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避寒旅游地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和理论模型研究

2021-05-26林锦屏周美岐韩雨婕季文华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年5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意见专家

林锦屏,成 蝶,周美岐,易 琦,韩雨婕,季文华

(云南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650091)

避寒气候资源是一种让人们时刻体验到舒适的特殊无形旅游资源[1]。地球高纬度带冬季极端天气频发,诱发各种疾病,导致医院的门诊率、住院率乃至死亡率大幅度上升,给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和精神压力。避寒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就地避寒,采取改善居住环境、增加供暖设备、添置保暖服装、多食暖性食物等措施;二是异地避寒,季节性的迁居,寻求阳光,寻求温暖,形成“候鸟式旅游”。就地避寒,如黄土高原南端的人们创造了“下沉式窑洞”(地下10—20m)的独特方式以原地避寒,但无法规模化推广,因此异地避寒成为现阶段中老年人群和白领阶层的优选。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目前我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10—2040 年老年人口将增加2.24 亿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62%,未来几十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还将剧增。大部分老年人口为退休人群,拥有较稳定丰厚的退休金与充足的时间,成为避寒旅游消费的主力军。目前国内避寒旅游研究面窄、主题甚少,仅涉及避寒旅游气候舒适度、避寒旅游动机、避寒旅游资源等方面。就我国而言,中高纬度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80%,而低纬度地区面积虽然只占20%,但是气候资源丰富多样、地域差异明显,特别是华南和西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云南4 省南部和海南整个省域,其中云南西双版纳、广东湛江的雷州半岛周边和海南三亚是国内冬季气候舒适度最佳的避寒旅游目的地[2]。有关避寒旅游地评价研究起始于国内学者谭益民,他提出了“避寒型生态旅游区等级评价评分标准”[3],并讨论了自然因素对避寒旅游的影响,发现实际上除自然因素以外,避寒旅游还受人文与社会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国外避寒旅游一般称为季节性旅游(seasonal tourists),避寒旅游者被称为雪鸟(snowbird′tourism)、灰游者(grey nomads)、冬季旅游者(winter tourists)、晚年移民(later- life migrants),冬季他们像候鸟一样前往温暖的地区避寒[4]。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拖车公园居民和有住房偏好的旅游者,部分学者研究了气候变化对避寒旅游地的影响。在部分地区,还形成了特定的冬季旅游栖息地,如澳大利亚形成了由牧民在冬季迁往澳大利亚北部较为温和的地区[5]。北美老年人群,所谓的“雪鸟”,向南方迁徙,在冬季奔赴美国佛罗里达州、马萨诸塞州、得克萨斯州、亚利桑那南部、加利福尼亚湾和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到坦皮科的海岸线等阳光地带。据报道,每年冬天都有69500 余名在冬季移民到得克萨斯州,其中88. 6%的人是因为该州温暖的气候在此定居[6,7]。冬季避寒是人们出游的重要动机和特殊旅游需求,避寒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培育了较大规模的休闲度假市场,夏季避暑、冬季避寒均已成为重要的休闲度假季节性产品。西南地区同时具有避寒和避暑的功能,但是避寒功能更为突出,因在旅游淡季可以充分发挥新的吸引力,平衡不同季节的变化,开发避寒旅游成为冬季旅游新时尚,促进了低碳环保的避寒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此,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并结合避寒旅游地的特征属性,提出了研究假设,通过预选避寒旅游地指标体系,应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构建了较为理想的避寒旅游地适宜度指标体系,最终得出避寒旅游地适宜度综合评价的理论模型,以期为后续避寒旅游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德尔菲法: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通过问卷的形式咨询专家意见。一般情况下,问卷的精度与参加人数呈函数关系,即随着人数的增加精度提高,但当人数达到15 人左右时,进一步增加专家人数对提高结果精度的作用不大,因此专家小组人数一般以10—50 人为宜[8]。本文将避寒旅游适宜度综合评价预选指标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发放给旅游学、地理学、医学、数学等领域的20 位专家,经过两轮咨询,将达成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最终结果。专家咨询问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预选指标评分,由5 个方面构成:非常不重要(1 分)、不重要(3 分)、一般(5 分)、重要(7 分)、非常重要(9 分);二是征求专家修改意见和建议。本次共发放20 份调查问卷,收回18 份有效问卷。

图1 避寒旅游地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咨询流程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 mothod)是20 世纪70 年代美国运筹学家Saaty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多用于多要素、多目标、多层次、多准则的非结构化的复杂决策问题。步骤如下: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根据决策目标,分析避寒旅游地各评价因素间的关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分为目标、系统、准则和指标4 个层次。②专家打分。请地理学、医学、旅游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两两比较并打分。③构造判断矩阵。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假设A层次中有n个元素,就n个元素就行两两比较,用1、2、5、7、9 表示从同样重要到强烈重要的依次程度(表1)。④计算权重。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并进行排序。⑤一致性检验。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与人们认识的多样性,如出现“甲比乙极端重要,乙比丙极端重要,而丙又比甲极端重要”的判断是违反常识的,当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过大时,这种近似估计的可靠程度降低,因此在计算单准则下的排序权向量时,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指标用CR 表示,CR <0.1 时,说明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接受;CR≥0.1 时,应适当修正判断矩阵。计算公式为:

其中,RI为一致性指标,其判断矩阵的阶数n有关。一般情况下,矩阵阶数越大,出现一致性随机偏离的可能性也越大,对应关系见表2。β为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n为矩阵阶数。

表1 判断矩阵标度对照

表2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标准值

专家意见集中度指标法:对指标的相关得分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挑选和确认避寒旅游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各指标的算术平均值判断其“重要程度”,算术平均值越高,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越大;以众数百分比判断专家“意见集中度”,众数百分比越小,表明专家意见集中度越低;以变异系数判断专家意见协调度,变异系数越大,说明该指标的意见协调度越低。计算公式为:

式中,Dj为j 方案的方差;δj为j 方案的标准差;Vj为专家们对j方案的重要性评价波动程度,既协调程度。Vj值越小,表示专家意见的协调度越高。

1.2 数据来源

数据类别及来源:一是预选避寒旅游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获取的数据来源于相关文献统计,通过对旅游类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最终选择20 余篇国内参考文献和7 篇国外参考文献;二是筛选指标和指标权重的计算数据,来源于不同专家的打分。

2 假设评价理论模型

提出研究假设,构建初始理论模型作为评价避寒旅游地的重要理论框架。避寒旅游作为季节性旅游,依赖于气候条件的支撑,冬季气候舒适度的高低是决定能否发展避寒旅游的核心要素,社会文化环境则影响到避寒旅游者的体验程度。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越高,其价值越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就越大。避寒旅游地的区位条件(如旅游目的地距客源地的距离影响游客旅游通勤时间和费用)是游客出行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避寒旅游地基础设施,如交通设施、住宿设施、餐饮条件、医疗设施等的完善度影响旅游者在当地旅游的便捷程度,从而影响旅游者的避寒旅游体验。最后,社会支撑,如当地社会条件和政府对避寒旅游的投入和管理则影响当地发展避寒旅游的进程。通过以上分析,构建了避寒旅游地适宜度评价初始理论模型(图2)。

图2 避寒旅游地适宜度评价初始理论模型

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预选避寒旅游地评价指标

以“旅游评价体系、避寒旅游、避暑旅游、生态旅游”为主题在中国知网和Elsevier电子期刊上检索国内外文献,梳理并归纳各大类旅游适宜度影响因子。通过文献梳理与分析得知,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评价某类旅游资源,包括生态旅游、康养旅游、森林旅游、乡村旅游、草原旅游、体育旅游、避暑旅游等;二是评价区域内的旅游条件,如滨海地区、某个自然保护区或者某个省或市。其中,生态旅游的理念应用最广。由于当前生态旅游被作为一个泛化的概念,既可用于某类旅游资源,如草原生态旅游评价[9],又可用于某区域,如河南省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10]。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我国对旅游资源的适宜度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公园型旅游资源、休闲养生型旅游资源、气候型旅游资源、滨水型旅游资源(包括内陆滨江河湖库和滨海型两类)、生态敏感型旅游资源和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等方面,根据这些旅游资源和旅游区的评价指标,结合避寒旅游的特征,梳理、归纳和总结出气候和康体类旅游地适宜度评价的主要因子。

表3 避寒旅游地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预选表

避寒旅游最核心的因子为气候舒适度,因此属于气候类旅游资源。舒适的气候对人体身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对老年人群,在气候舒适的地区可免遭冬季由于持续低温对心血管造成的伤害,因此它又属于康体养生旅游。但避寒旅游与康体养身旅游还是又有所区别的,避寒旅游作为一种季节性旅游,必须具备某些特殊的条件和旅游设施。如在气候方面,避寒旅游与气候舒适度关系密切;在旅游设施方面,冬季旅游住房和餐饮的市场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对地区季节性住房和餐饮的调解能力要求更高。本文通过归纳与总结气候和康体类旅游地适宜度评价因子,反复对比各类评价体系,结合避寒旅游自身特点,最终选择20 余篇文献作为参考。这些评价维度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有学者将其视为旅游环境的一部分,而有的学者将其单独作为一个评价纬度,部分学者则将社区发展和经济条件归类为社会支撑。本文综合运用频度法、理论法和专家法,初步选定了46 个避寒旅游地评价指标因子,具体见表3。

3.2 专家打分结果统计

本文邀请气候学、医学、旅游学、人文地理学、生态学等领域的专家作为本研究的咨询专家,通过专家打分法,计算专家意见集中度等系数,直至专家意见基本统一为止。本文共进行了两轮专家打分。第一轮共收到20 位专家打分意见,第二轮共收到15位专家反馈意见,筛选并剔除无效问卷,根据专家意见集中度指标公式对第一、二轮专家打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表4。

表4 第一、二轮专家意见相对重要性、意见集中度、协调度

(续表4 )

从表4 可见,第一轮“相对重要性”主要集中在5 以上,最大值为9,最小值为4.44;“意见集中度”主要集中在0.6 以上,意见最集中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33;“意见协调度”主要集中在0.33 内,意见分歧最大值为0.47。第二轮“相对重要性”主要集中在6.14 以上,最大值为8.71,最小值为5.86;“意见集中度”主要集中在0.71 以上,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49;“意见协调度”主要集中在0.26 内,意见分歧最大值为0.37,意见最协调值为0.08。

由于参与打分的专家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观点分歧较大,因此本文对“相对重要性”在5 分及以下的指标、“意见集中度”在0.5 及以下的指标予以剔除,同时剔除“意见协调度”在0.33 及以上的指标,剔除后的指标包括:海拔、避寒旅游活动、旅游产品、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艺术价值、奇特度、集聚度、组合度、房车供应量、星级饭店数量、避寒餐饮专营店量、休息长椅、垃圾桶、距省会城市的距离、距竞争城市的个数、距主要客源地的距离、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次、区域人均GDP。另外,有77%的专家认为问卷设计基本合理,16%的专家认为需要适当进行调整,5%的专家认为非常合理,22%的专家认为需要增加指标,包括生态环境相关指标,如湿度、风速、气温平均值、水体质量、声环境质量;住宿设施,除了酒店宾馆,建议考虑特色民宿、帐篷或露营基地、木屋等;其他设施里面,建议考虑停车是否方便;社会支撑方面,建议考虑旅游营销、治安及人身安全保障方面。在第一轮专家意见中,由于竞争位置在专家打分中分值较低,剔除后不再考虑专家意见中提出的“竞争位置改成竞合关系”的意见。

根据第二轮专家意见统计,得出结果。第二轮专家意见较一致,93%专家认为该指标体系合理且不需要添加新指标,3%专家认为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第二轮意见中,仅“民族文化氛围、养老型公寓开发度、通讯条件和网上旅游营销水平”4 个指标存在争议,根据第一轮筛选原则剔除这4 项指标。

3.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运用Yaahp软件检验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发现软件系统未能识别单层级的“区位条件”。在查询专家打分结果统计表和询问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最终选择剔除“距周边旅游城镇的距离”。通过计算专家打分,最终确定的避寒旅游地适宜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图3)。

图3 避寒旅游地适宜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3.4 确定避寒旅游地适宜度理论模型

根据各因素所占权重比,将避寒旅游开发条件划分为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一般条件3 类,并调整避寒旅游地适宜度初始理论模型(图4)。通过各因素的权重比可看出,避寒旅游环境占比42.41%,是旅游地发展避寒旅游的必要条件,其中气候舒适度占比为25.48%,是影响避寒旅游环境最核心的因素,因此在评价旅游地是否具备避寒旅游潜力时,应首要评价气候舒适度。避寒旅游资源的占比为29.52%,是旅游地发展避寒旅游的充分条件。避寒旅游基础设施和社区参与分别占17%和11%,占比相对较低,是发展避寒旅游的一般条件。

图4 避寒旅游地适宜度评价理论模型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基于文献法,在较为系统梳理与归纳前人的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避寒旅游指标体系和假设评价理论模型,并基于德尔菲法和AHP法确定了评价因子和各指标权重,最终构建了避寒旅游地适宜度理论模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在评价一个地区是否具备避寒旅游条件时,应首先评价该地的气候舒适度、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3 个因子共占避寒旅游地评价总因子的42.41%。其中,气候舒适度占比为25.48%。开展避寒旅游的前提是重点把握气候舒适度的关键因子,唯有冬三月舒适的气候条件才能满足旅游者最基本的旅游活动需求。避寒旅游资源作为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子,占比为29.53%,表明避寒旅游目的地的避寒旅游资源禀赋是开发避寒旅游的前提条件,避寒旅游资源将成为避寒旅游地间竞争的关键因素;而避寒旅游基础设施和社会支撑占比相对较小,分别为17%和11%,说明这两个因子在评价避寒旅游目的地的条件中微不足道。②通过对避寒旅游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可知,若开发避寒旅游,温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评价的首要因子,占避寒旅游评价总层次权重的15.31%;其次是避寒体验价值评价因子,为次重要因子,直接反应了旅游者的避寒旅游体验和对当地避寒环境的态度,占避寒旅游评价总层次权重的10.21%;资源规模及丰度、湿度、观赏游憩价值、资源优美度、空气质量指数和风力风速为中等重要因子,分别占3%—8%;其他因子,如政府旅游投资、旅游厕所、信息发布和咨询服务等因子在0.65%—2.94%之间,占比较少,为一般因子。③在初始模型中,筛选出避寒旅游环境、避寒旅游资源、避寒旅游基础设施、区位条件和社会支撑五大评价因子,但通过两轮专家打分法和AHP法,借助Yaahp 软件,剔除了区位条件,调整指标体系并构建了最终的避寒旅游地适宜度评价理论模型,得出避寒旅游环境为必要条件,避寒旅游资源为充分条件,避寒旅游基础设施、社会支撑为一般条件的结论。

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方面的进展:①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评价指标因子,专家打分法筛选评价指标因子虽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多位专家打分可以减少个人主观性的影响,再通过专家意见统一度和协调度进一步筛选评价因子。经过两轮专家打分,并通过Yaahp软件进行模型验证和检测,最终构建避寒旅游地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②构建避寒旅游地评价体系存在地理空间、时间过程和时空分布的复杂特征,对避寒旅游地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且避寒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康养和生态旅游,冬季温暖舒适的气候环境对人体身心健康有益,重点为中高纬度客源地的老年人群服务,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的生态旅游,可减少冬季采暖造成的污染,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本指标体系评价中重点考虑了避寒旅游目的地发展康养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条件,如医疗卫生水平和环境容量等指标,并综合斟酌其他自然和人文的多重因子,包括避寒旅游环境、避寒旅游资源、避寒旅游基础设施、区位条件和社会支撑等因子。因此,本文研究得出的避寒旅游地适宜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客观公正地评价旅游地开发避寒旅游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一般条件。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意见专家
致谢审稿专家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