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维感知的城市广场景观要素优化策略研究

2021-06-15唐新蔚熊义超阙晨曦

山东林业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使用者广场要素

唐新蔚,郭 渲,熊义超,阙晨曦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城市广场(Urban square)指集交通集散、居民休闲游憩、文化宣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空间,并兼具代表城市的精神面貌、展现当地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的功能[1]。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居民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城市广场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愈发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就开始出现了城市广场的相关研究及文献,从以城市广场的空间结构和特点为出发点[2],到关注城市广场设计中人性化和地域文化的体现[3],设计者和学者对城市广场研究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广场使用体验是一个综合感知的过程,对不同的广场景观要素的认知需要不同感官参与,景观感知的导向正在经历由“视觉至上” 向多感官感知(Multisensing)的转变[4]。如刘江等[5]从声景研究的层面,发现了听觉感知与游览体验的关系;徐虹等[6]证实了气味景观感知对地方依恋的影响作用。从城市广场景观要素的角度,使用者的感知和评价对于城市广场的景观要素优化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然而,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笔者发现从多维感知视角出发的广场景观要素优化研究亟待开展。

因此,本研究以福州市五一广场为研究案例,通过实地调研从多个感知维度对广场的景观要素进行提取,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公众对广场内各景观要素的主观感知评价数据,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景观要素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城市广场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有益借鉴,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 研究背景与方法

1.1 案例区概况

福州市五一广场位于福州城市中心的于山之南麓,广场地块呈长方形,东西长250m,南北宽190m,占地面积约4.5hm2,其中绿化面积超过70%(图1)。五一广场北临城市主干道古田路,道路北面是市委、市政府举行接待等外事的重要场所——于山堂,南面毗邻福建大剧院;广场东侧坐落有省科技馆、电信枢纽大楼等大型标志性建筑,西面为福州人民会堂。五一广场周围交通便利,居住小区众多,因而其成为了周边居民、游客重要的休闲场所。五一广场是集娱乐休闲和政治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政治文化广场,拥有全市其它任何广场所无法替代的重要历史地位与纪念意义,是福州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之一。

图1 研究区域基址概况

1.2 基本方法及概念

Kano 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于1984年在双因素理论(用户需求、用户满意度)的基础上提出的消费者需求分类模型,可以体现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图2)[7]。这一模型根据不同类型的质量要素特性与体验者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将产品质量分为基本质量(Must-be Quality)、一元质量(Onedimensional Quality)、魅力质量(Attractive Quality)、无差异质量(Indifferent Quality)、逆向质量(Reverse Quality)。IPA(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分析法,即重要性及其表现分析法,通过识别体验者对服务质量重要性和满意度的综合感知,从而确定在服务中需要重点突出和淡化的要素,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等特点[8]。先前已有研究基于Kano 模型和IPA 分析对如老年友好型城市广场空间[9]、植物园[8]等区域进行了探索。因此,在城市广场景观感知评价和景观优化方面,Kano 模型与IPA 分析法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通过整合Kano 模型和IPA 分析法,并确定广场景观要素改进优先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图2 Kano 模型

1.3 问卷设计

基于Kano 模型与IPA 分析法并结合五一广场的综合属性及不同感知维度的景观要素基础,参考相关研究案例[9-11],设计了广场景观要素Kano-IPA问卷,问卷内容包括2 部分:第1 部分为对五一广场使用者个人基本信息的调查,包括性别、年龄、教育背景、职业、到访广场的频率、游览广场的目的;第2 部分调查了使用者对基础设施要素、活动设施要素、特色景观要素、声景要素四个类别共23 个广场景观要素(表1)的主观感知评价,问卷采用正负项问题评价(1-我不喜欢、2-勉强接受、3-无所谓、4-理应如此、5-我很喜欢)以及使用者对满意度和重要性评价的提问方式(满意度:1-非常不满意、2-不满意、3-一般、4-满意、5-非常满意;重要性:1-非常不重要、2-不重要、3-一般、4-重要、5-非常重要)。

表1 五一广场景观要素的分类及编码

1.4 数据获取与统计

研究通过在广场现场随机选取使用者进行Kano-IPA 问卷发放获取其主观评价数据。考虑到客观的问卷采集时间对本调查的潜在影响,选取了一周内工作日和休息日各1 天进行问卷发放,并在一天内的早上(8:00-9:30)、中午(11:00-12:30)、下午(16:00-17:30)3 个时间段进行。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16 份,回收有效问卷100 份,有效率为86.2%。

将收集到的数据统一录入到软件SPSS 25 中进行统计分析,通过Kano 模型对23 个景观要素进行分类,再结合IPA 分析法确定各景观要素在IPA 矩阵中分布情况,整合分析结果对城市广场中的景观要素按改进次序和维持次序进行排列。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城市广场景观要素需求分析

2.1.1 Kano 模型分析结果

将问卷调查的有效数据通过Kano 模型分类识别,汇总结果如表2。其中,最终属性判定原则应包含以下两条[10]:1)其中一项属性的样本数量远超过其他属性,那么该属性即为该景观要素的最终属性;2)如果各类属性样本数量较为接近,则使用以下规则确定该景观要素的最终属性:A>O>M>I。

表2 五一广场景观要素评价结果

因此可以对23 项广场景观要素进行归类:(1)必备景观要素(M),这一要素代表使用者对城市广场景观的最基本需求。当这一要素供给不足时,会引发使用者强烈的不满意;但是当这一要素供给充足时,只能消除使用者的不满而不会使评价有显著提升。这一类别景观要素包括照明设施、标识系统、公共厕所;(2)期望景观要素(O),体验者的满意度与这一要素呈线性相关关系,表现为当这一要素在城市广场中具备程度越高,使用者的满意程度越高,相反则会越低。这一类别景观要素包括休憩设施、健身器材、音乐喷泉、路面铺装、乔灌植被、草坪地被、昆虫鸣叫声、风吹树叶声;(3)魅力景观要素(A),使用者对这类景观要素不具有较多期待与关注,使用者的满意度会随这类景观要素供给充足而提升,却不会因为供给不足产生明显下降;这一类别景观要素包括鸟鸣声;(4)无差异要素(I),使用者对这一类要素没有太多关注,即其供给量的多少、好坏均不会对使用者的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这一类别景观要素包括购物环境、餐饮设施、儿童娱乐设施、景观雕塑、水声、谈话声、儿童嬉闹声、脚步声、广播音乐声;(5)反向景观要素(R),这一要素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当该要素具备程度升高时,反而会使使用者的评价降低。这一类别景观要素包括施工声、城市交通声。

2.1.2 IPA 分析结果

为了更加深入分析城市广场景观要素的使用者满意度评价特征,需要进一步构建IPA 矩阵对各景观要素进行分析。IPA 分析矩阵中,横坐标轴表示重要性评价指标,纵坐标轴表示满意度评价指标,其中以重要性指标与满意度指标的均值切割X Y 轴进行象限划分(重要性均值为3.48、满意度均值为3.36)。IPA 分析矩阵绘制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广场景观要素IPA 分析矩阵

IPA 分析矩阵的第一象限为继续维持区域,使用者认为该区域的景观要素具有较高的重要性且对其给予了较高的满意度评价,该区域包括的景观要素有休憩设施、照明设施、标识系统、公共厕所、健身器材、乔灌植被、草坪地被、景观喷泉、风吹树叶声,在后续的规划设计中只需要利用较少的资源就可以维持较好的现状;第二象限为表现过度区域,使用者认为该区域景观要素的重要性并不高,但仍然获得了不错的评价,该区域包括的景观要素有景观雕塑、路面铺装,这两个景观要素都属于特色景观,从改善景观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在后续的设计建造中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在该类景观建设中资源的投入比重;第三象限为次级改进区域,该区域包括的景观要素有购物环境、餐饮设施、谈话声、儿童嬉闹声、脚步声、广播音乐声、城市交通声、施工声,使用者对该类的景观要素的评价较低,但同时重要性也较低,在后续的设计中需要对这些景观要素进行适当改进,但不宜分配过多的资源;第四象限为重点改进区域,使用者认为该区域景观要素在广场环境中重要度较高但体验感不足以令人满意,该区域包括的景观要素有鸟鸣声、昆虫鸣叫声、水声、儿童娱乐设施,这些景观要素在后续的规划设计中需要重点改进,并且是规划资源投入的重点。

2.2 城市广场景观要素改进优化策略分析

2.2.1 景观要素改进的优先级确认

通过对比Kano 模型与IPA 分析的评价结果,笔者发现2 种方法对于大多数景观要素的改善态度指向存在较大差异,原因可能是两种方法的侧重点有较大差异。笔者认为将两个方法整合分析可以使研究结果更为综合全面,这一点在之前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10]。因此需制定Kano 模型与IPA 分析整合的广场景观要素改善优先级评定标准。各景观要素改进的优先级根据Kano 模型属性分类方法的排序为M>O>A。不同于之前的研究排除了反向要素[10],本研究中反向要素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影响要素,因此本研究中各景观要素改进的优先级别排列为R>M>O>A;其次,对于Kano 模型中同一属性的景观要素,需要遵循IPA 分析中景观要素改进次序优先级排列方法:(1)重点改进区域>次级改进区域>继续维持区域,表现过度区域与Kano 模型中无差异景观要素同样可以排除考虑范畴;(2)满意度/重要性(S/I)值越小,该景观要素改进的优先次序越高;反之,该景观要素改进优先次序越低。

通过整合Kano 模型与IPA 分析的最终结果,可以确定景观要素改进次序的优先级为:改进次序d-9>d-10>d-2>d-1,维持次序a-3>a-4>a-2>a-1>c-5>c-4>b-3>c-2>d-3。

2.2.2 景观要素优化策略

(1)加强声景管理

景观要素管理的首要目标是控制交通声和施工声的影响。应考虑将广场的活动空间布置于远离交通主干道的位置,在广场的主要游览时间段限制车辆驶入广场东侧和西侧的次干道,以控制交通噪声,利用植被的降噪效益,丰富植被配置削弱噪音传播;广场的施工活动尽量选取广场人流量较少的时间段进行。其次,使用者对昆虫鸣叫声和鸟鸣声等具有好感且较为关注,因此可以在自然声景种植虫鸟喜爱的植物、增加引鸟引虫设施以丰富广场景观节点,并根据使用者的偏好选择种植更加合适的树种优化植物声景营造。

(2)优化基础设施与活动设施

使用者对广场的基础设施要素包括休憩设施、照明设施、标识系统、公共厕所也较为关注,然而基础设施的陈旧直接影响了广场使用体验。因此,在有效地维持和改善基础设施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应考虑提供更适合当地居民所需的设施服务。例如,安排专人定期检查相关设备是否出现损坏,并及时予以维护,避免出现设施伤人的情况,必要时也应对设备进行更换。

(3)维持绿地植被与特色景观的效果

景观要素的维持次序中草坪地被和乔灌植被也排在较高的次序。因此,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需要维持较好的景观效果并给予一定程度的优化。首先,植物品种的选择上,应考虑适地适树,植物是否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人体健康,并有利于促进广场植物景观的恢复性效益;其次,植物搭配上应当合理且美观,夏季能遮阳,形成林下活动空间,冬季能给人们阳光充沛的草坪进行户外活动;最后,植物空间组合上可以结合声景的营造方式,丰富空间种类并提升降噪效应。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从多维感知的层面提取城市广场的景观要素,并通过Kano 模型结合IPA 分析法对城市广场的景观要素进行评价,确定了各项景观要素的优化次序并提出了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在IPA 矩阵中广场景观要素分布集中于一、三象限,重要性较高的景观要素其满意度也相对较高,满意度较低的景观要素重要性也相对较低,说明广场整体的景观质量表现较为良好。景观要素的优化重点主要包括机械声源的控制、自然声景要素的改进和维持、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完善以及绿地植被的优化,在后续的规划中不能忽略各景观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例如自然声景的营造、负面声源的控制通常需要结合相应的植物搭配和植物空间设计等。广场的规划与景观营造中,需要更加注重资源的分配比重,在优化后能显著提升使用者评价的景观要素上需增加资源投入,而对于表现过度区域的景观要素规划则可以相应的减少资源投入。另外,本研究也证实了多维感知对于使用者的主观感知体验和使用评价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相关研究中应当加强对声景要素以及其它维度景观要素的考虑,综合分析使用者多种维度感知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设计中应优化多维感知景观营造,使城市广场的视觉景观得到良好呈现的同时,使用者还能够在听觉及其他感知层面上有所享受。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广场景观要素优化提供了新的方向,并为今后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提供了指导依据。

猜你喜欢

使用者广场要素
布鲁塞尔大广场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广场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抓拍神器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梦乡床
广场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