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等比重与重比重罗哌卡因对剖宫产母婴影响的比较

2021-06-09佟玲玲刘丽芳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腰麻罗哌低血压

佟玲玲 刘丽芳 李 凯

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妇产科,吉林长春 130021;2.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麻醉科,辽宁锦州 121000;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麻醉科,吉林长春 130021

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是剖宫产术的首选麻醉方法,起效迅速,效果确切,且对母婴影响少于全身麻醉[1]。目前常用的局麻药物罗哌卡因为长效酰胺类,可通过影响钠离子通道,阻滞神经的兴奋与传导,而发挥区域麻醉效果[2]。不同比重罗哌卡因腰麻,可能对母婴有不同影响,但国内外鲜有文献研究。本文以产妇血流动力学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胎儿血pH值及新生儿生后1 min Apgar评分为指标,对比两种处理的差异,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行剖宫产的患者10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分别为重比重(H组)和等比重(I组)。H组患者平均年龄(29.1±2.7)岁,平均身高(165.8±6.7)cm,平均体重(70.4±6.4)kg,平均孕龄(37.3±0.8)周。I组患者平均年龄(28.2±2.7)岁,平均身高(169.2±8.3)cm,平均体重(71.3±5.2)kg,平均孕龄(37.5±1.0)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足月,单胎,产妇择期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腰麻),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排除标准:基础心率<60次/min或>120次/min;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特殊感染,严重系统性疾病,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局麻药物过敏。

1.3 方法

入室后静滴乳酸林格氏液(山东威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239)7 ml/kg,常规吸氧、监测MBP、HR、SpO2。腰3~4间隙(L3~4)行常规腰麻。穿刺成功,脑脊液流出顺畅后,配置腰麻药。重比重组(H组)1%罗哌卡因(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注册证号H20140763)2 ml+10%葡萄糖注射液(上海长征制药厂,批号99120204)1 ml,等比重组(I组)1%罗哌卡因2 ml +脑脊液1 ml。两组患者均缓慢注射2.2 ml混合后的腰麻药。适当调整手术台角度,控制痛觉消失平面在T6~T8之间。术中常规补液,吸氧。

1.4 处理及评估

血压下降超过30%时静注去氧肾上腺素40 μg[2],记录使用次数。胎儿断脐前抽取脐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评估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并统计术中恶心、呕吐发生情况。胎儿酸中毒的标准为pH值<7.20。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8~10分为无窒息[3]。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方差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入室后MAP、HR、SpO2差异性比较

入室后两组产妇MAP、H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初始监测比较(x ± s)

2.2 两组产妇术中去氧肾上腺素、恶心呕吐、pH及Apgar评分比较

两组产妇术中去氧肾上腺素总量、血气pH值及胎儿出生后1 min时Apgar评分对比,等比重组(I组)使用更少的去氧肾上腺素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脐动脉血pH值及1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术中去氧肾上腺素、恶心呕吐、pH及Apgar评分比较

3 讨论

产科麻醉关系到母婴双方的安危,不断提升麻醉质量及安全性,是产科麻醉永恒的课题。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的酰胺类局麻药,对运动神经阻滞较轻,心脏毒性更小[4],逐步成为剖宫产麻醉的主要麻醉剂[5]。产妇发生腰麻后低血压(较基础血压下降30%)的比例是其他患者的4~6倍,可高达80%,与孕妇特殊生理特点、麻醉效果扩散范围更广、交感神经阻滞导致静脉扩张等原因均相关[6]。低血压不仅可导致产妇恶心、呕吐、眩晕,同时降低胎盘灌注,引起胎儿缺氧、酸中毒、Apgar评分下降。药物比重是控制腰麻效果的重要因素。从理论上讲,通过调整麻醉药物的配比,改变麻醉药物的剂量、扩散速度及效果,应该是改善低血压发生,保障围产期母婴安全的有效手段,但仍需要实践研究和科学数据的支持。

本研究通过严格控制其他相关变量,如身高、体重、药物容积及剂量、阻滞平面、术前扩容量等,避免了干扰因素,增加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比性。通过比较去氧肾上腺素的剂量,严重低血压的发生频率、程度及难纠正性。通过数据分析可知,等比重罗哌卡因组,产妇低血压的发生明显减少。

导致该优势的可能原因是,等比重药物与脑脊液的性质相似度更高,对脑脊液自身流动性的干扰较少,而其自身的上浮或下沉运动不明显,故药物在椎管内弥散速度较慢。因此,麻醉效果的扩散出现速度较慢,受麻醉效果影响,发生血管扩张,血液滞留的区域出现的也较慢。而未受影响的区域可利用较为充裕的时间,依次收缩局部血管,缓冲被影响区域血管扩张的影响,直到该区域也被麻醉。整个机体,有较为充裕的准备时间,又可逐步适应与代偿,故低血压发生较少,所需缩血管药物更少,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更少[7]。

与之相比,很多医生更喜欢重比重麻醉药的理论依据是,重比重的葡萄糖可以与等比重的药物结合,使得麻醉药物比重增大。L2~3是平卧位时脊柱的最高点,注射在L3~4的药物,很难跨过L2~3最高点,而会受重力影响快速向更低的足侧扩散,而不易向头侧流动,避免了对交感神经的更多干扰。但实践感受及本研究数据都不支持该理论。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产妇自身,产科麻醉的特殊性导致了该理论在剖宫产腰麻中存在着3个漏洞。第一,产妇的骨盆形态改变,腰围增宽,腰背部脂肪增多,可能导致麻醉医生通过触摸单侧髂棘,判断穿刺位点的方式出现误差,往往注射位点不是真正的L3~4,而是更向头侧,到达L2~3,甚至L1~2。平卧时,药物不容易跨过L2~3的最高点向足侧扩散,反而逆向流向头侧,导致了头侧扩散更快的逆反效果。第二,妊娠会明显改变产妇腰椎曲度,仰卧位脊柱的最高点可能并不是L2~3,也许是一个的相同曲度,导致了药物可能同时向头侧和足侧发生快速运动。第三,传统重比重腰麻往往用于单侧下肢手术,侧卧时间10~15 min后,才可仰卧,麻醉效果集中在下侧肢体,更显其优势。而剖宫产麻醉,要求双侧效果,因此需要麻醉后快速平卧,达到左右对称的效果。在改变体位过程中,与等比重药物相比,重比重药物更容易发生各个方向的移动与扩散。除此之外,重比重葡萄糖对脑脊液正常流动有明显干扰,引起湍流,导致未能和葡萄糖充分结合的麻醉药物,随湍流快速扩散[8]。另外的推测是,葡萄糖会加速罗哌卡因对脊髓内交感纤维的影响,导致被影响区域更快出现交感阻滞和血管扩张。

此外,重比重组术中心率更低,似乎更有优势。但该效果可能是该方案去氧肾上腺素用量过大导致的药物副作用,属于继发假相。重比重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也增高,考虑与更易发生低血压相关。但两组胎儿的pH值及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无明显区别,未能发现两组产妇的结果差异对胎儿的明显影响。可能的原因是两组产妇均及时给予药物支持治疗,及时纠正了低血压,避免了胎盘低灌注的发生;同时,有文献报道[9]低血压的持续时间可能比严重程度更重要,瞬间降低30%血压并不影响新生儿Apgar评分和酸中毒发病率,只有长时间低血压才会导致胎儿缺氧。有下肢和妇科手术的类似研究也发现等比重腰麻的优势,与本研究相符[8,10-11]。

本研究选择去氧肾上腺素代替麻黄碱,纠正低血压原因是:①去氧肾上腺素是单纯α受体激动剂,可以更加安全有效地提升血压,而不增加心率及心肌氧耗。而麻黄碱可激动心脏β受体,增加心率和心输出量,导致产妇及胎儿代谢率及氧耗增加[12]。大剂量麻黄碱与脐动脉血pH值下降相关[13-14]。②去氧肾上腺素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迷走神经反射,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15]。

综上所述,与重比重罗哌卡因腰麻相比,等比重药物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更低,但未见两种方法在新生儿窒息及胎儿酸中毒方面的影响有差异。

猜你喜欢

腰麻罗哌低血压
腰麻后发生低血压的影响因素及下腔静脉内径变异度对其预测价值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剖宫产产妇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临床麻醉效果研究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观察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低血压: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大问题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血压偏低是否需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