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高官声称“接触时期”结束

2021-05-28林日青木张晗杨升胡馨予任重

环球时报 2021-05-28
关键词:坎贝尔法案拜登

●本报驻美国、德国特约记者 林日 青木 ●本报记者 张晗 杨升 胡馨予 ●任重

“接触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正进入与中国激烈竞争的时期”……这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做的最新论断。由于他的特殊身份,该言论似乎是美国官方做的一个盖棺定论。然而,中美关系的性质不是某一名美国官员的话所能定的,何况美国国内依然有不少人相信接触政策更有利于美国。在坎贝尔发声的同时,中美之间还有几件大事发生。一个是新冠病毒“实验室泄漏”阴谋论正在美国沉渣泛起,并惊人地达到总统拜登要求情报机构“加倍”努力调查的地步。但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27日所称,美国情报部门的黑历史世人皆知,即便搞出调查结果,“又有什么公信力可言?”另一个是中美经贸领域牵头人27日通话,这是美国新政府上台后“首次”,外界从中看到两国合作、和解的信号。事实上,这些都只是充满争议和复杂的中美关系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个月,美国从总统到重要官员越来越强调“竞争”,国会更是拿中国作借口不断推出涉华法案。但这种单方面开启并宣扬的所谓“竞争”,在各界人士看来更像是“对抗”。

“亚洲沙皇”谈中国

在27日的例行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说了这样一番话:中美关系与其他大国关系一样难免存在一些竞争,但用“竞争”来定义或主导中美关系则是完全错误的,只会导致对抗冲突。即使竞争,也应该是良性的。中方坚决反对美方打着“竞争”的旗号行封闭排华、遏制打压中国之实。

这正是对有“亚洲沙皇”之称的坎贝尔的回应。26日,坎贝尔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主办的一次在线活动上称,“被广泛称为接触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对华政策将在“一系列新的战略参数”下运作,“主要模式将是竞争”。

坎贝尔将美国政策转变归咎于中国,他提到中印冲突、所谓中国针对澳大利亚的“经济运动”及“战狼外交”,声称中国的行为象征着朝“强权或硬实力”转变,“预示着中国决心扮演更强硬的角色”。他还称,未来几年盟友将是美国反击中国的核心力量,美国正加强“四方安全对话”机制,“最好的中国政策实际上是一个好的亚洲政策”。

根据坎贝尔的讲话,美国考虑今秋召开一次“四方安全对话”面对面会议,聚焦基础设施,以面对中国的挑战。路透社称,今年3月,“四方安全对话”虚拟峰会举行,这场精心安排的会议旨在对抗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事实上,“接触政策失败”的论点,坎贝尔过去也讲过。2019年9月,他和沙利文(现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文,称美国政策制定者和分析人士大多已经放弃过去40年的对华外交和经济接触战略,并认为竞争政策可以达到接触政策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即成功改变中国。本月初,坎贝尔在一场活动上称,拜登的对华政策融合了来自奥巴马和特朗普的不同元素,即在某些美中双方共同关注的议题上合作,另一方面联合盟友反制中国的某些行为。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张家栋2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美关系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的讲话而被定性,现在不太可能出来一个像当年冷战“铁幕演说”那样的东西。拜登政府的政策目前还不是特别清晰,既想要经济利益,又想要安全利益,哪一方面都不愿意做大的牺牲。有关官员也在为政策的有效性担忧,希望有一个系统性的东西,但未必弄得出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刁大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拜登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方向或拿定主意时,美国政府内部不同部门也在努力争取最终的对华政策话语权。坎贝尔想加速推进对华强硬的政策,但认可接触政策的人也在推动自己的政策,仍然存在内部协调问题。坎贝尔的言论一定程度上反映拜登政府对华策略的可能性,但代表不了官方的最终立场。

拜登声明,“一个突然转变”

“(坎贝尔)直率的言论是美中新紧张关系的数个迹象之一,同一时间,美国贸易代表戴琦与中国副总理刘鹤(于27日上午)进行首次通话。”美国彭博社称,通话前,戴琦对路透社说双方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拜登则下令情报界“加倍”努力,以确定新冠病毒是不是从中国的实验室“逃出”的。

根据拜登26日的声明,他在本月初收到情报机构对于病毒起源的初步报告,包括通过动物传播和实验室泄漏的假设,情报界有两方面的人倾向前者,一方面的人倾向后者,信心度都是低度或中度。拜登要求情报机构继续跟进,3个月后提出报告,作为报告的一部分,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查的领域须包含针对中国的具体问题。

《纽约时报》称,这是拜登就新冠病毒传播不确定性发表的最公开、最广泛的声明。这是一个突然转变,而官员们拒绝详细说明这一转变。《华尔街日报》援引特朗普政府任内负责生物防御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官员安东尼·鲁杰罗的话表示,拜登对情报界的指示很重要,但并未说明在中国“隐瞒”数据的情况下,情报机构如何能得出确定性结论。

今年3月底发布的中国-世卫组织联合专家组溯源研究报告明确表示,新冠病毒“极不可能”通过实验室引入人群。而在美国,去年“实验室泄漏论”经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后,被广泛斥为阴谋论。但现在情况却变了。

德国《商报》称,拜登此举是出于国内政治需要,因为有共和党领导人指责他,称他面对中国表现得“没有骨气”,许多共和党人不满他低估“实验室泄漏论”,并把中国排除在责任范围外。拜登希望两党团结,尤其希望共和党支持通过他的2万亿美元预算案。

政客和舆论肆意鼓吹“实验室泄漏论”,甚至连美国人自己都看不下去。《纽约时报》负责报道疫情的记者阿普尔瓦·曼达维利周三在推特上发文称:“有朝一日,我们将会停止讨论‘实验室泄漏论,并且可能会承认这种说法有‘种族主义根源。遗憾的是,那一天还没到。”

德国《明镜》周刊称,未来几周,美国部分地区的反华情绪可能会上涨。前总统特朗普因怀疑病毒来自实验室,大叫“中国病毒”,引发国内对亚裔的种族歧视。

两党“结队”推涉华法案

对于美国的一系列举动,有分析认为,它们传递了一个信号,即美国对公平赢下竞争失去信心,所以采取不入流手段。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对《环球时报》说,借情报机构之手“生产出服务美国战略或者政治需要的证据”,是美国的“知名传统”。“本质上,拜登政府所说的与中国的‘竞争其实就是对抗。”他说。

“因应中国竞争,美参院连推法案。”“德国之声”称。周一,美参议院通过一项禁止向武汉病毒研究所提供资金的修正案。周二,一名共和党参议员提出修正案,禁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其他联邦机构资助在中国进行的“功能获得”研究。该修正案被加进旨在与中国展开全面竞争的“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周三,有参议员提出修正案,要求对中国给予美国大学的大额捐款和合约进行国家安全审查。

“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原名“无尽前沿法案”,美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26日称,寻求在本周结束前对法案进行投票。在参议院,还有一个针对中国的“战略竞争法案”,上个月已在该院外交关系委员会通过。25日,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民主党议员米克斯提出一项全面遏华的“确保美国全球领导力和参与法案”。

有评论称,两党“结队”提针对中国的法案,凸显华盛顿政坛的“共识”,但这种怪罪中国的做法并非没有质疑声。以“战略竞争法案”为例,就有进步派民主党人担心国会正逐渐形成拿中国当替罪羊的氛围,导致忽视美国自身存在的问题。

“当美国从基辛格的接触政策转向与中国的战略竞争政策时,这位政治家关于美中关系恶化的严厉警告被忽视了。”日本《日经亚洲评论》27日的一篇文章称,基辛格身边的人在特朗普政府没有角色,拜登上台后,他的影响力依然没有恢复。

张家栋表示,中美斗争和博弈战线将会拉得很长,会是一个不断探索、试错的过程,美国的对华政策这样,中国的对美政策也是如此。鉴于此,我们要不断提高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不断调整方式方法,这才是常态。

在美国加紧与中国“竞争”之际,美联社26日披露称,拜登预计会宣布提名前驻北约大使伯恩斯担任空缺半年多的驻华大使一职。65岁的伯恩斯是一名资深外交官,曾在小布什政府时期任副国务卿。▲

●本报驻美国、德国特约记者 林日 青木 ●本报记者 张晗 杨升 胡馨予 ●任重

“接触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正进入与中国激烈竞争的时期”……这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做的最新论断。由于他的特殊身份,该言论似乎是美国官方做的一个盖棺定论。然而,中美关系的性质不是某一名美国官员的话所能定的,何况美国国内依然有不少人相信接触政策更有利于美国。在坎贝尔发声的同时,中美之间还有几件大事发生。一个是新冠病毒“实验室泄漏”阴谋论正在美国沉渣泛起,并惊人地达到总统拜登要求情报机构“加倍”努力调查的地步。但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27日所称,美国情报部门的黑历史世人皆知,即便搞出调查结果,“又有什么公信力可言?”另一个是中美经贸领域牵头人27日通话,这是美国新政府上台后“首次”,外界从中看到两国合作、和解的信号。事实上,这些都只是充满争议和复杂的中美关系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个月,美国从总统到重要官员越来越强调“竞争”,国会更是拿中国作借口不断推出涉华法案。但这种单方面开启并宣扬的所谓“竞争”,在各界人士看来更像是“对抗”。

“亚洲沙皇”谈中国

在27日的例行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说了这样一番话:中美关系与其他大国关系一样难免存在一些竞争,但用“竞争”来定义或主导中美关系则是完全错误的,只会导致对抗冲突。即使竞争,也应该是良性的。中方坚决反对美方打着“竞争”的旗号行封闭排华、遏制打压中国之实。

这正是对有“亚洲沙皇”之称的坎贝尔的回应。26日,坎贝尔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主办的一次在线活动上称,“被广泛称为接触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对华政策将在“一系列新的战略参数”下运作,“主要模式将是竞争”。

坎贝尔将美国政策转变归咎于中国,他提到中印冲突、所谓中国针对澳大利亚的“经济运动”及“战狼外交”,声称中国的行为象征着朝“强权或硬实力”转变,“预示着中国决心扮演更强硬的角色”。他还称,未来几年盟友将是美国反击中国的核心力量,美国正加强“四方安全对话”机制,“最好的中国政策实际上是一个好的亚洲政策”。

根据坎贝尔的讲话,美国考虑今秋召开一次“四方安全对话”面对面会议,聚焦基础设施,以面对中国的挑战。路透社称,今年3月,“四方安全对话”虚拟峰会举行,这场精心安排的会议旨在对抗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事实上,“接触政策失败”的论点,坎贝尔过去也讲过。2019年9月,他和沙利文(现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文,称美国政策制定者和分析人士大多已经放弃过去40年的对华外交和经济接触战略,并认为竞争政策可以达到接触政策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即成功改变中国。本月初,坎贝尔在一场活动上称,拜登的对华政策融合了来自奥巴马和特朗普的不同元素,即在某些美中双方共同关注的议题上合作,另一方面联合盟友反制中国的某些行为。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张家栋2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美关系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的讲话而被定性,现在不太可能出来一个像当年冷战“铁幕演说”那样的东西。拜登政府的政策目前还不是特别清晰,既想要经济利益,又想要安全利益,哪一方面都不愿意做大的牺牲。有关官员也在为政策的有效性担忧,希望有一个系统性的东西,但未必弄得出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刁大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拜登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方向或拿定主意时,美国政府内部不同部门也在努力争取最终的对华政策话语权。坎贝尔想加速推进对华强硬的政策,但认可接触政策的人也在推动自己的政策,仍然存在内部协调问题。坎贝尔的言论一定程度上反映拜登政府对华策略的可能性,但代表不了官方的最终立场。

拜登声明,“一个突然转变”

“(坎贝尔)直率的言论是美中新紧张关系的数个迹象之一,同一时间,美国贸易代表戴琦与中国副总理刘鹤(于27日上午)进行首次通话。”美国彭博社称,通话前,戴琦对路透社说双方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拜登则下令情报界“加倍”努力,以确定新冠病毒是不是从中国的实验室“逃出”的。

根据拜登26日的声明,他在本月初收到情报机构对于病毒起源的初步报告,包括通过动物传播和实验室泄漏的假设,情报界有两方面的人倾向前者,一方面的人倾向后者,信心度都是低度或中度。拜登要求情报机构继续跟进,3个月后提出报告,作为报告的一部分,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查的领域须包含针对中国的具体问题。

《纽约时报》称,这是拜登就新冠病毒传播不确定性发表的最公开、最广泛的声明。这是一个突然转变,而官员们拒绝详细说明这一转变。《华尔街日报》援引特朗普政府任内负责生物防御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官员安东尼·鲁杰罗的话表示,拜登对情报界的指示很重要,但并未说明在中国“隐瞒”数据的情况下,情报机构如何能得出确定性结论。

今年3月底发布的中国-世卫组织联合专家组溯源研究报告明确表示,新冠病毒“极不可能”通过实验室引入人群。而在美国,去年“实验室泄漏论”经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后,被广泛斥为阴谋论。但现在情况却变了。

德国《商报》称,拜登此举是出于国内政治需要,因为有共和党领导人指责他,称他面对中国表现得“没有骨气”,许多共和党人不满他低估“实验室泄漏论”,并把中国排除在责任范围外。拜登希望两党团结,尤其希望共和党支持通过他的2万亿美元预算案。

政客和舆论肆意鼓吹“实验室泄漏论”,甚至连美国人自己都看不下去。《纽约时报》负责报道疫情的记者阿普尔瓦·曼达维利周三在推特上发文称:“有朝一日,我们将会停止讨论‘实验室泄漏论,并且可能会承认这种说法有‘种族主义根源。遗憾的是,那一天还没到。”

德国《明镜》周刊称,未来几周,美国部分地区的反华情绪可能会上涨。前总统特朗普因怀疑病毒来自实验室,大叫“中国病毒”,引发国内对亚裔的种族歧视。

两党“结队”推涉华法案

对于美国的一系列举动,有分析认为,它们传递了一个信号,即美国对公平赢下竞争失去信心,所以采取不入流手段。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对《环球时报》说,借情报机构之手“生产出服务美国战略或者政治需要的证据”,是美国的“知名传统”。“本质上,拜登政府所说的与中国的‘竞争其实就是对抗。”他说。

“因应中国竞争,美参院连推法案。”“德国之声”称。周一,美参议院通过一项禁止向武汉病毒研究所提供资金的修正案。周二,一名共和党参议员提出修正案,禁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其他联邦机构资助在中国进行的“功能获得”研究。该修正案被加进旨在与中国展开全面竞争的“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周三,有参议员提出修正案,要求对中国给予美国大学的大额捐款和合约进行国家安全审查。

“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原名“无尽前沿法案”,美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26日称,寻求在本周结束前对法案进行投票。在参议院,还有一个针对中国的“战略竞争法案”,上个月已在该院外交关系委员会通过。25日,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民主党议员米克斯提出一项全面遏华的“确保美国全球领导力和参与法案”。

有评论称,两党“结队”提针对中国的法案,凸显华盛顿政坛的“共识”,但这种怪罪中国的做法并非没有质疑声。以“战略竞争法案”为例,就有进步派民主党人担心国会正逐渐形成拿中国当替罪羊的氛围,导致忽视美国自身存在的问题。

“当美国从基辛格的接触政策转向与中国的战略竞争政策时,这位政治家关于美中关系恶化的严厉警告被忽视了。”日本《日经亚洲评论》27日的一篇文章称,基辛格身边的人在特朗普政府没有角色,拜登上台后,他的影响力依然没有恢复。

张家栋表示,中美斗争和博弈战线将会拉得很长,会是一个不断探索、试错的过程,美国的对华政策这样,中国的对美政策也是如此。鉴于此,我们要不断提高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不断调整方式方法,这才是常态。

在美国加紧与中国“竞争”之际,美联社26日披露称,拜登预计会宣布提名前驻北约大使伯恩斯担任空缺半年多的驻华大使一职。65岁的伯恩斯是一名资深外交官,曾在小布什政府时期任副国务卿。▲

猜你喜欢

坎贝尔法案拜登
普通人拜登
完美主义者
拜登就职
Industrial Revolution
完美主义者
坎贝尔 从草根球星到房产大亨
“拜登”献吻拜登
美参议院未能通过控枪法案
拜登.你的手……
冲向兵工厂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