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三圣寺《观音救难》壁画内容辨识及特点

2021-06-02杨家燕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5期
关键词:观音壁画

杨家燕

摘 要:繁峙三圣寺现存清代“观音救难”壁画,按照《法华经·普门品》偈颂部分绘制,共12个场景,内容为“观音救难”系列故事,部分壁画榜题漫漶不清,根据情节可以辨识。地藏殿保存《西游记》中的人物塑像,形象表现了观音菩萨在唐僧取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壁画以青绿设色,人物造型符合清代审美,观音救难场景的生动形象,反映了当地民众质朴的观音信仰。

关键词:三圣寺;壁画;观音

三圣寺,位于山西省繁峙县砂河镇西沿口村,旧称三皇庙。关于三圣寺创建年代,据寺内明正德三年(1508)碑载:“郡之东北百里许,冶口有古刹,曰三圣寺,不知创自何代,无文可征。”①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碑载:“三圣寺初立已久,其详不可悉闻。”②另据寺内嘉靖三十四年(1555)碑载:“三圣寺创自古坚州,大元朝至今……”③,寺内梁柱上刻有“三圣寺创自大元,成于大明,传乃我大清,已重修……”可见三圣寺创建年代不详,但是最早应不晚于元代。现存大雄宝殿为元代建筑,寺院经明弘治八年(1495)、正德三年(1508)、嘉靖三十四年(1555)、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嘉庆二十一年(1816)、同治十三年(1874)多次重修。寺院坐北朝南,二进院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地藏殿、大雄宝殿。前院东、西为钟鼓楼、奶奶庙及马王殿,后院为关帝庙,西为真君殿,东院建有禅院。

1 三圣寺观音救难壁画绘制年代

地藏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为悬山顶式结构,内塑地藏菩萨,其左右为闵公和道明,殿内左右各有四尊彩塑,殿后为观音菩萨。大殿内四壁绘“十殿阎君”和“观音救难”壁画,观音救难壁画绘于北墙。壁画保存较完整,除榜题部分的大多字体无法辨识以外,色彩略有褪色。地藏殿为明代建筑,殿内的横梁上刻有“大明国宏知岁次乙卯年十一月”字样,明正德三年(1508)《冶口三圣寺碑志铭》及嘉靖三十四年(1555)《重修三圣寺记》的碑文中都未提及画匠,因此无法判断壁画的年代,但根据大雄宝殿内横梁载“峕大清乾隆三十九年春三月,冶口村重修三圣寺正殿南殿东西配殿钟鼓二楼山门墙垣,抽换椽栈揭窊补塑金妆圣像,四十年启建前院东西二殿五谷神庙,新塑圣像,金妆彩画……,画匠:杜大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重修三圣寺碑序》供养人碑刻中存有画匠“杜大华”。②由此可知,“观音救难”壁画绘制时间不早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

2 三圣寺《观音救难》壁画内容

三圣寺“观音救难”壁画绘制于地藏殿北墙,共两大幅,每一个完整的壁画分为6小隔断,每隔断用蓝色波浪纹分隔,共12幅场景,每一小幅为一个观音救难故事。上方均有榜题,以十六字概括,红底墨书,有两幅场景的榜题漫漶不清。西侧从左至右场景:

波涛汹涌的海面,两人置于巨大的海浪之中,均袒露上身,侧身回头张望,左侧之人双手紧握手中木筏;右侧之人坐于木筏,右手紧握木筏,左手指向远处。左上方观音头戴宝冠,冠旁缯带飘落至双肩旁,面相秀美,神情恬静,内着“僧祗支”,外着淡蓝通肩袈裟,衣裙宽松流畅,通身佩戴饰物稀少,直立祥云之上。榜题漫漶。

陡峭的悬崖边,一红衣男子双脚张开,双手高举一块大石,做下掷势,崖下一头束双髻的童子跪地,童子身着红色上衣,双手合十,崖下一只手掌,接住悬落半空的童子。左上方观音直立祥云之上。右上方墨书榜题“或被恶人□,□□□刚山,念彼观□□,□□□□□”。

一官员头戴乌纱帽,身着红色官服,双手合十,官员身侧立一衙役,前方另一男子右手高举利刃,一男子双膝跪地,反绑欲被行刑。左上方观音直立祥云之上,右上方墨书榜题“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坏”。

下方左侧人物半跪双手合十,中间人物直立双手合十,右侧人物双手束缚,地上放置掉落的枷锁和铁链。左上方墨书榜题“或囚禁□□,□□□□□,念彼观音□,□□□□□”。

下方一猛虎紧追前面两人,左侧蓝衣男子回头张望,神情紧张;红衣男子目视前方。左上方榜题漫漶不清。地上两人双膝跪地,旁边放置一包裹,半空中一男子左手执剑,作愤怒状,目视下方途经此地的两人,执剑男子附近还有各种目光凶恶之人,右上方墨书榜题“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起慈心”。

北墙东从左至右场景:

左上方观音直立祥云之上,下方有两官员坐于桌后,红衣官员双手合十,桌前立一侍从。一头束双丫髻的童子双手托圆盘走向三人。左上角墨书榜题“咒诅诸毒药,□□□□□,念彼观音力,□□□□□”。

一男子站立崖边,前倾做下推势,童子被下方红色火焰状身光笼罩,双膝跪地,双手合十,一朵莲花托着童子。左上角墨书榜题“□□□□□,□□大火坑,□□观□□,火坑变成池”。

一小舟行驶于汹涌的海面,船头一童子双膝跪地,双手合十,童子身后一男子双手划船。船头前方的水中,一怪兽张牙舞爪。左上方墨书榜题“□漂□巨□,龙鱼□□□,□□□□□,波浪不能□”。

右侧一团乌云之上,绘三位神将,中间男子面容清秀,右手作洒水状,此神应为雨师。其右后方之神是女性形象,头束高髻,相貌端雅,两手各持一镜,此神应是电母。其左侧人物面部漫漶不清,但根据显露的人物头饰及雷公电母形象相伴出现,此神应为雷公。下方两人回头张望。左侧人物背携一伞。左上角墨书榜题“云雷鼓掣□,□□□□□,念彼□□□,□□□□□”。

两人均回头张望身后蝮蝎,神色惊恐。红衣男子手指身后蝮蛇,蓝衣男子双手挥舞,衣袖翻飞。左上角墨书榜题“蚖蛇及蝮蝎,气毒□□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右下方两男子双手合十,右上角墨书榜题“种种诸恶趣,□□□□□,□□□□□,□□□□□”。

三圣寺东、西墙所绘壁画体内容有以下特点:

第一,壁画榜题是《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颂部分内容的表现。公元前后,佛教开始向中国内地传播,佛教经典翻译是当时佛教传播的主要方式。观音菩萨传入中国时间比佛教迟,但观音信仰最初也是以译经方式展开的。《法华经》的翻译是观音信仰的主要经典来源,现存三个版本。后世流通最多的为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其中第二十五品主要阐述观音菩萨的事迹。经典的翻译促使《观世音普门品图像》出现。现存最早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图像》是在四川成都万佛寺出土的南朝梁元嘉二年(425)的石刻画像。①正面为二菩萨立像,该造像背面是经变图。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不少《普门品》经变图,时间跨度大,从隋至唐、五代、宋,下迄西夏。图像依据佛经绘制,一般表现为两点:一是观音菩萨三十三种不同的化身,为不同的信士讲说佛经;二是表现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救苦救难的事迹。壁画作为图像的一种,在不同时期表现的题材内容具有连续性与间接性,都以艺术的形式突出主题,这些图像对于研究佛教艺术有重要的意义。

现流通的《法华经》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加入了偈颂部分,在讲述观音所救的各种难时,用十六字概括。三圣寺壁画榜题就表现了普门品偈颂部分,具有重要的价值。西侧第一幅和第五幅壁画的榜题完全漫漶不清,但是根据壁画场景可判断其榜题。第一幅根据高大山峰和两人被推堕至水中的场景,可推断其榜题应为:“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往。”②第五幅根据猛虎张牙舞爪的形象,可推断其榜题应为:“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③图像未严格按照偈颂的顺序绘制,反而更灵活自由地表现观音救难的主题。其中,十一幅榜题均表现“念彼观音力”的十六字偈颂,只有北墙东第六幅壁画题记为“种种诸恶趣”,除了绘制观世音大慈大悲,解救众生苦难的内容之外,对于一些过渡性的经文也加以绘制。

第二,壁画以连环画形式绘制普门品图,在每一个方格内绘以不同的故事。观音救难种类不同,描绘场景不同,但都会在遇难时“双手合十”,做恳求状,观音手持红色宝物,为其解难。图像与经文“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③符合。任何一种灾难临头的时候,只要“称观音菩萨名号”,就立刻可以获救,得到解脱。“救八难者,观音菩萨也。夫观音菩萨,岂止救人之八难哉?其慈航普度,真啻父母之于子,保护维持。”①

第三,壁画中观音形象的变化。观音形象最初是勇猛丈夫的形象,早期观音像作善男子像,他们衣饰华丽,体态优雅,面相静穆。隋唐之际,在敦煌壁画中观音形象还保留小胡子,如敦煌45窟盛唐期壁画,画面正中绘观音,头戴花宝冠,神情端庄,面部丰腴,唇红,嘴角有翠绿色的胡须,颈部佩戴项链,璎珞珠宝装饰全身。②但是整体向女性形象转化。宋元之际,女性观音形象定型,妙善公主故事的出现,妙善公主成为庄王的小女儿,观音从遥远的佛国世界走向了真实的人间凡尘。明清之际,观音女性化形象深入人心,壁画中的观音形象,已经完全成为女性形象,例如山西省大同观音堂东西山墙壁画所绘的观音形象,观音头戴宝冠,冠旁缯带自然落至双肩旁,绘橘黄色圆形头光,观音身着天蓝色长裙,神态宁静和蔼,衣饰朴素简洁。这一过程是将“慈悲救难”与女性逐渐联系起来,正如易存国所言:“我们都会感到‘菩萨形象无形中已经远过于佛祖,从而将众生心目中的‘宗教美神这一桂冠奉献给观音,并将其性别作了由男到女的转换,既保持其佛性的神圣,又融涵进人性的色彩、母性的慈祥与女性的温情。”③

第四,中国古代画塑结合,地藏殿内出现了西游记中的人物彩塑,孙悟空手持金箍棒,在上方探路,下方为唐僧和白龙马,路途中出现了南海观音的形象,这些塑像人物占比较小,位于地藏菩萨左侧的位置,容易被忽略。观音在《西游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根据《西游记》对于观音的描述,“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柳岁岁青。解八难,度群生,大慈悯。故镇太山,居南海,救苦寻声,万称万应,千圣千灵。”④小说将观音描绘得神通广大,在唐僧师徒取经过程中,她降服妖怪、救苦救难、帮助唐僧师徒化解了不少苦难,为取经的成功立下了功劳。地藏殿内的塑像就表现《西游记》作品而言,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塑像表现了观音菩萨在唐僧取经过程中的重要性。另外,也从侧面说明了明清小说对于当时艺术创作的影响。将《西游记》与观音信仰结合,以绘塑的形式反映了当地民众虔诚质朴的观音信仰。

3 三圣寺观音救难壁画艺术特色

构图上,整体由单幅画面构成完整的连环画。以图像的形式展现《法华经:普门品》的偈颂部分内容,在每一个单张画面里将故事情节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而每一小幅壁画绘制又采用对角线式构图,观音居于左上或者右上部,其他次要人物居于左下或者右下部,人物的尊卑关系在壁画中表达明确。两种构图方式巧妙结合,构图紧凑中彰显出观音救难的主题,壁画以青山绿水、树木、建筑、装饰等为辅,景物是静止的,而人物有动作的描绘,注重布局的动静、虚实结合。

线条上,采用铁线描和混描勾勒人物造型,线条表现比较简单流畅,尤其是人物造型。线条几笔勾勒而成,主要依靠颜色的晕染、平涂表现,画面大部分呈现线隐于色的特点。尤其观音衣纹用浓墨渲染,几乎不可见,用料讲究。

色彩上,整幅壁画以青绿设色,细节处理细腻。上部颜色清新淡雅,间或白色留白,下部则是浓墨重彩,两种青绿颜色对比明显。尤其是下部人物所处的背景,均为深绿,这样搭配显得人物富有活力。人物遇难时,双手合十拜观音,着装凸显为鲜艳的红色,红与绿两种颜色的搭配,使下部人物活动更突出,从而营造出一种紧张氛围,整体色彩搭配既区别于刻画对象,又使画面整体协调一致,舒服自然。

人物塑造方面,观音形象,温润含蓄,柳眉樱口,吊梢的凤眼,标准的“瓜子脸”。且清代寺观壁画都是民间画工所画,属民间美术,深受当时年画、皮影艺术的影响,生活气息很浓,更加世俗化。⑤不管是宫廷女性还是民间女子,其身形、姿态都较为相似,清代许多年画中,女性贵族形象大多画“点绛唇”,只画了下嘴唇中间一点,清代称“绛唇妆”。画中观音形象十分符合清代女性人物形象,值得注意的是,清代民间画师在塑造年画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时,会主观处理人物耳朵的造型,将人物的耳垂刻意拉长、放大,壁画明显受到了年画影响,观音的耳垂被刻意拉长变形。下部描绘观音救难场景时,绘者特别善于用人物眼神配合肢体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两人被毒虫追赶时,回头张望,表情惊恐;恶人龇牙咧嘴做出向山崖下推的動作;被行刑之人表情凄惨。动作配合表情,生动表现待救之人当时的艰难处境。

猜你喜欢

观音壁画
三观壁画
Marvelous mural 神奇的壁画
观音送子图
“反美”壁画
观音鸟
雨中的人
“飞蛾”修复壁画忙
求人不如求己
天涯海角壁画
自己的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