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意识导向下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2021-06-10郑康郑月波郑展

关键词:问题意识思政课教学模式

郑康 郑月波 郑展

摘    要:文章认为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就是通过树立问题意识教学理念、构建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内容体系、形成具有问题教学特色的话语体系。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思政课”教学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契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

关键词:问题意识;思政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5-0084-03

“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是指发生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具有教育价值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在“思政课”教学中,积极回应这些问题,就是把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融入进“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在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教学新模式构建中,培养学生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推进问题意识导向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问题意识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要求

当前,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文化多样化、信息网络化加速发展,生活智能化日益普及。我国社会正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潮复杂多变,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通过多种途径向我国渗透,国内改革和发展进入深水区,利益调整越来越深刻、敏感,矛盾问题越来越多。纷繁复杂的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课堂、网络和舆论等不同阵地中频繁出现,并愈演愈烈。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不断增强。国际和国内环境的这些深刻变化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仅靠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国内外社会环境深刻变化的实际。为此,要搞好高校“思政课”教学,就要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直面现实挑战,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敢于触碰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敢于触碰学生思想实际中的疑惑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思政课”教学,使学生在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中,提升自我的能力,在问题的解决中,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二)问题意识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特点

高校“思政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使命,也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责任。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在教学理念上,过于强化意识形态导向;在教学目的上,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认知;在教学内容上,恪守教材内容;在教学方法上,相对单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要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就需要主动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更新“思政课”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在教学理念上,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并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问题体系,将教材中的理论话语转换为时代话语、大众话语,打通理论与实际、本质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突出教学重点,准确把握教材中承载的时代問题,突出问题导向,有重点、有深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呈现问题,深刻分析问题,精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中,提升能力,完善自我。

(三)问题意识契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大学生正处于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期、形成期,对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网络中的虚假信息、意识形态中的错误价值观,容易产生困惑与不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观念上,易受到社会中错误价值观的干扰,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中的新问题、新特点,高校“思政课”教学就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一方面,要将书本的理论知识讲深、讲透,另一方面,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为大学生答疑解惑。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将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远大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提升大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自身知识储备的增长,观察、思考问题的深入,呈现不断变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紧跟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实际,随时发现大学生思想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使“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的变化紧密契合,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问题意识导向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

实施路径

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教学理念上,要全面树立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体系上,要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上,要构建以教材内容相衔接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方法。

(一)树立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理念

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开展,首先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教学理念。“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内容出发,寻找有助于从正、反两方面阐释教材内容且涵盖问题的教学素材,并将其运用于“思政课”课堂教学之中。“思政课”教师还要在实际教学环节,善于发现学生思想中的疑惑问题和学生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回应,为学生答疑解惑。在“思政课”教学体系向大学生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的转化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将学生思想中的疑惑问题和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经过课前的合理加工,课中有效呈现,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分析,直至解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在“问题”意识教学理念指导下开展“思政课”教学,要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思政课”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出发,以问题为中心,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模式,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学生积极的参与下,师生良好的互动中,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思政课”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参与、积极思考,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生生之间的有效协作,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二)构建以问题为主线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

“思政课”教材内容都体现了逻辑的严谨性和体系的完整性。逻辑的严谨性体现为教材内容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入难的逻辑顺序,都是按照理论形成发展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体系的完整性体现为每一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一系列完整理论体系的综合。“思政课”教师在课程的讲授中,要遵循“思政课”教学内容中所承载的教学逻辑,并按照教材中的逻辑主线,构建问题逻辑体系。问题的搜集、整理与设计要突出“思政课”不同章节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构建问题支撑问题,问题紧扣问题,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体系,前面问题的解决是后面问题解决的基本条件,后面问题的解决是在前面问题解决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要构建问题为主线的“思政课”教学内容逻辑体系,就需要“思政课”教师紧紧抓住“思政课”教学内容中不同章节理论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书本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搜集与之匹配的现实素材与案例。首先,要选取能承载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意愿的素材与案例,这些案例能够激发学生天然的好奇心,使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2]。其次,要依据“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构建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问题体系,实现问题体系与“思政课”教学主线之间的有机统一。最后,在对“思政课”教学问题的搜集与筛选过程中,要搜集和选取具有普遍性、关键性、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第一,问题要具有普遍性。选取能够反映大多数学生思想疑惑的,或是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具有较强代表性的问题。第二,问题要具有关键性。选取处于教材章节关键节点的,具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此类问题对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诠释具有关键作用。第三,问题要具有针对性。选取的问题能够有效契合教材内容实际,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第四,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选取有益于启发学生思考,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感悟的问题。

(三)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强制性、封闭性、单向性的弊端[3],将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大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要采取问题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教学流程。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学生呈现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精心设计的问题,教师要对课堂呈现的问题,在课前进行有效打磨,精心设计,仔细加工,使之承载课堂教学内容,突出课堂教学重点,易于课堂教学讲授。教师在问题呈现环节,要善于创设问题呈现的情景,把握问题呈现的时机,增强问题呈现的效果,使学生在问题呈现环节,就被教师问题呈现的情景和效果所吸引,学生的“思路”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问题当中,为下一步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创造条件。其次,在问题分析环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课堂中所呈现的问题,以学生小组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对于学生小组一时难以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分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问题相关信息的搜集、筛选和整理,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探寻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对问题解答的程度,进一步设计课堂教学。教师在解决学生存有疑惑的问题过程中,要遵循师生共同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完全参与到疑惑问题的解决进程中来,使学生彻底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不断深化学生对问题中所蕴涵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三、问题意识导向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

注意的问题

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学主导功能,成为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4],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适时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习主体功能,即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者、主动建构者。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功能的充分发挥要以教师的善导为前提。因此,教师能否运用娴熟的教学技能,组织、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对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一,教师要善于将“引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将“引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就是教师将“引导”融入问题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各个环节之中,体现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在问题呈现环节,教师要通过有效的问题呈现,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景,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在问题分析环节,教师要在学生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适时的提问与启发,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批判性评价,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分析与讨论中,协调和整合所学知识。在问题解决环节,教师要对学生所得问题的结论,进行适时反馈,引导学生对问题结论不足的部分进一步思考,帮助学生在对问题的反复思考中,得出正确的答案。

第二,教师要善于将“引导”融入学生小组合作的全过程。学生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是以问题为中心“思政课”课堂教学的鲜明特征。在学生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合理分工、紧密配合、高效协作。首先,在问题讨论环节,教师要通过恰当的引导,鼓励小组每位成员针对所提问题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恰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发言不能“跑

题”,保证学生发言始终以“问题”为中心来进行。其次,在问题讨论环节,学生经常会因为对问题持有不同观点而发生观点上的冲突。这时教师要善于通过引导,允许学生不同观点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就所持不同观点进行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小组成员在协商中达成不同观点的统一。最后,对于小组成员仅靠自己的知识储备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问题,教师要通过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解,使每位小组成员只负责一个分解“问题”的解答,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积极协作和有效配合,最終找到问题的答案。

参考文献:

[1]李丹,徐晓风.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师角色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2).

[2]章小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意识与专题化    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

[3]龚柏松.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    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2).

[4]郑景云.问题意识导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    革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2).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思政课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