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安全和监控技术研究

2021-06-15王淑贤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6期
关键词:保障监控安全

王淑贤

【摘要】随时代发展,我国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迅猛,电视及其相关设备得到人民群眾广泛关注,广播电视于当下时代已成为人民群众获取新闻及实时信息不可或缺的必备途径,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拓宽了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提升了获取信息的速率,为人民群众生活带来极大便捷。广播电视传输系统复杂且庞大,其需具备完备的功能、统一的标准及稳定的传输速率,但近年来数字电视信号被不法分子频频干扰的事件屡见不鲜,极大影响社会安全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为此,广播电视信号传输问题已成为业内关注的首要内容,从业人员需从根本上关注广播电视传输的信号安全问题,并构建监控系统及后续防范措施,为我国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予以坚实后盾,保障广播电视业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广播电视信号;安全;保障;监控;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6.002

1. 广播电视信号安全传输类型概述

1.1 光纤传输技术

光导纤维材质传输是广播电视信号的主要传输类型,其具备电缆尺寸较小的特点,但光缆传输信号丝毫不被影响,仍可传输海量信息。其次,光导纤维材质具有较强抗电磁干扰能力,具有极强的传输效果,即便是无线电等设备产生的电磁场也无法对其造成干扰。但光纤传输技术质地极为脆弱,抗性差,在其传输过程中极易被损坏;同时光导纤维材质灵活性较差,韧性不高,机动性差,导致了传输过程中风险的提升。

1.2 卫星传输技术

卫星传输技术目前在我国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应用体系,在我国广播电视业已被广泛普及、并加以应用,其通过无线电信站与人造卫星作为中继进行信号传输。上世纪初,该技术便已被运用于广播电视业,其传输高效、通信范围较广、建设速率高、可防范陆地灾害的影响,是极为高效、便捷、灵活、机动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技术,但由于中继站信号传输能力受限,导致该技术极易遭到其他不可控因素干扰。

1.3 微波传输技术

微波传输技术具有极强的抗陆地灾害能力,其适应能力较为显著,可在特殊、复杂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中被加以应用。目前,该技术已投入至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中使用,其应用范围较广,在我国地形崎岖、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发等条件艰苦地区使用最为频繁,但针对其传输特征而言,微波传输技术仅能进行短途直线传播,不具备曲线传播能力,造成其使用范围倍受限制。

2. 广播电视信号安全传输现状分析

2.1 传统检测措施存在缺陷

广播电视信号的传统网络监测模式主要通过前端机的物理检测加之相关监测设备及措施,开展定期检查,但系统检查措施仅限于前端机部分,中端、末端部分设备及用户群被明显忽视,缺乏完备监测体系及防范措施。

2.2 安全防范体系有所欠缺

以非技术视角探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防范体系而言,应从人力及相关管理制度入手,但该模式对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职业素养要求极高,其需具备专业科学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术,同时对从业人员需求量极大,容易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状况。再者,非技术安全防范体系缺乏相关信息化、数字化监管设备,难以实时监管信号传输全过程,无法提前预测风险,极大程度降低了提前规避风险的时效性,造成漏洞无法及时弥补,且难以提前防御不法系统的攻击。

以技术视角探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防范体系而言,从业人员可采用相关信息化设备实时监测信号传输过程,便于应变传输信号的突变及风险漏洞,加之电视广播传输信号自身具备的信息海量且多样化的特征,极易造成防范速率滞后的问题,在技术手段上会出现误判情况,导致技术层面无法识别。

以技术人力相结合而言,有效整合技术与人力可同时进行信号检测与相关制度管理,可保障前端机房输出信号安全,但该模式仍处于尚待开发的状态,且传输的主路、支路、楼宇放大等通道仍存在安全隐患。

3. 制约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因素

3.1 设备以及故障因素

设备因素是制约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首要内容,广播电视系统的正常运营需具备一个强而有力且庞大的系统结构相互协作支撑,在该精密复杂的系统中,出现一个极其微小的系统漏洞都将严重影响系统正常稳定运作。一般而言,在运作系统中存在微小漏洞、偏差是屡见不鲜的问题,但在广播电视系统中,微小的漏洞或偏差都将对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产生极大阻碍,久而久之、积少成多,进而导致设备最终无法正常运作。自2010年起,我国信息化技术逐步进入人们视野,进而被广泛普及,并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广播电视业也不例外。由于网络数字应用渠道不断拓宽、应用数量逐步扩大,导致数字信号站点数量也随之提升,数字信号站点中不断产生的电磁信号是极为显著的干扰因素,对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速率造成极大阻碍。再者,部分站点较为特殊,其传输压力巨大,致使传输信号质量低下,若对该问题处理不当,极其导致重大传输事故的产生。

产生的概率就很大。从2010年开始,网络技术开始普及,被广泛应用到广播电视的传输中,在应用过程中,难免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网络数字化应用不断加强的大环境下,数字信号站点在不断增加,影响数字信号传输的首要干扰因素属是电磁信号,从而影响数字信号传输不佳。另外,很多特殊的站点,传输的压力比较大,导致信号水平不高等都是影响传输的重要设备因素,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大的传输事故。

3.2 自然灾害因素

自然灾害因素作为一种不可抗力严重制约着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基站作为信号传输的关键基地,对电视广播信号传输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是地理大国,地形条件、自然环境极为复杂,为实现广播电视信号的全面覆盖及数字电视的全民普及按,我国较多基站都建立于地形崎岖、自然条件恶劣艰苦的地点。如:地形崎岖、海拔较高的山地,易出现台风的海边等地区,对基站的后续生存问题及广播电视信号传输都极易造成影响。同时,在一般地貌地区也会因为各类自然灾害影响信号的传输。

3.3 人为因素

在当前信息化、数字化发达的时代,人為因素也是制约广播电视网络信号传输的普遍因素。鉴于部分从业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或专业实践经验的支撑,导致其对广播电视信号传播设备认知不足,对设备操作、检修等内容缺乏理论支撑,极易造成操作失误或检修不当的问题,进而制约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其次,由于部分不法分子对我国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过程采取不当手段进行攻击,导致我国广播电视用户利益受损,且严重危害社会安定,造成广播电视业发展受阻。

3.4 数据传输监控存在缺陷

监控技术是保障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安全的核心手段,由于监控技术自身存在多方因素受限,难以保障监控过程的完整性与针对性。例如:目前广播电视行业主要以终端数据监视为主要监控措施,但信号传输的前、中段部分极易遭到不法分子窥视及攻击,加之信号发出区域与中段距离有限,致使监控难以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极易导致监控漏洞的产生。

4. 广播电视信号安全监管技术

4.1 全新监控体系

传统防护手段以监护模式为主要措施,传统时代缺乏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仅通过人工防护手段完成监护内容。在当前网络技术的发达的时代,已推出先进优化体系,以完善传统防护手段。

4.1.1 内容标签防护

该模式通过数字化嵌入技术,对整个传输过程中的数字化标签进行监控,若结果没有偏差及漏洞,则可直接通过,若监测信号没有标签,系统将直接判定该信号为非法入侵,直接上传于人工端。同时,在信号传输全过程中,若整体数据遭到不法分析的恶意破坏及入侵,系统将会立即处理并报告人工端,交于人工处理。

4.1.2 分析攻击行为

该模式较于内容标签防护存在一定差异,其具备自动化功能,可对恶意攻击进行自动化处理,该模式对人工操作具有一定要去,需从业人员预先导入相关恶意攻击相关信息,系统将会在信息传输的总过程比对每一信息,若存在恶意信号将会立即停止传播并对其进行处理,并告知人工端口。若处理完毕,传输过程无碍后将会继续正常传输。

4.2 信息水印嵌入

信息水印嵌入技术信息处理速率高且具有较强实时性,其复杂程度极高,可经受住无限打击及修改,在数据价值保存完好的情况下水印无法再修改及攻击中被取出,具有极强的抵抗失真功能。

4.2.1 压缩比特流直接嵌入

压缩比特流直接嵌入通过在变换域不断编码,将编码对象压缩为比特流,以提高视频质量,降低计算复杂度。

4.2.2 嵌入编码

嵌入编码即将压缩视频中的压缩比时刻稳定在同个区段,仅需在此区段内编码即可将区段内全部视频统一编码,保证了视频编码的稳定性。

4.2.3 嵌入原始视频

视频进行专业处理可保障视频整体质量,在进行专业整理前的视频统称为原始视频,其数据占比较大,若其被压缩将需要专业解压系统进行解压,加之嵌入后需被重新编码,过程极其复杂。

5. 优化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安全策略

5.1 设备方面措施

从业人员在采购相关广播电视信号传播设备时,需注重设备品质的选择,将发射及传输的安全作为首要选择目标,选择适宜高质量设备可为后续监测、监管、管理降低操作难度及麻烦,降低修理经济成本。

再者,在选取信号传输发射设备得到同时,需重点关注配电发射机的技术性能、设备功率等多方因素。选用发射机前需对其进行多个环节的综合评估,应注重其售后服务质量。广播电视信号传输需要高效、安全、稳定、性价比高的设备支撑,为此,评估设备的总体性能及售后服务是保障信号高效传输的前提。

5.2 健全管理制度

广播电视业需根据用户实际需求与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良好的运营管理体系,并合理规划线路传输路径,要求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严格按照系统规定开展工作。

其次,从业人员需将维修制度落到实处,将意外发生概率降到最低,以提升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整体成效及质量。从业人员需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加以优化,以延长设备寿命为根本,制定详细的设备维修制度,大力完善抢修制度,加大检修监管力度,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广播电视信号设备的检查、维护,通过专人专管制度定期检修信号传输设备及配电设备,以降低设备故障概率与检修难度,最终有效提高信号传输设备的抢修效率。广播电视管理部门需安排检修人员认真记录检修设备状况以及各项数据,记录故障设备情况,并安排维修人员及时进行维修。同时广播电视管理部门需安排检查人员,对设备各项数据进行每日检查,排查设备不良情况,并将设备电源等易出现安全隐患的项目作为检查重点。

再者,广播电视业需对检修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需提高检修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以培养全方位理论及操作为一体的专业人才,促进其处理突发事故能力的提升。同时,广播电视业需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考核,鼓励其及时查缺补漏、弥补自身展业能力不足之处。为保障广播电视传输高效安全,业内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需不断提升自我,砥砺前行,积极学习新兴技术与知识,以全面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保障广播电视业的可持续发展。

6. 结语

广播电视技术在我国发展已相对成熟,但广播电视传输信号一直是业内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数字电视及相关设备日渐普及的当下,广播电视信号传输问题日益突出,其不仅关系到广播电视用户的切实利益,还与现代社会长治久安及稳定发展存在必然联系,若不及时加以重视,必然会对业内及社会咋成一定干扰与影响。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安全作为保障用户及社会安定的根本,从业人员应将保障措施落到实处,构建安全防范系统,细化传输过程,对信号传输过程加以监控,明晰各岗位权责及分工,提高抢修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及职业素养并加强自身监管力度,以此保障用户根本利益及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炫东.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维护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8,(12):215-216.

[2]董梁.广播电视节目信号传输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11):30-31.

[3]杨明.广播电视的信号传输和检测技术探讨[J].科技传播,2018,(10):63-64.

[4]李冬.浅析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干扰因素及抗干扰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35):66-67.

猜你喜欢

保障监控安全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GPS/DR/GIS技术在基于GSM—R列车监控系统中应用
推行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 促进电网应急物资保障
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的确定与保护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侦察兵
1-Wire在家庭监控网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