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陶艺教学中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1-06-10苏成文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50期
关键词:渗透策略传统文化

苏成文

【关键词】陶艺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引言:

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且主动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高中陶艺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文化育人价值,通过对优秀的陶艺作品进行欣赏,能够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不断渗透能够实现传承传统文化的效果。面对现阶段高中陶艺教学存在的不足,教师应当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教育元素,以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为导向,推动高中陶艺教学的不断优化与创新。

一、高中陶艺教学中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对传统文化缺乏应有重视

当前许多教师在陶艺教学活动中没有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许多教师只是强调对陶艺创作以及陶艺作品欣赏方面的教学,没有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这是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难以得到培养的最主要因素。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观念也容易发生一定的变化许多学生只是将陶艺课程作为放松和娱乐的一项学习活动,而没有真正考虑到对传统文化要素的挖掘和积累,这样一来学生在接触传统文化时的表现也过于被动,很难真正凭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索,实现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与进步。

(二)传统文化教育和陶艺教学脱节

在高中陶艺教学中尝试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元素时,许多教师并没有考虑到陶艺教学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通常只是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通过说教的方式,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渗透,而没有真正深入挖掘陶艺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价值。高中陶艺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活动,只是局限于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而没有真正与实践相互融合,这样一来陶艺课程和传统文化之间很难形成密切的关联,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容易受到影响。

二、高中陶艺教学中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实践策略

(一)合理选择陶艺作品欣赏素材突出传统文化要素

丰富的教学素材是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当选择适合的陶艺作品,作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丰富多样的陶艺素材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传统文化学习感悟。實质上应当具备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在接触陶艺作品时能够从传统文化教育的角度出发,对传统文化的相关要素进行深入挖掘,一方面考虑到实物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呈现与之相关的图片和模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陶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特点得到充分彰显。

(二)结合陶艺发展历史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陶艺在我国有着漫长悠久的历史,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当为学生介绍陶艺的发展历史,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陶艺的深化艺术风格,另一方面也要从学情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培养对陶艺的学习热情。陶艺作为一门艺术,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生活化特点,在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陶艺,教师可以从陶艺的发展历史着手,不断渗透多样化的传统文化要素,让学生能够在了解陶艺知识的同时接触到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三)围绕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参与陶艺作品设计与制作

高中陶艺教学本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合,教师应当在分析和讲解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另一方面也要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付出的努力以及具体的表现,尽可能地突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在帮助学生了解陶艺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相关的传统文化要素融入于陶艺的设计和制作中,比如对传统纹样的使用,或者是对传统文化故事的渗透,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陶艺作品的深刻内涵。

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陶艺教学中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是提高陶艺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要要求,教师应当充分重视陶艺教学模式的有效优化,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思路作出有效调整,并且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对传统文化学习行为作出全面教育和指导,通过行之有效的传统文化渗透让陶艺教学发挥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云霞.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成长——以陶艺模块课教学为例[J].科幻画报,2020(05):268.

[2]刘嵋丹.现代陶艺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1):44.

[3]刘秋芳,魏缨峦.论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成长——陶艺模块课教学探究[J].美与时代(上),2019(06):122-123.

猜你喜欢

渗透策略传统文化
农村初中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