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系教育自幸福

2021-06-07冷学宝

师道 2021年5期
关键词:数学语文课堂

冷学宝

如果说初登讲台时,我就立志做一名好老师,在寻常教育生活中获得人生的幸福,那显然是太过拔高自己了。毕竟,1980年9月,我是带着十来年稀里糊涂的学习经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完全空白,以及对语文的粗浅认识,走上讲台的。最要命的是,那时作为没有编制的代课教师,我可没有资格畅想教育人生的未来及幸福。

2019年我申报正高级职称,读了我履历的徐州市教育局领导说我的情况“有点复杂”。这个评价不是调侃,更不是揶揄,毕竟,做过代课教师、民办教师,获得大专文凭后端上了“铁饭碗”,又当着兼职编辑,和同期参评的“准正高”们相比,这样的历程可谓少见。当然,领导并不知道,和我身份一样复杂的,还有我任教的学校和科目,以及我追寻教育幸福的人生历程。

懵懂教语文

最早是带初一两个班的语文。中沟小学领导敢让我这个“牛犊”挑此“重担”,纯属无奈。学生坐在教室里,讲台上不可空着,能有一个读过高中的人把课务领去,学校最大的难题也就解决了。那个时候,合格、称职一类的说辞虽然有,但还没能升格为关键词,分数也没有被抬举到无以复加重要的地步,我这样的高考“落榜生”才有了“混迹”教师队伍的机会。

说是教语文,其实就是手捧教参,重复着从老师那里习得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读一下课文,然后,用千篇一律的方式完成任务:划分段落,写出段意,总结中心,概括写法。至于学生的阅读所感、个性化体悟,完全在我课堂关注的视野之外。因为对语文的认知太过肤浅,我并未想到自己将文本教得支离破碎了。那个时段唯一能让我想起来还不太难堪的事,就是在完成了他人两倍的工作量之后,我还见缝插针地捧起了书来读。当然,我的教学成绩也不差,连续两年在多所学校的年度统考中获得第一名。

因为教学成绩尚可,我被调到中心小学教五年级语文。那一年,阿湖小学五年级拥有5位语文老师,另外四位都是中师毕业。明白自己的劣势,也知道唯有加倍努力,才不会让自己太“难堪”,我就潜心研读。第二学期,学校里组织赛讲课,五人同上《别了,我爱的中国》。那是我最早接触的同课异构。自认为课前准备得很充分,可是,课堂上还是出了问题:课上到一半,我才发现课题没有写。失误必须弥补,毕竟,这个课题就是主题,是作者情感所系。然而,将课题补得太生硬,让听课的领导看出破绽,那只能证明我太笨拙。带着学生反复诵读“别了,我爱的中国”等句子后,在师生的感情达到高峰时,我用因激动而微颤的手,在黑板上写下“别了,我爱的中国”。不知道那是不是这堂课的亮点,但时光荏苒,那个细节我还清楚记得。

在中心小学呆了一年,我被调到墩新小学教初三语文(当时初中与小学合办)。面对中考的挑战,我深入文本,硬啃教参,磨砺教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研讨。当然,我的阅读不单局限于教参。因为用心,教《白杨礼赞》时,我不光被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所感染,也明白了象征手法及其作用。因为投入,教《送东阳马生序》时,我理解了求学的艰辛,懂得了磨砺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因为真情,教《项链》时,我从小说中人物的遭遇,想到了人性的复杂。一年的努力,我带的班级中有两个学生考取了新沂中学。单论教学成绩,那是墩新最辉煌的时刻。

当然,最受语言滋养的那个人,是我。

尴尬教数学

中沟联中从小学部脱离后,我又回到了这里。没想到这一次回归,竟让我遭遇了教育人生最大的尷尬。

我没有挑战权威的意识,但我的行动完全彻底地证明了我在挑战领导。领导分给我初一、初三两个年级的数学课,要么带,要么走人,而我,一半是犹疑,一半是反对。犹疑是因为我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数学成绩似乎比语文要好一点,教数学也不是不能尝试,但教初三数学还要差那么一口气。至于反对,是因为刚走到语文的门边,还没来得及目睹其内的风景,就让我去叩数学之门,实在不甘心。况且,我那时的志向是当作家,而干巴巴的数学离作家之路更加遥远,我只想走在捷径上,在语文课堂上打磨自己的语言。

不久,感动于领导的苦口婆心,也是为学校大局计,我变反对为顺从,成为一名数学老师。上了不到一个月的数学课,学校组织教师进了七年级课堂,听我的数学课。我讲了大约15分钟,就让学生练习,互相订正。评课时,大家都以为我讲得少,没有尽到一个老师的课堂责任。那个时候,还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说法,我也就认可了别人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批评,以为自己讲得少是一个大失误,必须矫正。

学校里组织三个年级的数学测试。我出初二数学试卷,教初二的两位数学老师分别出初一、初三试卷。考试结束,学生抱怨题目太难,还有好多没学过的。分数自然差到惊人的地步。我想看试卷,却没有被允许。

面对超低分数带来的难堪,我当然不能无动于衷。除了研究数学题型,我也开始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目标不合理,难点没讲透,重点没强调,我就及时修改教案,或在课堂上调整补救。一边学,一边教,一边思,一边改,殚精竭虑的结果,那一届学生的中考数学成绩还不错。

有做数学老师的经历,我的得远大于失。

初尝研究好滋味

教育需要行动,教学要有思考。研究教育,思辨教学,教育人生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走上教研之路,看似巧合,其实也是必然。作家做不成,那就研究课堂,研究学生吧。不然的话,可就白与文字打交道了。

我的教研之路是从芦湖小学开始的。对语文教师的身份有了新的认识之后,我不再执念于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归纳与概括了,而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力求在对文字的持续触摸中,碰撞出火花。指导学生阅读《飞夺泸定桥》时,我忽然发现课文中用了许多数字,而这些数字的指向性非常明确:时间短,路程远,难度大。于是,我放弃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找出这些数词,体悟它们的作用。结果,学生在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中,明白这一系列数词所揭示的,正是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课后,抵制不住激动,我把教学所得记录下来,整理成《数词的作用》一文,投给《小学生语文学习》杂志社。一年后,就在我将此事完全忘却时,却意外地收到了编辑部寄来的样刊。这一回的经历让我明白:好文章是师生在课堂碰撞中生成的;写作与教学同步的稿件,要算出“提前量”,以便指导教学。

在语文之路上品尝了研究的好滋味后,我却又一次变换了身份,再度做起了数学老师。和前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是我主动提出来的,尽管心里有无奈。

担任芦湖小学教导主任的第一年,课分到末尾,发现还有四年级数学课没分下去,询问了几位老师,大家都不乐意接手。课必须有人带,但硬压给某一个人,让其遭遇我数年前极力拒绝却不得的尴尬,是我不愿,也不能做的。最后,我拿出“舍我其谁”的豪气,又一次做起了数学教师。

比起初三教材,四年级数学内容虽然浅显,但解题方法于我却是陌生的。除了从头再学,没有更好的办法。研读小学数学,我才明白解题方法后面藏着的是数学原理,而数学原理后面站着的是数学思想。教了两个月数学,全校老师到班里听课,大家带着怀疑而来,又带着怀疑而去。进入课堂之前,大家怀疑我的课堂教学能力,以为我会“误人子弟”,走出教室之后,大家怀疑我的教学“诚信”—— 一位教了三十多年的数学老师直言不讳地发表了意见:刚教了两个月数学,要不是从别人那里照搬过来,课怎么能上得这样好?面对质疑,我没有争辩,只有暗喜:我的数学课上得不丢人。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边教数学边做研究,竟然有几篇有关数学的文章发表出来。如果不是又一次发生了“意外”,我也许会一直走在数学这条缜密的道路上。

在读写编中拥抱幸福

因为小学生锐减,初中生暴增,新沂市教育局决定选调一部分小学老师到中学任教。被调到阿湖中学,我是相当抵触的。这倒不是顾念教导主任的身份,而是我在芦湖小学尝到了教育教学的幸福,以致对这所学校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镇里的决定虽已做出,我却还没有放弃自己的争取。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我又一次选择了服从。

到阿湖中学的最初几天里,我竟然没有办公桌,只能挤在别人办公桌的一角备课,批改作业。尴尬发展为沮丧,要是再不做出调整,结果必然会对自己造成伤害,从此一蹶不振也不是没有可能。为了走出困境,实现对自己的拯救,我主动调整心态,重新梳理心绪,积极化解心结,将目光投放到教育教学上。

随着对语文教育理解的加深,我不再简单地教教材,单纯地让学生获取考试能力了,而是带领学生进行竞赛性阅读,实施诗意阅读,加强个性化解读,每一项实践研究也都算是小有收获。比如竞赛性阅读,我将学生分成两组,采用抢答、论辩、质疑、纠错等形式,变教师的助推为学生的内心驱动,让学生能够主动、能动地阅读。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也为我的教育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因为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我的写作与研究很少参考别人的成果。想写某一个主题的文章,我就静静地思考与之有关的内容,有一点想法,就記录下来,直到记满了A4纸的正反两面,再往电脑上敲。这样做,可能让我的文章站位“较低”,不够大气,但也让我的文字与众不同。

让今天的自己不再重复昨天,我希望在常变常新的教育生活中不断完成对自己的超越。为达成这一目标,在某一领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后,我总要刻意避开它,再拓展新的领域。这样做的最大弊端,是我不光失去了成为某一领域专家的可能,也丧失了拥有县一级名师的资格。而没有县级名师这一基础性称谓,想往更高层级上行走,难于上青天。或许,评上正高级教师,是个“意外”。

好在,成为名师和专家,不是我的瞩望,只要有一个班级带,能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拥抱语文就行了。为了这朴素的愿望,我甚至拒绝了做专职编辑的机会。《乡村教育家》虽然只是新沂市教育局创办的一本“小”杂志,但也是需要编辑的。杨采涓主编再三邀请我做专职编辑,我再三拒绝。她执意,我执着,最后的折衷办法是我提出来的:我边教书,边编辑;我的编辑,不要任何报酬。

两份工作,一份报酬,看似吃亏,其实我得到了足够的酬报。在编辑文字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颗颗热爱教育的真心,体察了一场场拥抱生命的深情。我被他人感动,当然,我也在感动他人。向报刊推荐自己编辑的优秀文稿,受到质疑,我也没做解释。幸福他人,自己幸福,被误解自然可以忽略。以《乡村教育家》杂志为依托成立的“乡村教育家”读书会,让我和许多教师成了朋友,对教育的爱让我们结下了绵长的友谊,在共赴教育盛宴的过程中彼此成就,同享幸福。

一个月前,接到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郑春林主任录制网络课程的邀请,依据多年学研经历,我完成了以《借助教育写作,实现优雅的专业成长》为题的讲座录制。然而,因为准备得“过于充分”,一节课没能录完所有内容。我跟郑主任联系,要求再录两节。郑主任爽快答应的同时,也坦诚告知:再次录课没有讲课费,也不发讲座证书,只付版权费。我说,没有任何问题。五天前,一个上午完成了两场讲座的录制后,我感觉无比畅意:能用自己所学帮助更多的人,引领年轻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路途,这种幸福不是当初那个刚走上讲台的懵懂少年所能想到的。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阿湖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数学语文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写字大课堂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