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字路口的风景

2021-06-07柳小梅

师道 2021年5期
关键词:一等奖师父数学

柳小梅

有人说教育是一场旅行,徜徉在秀山丽水之间,触摸一道道风景,见证生命成长的传奇。于我而言,这旅行的途中有诗意,有温暖,有惊异,有泪水......回眸23年的教育工作经历,品味每一处风景的滋味,在通往梦想的路上,那一次次站在十字路口的风景,让我刻骨铭心。

阴差阳错

1998年8月,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参加了开学第一次会议。当我听到自己被安排负责五年级(1)班数学教学任务后,脑子一下子懵了:我在实小的实习科目可是语文呀!无助和委屈的眼泪夺眶而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那时是海安实小负责教学的校长,课务由他安排。在老校长翟树烈的点拨下,第二天我来到华老师办公室。华老师向我表达了歉意,当时学校正在准备省级实验小学的督导工作,他表示一个月后可以帮我调整过来。因为我是毕业于南通高师五年制大专班,他以为是不分科的。我却说:在数学上我可是什么都不懂,请您做我的师父吧!就这样,1998年9月10日,“青蓝合同”的签订会上我就成了华老师两个徒弟中的一个。

应该说,我们这批师范生的底子还是不错的,当时我以高出海安县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30分的成绩考入南通高师五年制大专班,据说师范同学中还有好几个状元呢。那时的五年制师范培养模式的确也没有很早进行文理科分班,五年中的前四年一起学习包括小语、小数教学法在内的所有课程,师范四年级我在通师二附小进行了包括语、数各科在内的全科实习。最后一年文理选修,相关课程走班学习。师范五年级的我在通师一附小进行了语文分科实习,毕业前再次在海安实小进行语文分科实习,基本就确定了将来任教的学科方向。所以,开学会议上满怀期待下的当头一棒,我的茫然无助可想而知。

华老师推荐我日常向办公室朱祥池老先生学习,我便每日虚心学习朱老师的教学设计,带着自己对小数教学法的理解和师范四年级实习中执教过几节数学课的经验,我揣摩着朱老师每一个环节设计的意图,又从新华书店买来所有年级的备课指导手册学习。那时的海安实小毗邻海安中学,每个夜晚,伴随着海安中学的铃声,我都在办公室和高中学子们一起上自修。读教材,读优秀课例,一笔一划写教学设计,做教具,认认真真做好第二天上课的准备。

一个月中,我更是多次走进师父华应龙的课堂,课堂上学生被他牢牢吸引住一起探究的场景,20多年后的今天在我的脑海中还是如此清晰。这不就是我心中理想的课堂吗?悄悄地,我的心底升腾起一个数学梦。以至于在当天的睡梦中,我真的做了一个梦,梦见若干年后,我们师徒三人同台演绎某种教学思想。

一个月后,华老师征询我的意见:要改过来教语文吗?我却不愿意再改过来了。要说一个月就已经体会到数学教学有多少乐趣,那是假话,但我却觉得师父华应龙的数学课堂特别神奇,令人向往,我在师父的带领下特别有干劲。缘于师父的人格影响,耳濡目染之下我踏上了数学教学之路。从此就有了我们师徒三人经常互相听、评课的点点滴滴,我也在这其中跌跌撞撞地成长。师父到新校区管理,北校区留下四、五、六年级,我便每天上好第一课,利用学生出操时间,急速蹬上自行车,赶往南校区去听师父的课。南北校区大约15-20分钟的车程,需要穿过4个红绿灯,常常我会眼镜上冒着热气地坐在师父教室后面。时间会说话,学,思,行,悟,从第一次上学科“每日一课”时紧张得满脸通红,到学期结束上年级考核课的镇定自若,再到外出送教时的从容坦然,一课一课的磨炼中,我逐渐触摸到了数学教学的门道:在鼓励和期待中带领儿童学会思维。

我还跟着华老师研究化错,华老师指导我把学生的错误当做资源,分类记录分析,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后续教学。他说,学校、教室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如果我们把学生宝贵的差错看作“加倍努力”的“乘号”、需要攻克的“城堡”、资源丰富的“矿场”、此路不通的“路标”,那么不但学生高兴得又蹦又跳,老师的嘴角也会像一个个“对勾”那样“往上翘”。而且我们更能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课堂也会因此成为师生生命撞击的天堂。现在看来,这其实就是师父在指导我要“容错”,以及如何从学习的角度有效进行化错教学。那是我带的第一届毕业班,毕业考试数学成绩竟然在年级中名列第一。“错若化开,成长自来”,对于我这样一个教育岗位上的新兵,也正是因为坚持用了师父的“化错宝典”,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我是幸运的,受益于华老师的指导,能从一个相对高度出发;我是幸运的,缘于华老师的引领,站在教育的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我找到了人生的追求方向,走向数学成长之路。2000年4月我在师父指导下参加县、市数学教学比赛均获一等奖。

服从大局

2000年8月,我以南通市小学数学和思品教学一等奖的成绩调至通师二附小。然而,命运真是跟我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学校又因为需要,安排我教二年级语文。

当吴和平校长对我说:“你无论如何今年要帮我这个忙……”作为学校的新人,我心里有再大的委屈,也只好放下一切,顾全大局,服从安排。

师父华应龙在一次次通信中开导、劝慰我:

——有句话叫“曾经沧海难为水”,丰富的经历就是财富,酸甜苦辣皆有营养。更何况,你是由教数学教得小有成就而服从学校需要改教语文的,“付出总有回报”……

——第一是带好自己的班,爱好自己的学生;第二是教好自己的课,每节课争取都有收获;第三是写好自己的文,多读多积累;第四是处好自己的世,多看修身方面的书。每一次机会都要抓住,努力了就问心无愧。

……

是啊,受挫一次,对生活的理解加深一层;不幸一次,对世间的认识提高一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想获得成功和幸福,要想过得快乐和欢欣,首先要把失败、不幸、挫折和痛苦读懂。

我逐渐调整好心态,艰难但很努力地行走着。面对二年级的学生,一开始上语文課时,发现常常有学生启而不发,或者明明一个简单的问题,他就是没有动脑筋积极举手发言,心中可真急呀!下课了,我还在苦恼着,语文课上要真正激起学生的思维热情怎么如此之难呢?唤醒可真是一门不简单的艺术啊!我好象一下子变得一点都不会上课了。但我没有气馁,而是以有深度的问题,多样性的鼓励话语,更多的给予学生机会,更多的形式,再试!后面的课堂,在诱发两种观点的争论中,果然形成了课堂高潮。观察说话课是二附小低年级特有的课型,我三番五次,死缠烂打向隔壁二12班的杨金萍老师(现已为崇川区教体局副局长)申请听她的家常课,再搬到自己班尝试。

教学中,我始终践行着师父华应龙的教导:以爱心、热忱、高效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学生家长的青睐!孩子生命成长中的校园生活质量,课堂生活质量是极其重要的,只要教一天语文,我就要对我的学生负责,自己努力了就问心无愧。期末考试后,老教师悄悄告诉我,我班级的语文学习水平竟然在年级前列。我还在备课组内老师的指导下成功上了语文研究课,这些都给予我莫大的信心!

与此同时,我向学校递交重教数学的申请,第一年学校没有同意。

孩子们也升到三年级了,经过一年的摸爬滚打,语文学习,班级管理,我和孩子们已经很有默契了。

还记得三八妇女节那天,我的无声语文课。

那天早上,发现扁桃体发炎,牙龈也肿了,声音发不出。

我寻思着,是否能尝试上无声的一课呢?

早早来到学校,我以灿烂的笑容回复学生的问好。一进教室,以笔代言,我在黑板上写道:今天老师嗓子不能出声,请大家自我提要求。来得早的学生马上反应过来,大声朗读起课文。组织晨读的小干部,对进教室的同学指指黑板,又相互点点头,似乎因为我不能说话,他们也改用无声的语言来交流了,煞是可爱!

教师早操后,学生已自主上完晨会。我忍不住要夸夸他们,便写道:你们的表现真棒,希望大家都能做自觉的好孩子。从学生清澈的眼神中,我真的找到了育人助手——深藏在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的要好心,哪怕是最调皮的那一个!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有些激动,紧张又好奇地等待着上课。

我把这一课的主要思路写下来:先自学,再汇报。当最后的要求从我笔下滑出,教室里已是此起彼伏。我则在巡视中,用目光去鼓励和提醒。击掌为约,迅速安静后,那争先恐后要做小老师的场面真让我感动,似乎觉得我请了他,他就能给我分担多少负担。根据日常流程:带读、记字形、组词、齐读,几个小老师带学后,当我同时指了指黑板上的“减”和“咸”两个字,学生马上领会我的用意,“这两个字我们要注意区分!”我竖起大拇指。

“咸是减去掉两点水。”

“减和咸里都有一横要注意不能丢。”

学生和我之间已建立一种默契,我们彼此都能读懂对方的眼神和需求,不约而同地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我想这种默契应该早就形成于我们之间,只不过今天才有机会表现得这样充分,这样淋漓尽致!开始写字了,教室里静悄悄的,每个人都在专心写着,我的学生以这样赤诚的心、这样全部的爱和我一起学习!心灵相通中,我在内心幸福地对自己说:你和学生们也缔造出了神话!

第二年暑假前,我再次向学校提出了书面申请。理由有二,一是为师之初的两年已寻到目标,我心已属数学;二是我自身的条件更适合教数学,且教语文的两年仍不放弃研究数学,还有2篇数学论文发表,成为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是我的梦想,希望学校助我圆梦。获批!

家长们开始表达他们和孩子希望我继续任教的心愿,我却期盼着改教数学,然而对孩子们也的确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谊。因为投入,所以爱。三年级语文期末考试98分以上29人,获评校文明班级,成功与进步的背后凝集着我的智慧和汗水,凝集着学生和我心灵沟通的力量。心是成长的力量,那一起成长的七百多个日日夜夜,那共同奋斗的几十张可爱的笑脸,都在我脑海中变成永恒。

走向敞亮

2002年8月,终于能够如愿改教回数学了!一下子觉得天也变得蓝了,空气中弥散的都是快乐的种子。怀揣对梦想的坚持,我终于得以继续前行在数学教学探索之路上。

我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积累、实践,内心深处似乎是要把2年不能在数学课堂耕耘的时光补回来。好的数学课,课堂是生动、活泼的。好的数学课,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只是学生学习中的引领者,一个帮助学生导航、点拨的“同行者”。好的数学课,师生都沉浸在课堂中,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进入忘我的境界,进入了思维、情绪的沸腾状态。每一天在课堂的尝试或探索,我都会进行反思,记录教育手记。

在李吉林老师国家级课题研究中,我和搭班丁伟老师联合申请成为课题实验的点班。定期向课题组汇报实践和思考,更加有意识地进行行动研究,也就有了更多当面向情境教育研究所李吉林老师、李庆明老师请教的机会,这为我学习系统研究打开了一扇窗。

“无意插柳柳成荫”,也许是教了2年语文的缘故,“跨界教学”的经历让我有了更强的从“我学科”走向“他学科”的自觉,我尝试让学生用数学日记记录思考过程,让数学思维看得见。写之前,还会如指导作文般稍作点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记下某次在他们看来“惊心动魄”的争论,一次实践,一种思路。这些朴实甚而显得有些“朴拙”的文字,没有童话故事那生动有趣的情节,没有诗歌散文那优美、飘逸的文字,没有作文的恣意挥洒、天马行空。但细细品味中,我仍然会感动,我感动于孩子们尝试新事物高涨的热情,我感动于孩子们研讨探究“数学与生活”这一问题的执著。数学日记成为一座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一扇打开学生思维的窗户,从这里我可以“零距离”地触摸学生思想的脉搏,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的孩子用怎样的方式在思考,更多的是我惊喜地看到数学在儿童的世界里也可以如此五彩斑斓……

2003年,我的论文《突破惯性,走进数学学习新境界》获江苏省教海探航一等奖,刚恢复教数学不久就获得了一等奖,这对我是多大的激励啊!第一次走上了省级领奖台,带着尊貴的VIP身份,我参加了这场被称为“一场朝圣者的精神狂欢”盛会。这次活动,就像一支催化剂,进一步促发了我成长的激情!

“学生”是这篇获奖论文的核心,没有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精彩的、个性的、灵动的展现,便没有了我这篇文章的出彩。这样的论文能获奖,让我体会到教海探航的论文是“做”出来的,这得益于我日常的实践和反思。师父华应龙和李吉林都强调要坚持实践性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不论对自己的每一次否定是不是正确,置身其中,首先是一种执着、专注,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状态。

2006年,我代表学校参加数学教学优课评比,经过层层选拔,从区级、市级,走向江苏省优课评比的舞台,获得省级一等奖。此后,我又获得全国深化课堂改革录像课评比一等奖、全国苏教版教材教学展评一等奖、江苏省“杏坛杯”教学比赛一等奖,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再次斩获江苏省教海探航论文比赛一等奖。近年来多次成为省级杂志的封面人物,被遴选为南通市名师培养一梯队,南通市学科带头人,被评为江苏省“十行百星”之“教育之星”。行走中,我逐步明晰了“情境数学·玩索数学”的教学主张,形成“生动而深刻”的教学风格,让儿童在生动中学习深刻的数学,让儿童在生动中深刻地学习数学,完成个人专著《智慧庄园中的散步——我的情境教学行与思》。

工作23年,多次在语文和数学间穿行。每每站在教育的十字路口,我也在语文和数学之间,在儿童与学科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站立在十字路口,意味着一种艰难、一种痛苦,一次需要小心翼翼的关键的抉择。然而,带着张文质先生的情怀来看十字路口,十字路口也意味着多元,意味着对价值的重新发现,十字路口证明了一种属于每一个人的梦想,新的教育创生于十字路口。至此,我才真正感受到师父在10年前劝慰我时所说的:丰富的经历就是财富,酸甜苦辣皆有营养。十字路口的风景,勿论酸甜苦辣都是心中最美的风景线。

李吉林老师有两个比喻,浅近而又深刻,她说:“我是一个竞走运动员,我又是一个跳高运动员。”非常喜欢成尚荣先生的解读,他说,运动员,首先是要行动、要实践。

竞走运动员,永远向前,走得又快又好。同时竞走运动有它的规则,逐渐形成竞走运动员的品格——双脚不能离开大地,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向前走。远方是地平线,地平线永远到达不了,但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教师,永远瞭望地平线、追逐地平线。

跳高運动员,面前总有一根横杆,运动员的使命是翻越横杆、突破自己。横杆不断抬高,运动员要不断超越自己。这个“高度”对教师来说,可能是教育理想的高度,也可能是人生意义的高度。

重要的是始终如竞走运动员般不断向前奔跑,如跳高运动员般不断向上超越。

正如歌手小禹在歌曲《跨越》中所唱:越过那高的山,才看见海的宽。奋力跨越,将我们困住的边际;紧紧握住双拳,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奔跑向前,梦想没有终点。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一等奖师父数学
2020年书画临摹获奖作品选登
师父穿越啦
倒霉的师父
功夫猪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云山之间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