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南市中心城生态隔离带详细规划研究

2021-06-15韩冠苒郭兆霞周欣佩秦永建

山东林业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隔离带廊道济南市

韩冠苒,杨 媛,郭兆霞,赵 镇,周欣佩,秦永建,卢 洁*

(1.山东省林业保护和发展服务中心,山东济南250014;2.济南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02;3.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院,山东济南250014)

生态隔离带是指为了维护城乡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止城市各组团用地无序蔓延,在城市外围或者组团间设立的绿色隔离用地,以城市绿地、郊野公园、山体林地、农田、湿地等生态用地为主。这一概念最早由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他在城市周围设计宽度5 英里或更宽一些环形绿带,来限制城市面积和保护农村土地[1]。从国内外大型城市的实施效果来看,生态隔离带对控制城市格局、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显著作用。

从目前济南市生态隔离带相关的上位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的总体规划决定了城市结构、绿地及隔离带的控制原则,控制性规划明确了建设用地边界。但是这些正在实施的规划并未彻底明确生态隔离带的用地边界、保护区域及用地指标等,所以需要在此基础上编制详细规划,对其范围边界、用地功能划分、土地利用情况、保护与建设实施进行更明确的指导控制[2]。

1 城市概述与现状

1.1 城市性质与规模

济南市是山东省省会,著名的泉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南依泰山,北跨黄河,泉水众多,素有名泉湖山之胜,是齐鲁文化荟萃之地,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开放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辖区形状为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区域,中心城总面积1022km2。

1.2 城市地貌与气候

济南市地势南高北低,由南往北依次为低山丘陵、山前倾斜平原及黄河冲积平原,从而形成低山—丘陵—平原—涝洼的地貌结构。济南市所处区位的地理位置使得整个城市呈现出“浅碟”形地势特征,也带来了通风不畅、热岛效应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加剧(表1)。

1.3 生态隔离带现状用地情况

生态隔离带用地范围内的土地使用现状以农田、林地、村庄、湿地、工厂、水库为主。近年来,随着相关规划的制定与科学措施的实施,城市的无序蔓延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为生态隔离带的保护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本满足生态隔离带土地资源和建设需求。但是,局部地区仍存在挤占河道、平地建厂、乱搭乱建等现象。部分工程建设较为完善的地段,预留土地已比较少,实施难度较大。也就是说,前期规划控制下的隔离带,发挥了一定隔离城市片区发展,改善区域环境的作用。但随着城市的进一步扩展,尤其是隔离带附近开始大规模开发,在国家政策开始允许集体土地流转的形势下,有必要对隔离带进行更详细的规划,提出更有现实意义的建设手段与措施,促进隔离带与城市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2 规划研究与总体控制

本次规划形成“一横五纵多廊”的生态隔离带结构。“一横”是沿中心城北侧黄河形成的一条东西方向隔离带,“五纵”是由北大沙河、玉符河、大辛河、绕城高速东环线、巨野河形成的五条南北方向的隔离带,南侧与南部山区连接(图1)。各条隔离带相互连接,有机结合,形成城市生态绿色框架。

图1 济南市中心城生态隔离带“一横五纵”规划结构

在此结构基础上,依托市内其它绿色空间,构建形成多条城市生态廊道,以满足城市环境的生态需求。结合市区大型带状绿地、风貌带、风景林地、滨河绿地等,补充生态隔离带形成城市完整生态绿色骨架,起到分隔城市片区、促进城市空气交换流通,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态廊道根据老城区、东部城区和西部新城不同的开发建设情况,采取不同的构建方式。老城区土地资源紧张、建筑密度高,因此在现有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小清河、兴济河、泉城特色风貌带周边的公园、山体林地实施。东部城区规划龙脊河、蟠龙山—围子山—虞山、胶济铁路廊道、经十东路形成两横两纵生态廊道。西部新城主要以济荷高速公路周边山体形成一条贯穿西部新城的生态廊道(图2)。

表1 2018年2月19日14:00 济南市部分气象观测站四要素数据

图2 生态隔离带与主要生态廊道示意图

2.1 生态隔离带的空间架构与分区

2.1.1 与城市布局的关系

依据上述规划结构,生态隔离带依托济南市主要的道路、水系,沿线形成绿带、蓝带,以中心城内的公园及湿地形成的绿斑为填充内容,形成整体绿地的斑块——廊道结构。这一结构,满足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完整骨架,实现城市绿地斑块与廊道的有机结合,从而与外围大环境形成连续性整体,使城市内部空间保留与自然交流的生态廊道。既能有效控制城市无序蔓延,保证形成济南“山、泉、湖、河、城”开敞式空间布局结构,又能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满足景观、游憩、防护、人居等多方面的综合需求和使用功能(图3)。

图3 城市的绿地斑块、廊道

2.1.2 以多层次林带形成绿色空间构架

生态隔离带内的植物空间构建起了城市的绿色通风廊道,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绿色廊道的连续性越强,城区内的空气置换能力越强,对环境改善、生态保护作用越明显。根据城市风玫瑰图布置防风林、引风林的位置。防风林设在被防护的上风方向,并与上风方向作垂直布置,引风林与上风方向水平布置。防风林、引风林能起作用的距离,一般约在树高20 倍左右,通过隔离带内部形成的楔形林带将来自城市外部的新鲜空气导入城市片区内部。生态隔离带按照城市主导风向的影响进行规划,林地布局能够对局部城市气流进行梳理及合理引导作用,结合防风林带和气流通道建设,使得通过城市的气流呈现“折风改向、林网过滤”的效果,有助于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气候。

2.1.3 内部空间规划分区

为满足生态需求,生态隔离带采用绿色核心区+生态保护区协调共建的模式,通过生态保护区将隔离带生态作用引入城市中。

绿色核心区是生态隔离带范围内的生态核心区域,是由植物构成的绿色空间,主要包括公路用地(H22)、城市道路用地(S)、水域(E1)、农林用地(E2)、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其他绿地(G5),如公园、河流、林地、农田、果园、苗圃、郊野公园等,偶有少量建设用地。

生态保护区指隔离带外围的建设用地及其附属绿地(G4),通过弹性指标控制,加强对现有用地的管理,利用隔离带外围绿地划定生态保护区与核心区相结合发挥生态作用(图4)。

图4 生态隔离带对城市气流的引导作用

2.2 植物群落的布置与生态作用

2.2.1 植物层次

不同位置的隔离带,植物空间的宽度也有不同的要求。河岸植被带的宽度在30m 以上时,就能有效地起到降低温度,提高生境多样性,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供应,控制水土流失,有效过滤污染物的作用,形成初步植物自然空间;道路绿化带宽度在60m 宽时,可满足初步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的功能;环城防风带在600-1200m宽时,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形成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系统,能够自我循环的生物群落,保护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将生态隔离带内的植物层次划分为:透风林、半透风林和不透风林(图5)。

图5 植物层次

2.2.2 种植模式

为满足人们对于各类活动空间的需求,根据不同绿地性质,生态隔离带片林中有密林、疏林、林中空地、疏林草地等各类种植形式,及一定面积的复层结构,以增加隔离带的生态效益,美化城市景观。防护绿地根据不同防护对象,以防风林、降噪林、卫生防护林、管线走廊等片林模式实施,以单一片林或混交林方式种植,形成基本绿化骨架即可。公园绿地要求观赏性强,植物种类丰富,层次错落有致,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生产绿地种植园林苗木、经济苗木,以规则式片林为主。其他绿地主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生态,以山体林地、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模式。对于修复的破损山体、矿坑,尽可能的还原其自然植物空间。

2.2.3 断面形式

隔离带的植物骨架以乔木林带为主体,间断性栽植部分小乔木及灌木,形成层次较密的复式种植形式。中间可结合具体地形形成通风廊道,有利于南部自然新鲜空气进入城市。树种选择应适地适树,选用深根性的或侧根发达的乡土树种为宜,并且是展叶早的落叶树种或常绿树种,考虑乔木类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比例。营建时两者地合理比例以各约50%为宜,这样有利于树种地更替和绿带功能地持续稳定(图6)。

图6 断面形式

2.2.4 树种规划

生态隔离带树种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表2、表3):

表2 济南市中心城绿地基调树种表

表3 济南市中心城绿地骨干树种表

(1)乡土树种优先:依据上位规划要求,首选乡土树种,在保证较高的成活率的基础上,还可促进本地生态文化发展。

(2)营造稳定群落:形成能够自给自足、自然循环的生态系统空间。

(3)减少养护管理:城市生态隔离带应选择耐干旱、病虫害较少、便于管理的树种以节约养护成本。

2.3 功能性分类

根据隔离带对城市起到的主要作用,将济南市6 条生态隔离带分为3 类:防护型生态隔离带、缓冲型生态隔离带、游憩型生态隔离带。

(1)防护型生态隔离带。主要由防护绿地构成的生态隔离带,主要为黄河隔离带、绕城高速东环线隔离带。在满足城市生态需求的基础上,主要防护功能包括隔离城市居住区与重污染工业区、防风固沙、高压走廊、输油管线、河流公路铁路防护绿地等,将城郊森林公园、农田、水体的新鲜湿润空气引入市区。

(2)缓冲型生态隔离带。由城市组团之间的非建设用地通过自然保护、恢复生态形成的生态隔离带,形成森林环境改善周边小气候,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依照目前城市发展现状,主城区与高新区之间、大学科技园与长清市区之间、市区与章丘之间迫切需要生态缓冲区域,以缓解城市建设过度蔓延导致的诸多问题。因此,北大沙河隔离带、大辛河隔离带、巨野河隔离带属于此类隔离带。

(3)游憩型生态隔离带。由城市大型组团之间

的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等非建设用地串联构成,具有显著自然生态作用,可供市民亲近自然,游玩、观赏的生态隔离带。结合林地、河流、湖泊、山体等自然景观资源,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构建丰富的生态景观体系,实现生态功能与观赏功能相统一。通过小清河源头湿地、玉符河地质公园等项目的实施,玉符河隔离带具备构建游憩型生态隔离带的基础。

3 探索科学高效地实施城市生态隔离带规划

通过分析济南市绿色生态隔离空间的基本情况和区域发展条件,结合城市用地属性进行具体的规划布置,提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规划成果,形成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与对策,加强对城市绿色隔离空间的生态适宜性、敏感性的保护。我们从建设和管理两方面进行探索,深入分析济南市的政策环境、行政效率、规划建设、法规制定、社会关注、财政情况等因素。相应的规划编制从刚性控制、弹性引导两方着手,细化到边界控制、指标控制、法规控制、城乡统筹等七个方面,构筑完善的策略体系,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达到规划要求[3]。

3.1 刚性控制

生态隔离带的刚性控制为强制内容。济南市的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规划,确定了生态隔离带大致结构,并对隔离带范围及周边的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村庄、农田、防护绿地等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我们根据有关地方法律法规和行政措施,提出生态隔离带规划建设中必须要遵守的要求,分为边界控制、指标控制、法规控制3 部分。

3.1.1 边界控制

生态隔离带的边界不仅包括城市建设组团间的隔离缓冲区域边界,还根据生态需求纳入部分临近的建设用地作为生态保护区。

生态隔离带核心区控制线根据相关规划及现状划定,逐步纳入城市绿线管理,并在重要节点设置醒目标识。控制范围内除必要的养护、市政设施外严禁任何开发建设、破坏自然生态,对已有的建设项目逐步迁移并恢复自然生态[4]。生态隔离带核心区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骨架,必须加以严格保护。

对于核心区宽度达不到要求的隔离带,根据生态需求、土地使用情况将核心区临近的建设用地划为生态保护区,提高用地的绿地率并指导其附属绿地建设,借助保护区内的附属绿地与核心区相结合满足生态要求。

3.1.2 指标控制

生态隔离带核心区的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5%以内。保护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根据相关规范、规划,乔灌比指标取最高值,硬质景观比例取最低值(表4)。

3.1.3 法规控制

结合《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 号令)、《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建城 [2002]112 号)、《济南市城市绿化条例》(2012年济南市人大常委会)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根据生态隔离带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司法解释,并根据不同用地分类进行管理。在生态隔离带范围内进行生产生活的,按照有关法律进行约束管理,适时启动针对城市生态廊道的法规条例编制工作[5]。

3.2 弹性引导

生态隔离带应以生态保护为主,绿化建设为辅。对范围内除农田、现状村庄、工厂外,对新增绿化(如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总量进行引导,适当引进生态型项目(如娱乐康体项目),缓解依靠政府财政带来的资金压力。另同期编制《济南市中心城生态隔离带设计导则》,根据指导原则落实具体措施和建设要求,作为生态隔离带建设实施的基本依据和技术指导。

3.2.1 城乡统筹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调整隔离带内村镇的产业结构,通过村镇整合、退耕还林等手段,恢复自然环境,提升土地生态效益。保护范围内的基本农田用地,控制现有村镇的建设扩张,逐步迁移,逐步还绿[6]。把握旧村改造契机,有序进行绿色隔离带内村庄、企业整合搬迁,促进产业转型,通过绿色的生产方式及可持续的绿色生活方式帮助农民消除贫困,在改善经济社会地位的同时保护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隔离带与城市建设统筹安排,协调发展。

结合政府相关工作计划,对范围内村镇进行迁并、改造,提升居民生活环境。依据相关规划,逐步将隔离带核心区内的村庄迁移至核心区外。有效调整产业结构,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满足城市工业劳动力需求。由城市工业整合村镇企业,逐步将村办工厂迁出生态隔离带范围。随着劳动力进城,原有厂房逐步还林还地,集中用于隔离带生态建设。

3.2.2 生态保护

保护原有的动植物资源及动植物的繁衍生息环境,涵养水源,加强对山体林木的抚育和管理。加大生态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居民生态环保意识。坚持资源保护和生态优先,隔离带内的各类建设活动必须与隔离带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相协调,严格控制开发规模、强度、建筑体量和风格。积极鼓励和引导居民向隔离带外的城镇建设区迁移,村民自用住宅建设用地标准和建筑面积,必须符合国家和省市相关规定[7]。隔离带内在进行必要的建筑、构筑物建设和进行必须的道路、管网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时,应注意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预留野生动物迁徙廊道。除对划入核心区内的林地进行严格保护外,对保护区内的林木也应加强保护,不得随意砍伐。

表4 附属绿地指标要求

3.2.3 经济效益

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大力开展林地认养活动,并通过生产绿地、风景名胜区、农业观光园等收入,力争达到后期养护自给自足。生态隔离带可为市民提供开放的游憩和农艺活动场所,倡导有利于生态环境能够恢复和提升的项目;尝试引进生态型的娱乐康体项目,吸引社会资金。部分区域可与生产绿地建设相结合,为城市园林建设提供苗木储备。

3.2.4 建设指导

生态隔离带范围内社会参与建设的附属绿地、苗圃、农业观光园等,根据隔离带建设要求对其方案设计、施工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对社会力量参与的绿地,在满足相关法规规范的基础上,根据生态隔离带设计导则的要求,与生态隔离带规划做好衔接协调,必须保证隔离带生态功能的连续性,完整性。推广绿色施工技术,优先考虑生态效益,保证苗木生长环境。指导相关单位施工图设计中尽量减少硬质铺装设计,推广透水铺装、中水循环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等生态技术,降低施工、养护成本,降低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8]。

4 讨论

通过借鉴国内外这些案例,我们对于济南市生态隔离带的规划有了参考性的研究方向和策略,再充分结合济南市自然与社会环境各方面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综合的分析,双管齐下,确保了济南市生态隔离带规划的可适性和可行性。生态隔离带的规划设计必须从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出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发挥其城市风廊、卫生防护、改善景观、保护物种多样性等功能。在实施过程中实行分级控制和绿地调整补偿,有利于抓住建设要点,最大限度地挖掘区域内绿地资源。《济南市中心城生态隔离带详细规划》是依据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在规划建设城区(用地)之间设定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的专项研究规划。分析济南绿色生态隔离空间的基本情况和区域发展条件,提出绿色隔离空间的生态适宜性、敏感性以及控制宽度。济南市生态隔离带的建设,能够发挥改善生态、调节气候、分隔城市组团、完善绿地体系的作用;隔离带的详细规划研究,也填补了此类生态隔离带专题研究、详细规划层面的空白。

猜你喜欢

隔离带廊道济南市
造林中防火隔离带的设计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济南市秋季节庆花卉种类调查与应用研究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隔离带对侧风条件下超车过程车辆气动力的影响∗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济南试水“大部制”改革
隔离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