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研究

2021-05-31王秀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院校

王秀萍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两者的融入实践来看,存在融入内容不足、方法单一、融入过程缺乏系统性、效果欠佳等问题,为了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从两者融入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制度保障体系和提升高职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思政教育;融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0-0026-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积淀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有重大作用。但是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速,受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出现部分高职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扭曲、行为不端、社会责任感淡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学习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以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当前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现阶段高职思政教育还普遍存在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式单一等问题,大多停留在“简单说教”式的灌输层面,这种单方面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难以获得具有一定理性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力高职学生的认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因此,高职思政教育必须革新其教育内容和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带有丰富历史性、知识性的鲜活生动教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原本抽象、乏味的思政知识内容由不愿学转变为愿意学,并在学习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理论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进一步的挖掘与思考,学生能够从源头上解释当今社会道德的形成原理和其存在的合理之处,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以之为标准进行自我道德的提升和修养,并内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品质,这样就能大大改善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并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增强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要让他们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高度的认同。而当今时代的高职学生受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高职学生将崇尚西方文化当作一种时尚和潮流,而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屑一顾。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可以使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学生中间得到广泛传播,丰富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使他们的思想受到熏陶和启迪,增强他们对优秀傳统文化倡导价值体系的认同,进而增强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健全人格

人格是人所特有的,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环境、教育等因素而发生改变,因此人格具有可塑性,它可以通过优秀文化的影响,培养和发展健全的人格。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涌现许多的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当面临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两者关系发生冲突如何抉择时,他们以高尚完美的人格选择牺牲个人利益甚至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如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清代林则徐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儒家文化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要有仁爱和仁慈之心,当面临物质利益和不良思想诱惑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当下社会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形形色色人格不健全问题,这些问题难免会对高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造成负面的影响。在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将这些仁人志士的案例融入其中,能使高职学生以更高的标准来激励和约束自己,并以其塑造高职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受历史和现实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两者融入中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两者融入内容不足

要有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必须以充实的融入内容为前提。但从目前来看,存在两者融入的内容较为单一、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对融入的内容没有充分挖掘,只局限于某一方面的传统文化。从目前高职院校的融入状况看,大部分思政教育者将融入的内容局限于儒家文化,对儒家文化以外的其他传统文化很少关注。且对儒家文化也没有做深度挖掘,只停留在表面,导致融入内容不深刻,因此不能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价值。其二,思政课程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较少。高职思政课程主要包括三门课程,只有思修课教材中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相对较多,概论课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较少,而形势政策课中几乎没有涉及。有涉及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师就相关内容进行零星的讲解,这样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不深刻。

(二)两者融入的方式单一

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思政教育工作者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以单向灌输和说教的形式向学生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这种单向灌输和说教的教育模式是传统教育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关键环节,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但思政教育者如果只偏重单向灌输和口头说教,课堂缺乏互动,缺乏创新形式,就会导致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使学生无法产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抵触和反感情绪,起不到两者融入的实际效果。

(三)两者融入过程缺乏系统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共同努力、协同推进,从而为两者的融合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系统化的完整体系。但从目前高职院校的情况看没有形成这样的体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具体实施两者融合的工作中总体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没有明确的领导组织机构和具体的职责分工,也没有相应的条件给予保障。其二,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只作为选修课程进行补充,没有一整套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教学环节,这种松散的教育教学环节难以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有效的推广,最终导致两者的融入工作只流于表面。

(四)两者融入的效果欠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取得实际效果,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因素是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认同的程度。但相关调查显示,目前由于大多数高职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程度不高,从而导致两者融入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一是高职院校学生崇尚西方节日,如喜欢过西方的情人节,而对中国传统情人节——七夕节不甚了解;二是一些高职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著作阅读较少,对优秀文化知识和内涵缺乏深入的了解,这很难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自然导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强;三是迫于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许多高职学生普遍认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今后工作没有多大帮助,都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所产生的效果就微乎其微了。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

(一)多渠道融入课堂教学,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

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课堂教学。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必须通过融入课堂教学形式进行。首先,融入思政课堂。思政课堂是开展高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也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并将其融入思政课程体系中。如在思修课教学中,对高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可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志当存高远”的理想观;对学生进行中国精神教学时,可充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关系讲解内容。在概论课教学中,在讲授“共产党的宗旨”“中国梦”“生态文明建设”等知识点时,可结合传统文化的“邦为民本”“大同社会”“天人合一”等思想进行讲解。其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各高职院校结合本校的实际在全校开设“大学语文”“国学经典”等作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课程,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的实际开设古诗词欣赏、书法鉴赏、传统手工艺制作等选修课程,调动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增强高职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最后,在其他课程中挖掘传统文化育人的功能。如园林工程专业中建筑类课程可融入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成就,酒店管理专业中茶文化欣赏与茶艺课程可融入我国传统茶文化的茶道、茶德、茶精神、茶故事、茶艺等相关内容。

(二)革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方法

目前高职院校优秀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大多采用正面灌输和说教的课堂教学形式,这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不但教学形式单一,而且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导致两者融入效果不佳。要想提升两者的融入效率,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打破传统,革新两者的融入方式。如教师在思政课堂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可从原封闭式、学生单向被动接受知识向双向互动开放模式转变,教师在讲授时以问题为导向,合理设置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教学案例,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学习形式组织和引导学生对其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入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教师也可以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如可通过举办古诗词朗诵大赛、汉字拼写大赛、汉字书法大赛、汉服文化节等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高职学生在参与自身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教师还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创建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学习平台,学校定期在平台上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供学生学习参考,在日常生活中,通过QQ、微信等日常交流工具推送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小故事、历史典故等供学生交流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实际效果。此外,还有诸多思政教育新方法,需要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深入研究。

(三)建立和完善两者融入的制度保障体系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一套全面的制度加以保障。这是两者融入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两者融入取得实效的保证。首先,学校应成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领导组织机构,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校团委、学工部、各二级学院相关成员组成,其中校党委是第一负责人,负主要领导责任,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宣传部门负责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两者融入的组织宣传实施工作,教务部门具体负责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课堂教学管理工作;校团委、学工部及各二级学院要落实好课堂以外各项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只有各部门分工合作、各负其责,才能顺利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目标。其次,各高职院校制定与传统文化教育相配套的教学激励机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这项工作需要一定的推力,这种推力来自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利益的满足。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各高职院校在教师考核评估、职称晋升等方面制定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配套的教学激励机制,满足教师合理性、正当性的需要,以期更有效地推动优秀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工作。最后,增加两者融入的经费投入,改善各种软硬件条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需各高职院校不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斷完善相应的软硬条件设施。硬件方面,如教室中对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展示、对优秀文化名言警句的宣传;校园中设置和摆放一些蕴含优秀文化的物件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软件方面,如教师队伍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新的教育手段、崭新的教育资料等需要以大量的实施经费作为发展基础。

(四)提升高职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高职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直接影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为了增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实效,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提升高职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首先,高职学生要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高职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抵制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主动自觉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中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并把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挖掘其当代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高职学生要主动担负起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高职学生要认真学习和掌握优秀传统文化,并深入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加以践行,大力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最后,高职学生要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提升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各种积极有效的方法,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以主动践行。如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人格道德修养,强调学思并重的方法,让学生首先学习各种道德理论知识,并把学习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以涵养自身良好的德性。运用“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方法,使学生善于反省自己的言行,并对错误加以克治,从而使自己的德行不断完善。慎独自律的修养方法,可以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能谨慎做人处事,在没人听见的地方也能有所戒惧和敬畏。知行合一的方法,可以把高职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其道德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10-28(1).

[2]帖兰.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及其突破[J].教学管理,2019(10):94-96.

[3]许静波,王春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政教育,2018(7):85-87.

[4]黄岩,朱扬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2):81-86.

編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院校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