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瑞 王毛真 李少翀

2021-06-03吴瑞,王毛真,李少翀

世界建筑 2021年5期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设计空间

我们三人从本科到研究生都就读于西建大,毕业后又先后留校。作为80后,在入学初始有幸聆听到老先生们授课,至今言犹在耳:张似赞先生的西方建筑史和西方古典音乐为我们开启了建筑的美学视野;侯继尧先生的水彩画引导我们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夏云先生的生态可持续建筑教会我们建筑应如何回应环境。之后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都延续着辛勤育人的西建大传统,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求学时光。研究生阶段跟随刘克成教授和肖莉教授“行走在历史的空间中”,逐渐领悟“尊重”才是建筑学最基本的立场:尊重历史、尊重场所、尊重人、尊重内心。这些重要的传统直至今天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三人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并始终激励我们保持着足够的热情。

1 乡村公共建筑设计

2 工业遗产的改造与更新

3 共享办公空间设计

4 极小公寓的改造与更新

成长环境

西安,拥有着逾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1000余年的建都史,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然而,曾经的历史中心目前处在了地理边缘,对传统的坚持与对现代的向往魔幻般地在这里共存。身处西安的我们在享受着历史丰厚馈赠的同时,也需要面对地理环境与现实条件所带来的诸多制约。2007年起,我们三人先后跟随导师刘克成教授和肖莉教授开始了“历史空间”中的建筑实践,有幸参与到不同历史和地理维度下的设计与研究工作,并把与历史的“共存和对话”当作了设计中的长期命题。

双重身份

2010年起我们先后毕业留校,参与到“自在具足、心意呈现”建筑学本科教学改革之中,分别负责不同年级的设计课程。正是这次满怀热情的教学研究,让我们对建筑学本科教学的整体内容有了相对全面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结识了国内外建筑教育领域的诸多前辈和友人,他们毫无保留的点拨与指正让我们受益良多,并强烈感受到“建筑设计教学”本身即是一种前沿的“建筑学研究”,对设计实践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015年起我们三人针对建筑学本科四年级设计课开设了“超越东西方的院”,旨在探讨“院”这个古老的“空间类型”在当代的适用性与可能性;随后又延伸出了“超越东西方的墙”,旨在探讨作为“空间要素”的“墙”在当代的组织策略与方法;下一阶段我们还将围绕 “空间尺度”的系列问题展开讨论。

这种以教学为重心的工作方式让我们有别于职业建筑师群体,形成第三类工作模式:一方面,教师是首要身份,需要制定目的性、逻辑性、兼具方法论的教学计划;另一方面,建筑师身份是教学的重要补给,它提供了我们在当代语境下探讨建筑学社会属性的机会,同时会对教学中的方法起到修正作用。实践过程中的认识需要深入浅出地返还到教学中,以明确的“教案”对当代建筑设计的目标、原理与方法形成反馈;反之,对教学的系统性总结又可以为实践提供方法论基础。因此,双重身份的转换成为我们的工作日常,也是趣味与挑战并存的地方。

设计研究

近年来,教学与实践的主题与目标成为我们回应建筑学本体问题与西北地区现实问题之间鸿沟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也表现在“垣建筑”的项目类型中。

自2017年“垣建筑设计工作室”成立至今,陆续承接的项目几乎都是在资源条件相对苛刻的情况下进行的“小规模新建”或“更新改造”,但业主又希望通过“好设计”产生“大的影响力”。这种“矛盾”逐渐成为我们推进设计的驱动力:其一,这类项目需要通过高强度的设计研究来探讨和处理各种复杂关系,以得到具体环境中相对适宜的结果;其二,较小的规模易于控制到所有细节,利于呈现一个从外到内的整体性设计,最终契合业主与建筑师之间共同的理想状态。

这种理想状态绝非是夸张的静态形式,也非符号化的象征空间,而是在权衡各种复杂关系后,通过精心的、准确的操作所得到的平和、自由与开放的动态“场所”。在这样的目标驱使下,从工作室建成的第一个项目“三河村村民活动中心”直至今日,我们都努力遵循着一个信条式的设计过程:“乐观地看待复杂的外部环境,尊重已有的一切存在——通过相对化的空间组织与材料建构去回应每一个具体问题——最终创造一个不失特质但又生机勃勃的开放场所。”

猜你喜欢

建筑学建筑设计空间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空间是什么?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创享空间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