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岳岩

2021-06-03李岳岩

世界建筑 2021年5期
关键词:芦山民居建筑设计

1987年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虽然是非重点院校,但是由于其在大学生国际设计竞赛中屡屡获奖而备受关注。高考时我也是受到这一“诱惑”,放弃了重点院校的录取机会进入了西冶建筑系。进入大学,本以为能松口气好好享受一番,不想建筑学的学习比中学辛苦好几倍,整个中学都未曾熬夜的我第一学期就为画线条、渲染练习熬夜不下十几次。我不禁问老师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样的课程学习和训练,不想老师笑着对我说,“这才是开始”。这完全颠覆了我想象中的建筑学大学生活。1990年,86级杨晔、袁东书等学长获得了UIA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第一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程来我校颁奖。坐在台下,我们异常羡慕,希望有一天也能获此殊荣。直到多年后,我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建大学生在4届UIA竞赛中获奖,也算是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梦想。

1 《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民居重建技术探索》

2 《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

3 《陕西三原县柏社村地坑窑居》

4 “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龙门古镇

5 陕西省洛南县莽岭绿道游客服务中心

6 福建省东山县文体中心

7 陕西省凤县古羌文化产业示范区演艺中心

西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给予了建大师生特殊的营养,也赋予了建大特殊的学术传统。很多人都惊叹于西建大近40年不断获得UIA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奖,也好奇是什么原因。虽然我从未作为设计者获得UIA竞赛奖,但是作为指导教师4次获得UIA竞赛奖,静心细想,可能是建大的学术基因与UIA的主张不谋而合的原因吧。建大的建筑教育一直关注普通百姓的居住生活,关心社会底层——“水桶最短的那块板”,强调生活品质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应该是精神生活的提升和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多年来,建大的师生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惊艳的建筑作品固然是每一个建筑师追求的梦,但作为一个建筑师首先应脚踏实地、肩负社会责任,为大众民生做好“赤脚建筑师”。

在我从事建筑教育的25年来,担任过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等核心课程的教学,同时还承担着建筑设计理论课程的教授和建设工作。理论课、设计课的同时教授让我受益匪浅,设计中的思考和经验通过理论课的讲授在头脑中更加具有逻辑性,建筑理论在设计课中又可以得到印证,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坚持双线教学的原因。此外,要教好建筑设计必须亲历亲为,从教的25年来我始终坚持参与实际的工程设计,并且如同我当年求学时一样,每个设计都带着学生现场指导,精心完成设计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学生。2014年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我有幸与我的学弟、时任灾后重建指挥部总规划师的毛刚一起,带着研究生驻灾后重建现场一年多,完成了“4·20芦山灾后重建龙门古镇”规划设计并指导建设。关注灾民生活生产、挖掘当地的文化传统、运用当地的建筑技艺和材料、在现代建筑手段下建造出低造价的新乡村民居。该项目获得全国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中国建筑学会创作银奖。

建筑设计也需要理论的提升,2017年聆听何镜堂院士的报告,他的一席话让我谨记在心,“每个建筑做到四个一:做一个建筑、做一个好建筑、写一篇文章、报一个奖”。此后我也尝试着去按照何院士的方法重新开始。回过头去总结以前的创作、研究和教学,完成了《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民居重建技术探索》《陕西三原县柏社村地坑窑居》等书籍和文章,也算是给自己的补课。

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认为,建筑就像生长于大地的树木,本身就应该是自然的一部分,我认为这也包含了深刻的东方建筑哲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建筑、城市亦是如此。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的生存应合乎地域环境的特点,建筑作为人工的空间环境更应与地域环境相契合。因此,我认为设计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建筑的“范儿”,只要适合就好。借用《孙子·虚实篇》之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建筑不亦如此乎?

猜你喜欢

芦山民居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春回芦山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芦山地震道路损毁快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