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脑梗死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6-02姜永宁

当代医学 2021年15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姜永宁

(丹东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丹东118000)

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患者发病急,病 情进展快,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而抢救及时有效的患者也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临床实践证实[2],脑梗死疾病诱发的主要原因为患者脑组织供血、供氧不足,出现局部脑组织坏死,功能损坏的情况,因此,对脑梗死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帮助患者改善细胞代谢状态和组织血液循环情况,预防出现再灌注而导致病情持续发展,同时,最大程度帮助患者保护神经元,预防梗死区域进一步扩大。临床实践还发现[3],脑梗死患者多在发病1周后有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的情况,因此,还需及时采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等辅助治疗方式。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均有良好的疗效。本研究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例)。观察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54~77岁;平均(65.2±4.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12 h,平均(7.0±1.2)h。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患者年龄55~75岁,平均(65.4±4.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10 h,平均(6.8±1.1)h。本研究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MRI检查、影像学诊断确诊,符合脑梗死疾病的诊断标准[4];疾病属于进行性加重型;患者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出血情况者;有严重脑卒中后遗症者;对本研究应用药物有过敏史、不耐受史者;存在肝肾功能异常情况者;入院前接受其他治疗者;存在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精神疾病、意识障碍情况者。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医嘱绝对卧床,同时,提供吸氧、口服维生素E和脑保护剂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山西兰花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3980)进行治疗,患者口服配合温水用药,初始剂量为每次300 mg,每天1次,后调整为每次100 mg。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杭州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29)进行治疗,每次75 mg,每天1次。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 采用NIHS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5]: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神经功能改善程度>90%,其他血流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神经功能改善>50%,其他血流指标恢复50%;无效,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内皮素-1、血小板凝聚率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78.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efficacy of clinical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内皮素-1、红细胞聚集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凝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以上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related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related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组别观察组(n=50)对照组(n=5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内皮素-1(pg/L)74.5±6.2 61.2±1.5 74.6±6.3 67.3±4.3超敏C反应蛋白(mg/L)10.1±0.7 3.1±0.3 10.3±0.5 6.1±0.3红细胞聚集指数11.3±0.2 9.0±0.3 11.2±0.8 10.2±0.2血小板凝聚率(%)58.1±10.3 14.2±0.7 58.1±10.3 31.9±6.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改变,生活和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脑梗死的诱发率明显增加[6]。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变,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生存质量,增加患者家庭经济负担,甚至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上,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或中风,主要因患者脑部内区域存在供血供氧不足的问题而引发组织损伤,一旦患者神经功能受损,严重情况下会有偏瘫或行动障碍的表现。研究还发现[7],脑梗死患者发病的严重程度与脑组织缺血的程度有直接相关,除将患者及时送医治疗外,还应提供有效的药物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疾病的发展,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疾病造成的危害,帮助患者改善预后。

临床实践证实[8],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可调节机体凝血功能障碍,预防出现脑内栓增大的风险问题,还能帮助患者改善临床脑组织缺血缺氧症状,及时确保足够的供血量,达到缓解病状,促进恢复的效果。其中,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为阿司匹林,这也是临床上最早应用于抗栓治疗中的药物,该药物中环氧化酶、乙酰环氧化酶1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还可干扰血栓素A2生成,针对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存在的脑水肿及颅内压增加等问题,有一定的解热、消炎和镇痛作用,还可避免患者机体中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甚至扩大,加重病情,达到缓解症状和治疗的目的。但实践证实[9],单一通过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患者,应用效果有限,且药物剂量较高的情况下还会影响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前列腺合成酶作用,因此,还需联合应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氯吡格雷可有效抗血小板聚集,属于ADP受体拮抗剂对血小板受体结合有选择性优势,以介导作用强化抗血小板的聚集,抑制糖蛋白复合物的活性,且其抑制作用不可逆转,帮助患者机体消除自由基,预防脑细胞死亡,改善神经功能,同时,改善血小板聚集症状,进一步防止血栓形成,达到促进脑梗死治疗的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

有研究显示[10-12],长期应用抗血小板类药物易导致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其中应用氯吡格雷还会导致患者腹痛、皮疹,而阿司匹林则会引发消化道出血。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联合应用两种药物可发挥提高血小板抗凝的效果,且治疗的安全性均较高,且未加重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能改善脑组织功能和临床症状,安全可靠,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