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21-06-03陶亚男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生本位课外阅读问题

陶亚男

【摘要】在课外阅读越来越引起重视的今天,很多教师积极投入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中来。但是笔者发现,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教师往往过于強势,常常站在绝对的指导或引导地位,而阅读应该是学生的阅读,怎样站在学生本位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课外阅读 整本书阅读 学生本位 问题 对策

“语文的本质就是多读书。”如今,整本书课外阅读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很多教师积极地尝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整本书,积极进行“课外阅读课程化”的探索。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整本书课外阅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目标指向不清晰,内容过于饱和,学生本位缺失,处处强调“读写结合”,消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儿童立场,追求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找准定位,明确教学目标

有一位教师执教《水浒传》读后交流课,从世界各国关于《水浒传》书名的五花八门的翻译入手,又引用《诗经·绵》中的诗句“古工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引申出书名中“水浒”的含义为“出路,安身之地”,接着又带领学生用同样的方式交流了林冲、武松、宋江、柴进等四人的故事。乍看,教师设计巧妙,立意深远,实则,课堂设计过于饱和,给学生自主思考、讨论、表达的时间实在太少。很明显,这是教师对课外阅读教学定位不准。其实,我们可以把这堂课拆分成三个课型:

1.起始导入,确立阅读目标,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把导入部分,也就是世界各国对《水浒传》书名的翻译用幽默的方式呈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前了解的《水浒传》的相关故事,来谈谈国外为什么会这么翻译,这样翻译有没有道理。如果让你来翻译,你会怎么翻译?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书本,用心阅读。因为,没有阅读与思考就翻译不出整本书的精髓。这样的设计,导得轻松,读得趣味盎然!

对于《水浒传》这本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的视角或者学生的自我兴趣,确定自己的研读方向及研读目标,可以是“我来翻译‘水浒”,也可以是“我喜欢的梁山好汉”“XX好汉的最佳出路”等等,不同层次的目标,指向不同层次的阅读体验。

2.中期推进,关注阅读心理,保持阅读兴趣。

整本书阅读和单篇阅读不同,要读完一本书确实需要意志力,以及持续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就来自于阅读的快乐体验,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分享的快乐。找到同行者,会让阅读这件事变得更愉悦,能走得更远。

“从语言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活动则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大声或无声)的过渡。在阅读中,当学生对读物有了一些新的理解之后,就会产生一种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愿望。”于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以“我心中的梁山好汉”为主题,来交流自己喜欢的梁山好汉,甚至我们可以打破教室里固有的座位,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自己喜欢的“人物”为共同点组建研讨小组,例如喜欢武松的成立一组或两组,这样组建的小组“志同道合”,有“共同话题”,至少可以避免“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甚至可以实现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交流快乐。在这样的学习交流共同体中,学生能淋漓尽致地感受阅读、交流的快乐,产生智慧的碰撞,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组织成立讨论共同体,让学生充分交流;同时在组织班级交流汇报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回应、点拨、评价,以理解、肯定、表扬为基调,而不能用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

学生们喜欢的人物一定有很多,一节课的时间肯定交流不完,教师可以顺势组织学生在班级群里继续进行线上交流,或者把自己的想法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现出来——思维导图、人物小传、人物肖像画……这时,教师会惊喜地发现,学生乐此不疲,创意表达,由原来的“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

吴亮奎教授指出,“课外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在‘阅读着,并且是‘快乐地阅读着。”“在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事就是要把阅读活动还给学生。”“阅读的意义远不只限于在学生身上引起某种行为的变化,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学生因为阅读而喜欢了阅读,因为阅读而学会对人与事情的情感体验,学会对问题的思考。”所以,我们只有把阅读、交流的时间充分给予学生,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成长才可更丰富。

3.专题研究,升华阅读主题,提升阅读能力。

读后交流课的主题可以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提出一种设计思路。其实,学生在中期汇报时已经有了自己心目中喜欢的梁山好汉,喜欢便会关注。但是,受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学生有些理解只是浅表性的。其实,在这个案例里,教师有一个设计是很深刻的,可以作为专题研究的主题,那便是对“水浒”的理解:“出路,安身之地。”这些英雄豪杰的安身之地在哪里?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出路与安身立命之地了吗?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专题研究阅读。因研究的主题有难度,教师要巧妙地给学生搭好支架——关注人物命运的转折点及人物结局。其实这个主题是需要学生前期大量的思考的。这个主题交流完,学生对《水浒传》的理解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梁山好汉”的故事情节中,而是对人生、对社会开始了自己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我们让学生亲历了“研究式阅读”,潜移默化地教给了他们一种新的读书方法。

由以上三点可见,整本书阅读是慢功夫,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切不可在一节课里设计过多内容,“密不通风”便没有了阅读交流的快乐,也就不可能有更好的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选择、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而若教师注重让学生经历阅读这个过程,在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的同时,巧妙地点拨指导,这一切都可以在整本书阅读中获得实现。

二、把握现状,实现共鸣

一位教师面向五年级的学生执教《再见了,汉修先生》读后交流分享课,课中大段大段的过渡语是这样的:“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这些不同的人冲乱了鲍雷伊这只向青春彼岸匆忙迁徙的飞鸟,青春零散的日夜就像流水一样从眼前以恒定的速度不可挽回地流走……”教师说得情真意切,文采飞扬,但是与学生的话语体系及心灵体验是脱离的。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自我的展示,大段华丽的辞藻彰显了教师的才华,但是却成为了与学生心灵沟通的障碍。所以,在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上,教师要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准确把握他们的阅读现状,找准学生课外阅读的最近发展区,把话说到学生心坎儿里去,激发学生阅读交流的欲望。

1.让语言入耳入心。

教师理解学生的阅读基础,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交流他们渴望交流的话题,把更多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当好“配角”,甚至退居幕后。教师做学生的学伴、读伴,在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同时,巧妙、智慧地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比如,这位教师第一处语言可以调整为:“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种成长,鲍雷伊在和这些小伙伴相处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快乐的事情发生吧?让我们一起交流分享吧。”这样的导入,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快乐倾吐自己的阅读感受,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分享的快乐便会根植于学生的内心。

2.让交流有话可说。

现在很多整本书课外阅读课的交流话题都是教师自己定的,很少有人调查了解学生想交流什么话题。其实,教师最应该做的就是话题调研和征集,基于学生的交流需要来组织活动开展,整本书的阅读推进会更高效。比如,笔者在带领学生阅读《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时,就从学生那里征集并整理了以下交流主题:“我身边的小豆豆”“我也想要这样的好妈妈”“与众不同的学校”“特殊的运动会”“了不起的小林校长”……每一个话题都是从学生中来的,因此每一次交流学生都有话可说,大家在彼此交流中实现思维的碰撞、感悟的升华,阅读的快乐成倍增长。

三、读写结合,提升能力

在整本书课外阅读指导课上,经常能看到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写读后感”“写读书笔记”“做读书手抄报”……更可怕的是还有次数和字数的要求,就这样一次次地把学生阅读的快乐体验消耗掉。如果让学生觉得,每一次读书都有“老师让我写”的压力相伴随,可能就没有人喜欢阅读了。但是,“写”是对大脑最好的锻炼。温如敏先生说:“思维能力也与知识结构、阅读有相当大的关系,写作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使大脑更清晰,更有深度,更有创意。写作是锻炼大脑最好的办法。”因此,读写结合也是必要的,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师要好好动动脑筋。

1.营造交流环境,让学生主动写。

学生在阅读之后是有倾吐的愿望的,教师只要留心就会发现,喜欢同一本书的孩子课间会主动聚集在一起,交流书中的情节、人物,而且彼此争着交流,乐此不疲。如果我们给学生精心营造整本书阅读交流的轻松、安全的环境,学生们在课堂上也会不吐不快。在课堂时间不够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创意性表达。

2.策划交流活动,让学生乐于写。

教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大多学生不喜欢写,每次布置写作文时学生都会有逆反情绪。若让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会牵连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其实,我们可以巧妙地开展一些以“说”为主的活动,比如读《水浒传》期间,举行“好汉评传”活动,每天课前2-5分钟请一位同学评述自己心目中的一位梁山好汉;再比如我们举行“好书推荐”活动,让学生推荐自己看过的一本好书,争取吸引大家都去读,为了说得精彩,他们至少会打打草稿,列列提纲,甚至会准备一篇演讲稿。这里,教师没有要求学生写,但是学生们此时不仅主动去写,而且能做到“乐于写”。

3.延迟写作,让学生反思写。

中国有句古话叫“趁热打铁”,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的交流越及时,讨论越热烈,效果会越好。而那些使学生产生阅读负担的读写练习,我们可以适当延后。比如,引导学生读完《水浒传》时,并不立刻带领学生练习描写人物,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写人的练习指导时,再来回顾古典名著带给人们的启迪,这样学生会觉得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会觉得读书真是件美好的事情。换种思路,学生写的体验便会完全不同。

综上所述,读写结合是可行的,但是我们要选准读写结合的时机,巧妙设计读写结合的形式,收到的效果会事半功倍,最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保持学生的读书热情。

总之,整本书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是益处良多。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索之路上,肯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树立激发并保护学生读书热情的目标,努力给学生提供分享阅读的平台,学生就一定能体验其中的无穷快乐。

参考文献:

[1]溫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吴亮奎.语文课外阅读:定位与评价[J].教育科学论坛,2015(13).26-28.

[4][法]安德烈·焦尔当.学习的本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刘儒德,编.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学生本位课外阅读问题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学生本位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新版译林英语教材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中职德育课教学探讨
以学生为本,让个性化阅读梦想成真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