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HSK5000词分级词典》中的 初级汉语词汇近义词辨析与教学

2021-05-31韩培培

文教资料 2021年4期
关键词:近义词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策略

韩培培

摘   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的存在使汉语表达多样且贴切,为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料,但是由于汉语近义词意义相近,近义词辨析成为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本文对《新HSK5000词分级词典》(一到四级)的部分近义词群组进行本体辨析,分析留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近义词辨析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提出教师在对外国留学生进行近义词辨析的课堂教学中应使用的方法策略,使留学生更简单地掌握近义词。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近义词   本体辨析   教学策略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很多人发现在和外国留学生交际的过程中,对方很想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话语意义,但是往往词不达意,表述起来不那么准确,这种情况在和他们交际的日常中随处可见。为什么会这样呢?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义词使用不当。面临一组近义词,汉语学习者会出现误用,因为常常混淆相关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不能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所以加强对近义词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新HSK中的部分近义词组的本体辨析

(一)新HSK[1](一至四级)语义方面的辨析

主要包括词意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集体个体的不同及搭配对象的不同[2]。这里我们仅仅分析其中两种。首先是范围大小不同,例如:“教师”和“老师”,都指在学校里做教学工作的人。“教师”可以指从事教学活动的职业,也可以指从事这种工作的人,“老师”有时用来尊称一些从事文化、艺术等活动的人。“看”和“看见”“矮”和“低”等也是如此。

其次是搭配对象不同,比如,“满足”和“满意”都有认同的意思。但是“满足”的是“需要”,“满意”的则是“表现”。因此,前者的宾语常是“需要”“要求”“条件”“希望”之类,后者的宾语常常是“表现”“工作”“做法”等词语。“满足的”虽然是对方,但决定权仍然取决于主体。再如“举行”和“举办”“交流”和“交往”等亦是如此。

(二)语法方面的辨析

语法是语言的组合法则,专指组成词、短语、句子等有意义的语言单位的规则[3]。语法方面的辨析主要在于词性。例如“特别”和“专门”是形容词的时候都表示做某事只为某个或某些目的,当前者为副词的时候表示程度高,此时,二者不是近义词。“需求”和“需要”是名词的时候都可以表示人或单位等希望有某种人或事物的情况,当后者为动词的时候,二者不是近义词。如“后来”和“然后”“相信”和“信任”也是如此。

(三)语用方面的辨析

语用方面的辨析主要表现为感情色彩的差异和语体色彩不同。首先是感情色彩不同:感情色彩可以分为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用法也有所区别。例如“积极”“主动”都是形容词,表示自己要做某事,或热心做某事,可以说“积极主动”。“积极”可以表示对某事热心,想办法把事情做好,与“消极”相对。“积极”还可以表示事物好的、正面的方面。可以说“积极意义/作用”“积极的方面”。由此可见,“积极”是个褒义词。大部分词语都是中性词,如“共同”和“一起”“打算”和“计划”等。

其次是语体色彩不同,语体色彩的不同往往体现在书面语和口语、庄重和随意上,比如“妈妈”和“母亲”,前者适用于日常生活,有口语色彩,后者适用于庄重的场合,有书面语色彩。再如“口”和“嘴”“粗心”和“马虎”等。

以上是传统的近义词本体辨析方法,对学习者本身有着诸多方面的要求,如掌握词汇的数量,对多义词的了解程度,各种语体的特点等。在华留学生虽可以使用本体辨析,但由于学习者的特殊性,在近义词辨析方面仍存在重重阻碍。

二、影响在华留学生近义词辨析的因素

(一)英语注释

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母语注释显得格外重要,由于我国目前出版的各类工具书及汉语教材中,英语注释出现的频率最高,便以此为例。在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时,相关生词大都是汉字和拼音,最后加上英语注释。使用英语注释的一大好处是学生学习汉语时容易理解,省时省力[3]。例如:“出租车”—“taxi”,教师可直接给出英文意思,而不需要教师解释“供人临时雇用的汽车,多按里程或时间收费”,总之,英语注释可以用来解释比较抽象的词汇。但是英语释义法有不当之处,例如:“能”和“会”都可以用“can”释义,但“能”和“会”二者用法并不完全一致。除此之外,汉语学习者会把英语相关用法附加到汉语上,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近义词更加难以区分。

(二)母语遷移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势必受到旧的语言习惯的影响,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往往会以一贯的母语思维去想,被第一语言影响,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各个方面都会受到母语的影响,本文笔者只提及在词汇方面母语迁移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母语负迁移所产生的近义词混淆。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当母语和目的语相似或有着一致结构,母语有利于第二语言学习时,此时这种积极的影响就是正迁移。例如:在汉语中许多称谓和英文中的都是一一相对的,如:“妈妈”—“mother”“爸爸”—“father”,等等,根据这种规律,汉语学习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母语词汇进行汉语学习,掌握汉语会更加容易。但并不是所有词都存在某种对应和联系,留学生的母语和汉语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复杂居多,而不是简单对应。当目的语和母语结构差异过大,母语会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干扰,这种情况就是母语的负迁移。如“close”对应汉语中的“关”和“闭”,“关门”不能说成“闭门”,同样,“闭眼”也不能说成“关眼”。

(三)存在相同语素

汉语词汇学习的一大易点或者说一大难点是汉语词汇广泛的使用词根复合法,这种构词法造成了许多合成词中存在相同的语素,一大易点是留学生可以根据规律掌握更多的词汇,一大难点是当他们遇到两个词意义相近,且其中部分语素相同时,使用时便产生了困扰。例如:“正确”和“准确”都是形容词,皆有“与事实相一致”的意思。但是二者的词义侧重和适用对象都有不同。“正确”着重于“正”,强调的是好、不错,是对性质的一种判断;“准确”着重于“准”,强调的是丝毫不差,是对效果的一种估价。所以,同样用于“答案”,“答案正确”和“答案准确”显然不同:前者是说“答案”是对的;后者是说“答案”与客观标准完全一致。其次,二者都可以用于事物和行为,但由于一个针对性质,一个针对效果,在具体搭配上有区别。“正确”可以用于“思想”“世界观”“主意”等;“准确”可以用于“测量”“调查”“表达”等[4]。

(四)词义交叉

汉语词汇中根据义项的多少可以将词分成单义词和多义词。只有一个义项的词属于单义词,比如说专有名词、事物名称、科学术语等,例如:“鸟”“垃圾”等。但日常生活中,很多词语都是多义词,即有着相互联系的几个意义的词,面对多义词,中国学生可能不会有太多疑问,但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两个不同词的某个义项存在交叉,有着相似或相同的某个意义,且这两个词在有些句子中可以互换,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混淆,这就是近义词,例如:“清楚”和“明白”“这道题你清楚了吗?”在这个句子中也可以把“清楚”换成“明白”,在此句中,它们互为近义词。但是,“你坐那么远,能看清楚吗?”此时,“明白”再放入句中,意义便完全不同了。

三、对外汉语教学近义词课堂辨析方法

留学生在学习近义词时普遍存在各种问题,因此,在进行本体辨析的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寻找相应的策略方法帮助留学生辨析近义词。

(一)例句法

在近义词课堂教学中,例句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在例句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简洁易懂。例句限定了词汇,表明了搭配,因此要选择典型的例句,使近义词之间的差异突出地表现出来。比如“本来”和“原来”,都是副词和形容词,都可以表示以前,但是前者可以说,“这些东西我本来就不认识”“我认清了他本来的面目”。后者可以说,“原来是这个人呀,我知道他”“他原来的衣服给别人了”。

(二)图示法

图示法指利用图片或表格等直观的形式向留学生解释近义词之间的不同之处,所利用道具包括但不限于图片、表格。这种形象化教学手段辨析近义词可以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出近义词的不同,使学生从视觉上受到刺激,便于理解,加深记忆。例如:辨析“听”和“听到”时,再讲到“听”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只耳朵,再讲到“听到”时,在耳朵内画上音符。类似的词语还有“看”和“看见”等表示感官的词语。

(三)情景法

唐雪凝(2007)指出:“语言的使用直接联系着语境,语言的交际功能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实现,没有语境也就没有语言交际。”[5](56)因此,学习近义词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在华留学生常见的场景进行教学,通过设计的语境和情景,让学生认识到近义词之间的差别。比如临近五一或国庆放假的时候,周围人往往会说:“节假日快到了。”在五一当天,又会说:“有了这个节日真好,可以放假。”当听说五一放三天假时,又会商量着“这个假期去哪里”。“节假日”“节日”“假期”都可以表示“放假期间的日子”,但含义不完全一致,通过回忆或营造日常情景可以知道“假期”指“放假或请假的日子”,“节假日”指“节日和放假的日子”,“节日”常用来表示“传统的或国家规定的纪念日庆祝日,节日的时候不一定都放假”。

(四)全身反应法

对于一些可以在课堂上表演演示的词语,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动作表现出来,既可以使学生明白词语的差别,又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像“出来”“出去”这样的动词,在讲这些词时,教师可以利用表演演示出具体的动作,使学生一目了然。在讲解这组近义词时,教师可以站在门边并请学生互动,站在教室内让学生“出去”,站在教室外让学生“出来”。类似的词还有“上来”和“上去”等,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动作演示,这种方法直观性强,容易调节课堂气氛,互动性强,学生比较感兴趣。

(五)反义辨析法

只要一组近义词有对应的反义词,都可以尝试用反义词作为语义参照系进行辨析。这样的例子在汉语词汇中数不胜数。例如:“爱”和“喜欢”(第1组),一个的反义词是“恨”,一个的反义词是“讨厌”,很明显可以分辨出来。在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可以看到相关释义:“爱”是指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喜欢”则表示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兴趣[6]。二者同样表示对人或事物有一定的喜好。再来看其反义词:“恨”有仇视、怨恨的意思。“讨厌”则是惹人厌烦。我们将对应词组结合在一起更容易看出情感的深浅。

(六)结合中国文化

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在语言教学中,文化融入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近义词课堂教学中应结合中国文化。然而,近义词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与文化课有着明显的差别。孙欣欣(1997)指出:“语言课中的文化导入不同于专题的文化课,基础阶段的学习目的决定了文化导入是辅助语言教学的,不宜‘小题大做,喧宾夺主,点到为止既可。”[7](86)词汇中的近义词,很多都带有民族特点和社会文化要素,如果僅仅懂得了词汇的理性意义,却不了解附加的感情色彩,就会使用不当。比如“你”与“您”都用来指称对方,但是“您”一般用于对长辈或不太熟悉的同辈甚至晚辈,是对对方的敬称,“你”只是泛称任何人。与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尊卑、关系亲疏、传统礼仪联系密切。再如“抱歉”和“对不起”都表示心中不安,对不起别人,但使用却和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有关。当关系比较亲密时,直接使用道歉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使用口语色彩比较浓厚且较为亲近的“抱歉”[8](111-114)。反之,在关系不那么亲近时会使用比较正式的道歉用语“对不起”。在学习近义词的同时,应适当加入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因为语言本身离不开文化,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随着留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必定要在真实的社会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随之而来的要求是正确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适应语言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禄兴,主编.新HSK5000词分级词典(一~四级)[K].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刘冰.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4]刘乃叔,敖桂华主编.近义词使用区别[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5]唐雪凝.对外汉语语用的多维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7]孙欣欣.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文化导入的方法[J].世界汉语教学,1997(1).

[8]石楠楠;李柏令.汉语道歉语情境分布实证研究——以“对不起”“不好意思”“抱歉”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591).

猜你喜欢

近义词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策略
怎样辨析近义词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找找近义词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