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勇毅笃行大志大成

2021-06-08白叶

教育家 2021年13期
关键词:实验室科技改革

白叶

“教师一肩挑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另一肩挑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和每一个孩子的前程。”这是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以下简称“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经常对教师们说的一句话,也是他时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话。20年的校长生涯中,他坚守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紧抓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勇于创新、敢于决断,在探索实践中成就了一所又一所独具吸引力的学校。

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

1978年,朱建民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自此一直躬耕于教育领域。或许是因为专业背景,他很看重教育的历史性与社会性。2000年走上校长岗位后,他不断在统筹学校发展和社会需求中寻找生长点与突破口,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的大教育观。

2008年1月,一纸调令将朱建民带到市级示范性高中——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这是一所有着深厚底蕴的老牌名校。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23年的北平志成中学,革命先驱李大钊任建校董事,并确定了“改变民族落后 发展教育事业 培养栋梁之材 有志者事竟成”的办学宗旨。牢记志成的初心与使命,朱建民带领学校探索“立志·成人”的新时代志成教育。

2009年9月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到三十五中做专题调研,他在讲话中提出教育的两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为什么成效还不够明显?”和两个“不适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切中了中国教育之痛,深深地触动了朱建民。

朱建民将这次调研视为学校发展的机遇。此后数年,他带领学校教职工在反思与追问中确立了学校改革发展的方向。以求解“总理之问”为旗帜,三十五中争取各界支持,迈开科技创新教育的步伐,探索课程变革与育人模式创新,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吸附力,将短暂的热度变为持久的价值。

“目前,中国的经济正在转型。经济转型,其根本是人才的转型,教育在其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朱建民表示,中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再也不应该围绕着高考“画圆”了,而应该向前眺望30年,思考未来20年、30年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

借船出海与造船出海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全社会关注的难点,也是总理调研后朱建民带领三十五中人致力求解的命题。但是,当时三十五中在科技教育方面的资源并不丰厚,学生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拔尖学生,如何破局?

机遇青睐有心人。了解到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学技术协会想在北京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建立合作后,朱建民马上做出决断:对于当时的三十五中而言,借船出海是更现实的选择。2010年,学校与中科院京区科协签订了联合创办“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班”协议。

由此,教育界与科技界联手,基于學生发展需求设计科技特色课程——中科院为科技创新班专门设计了基础课程、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由一线科技工作者引领进入实验室和科考基地,在学习与实践中拓展科学视野、提升科学素养、锻炼创新能力。借助此次合作,三十五中很快在科技创新教育领域崭露头角并逐渐脱颖而出。

通过举办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三十五中积累了一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初步形成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他们发现,这种合作受益学生有限,且时间等成本较高。为了让每一个爱好科技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开展探究,朱建民决定“造船出海”——借助高中部搬迁新址的机会,在新校舍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高端科学探究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一旦建成,必将成为三十五中的独特优势和竞争力。”

前景很美好,道路很曲折。高端科学研究实验室的定位不同于传统的理化生实验室,要为学生开展探究性科学实验、完成高端课题研究提供条件。资金筹集、方向确定、方案设计、人员配备、课程开发……一路走来,朱建民带领团队着眼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遇山开路,逢水搭桥,争取资源,联手高校,历经4年奋战,终于建成航空、航天、风洞等10大高端科学探究实验室。

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学校引进相关专业的硕博士作为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并在高校专家指导下开发实验室配套课程,面向校内外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开放。正是在这些资源与课程的滋养下,三十五中培养出5位“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得者,每年有100余人次的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项。科技创新教育成为三十五中最亮眼的一张名片。

改革创新与责任感、使命感

在朱建民看来,1.0版的教育是为学生提供“升学通道”,2.0版的教育是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3.0版的教育是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私人定制”。 要实现教育的“私人定制”,不仅要打破普通课程的划一性,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供给,还要有支撑“私人定制”的配套制度。

“课改深处必然是制度重建。”2013年,朱建民在三十五中提出了“五制”改革的整体构想,希望通过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综合改革,营造个性化教育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三十五中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主动地奔跑起来。其中,“选课走班制”是指学生基于不同的兴趣、程度和目标自主选择课程,组成教学班,到不同教室上课;“学部制”是指设立高一、高二、高三和六年一贯制项目学部,实行学部主任负责制;“学分制”是指以学分记录学生成长轨迹,以学分导引学生发展方向;“导师制”是指每位教师担任7—10名学生的导师,扮演学业指导师、心理疏导师、生涯规划师;“学长制”是指由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学长,以自身经验帮助学弟学妹适应高中生活、指引发展道路,同时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公布,明确提出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如今看来,三十五中的改革走在了前列。学校在改革的过程中,有疑虑抵触,也有难题挑战,但朱建民认准改革的方向,用改革的方法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探索出一条具有三十五中特色的改革之路。

“有教育家的视野与胸怀、有教育激情与教育理想、有教育智慧与教育胆识,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朱建民表示,教育承托“中国梦”,一名优秀的校长要有胸怀、格局和强烈的责任感,要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责任编辑:周丽

猜你喜欢

实验室科技改革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科技在线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