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众一心送“瘟神”

2021-06-08陈雪扬

大众健康 2021年6期
关键词:瘟神血吸虫病疫区

陈雪扬

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图为1958年,毛泽东在安徽省观看防治血吸虫病规划图。

“瘟神”威力似战火

血吸虫病在我国的传播流行,可以追溯到2100年前。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西汉古尸身上,就曾发现血吸虫虫卵。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血吸虫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灰白色线状小虫,以钉螺为中间宿主,遇着钉螺便钻入钉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生出无数的尾蚴,再趁人或动物接触水体时侵入体内寄生,导致血吸虫病。皮肤接触到疫水,十几秒钟就能感染血吸虫病。在水系发达、水网密布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血吸虫病对人民生命健康与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患者的肝脏、脾脏往往受损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早期,由于人们对血吸虫病認识不足,导致防控工作很难进行,患病的人和动物也都未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而这又为血吸虫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毛泽东诗中所写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生动地还原了血吸虫病疫区的悲惨情况。

疫区患者大多腹大如鼓,骨瘦如柴,血吸虫病又被称为“大肚子病”。得了这种病,年轻人失去劳动能力,已婚妇女生不出娃,死亡率很高。新中国成立前,在血吸虫病的重灾区,甚至出现十室九空、田园荒芜的凋敝状况。

1949年5月27日,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上海。上海解放后,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驻扎在松江、嘉定等沪郊一带。然而没过多久,这支所向披靡的10万人部队突然发生了非战斗性减员的重大事件。大批战士出现皮肤瘙痒、出疹子、发热、腹泻、发烧的症状,许多战士因血吸虫病倒下了。

据当时驻守在江、浙、沪的两个军七个师的统计,感染病例达到3万人以上,“瘟神”的威力甚至远超战火的考验。这样突发的重大卫生事件,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49年12月,陈毅同志指示成立了“上海市郊区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首要任务是救治患者。根据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的有关文件,1950年1月~4月,共有1万多名战士得到治愈。后来,恢复健康的战士又开赴抗美援朝的前线。这些救治过程,也为后续大规模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全党动员,全民动员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认识到人民健康的重要性,积极发展卫生事业,着力攻克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就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点关注,但防治血吸虫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血吸虫病流行地域面积广阔,波及人口众多,防治工作需要群众的积极配合。然而对于疫区人民来说,血吸虫病不仅普遍存在,且长期以来都未能得到有效治疗,所以在防治工作开展早期,人们并没有多大的信心战胜血吸虫病。另一方面,血吸虫病的传播流行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有待改变。尽管防治条件并不乐观,但党中央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具体问题积极调整防治方案。

1952年12月,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工作方针,爱国卫生运动由此拉开序幕。毛泽东的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成为当时的有力号召。从此,党中央带领疫区群众,开始了血吸虫病防治的攻坚历程。

1955年11月,毛泽东专门听取了关于防治血吸虫病的情况汇报,提出要把防治血吸虫病当作政治任务。同年冬,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成立了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由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柯庆施担任组长,上海市委副书记魏文伯、卫生部副部长徐运北担任副组长,当时被称为“九人小组”。此后,从中央到基层,各级党委也都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并同步设立了专门应对血吸虫病的防治站和医院。大量医务工作者深入疫区,把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做到充分发动群众。

1956年2月1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随即,声势浩大的防治血吸虫病群众运动,在各疫区蓬勃开展。而主席每到一地视察,都要检查当地血防工作的情况。

打一场恶战

“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文中写道:“像这样临近毁灭又恢复了青春的村庄,在余江县疫区几乎每个社都有两三个。这些村庄年年增加人口,年年扩大。”

毛泽东得知这个喜讯,非常激动,写下七律《送瘟神》二首。其二写道:“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江西余江县树起的这面旗帜,无可争辩地说明血吸虫病是可以预防、可以治疗,可以由逐步消灭到全部消灭的,因此大大增强了流行地区降服“瘟神”的信心。

消灭血吸虫病是一场恶战,必须充分发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广大群众。各个疫区在消灭钉螺、管理粪便、保护用水安全和防治技术等方面,通过广泛发动群众,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一系列有效经验。水利、农业、卫生等部门联手配合,经过艰苦奋斗,血吸虫病的防治取得了初步成效。

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广泛存在于河湖与稻田之中,因此在《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决定》中,防治血吸虫病被列入全国农业发展规划。将灭螺与改造农田水利相结合,不仅改善了公共卫生条件,还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由于当时的治疗条件较差,解决血吸虫病复发问题尚有困难,加之钉螺、尾蚴和虫卵分布极广,不可能一次消灭。因此,不论治疗还是预防,都必须进行反复斗争,决不能存在一次解决问题的速胜思想。经过党中央和疫区人民的不懈斗争,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国血吸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患病率显著下降。

湖南省嘉善县曾惠晚期血吸虫病的娄玉妹,站在展览板面前说:“她就是我。”

当年,血防人员现场解剖钉螺,检验是否感染血吸虫。 (图片来自健康报)

1985年12月1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消灭血吸虫病庆功表彰大会,宣布全市消灭血吸虫病。12个流行省市中,上海之外,广东、福建、广西、浙江等也先后成功驱逐了“瘟神”,其余流行省份已经全面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我国被世界公认为是血吸虫病控制取得巨大成就的国家之一。

治疗策略更迭

当年参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李兰娟院士。作为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至今仍奋战在一线,为抗击新冠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时高中毕业的她,正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到农村参与基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采用普查与试点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检测粪便样本以确定感染病例,从而对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李兰娟院士曾经回忆道:“我到农村做赤脚医生,上门一家一家去收大便,做大便孵化,发现大便孵化阳性的就是血吸虫感染的病人……那会儿没有特别好的药,就是一种叫酒石酸锑钾的。这个药对血吸虫(病)治疗是有效的,但毒副作用很大。”

从血吸虫病的治疗情况看,最初使用的酒石酸锑钾,虽然疗效显著,但对心脏和肝脏的毒副作用较大,严重时会导致心脏停跳,且治疗周期较长。为了减少病人的治疗风险,后来曾担任中央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临床组组长的钱悳,积极改良治疗方案,提出避免和解救锑剂导致心脏和肝脏中毒反应的措施,大大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总体水平的提升,在血吸虫病的治疗方法与药物选择上也不断有新的进展。相较于存在较高临床风险的锑剂,吡喹酮更加安全,服用方便,治疗周期更短。针对一些出現脾脏肿大的晚期患者,还可以通过手术拯救患者的生命。

1970年,由裘法祖首创了“胃底横断术”。3年后,他带领团队又创建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提出“切断高位食管”的有效措施,使断流型手术更趋完善。这些技术后来成为治疗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一种有效、定型的常规手术。1978年,这一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科学精神指引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历经70余年,取得了显著成效,曾经令人闻风丧胆的“瘟神”已经远离人们的生活。这正是党团结人民抗击疫情的历史缩影,也是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真实写照。

这一路走来,我们对送“瘟神”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对疾病防控的认知不断进化,从一开始要彻底消灭钉螺,到后来发现此路不通,进入化疗时代,继而又转入以控制传染源为主。不断探索中,我们迎来了更为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血吸虫病的防治转向以健康教育为主。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血吸虫病的感染人数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100余万人下降到84万人。后来在“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分类指导、综合治理、联防联控”方针指导下,血吸虫病防治进入综合防治新阶段。

新的历史时期,送“瘟神”又有了新的历史内涵。2016年1月1日,我国启用血吸虫病控制消除新标准,将以往的“完全消灭血吸虫病”改为“将其控制在低流行状态”。湖沼地区消灭血吸虫的难度较大,除了受自然环境影响,更多地与当地人对水资源的高度依赖息息相关。要真正送走“瘟神”,首先要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策略,并以此影响和改变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认知,使他们愿意将防治策略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我国的卫生事业在党的带领下取得了一项又一项喜人的进展。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党始终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切实保障人民健康,努力提升国民身体素质,为每一位追梦人创造更好的条件,实现健康中国梦。

医学显微镜下的血吸虫。

猜你喜欢

瘟神血吸虫病疫区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送瘟神》背后的新中国首场“战疫”
为年轻女医护剃光头发赴疫区作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战瘟神
赞抗疫工作者
大疫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送瘟神》背后的新中国首场“战疫”
血吸虫病是什么,防护措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