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论文写在重庆大地上

2021-06-06汪茂盛

当代党员 2021年11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选题工作者

汪茂盛

“风吹过稻田我就想起你”,“每一缕炊烟都是飘自人间的怀念”……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逝世,国人泪目,大批群众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自发送别和缅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奋斗史,无数科技工作者倾情奉献,用他们灿若星河的科研成就,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迈步向前。邓稼先隐姓埋名在西北戈壁搞科研,放弃各种荣誉和奖项,为国防科研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屠呦呦一生倾情青蒿素,默默无闻数十载,只为消除疟疾、护佑健康;朱有勇常年扎根偏远贫困地区,“农民院士”心系农民,用科技改变了当地贫困面貌……这些科技工作者,以时代课题为背景,将人民的需求当成自己的毕生追求,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呕心沥血。

5月17日召开的中共重庆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努力攀登科技高峰,把论文写在重庆大地上。

马克思曾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社会生活的主体便是人。只有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才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重庆要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把人民需求摆在第一位,把论文写在重庆大地上。

“选题”要与时俱进。写好科研论文,第一步就是确定选题。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科研工作亦如此。把论文写在重庆大地上,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紧扣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要求,聚焦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关键重点,从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中寻找科研选题、明确主攻领域,当前尤其要从制约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中寻找灵感与方向,选择“卡脖子”的技术领域开展研究。

“研究”要结合实际。写论文不是刻舟求剑、闭门造车,研究实验是写好论文的关键环节。把论文写在重庆大地上,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寻找科研方向。比如在产业发展方面,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依靠科技创新拓展现代农业发展新空间;在服务社会民生方面,要更加注重把民生需求作为科技创新的着力点,服务人民生命健康,丰富智能应用场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在生态环保方面,要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三峡库区综合治理的科技攻关力度,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的科技研发,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路径,等等。把论文写在重庆大地上,就是要紧紧围绕这些重点课题,紧密结合实际,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论证。

“成果”要落地生根。成果是科学研究的结果,是科技工作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对科学研究来说,成果的运用至关重要。把论文写在重庆大地上,就是要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因此,评判科研成果,既要接受“同行评议”,更要经得住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人民群众之所以深切缅怀袁隆平同志,就是因为他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研究成果惠及了一代代人民群众,让中国人端稳了自己的饭碗。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绝不仅仅是科技工作者的事情,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遵循创新规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着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努力打造创新创造的生力军。社会各界都要强化技术创新與市场需求联结,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科技创新更好地支撑引领新时代重庆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选题工作者
科研成果转化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