在宗教层面上: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罪,至于如何抹去这些罪过,则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他人的救赎、另一种是自我的救赎。

1.他人的救赎之路

塔拉在经历了一系列质疑、辱骂和否定之后,患上了严重地神经性疾病,严重到无法出门见人、无法继续完成学业的程度。但她的导师一直没有放弃她,不断地向她灌输正向的思维方式;她的男友也没有放弃他,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支持鼓励着她;她的同学朋友们更是一直在默默地关心着她。塔拉身边的人都在用行动一点点地将她拉出了深渊,渐渐的塔拉发现自己的生活虽充满了破碎的裂痕,但那些裂痕也恰恰是阳光所照进来的地方。

随着那些隐藏在深处的温情渐渐浮现:母亲曾对她说“不要留下!走吧,不要让任何事阻止你走。”父亲会在塔拉要去哈佛读书时对她说“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就算世界末日来临,我也可以平平安安的将你带回家。”太多的痛苦和伤害让塔拉忘记了这些为数不多的温情回忆。当这些记忆重新浮出水面,给予了塔拉新的希望“我相信我能修复这个裂痕——现在我回来了。”塔拉渐渐明白了“个人对过去的了解是有限的,并将永远局限于别人所告诉他们的。”

文学创作的内容取决于生活中的人和事在作者心灵中的投影,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巨大变化,其理想和信仰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在塔拉的作品中所折射出的结果就是她开始理解父母的行为,她开始有勇气去找寻一条归家的路,一条归往她心灵家园的路。

2.自我的救赎之路

人感觉到痛苦的主要原因是无尽的欲望,若心无旁骛,没有太多的欲望,自然能够挣脱牢笼,完成自我的救赎[3]。在该作品中表现为不断地学习、重新认识世界,从而达到自我救赎的目的。“我多年来的学习,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见证和体验超越父亲所给予我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我自己的思想。”塔拉开始认真地思考,思考她是否真的能够割舍這一份血融于水的亲情、是否真的能够放下这压抑的过往、是否还要放任自己沉浸在对过去的怨恨之中。

这条路是如此的艰难又漫长,塔拉一直尝试着去理解、去改变:去理解父母兄长过往的行为;去改变曾经那个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女孩。“我现在明白了,父亲想从我身上驱逐的不是恶魔,而是我自己。”塔拉最后并没有原谅过去,但她寻找到了一种与过去的自己和解的方法。面对这一切,塔拉认为是教育开启了她新世界的大门,让她的生命有了更多可能。

在接受福布斯的采访时,她曾说“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会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发现、修复、救赎的过程。塔拉带着原生家庭的束缚、带着无处安放的自我、带着不被善待的过往,重塑了自我,完成了自我救赎。

三.结语

“文学创作向来都是对真理的一次探索。”[4]当小说作者塔拉·韦斯特弗将自己的过往向读者们娓娓道来时,文字中包含的那一份淳朴和自然,让人相信这个故事的是真实存在的,是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感觉到被压榨、被放逐、被剥夺,塔拉将这些情感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融合进自己的文学作中。在与家人发生激烈冲突的情节里,塑造了眼界缺失的“父亲”形象,凸显了教育缺失对人影响。在与自我和解的情景里,在对形而上学的悖谬追寻中,仿佛人人都无法逃避过往的伤痕。塔拉选择的艺术表现方式是变幻的,通过适当的情节设置,准确又形象地展现了贫穷的本质。而这一具有现代性的表现手法,向世人传递着: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挣脱困境,只有直面困难才能摆脱束缚,只有反抗才会有希望。

参考文献

[1]吴金涛:《卡夫卡的荒诞美学论析》,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9页。

[2](法)加缪:《弗兰茨·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和荒诞》,叶廷芳编《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3页。

[3]王宗涛:《人生困境与自我救赎》,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26-129页。

[4](奥地利)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传》,张霁明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68-469页。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

猜你喜欢

救赎伤痕
那个人
灯自己是伤痕 [外一首]
《谢尔盖神父》中卡萨茨基的救赎之路
爱无尽 梦飞翔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
A hole in the board
大画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