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其防范问题研究

2021-06-11董恒贞

锦绣·上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防范问题对策

董恒贞

摘要: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成功,我国农村经济中的农村金融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从农村金融风险的一般理论出发,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农村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突出、流动性风险加剧、经营风险较高、监管政策传导不到位以及制度风险较大四个方面,然后从信用环境、监管部门和政策等方面对农村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刻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农村地区金融风险管理及其防范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风险管理;问题;防范;对策

一、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其防范的意义

(一)农村金融风险的定义

农村金融风险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广义来说,农村金融风险是指在农村的金融机构营运过程中由于某些不确定的因素使的资产或者信誉受到损失的可能性。农村金融风险与其他一般性质的行业风险特点不同,经常与其经营行为同时产生。从狭义来说,农村金融风险是农村金融活动中导致资金损失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难以消除,直接影响农村稀缺资源的配置。

(二)农村金融风险的特点

1.资本的利用率相对比较高,但整体的收益率相对较低。2.人均收入水平尚处于低水平,并且交易的地理区域范围较小。3.地理环境比较特殊,农村中小企业从事的大部分为农产品加工、种植等行业,受自然灾害影响极大,抵抗和防范风险能力较低,这就导致部分农村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问题频发。4.农村金融风险存在着一定的隐蔽性,同時也存在着隐性支付危机,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存在着较高的不良贷款率、流动性差,加大了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导致支付存在着潜在的危机。5.农村金融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处于被动低位,可能导致融资成本承受能力较大,引发经营风险。

(三)农村金融风险的类型

农村金融风险的类型主要有:农村信用风险类型;农村市场风险类型;农村流动性风险类型;农村清算风险类型;农村操作风险类型;农村法律风险类型;农村其它类别的金融风险。

(四)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的意义

1.可以防止商业银行盲目扩张,限制其必须依据自身实力情况正确定位区域,从而建立一个层次分明、有条理的金融结构体系。2.对于守信者以及债权人的保护是有利的,使失信方的信用规则遭到打击,促使经济行为主体可以对正当权益进行维护。3.突破了阻碍农村金融发展以及金融资源聚集的拦路虎,充分利用金融手段配置农村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4.金融风险的有效预防不仅能稳定经济活动的现金流量,还能提高资金利用率,从根本上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5.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6.对于经济稳定发展十分有利。7.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通过上述对农村金融风险的定义、特点以及风险类型的分析,了解农村金融风险影响及防范,剖析农村金融风险的具体表现和风险发生原因,从而进一步提出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的具体措施。

二、现阶段农村金融风险的现状及原因

(一)现阶段农村金融风险的现状

1.信用风险比较突出。随着互联互保的非理性扩张和经济面的调整,单体客户的各种风险被放大并逐渐波及整个担保圈(链),导致整个担保圈(链)企业的信用风险上升。产生信用风险的关键因素在于经济运行周期性以及对公司经营存在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出现。

2.流动性风险加剧。农信社流动性风险加剧的重要表现是:农村金融机构持有的资产流动性以及对外融资能力枯竭而导致的损失或是出现破产的可能。此因素出现的主要因素在于因为农村金融机构中众多的中小金融机构相对较小的规模,以及较低的信誉程度,所以筹资能力较弱,资金余缺调剂能力较差,再加上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存款,众多的资产难以随时变现。这就造成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不断加剧的局面。

3.经营风险较高。近年来,通过多类农村金融机构所出现的支付危机状况来讲,法定代表人违规经营是导致金融风险产生的关键因素。主要的违章行为包括账外经营,定存定贷,违规担保等。缺乏稳定性的农村金融机构使得经营风险持续地加剧,将会给农村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农村金融经营风险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其业务范围较窄、金融工具较为单一。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营过程中由各种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金融风险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使得农村金融经营风险进一步集聚和上升,以致影响到进农村金融机构作用的发挥。

4.监管政策传导不到位。在微观角度上,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缺失,三级管理一级的经营模式,导致内部管理混乱,职责划分不明,利益信息扭曲,责任观念淡漠的局面。农村金融监管相对较弱,金融监管行为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导致了无法对农村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辨别、发生与扩散进行管理和控制。

(二)农村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内外部信用环境衍生。客观来说,农村金融监管模式却未健全,尚未有效地控制金融机构风险。政府由于考虑到多方面因素,对当地金融行业实施了一定的保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市场机构间的公平竞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阻碍了金融市场整体的健康发展。金融监管表现出一定的真空地带,个别的金融机构表现出未严格遵守金融法规以及制度的竞争行为,而且屡禁不止,防范金融风险的目标更是难以实现。同时,农村地区某些金融机构还存在着权利制约失衡、会计信息失真、制度建设滞后的情况,从而促使了农村出现金融风险可能性的增大。

2.资产以及负债缺乏科学管理。由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农村金融机构的现代化科学管理水平较低,造成对资产以及负债的业务管理能力相对薄弱,在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且在整体上,农村金融机构也为构建起有效的资产负债比例的制度,且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具有众多的隐患,积聚许多金融风险。与城市工商业相比,个人信用档案不健全、记录系统不完善,某些农户涉农企业诚信意识不够,具有故意逃费贷款债务的状况,这极可能会把风险转移至农村金融机构身上。

3.内外部管理不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在内外部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这些问题增加了金融系统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从外部管理上来看,首先其监管理念相对落后,现如今农村地区金融监管的工作还主要是借助行政措施,对于银行的监管还停留在业务审批、机构审批以及合规性检查的阶段,弱化了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其次,其监管的方式也相对落后。主要是现场检查,尤其是突击检查,对非现场性的监督检查以及持续性的监管实施跟踪力度还不够,因而造成其监管缺乏一定的有效性。从内部管理上来看,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构的用人制度比较混乱、人员素质也比较低。其次,农信社等机构企业文化管理相对薄弱。对员工的职业道德培训和管理都比较松散,导致大量违规操作、内部欺诈的事件时有发生。再次,信贷业务经营监管不到位。存在着大量的人情贷款以及信贷人员存在着抽取提成放贷给一些风险较大的客户,从而把风险转嫁到金融机构身上。上述的诸多原因造成了农村金融机构内外部管理不完善,容易引发金融风险。

4.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由于体制混乱和市场发育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效果也不理想。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已经明显地制约了政策有效性的提高以及政策的实施与落实,给农村金融带来了风险隐患。

三、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其防范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首先,我们可以从资金需求方来防控金融风险,提升需求者的道德水平,通过自律性的提升减少借贷者的道德风险,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构建以及健全信息交流和反馈系统,构建整体和全方位的信息传播渠道,对于有效保证横向以及纵向的内控信息交流是极为有利的,且对农村地区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全同样有利。第三,政府需要在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过程中减少对其的干预,保证农村金融机构在合理的监管条件下有效率地进行,特别是在发放信用贷款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进行,这对于管控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是相当有利的,在全面的信用激励以及约束机制中,提升贷款农户的信用意识以及信用环境的有效改善,对于建设农村地区的社会信用体系十分具有必要性。

(二)加强流动性管理

首先,风险意识的建立,通过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强化流动性风险识别和管理意识,牢记审慎经营原则,正确对待风险与盈利的关系,依托稳健的金融政策提升盈利能力;其次,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建立,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技术,提升流动性管理效率,实施资产和负债的精细化管理,合理匹配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实行资产与负债均衡管理;最后,农信社等金融机构还需对流动性风险的分析指标体系进行完善,且对有效的应急处置机制以及风险预警系统进行构建,提高避险能力。

(三)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首先,农信社等金融转变用人机制,提高业务素质。在人员的引进和管理上,进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注重提高业务素质,强化员工职业培训和考核制度;实行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持证上岗制度和全员竞争上岗的选聘制度和不合格淘汰制,以优胜劣汰的人才发展战略为导向。其次,农信社等金融机构要创建良好的企业精神和合规管理文化。促进员工职业道德素质提高,培养和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农村金融机构拥有良好的从业人员行业道德文化氛围和风气。第三,需积极改善信贷业务经营管理。强化信贷管理,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业务工作流程予以严格规范和岗位监督,强化对贷款的贷前审批及贷后管理。以坚持审慎经营原则为指导,细致考察贷前对象的资质,采用科学的信用分析系统,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做好源头风险防控工作。最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利用网络技术,来建立合理的管理模式,改变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方法;通过网络技术,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来防范农村地区金融风险。

(四)建立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重组和退出机制

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要广泛结合政府机构和民间机构的优劣势,建立合理、科学和有限的准入机制,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满足多层次要求、克服市场失灵、扩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降低农村金融的整体风险。同时,确立相应的充足和退出机制,也有助于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以及竞争性,在优胜劣汰的急之下,有利于通过优质金融机构的发展来带动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强化了整个金融体系应对风险的能力。以完全竞争市场的标准,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制度建立,必会有效地促使农村金融的创新发展以及金融体系得以稳定,并进一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五)不断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首先,可以采取人才引进的办法,提升整个农村地区金融系统的专业化水平。其次,着眼长远,坚持“双轮驱动”加快盈利模式转型。要加快信贷产品创新。应针对小微企业等主要目标客户,要在客户评级、担保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量身定制专属产品和增值服务,多渠道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巩固基础客户群。还应加快贷款利率要素产品创新。利率市场化将增加银行经营自主权,并促进基于利率要素的金融创新。农村金融机构利率管理基础较为薄弱,应根据主要目标客户需求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加强对利率相关产品的研究,围绕客户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的信贷产品创新,为客户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产品。最后,加快非利息收入产品的创新。农村金融机构应立足于传统优势信贷业务,加快理财、国际业务、电子银行等新业务创新,优化收入结构,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要建立技术创新保障机制,不以简单的复制、模仿和短期逐利为目的,应该农村金融的独有特点,补贴创新出适合本地需求、促进本地长久发展的特色性金融产品和服务。

(六)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在针对当地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有效风险防控方面,应建立在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框架的背景下,进一步优化相关管控制度,着重加强对于流动性的监管防控,针对性地把控信贷规模,保证农村金融流动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针对其他从事信贷类业务金融机构的有效风险防控方面,应注重金融风险的识别与计量,在科学识别和量化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提神包含销售渠道和投资渠道在内的相关销售行为的监管能力;针对监管的有效风险防控方面,应该继续大力加强专业化和法制化建设,进行动态化和持续化的准入资质审查和监管,建立金融市场信息的公开机制,建立健康稳定的农村金融市场;针对大众投资者的有效风险防控方面,应加强金融投资的知识宣传教育,指引其对投资风险形成正确的认识,且对金融风险以及收益拥有理性的态度,以稳定金融市场流动性及由此导致的市场波动。

参考文献

[1]仇焕广,王济民,苏旭霞.衡量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指标体系[J].农业技术经济,2003(01):24-27.

[2]靳婧.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现状与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02):35-38.

[3]阮勇.村镇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问题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3):5-7.

[4]徐滇庆.民营银行与道德风险[J].企业文化,2003(12):38-39.

猜你喜欢

防范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SQL注入防护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