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职师范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1-05-30宋慧娟熊焕光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24期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高职教育师范生

宋慧娟 熊焕光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综合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等关键领域的革新也在不断深入。创新课程改革与优化教材教法是职业院校提质培优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三全育人落到实处、提升立德树人实效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高职院校的师范生为研究基础,深入分析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探索如何通过整合课程内容、优化教材设计、创新教学模式,以推进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发展,从而切实提高高职师范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未来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储备更多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力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师范生;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24-0080-03

进入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优势地位不断凸显,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在社会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肩负着巨大使命,职业教育也朝着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发展方向不断迈进。小学教育是高职院校的传统专业,也是培养师范生的重要阵地,发展悠久,意义重大,承担着为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培养合格教师、培育教育教学及科研管理人才的重任。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师范生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知识、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未来教师职业的终身发展需求。

语言文学类课程在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的覆盖面广泛,目前普遍开设的课程有《大学语文》《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需要紧密关联,不仅对接着中小学的语文课堂,对培养师范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基础性意义,且在涵养师范生的人文素质与价值理念上也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职师范生传统的学习课程,发展悠久,积淀深厚,它以“五四”以来的文学史为基本脉络,以作家作品为重点内容,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总体风貌与主要成就。課程内容中丰富的人文资源与深厚的历史内蕴,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树立文化自信,增进学生对文化的感知能力与理解程度,培养师范生的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思悟鉴中兴发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理想,从而落实教育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课程发展与教学现状分析

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依照高职院校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掌握现当代文学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具有较好口头表达能力与较强写作能力,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具有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明确要求,对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目前高职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主要面向小学教育或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开设,目的在于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与文学思潮的演变,熟悉重要作家的文学创作特点与主要创作成就,在研读作家文本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感知与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小学人文学科尤其是语文课程的教学。

目前,在高职院校面向师范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无论是教材的选择,还是课程内容的设置,亦或是教学方法的使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与高职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与发展需求不匹配、不契合的问题,这既不能够很好地适应课程日常教学的需要,影响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也不利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1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匹配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构建始于19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伴随着现当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同步进行的,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乏杰作与精品,也产生了一批批经典的教材与著作。近二十年来,围绕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出版的教材有千余种,各大院校普遍使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下册)、《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等,虽为通用教材,但其主要面向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对高职院校师范生的适用性水平是较低的,且部分教材偏重于文学史的论述,注重学科的学术性与理论性要求,对作家与文本的阐释与分析较少,这与师范生的职业发展及未来教学需求不相适应,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师范生的教与学的需求。

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例,通过分析调研数据表明,2019级与2020级小学教育专业中有76%的学生表示,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与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同步,教材内容不成体系、较为混乱,上课时不能有效地通过教材清晰地获知学习内容,课堂学习笔记的记录任务较重,在课堂上全面掌握学习内容的难度较高。教材要求的作品阅读量较大,虽然提升了大部分同学的作品积累量,但阅读篇目与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匹配度不高,并不能很好地对接未来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需求。

1.2课程设置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不衔接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通常在高职的第一学年开设,分上下两学期有侧重地开展教学。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第一学期主要讲授现当代诗歌与现当代的散文的主要发展脉络与代表作家的创作情况;第二学期则以现当代小说与现当代戏剧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清现当代小说与现当代戏剧的发展演变与创作成就。这样以不同文学体裁来串联作家作品的课程设置结构,虽然能够深化学生对某一类体裁作品的认知与感受,但它割裂了作家文学创作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容易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片面的、局部的、主观的、不成体系的认识,这于学生文化视野的开拓及人文素养的提升是较为不利的。

有研究指出:“教学需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但这些知识和理论应该以‘够用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同时应该由‘知识中心教学转向‘能力中心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1]。高职师范培养的是能够胜任基础教育教学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除了具备合格教师应有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学科基本知识,更重要的师范生教育教学等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设置更多地倾向于文学史基本知识的阐述和重点作家作品的介绍,对师范生的阅读、鉴赏与表达能力的引导和训练是较为缺乏的,而直接对接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安排更是缺位的,这与高职师范生职业发展的能力需求是不匹配的。

1.3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养成不同步

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上,采用的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讲授方法,课堂仍旧是立足于知识性的传授,未能聚焦技能型与应用型能力的引导与训练。高职院校的师范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文学作品的阅读较少,独立思考与知识迁移的能力不足,“一言堂”与“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及个人的主动意识,与开设课程的理念和初衷是相违背的,不仅不能满足课程教学与学生发展的需要,这种缺乏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也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关于人的文学,其课程内容表达着现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发展与变迁,蕴藏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与思政育人资源,这对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情怀与人格理想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文学知识讲授型课堂教学方式,无法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基本點,不能给学生以精神的启发与人生的向导,不利于学生个性与才能的自主全面发展。

2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师范生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实际与教学现状,依据高职师范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教育教学规律,对接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需求,我们确立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思路:立足师范特色与文学传统,以发展和提升师范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改变长久以来的以文学知识讲授为主导的传统,注重学科技能型应用能力的延伸与拓展,变“灌输式”课堂为“探究式”引导,并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育人价值,以满足高职师范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即通过编写适用于高职师范生使用的课程教材,将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作家创作概况与经典评论等内容有机串联,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在兼顾“文学史”的教学中又不失“文学性”,引导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进行独立的思考、获得审美的体验、提升文学的感受力、训练文体的写作力,并将教学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的始终,为师范生将来从事语文课程的教学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与文化底蕴。

3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

在最新公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改进教学内容与教材。”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与价值。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建设与教学过程中的现状与困境,不少研究者和一线教学人员都提出过改进建议与改革策略。在课程内容层面的改革,有学者提出“现当代文学课程要紧抓“人本”与“文本”两个基本点”[2];“在教材内容的编纂上,对文学史的内容与作品的评价应简约节制,文本分析与拓展阅读的设计上应以能力为导向”[3]。而在教学方式层面的改革则更为多样和丰富,但倡导的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尝试使用多样的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笔者以为,面向高职师范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应当以文学内容为出发点,以教育教学和学生的职业发展为落脚点,通过课程改革,真正将师范生文学教育的意义价值落到实处。

3.1以文学素养提升与职业能力养成为教学目标的改革

当前,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着力于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小学培养具备丰富学科知识、良好专业技能与较高综合素养水平的合格教师是高职师范类专业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养成。正基于此,高职院校面向师范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应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职业能力的养成为主要目标。

在知识目标层面,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在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积累和掌握重点作家的创作成就与代表作品,为未来师范生走向教学岗位储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优良的文学素养。在能力目标层面,课程将与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及部编版教材对接,建立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感受力和审美思辨力,引导学生在名家名篇的阅读中进行独立的思考、获得审美的体验、提升解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安排实践学时供师范生模拟课堂教学演练并给予教学指导,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储备专业教学技能。在情感与思政育人目标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将其充分挖掘,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融入其中,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课程改革的源头。

3.2回归文本与导向教学应用的教材内容改革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知识储量较大,而课程面向高职师范生的教学时数有限,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至关重要。本着以文学素养的提升为基础,以教育教学和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旨归的课程改革思路,经多次调研与访谈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确立了“理论够用、素养必需、回归文本、导向教学”的基本原则。

课程改革团队以满足教学需求与达成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深度梳理课程教学内容,围绕高职师范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对接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及部编版教材的教学内容,在充分了解和把握中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与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吸收温儒敏先生提出的“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4]的思路,于2021年5月完成了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校本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编写。本教材以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为上下两编,每编以时间为线索串联不同文学体裁的创作概况,清晰完整地展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同时,教材设置“作家概说”的学习专题,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作家作品,每个作家附以“点睛之作”与“经典评论”,形成了以作家作品为主要体系的课程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在经典阅读中拓展文学视野,形成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与文化内涵,师范生的文学课程也真正回归到文本之上。校本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面向师范学院2021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使用,目前运行情况良好。

3.3以能力融通为引领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改革

在明确课程改革目标与统整课程教学内容后,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并将其在实际的教学中加以实现是课程改革的重点环节。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人文教育课程,其本质仍然是关于“人的教育”,因此,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既要以学科属性为基点,又要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经过几轮的教学實践,结合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本课程团队确立了“师范生职业能力体系融通”的系列教学方式,采用“文史知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作家概说专题模块式教学”“经典阅读合作交互式教学”及“教学演练开放互参式教学”等方式展开课改教学。

文史知识部分的教学,课程组充分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将文本、PPT、教学片段和课程链接等资源放至教学平台,通过课前学习环节指导学生在线上完成基本文史知识等内容的学习。作家概说则通过线下专题式教学对作家的生平经历、创作概况与主要成就进行深入探讨,为后续的经典阅读储备基本知识。阅读部分则采用合作交互式教学模式,通过课前或线上的名家名篇的阅读,在课中设置对接中小学课堂的启发式讨论环节,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解读能力。教学演练作为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借鉴模仿中小学课堂进行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储备专业教学技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专业与职业能力的有效融通。

4结语

课程改革并非朝夕之事,如何结合教学实际推进面向高职师范生的课程改革需要职教人的接续努力。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基于高职师范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接下来课程组将围绕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推进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为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储备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力量。

参考文献

[1]丁晓原.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6):60-63.

[2]张全之.人文教育:商海大潮中的自救之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6):96.

[3]巫洪亮.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编纂原则[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7(10):38.

[4]温儒敏.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0.

(责编:杨梅)

猜你喜欢

现当代文学高职教育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探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必要性与途径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初探
基于空间转向视阈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析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