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土壤类型马铃薯对镉的富集转运差异研究

2021-05-26张瑞瑞刘鸿雁周显勇王雪雯

中国马铃薯 2021年2期
关键词:石灰块茎马铃薯

张瑞瑞,刘鸿雁,*,刘 克,周显勇,王雪雯,罗 凯

(1.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镉(Cadmium,Cd)是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且毒性极强的重金属元素,但几乎所有的土壤、地表水和植物体内均含有镉。摄入微量的镉不仅威胁生物个体的生理和健康,而且还对生物种群数量和物种分布产生影响[1]。作物吸收Cd的能力除取决于作物本身,还与土壤镉含量、土壤特性等外部环境有关。研究发现在相同镉浓度处理下红椿根部镉含量黄壤>酸性紫色土[2],巨菌草地上部与地下部植株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表现出黄壤>紫色土>冲积土趋势[3],可见土壤类型不同,作物中Cd富集转运能力存在差异。

马铃薯是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2014年贵州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达7.04×105hm2,是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4]。中国耕地土壤镉背景值平均值为0.27mg/kg,西南喀斯特地区面积约1.50×107hm2,土壤镉背景值远高于全国平均值,是典型的镉地球化学异常区。贵州省土壤镉的背景值在0.015~2.977mg/kg,石灰性土背景值达1.115 mg/kg,地质高背景与历史土法炼锌的污染叠加,导致黔西北耕地土壤Pb,Zn,Cd等重金属污染严重。据统计,该地区Cd超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G5618-2018)的面积约6.70×104hm2,在贵州种植马铃薯,除块茎外,根、茎、叶中Cd含量都较高,存在一定的生态安全风险[5-8]。因此,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环境问题和农业生产问题。

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上的地带性土壤—黄壤和发育于石灰岩的岩性土—石灰土在贵州喀斯特地区分布最为广泛。本研究通过黄壤和石灰土的盆栽试验,参照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设置5个Cd浓度梯度,探索马铃薯Cd的浓度分布,以及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的变化,为Cd污染土壤马铃薯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作物

选用贵州省常种植马铃薯品种(原种)‘会-2号’,种薯由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提供。

1.1.2 供试土壤

分别采集样地0~20 cm耕层土壤,剔除根系碎屑、石砾等杂物,室内风干、磨细过2 mm尼龙筛,供盆栽试验用,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见表1。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贵州大学盆栽场进行,参照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表2),分别于2种类型土壤上按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设置5个Cd浓度添加处理(T1:0.3 mg/kg,T2:0.6 mg/kg,T3:1.2 mg/kg,T4:2.4 mg/kg,T5:4.8 mg/kg),5个取样时期(苗期,花期,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成熟期),每个取样时期3组重复试验。马铃薯播种时间为2018年3月7日,块茎收获时间为8月23日,每盆种1棵,共进行150个试验盆栽。

表1 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Table 1 Bas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ested soil

将过筛的供试土壤装入花盆(直径35cm,高30cm),每盆装土4 kg(以烘干土计算),种植前施用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N∶P2O5∶K2O=15∶15∶15)作为基肥,盆钵内底部放置滤水网防止浇水时土壤损失,整个生育期内除草,培养期间定时定量浇水。待马铃薯出苗产生匍匐茎开始取样,共取5次样,经完整生理周期后收获马铃薯。

1.3 样品测定与方法

1.3.1 样品采集

马铃薯成熟后,以盆为单位整株取出,洗净块茎并称取鲜重。植株去除坏茎叶,用自来水冲洗表面泥土,去离子水将马铃薯植株反复冲洗3次;根、茎、叶、块茎分别装入牛皮纸袋,鲜样105~110℃杀青15 min,再70~90℃烘干至恒重,磨细备用。

表2 农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Table 2 Farmland soil pollution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tandards(GB15618—2018)

1.3.2 测定方法

土壤pH值、有机质参照《土壤农业化学分析》[9],土样重金属Cd全量采用HNO3-HCl体系消煮,植物样Cd全量采用HNO3-H2O2体系消煮,待测液统一用ICP-MS(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X2)测定,所用试剂均为优级纯,每批样品分析质量控制措施采取空白样、平行样和标准物质控制法,标准样品测定结果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1.3.3 计算方法

Cd富集系数(BCF)=植物某一部位Cd含量/土壤Cd含量

Cd转运系数(TF)=植物地上部Cd浓度/植物根系Cd浓度

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通过Excel 2010统计,SPSS26.0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检验(One-way ANOVA),Origin2018进行绘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长时期马铃薯各部位Cd含量变化

2.1.1 马铃薯根部Cd含量变化

马铃薯根部Cd含量有随Cd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的总体趋势,黄壤最高达到40.98 mg/kg,石灰性土达18.52 mg/kg。根部Cd含量随着生长时期逐渐增大,并在成熟期达到顶峰(图1)。外加镉处理提高了马铃薯植株对镉的吸收,镉进入马铃薯根系后不断累积。

2.1.2 马铃薯茎部Cd含量变化

两种土壤的T1、T2和T3处理下马铃薯茎Cd含量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前两个取样时期马铃薯茎中Cd含量随Cd浓度梯度的升高而增加,黄壤上平均达7.06 mg/kg,石灰性土上达2.49 mg/kg。T5处理下淀粉积累期两种土壤种植的马铃薯茎中Cd与其他时期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黄壤中为53.51 mg/kg,石灰性土中为17.31 mg/kg(图2)。

2.1.3 马铃薯叶部Cd含量变化

T1处理下两种土壤种植的马铃薯叶部Cd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变化不大,黄壤上变化为0.67~1.33 mg/kg,石灰性土上为0.16~0.34 mg/kg;T4处理下马铃薯叶部Cd含量在花期到块茎膨大期阶段变化幅度较大,黄壤上由5.19 mg/kg增加到10.93 mg/kg,增幅达到110.60%;石灰性土上由4.21 mg/kg降低到2.65 mg/kg,降幅达到37.05%。T5处理下淀粉积累期时两种土壤种植的马铃薯叶片中Cd含量较高,黄壤为25.58mg/kg,石灰性土为7.47mg/kg(图3)。

图1 黄壤和石灰性土马铃薯不同生长时期根Cd含量变化Figure 1 Changesin root Cd content of potato in yellow soil and calcareoussoil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图2 黄壤和石灰性土马铃薯不同生长时期茎Cd含量变化Figure 2 Changesin stem Cd content of potato in yellow soil and calcareoussoil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2.1.4 马铃薯块茎Cd含量变化

随Cd浓度增加,马铃薯块茎Cd也有增加趋势。黄壤种植的马铃薯块茎Cd含量平均为0.29 mg/kg,石灰性土壤块茎Cd含量平均为0.13 mg/kg。在块茎形成的整个生育时期,T1和T2处理条件下,黄壤上马铃薯块茎Cd含量分别为0.05和0.08 mg/kg,石灰性土上马铃薯块茎Cd含量分别为0.03和0.05 mg/kg;而在T3、T4和T5处理下,黄壤上马铃薯块茎Cd含量分别为0.22,0.47和0.61 mg/kg,石灰性土上马铃薯块茎Cd含量分别为0.10,0.33和0.41 mg/kg。黄壤种植的马铃薯块茎Cd含量总体高于石灰性土壤(图4)。

2.2 马铃薯对镉的富集转运特征

2.2.1 马铃薯不同生长时期Cd富集系数变化

图3 黄壤和石灰性土马铃薯不同生长时期叶Cd含量变化Figure 3 Changes in leaf Cd content of potato in yellow soil and calcareous soil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图4 黄壤和石灰性土马铃薯不同生长时期块茎Cd含量变化Figure 4 Changes in tuber Cd content of potato in yellow soil and calcareous soil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两土壤马铃薯植株富集系数表现出:成熟期>淀粉积累期>块茎膨大期>苗期>花期的总体趋势。黄壤上Cd富集系数较石灰性土平均高出89.69%;黄壤上成熟期Cd富集系数分别高淀粉积累期46.74%,块茎膨大期97.09%,花期208.16%,苗期157.48%;石灰性土上成熟期Cd富集系数分别高淀粉积累期28.62%,块茎膨大期44.64%,花期74.36%,苗期49.36%;黄壤上马铃薯植株Cd富集系数平均为6.90,石灰性土平均为3.66;Cd进入马铃薯植株后开始逐渐累积,黄壤上根部富集系数平均达8.22,石灰性土平均达3.54;茎段分别为7.50和3.80;叶片分别为4.97和3.65;块茎富集较少,分别为0.95和0.36;石灰性土上马铃薯块茎富集系数低于黄壤且均小于1(表3)。

2.2.2 马铃薯不同生长时期Cd转运系数变化

各生长时期转运系数表现出:根-茎段>根-叶片>根-块茎的总体趋势。黄壤上植株转运系数均值为0.89,块茎均值为0.11;石灰性土上植株转运系数均值为0.66,块茎均值为0.17;黄壤上马铃薯植株转运系数大于石灰性土。马铃薯根-茎段在淀粉积累期转运系数与其他时期差异显著(P<0.05),黄壤上分别是苗期的1.74倍,花期1.93倍,块茎膨大期1.48倍,成熟期1.90倍;石灰性土上分别是苗期的2.09倍,花期2.48倍,块茎膨大期1.63倍,成熟期1.38倍。两种土壤条件下马铃薯根-茎段在淀粉积累期转运系数均大于1,块茎Cd的转运系数均小于1(表4)。

表3 马铃薯不同生长时期镉富集系数Table 3 Cadmium enrichment coefficient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of potato

表4 马铃薯不同生长时期镉转运系数Table 4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cadmium in potato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3 讨论

土壤重金属的迁移性受土壤pH值和有机质的影响较大[10],土壤pH值与马铃薯根、茎中Cd含量呈负相关,这是由于酸性条件下重金属具有较高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pH值较小的土壤中胶体、粘土矿物颗粒吸附的Cd与H+交换量将会增加,导致土壤有效态Cd2+的浓度增加,从而促进重金属向植物体内的迁移[11,12]。本研究中马铃薯各器官Cd含量均随胁迫增大而升高(图1、图2),相同Cd胁迫条件下,马铃薯根茎叶Cd含量表现出黄壤>石灰性土;pH值较高的石灰性土种植的马铃薯Cd含量更低,是由于碳酸盐有效降低了土壤中的交换态Cd,从而降低植株对Cd的吸收。因此在Cd污染土壤上可适当增加土壤pH值,降低土壤中Cd向植物迁移的能力和农作物中的Cd含量,保障当地农作物食品质量安全[13]。石灰性土中Ca、Mg离子对Cd吸收也存在一定的拮抗能力,Ca、Mg离子的存在也抑制了马铃薯对Cd的吸收[14]。影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有很多原因,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是重要因素之一[15,16]。有机质可通过氨基、羧基和羟基与Cd螯合配位结合,从而降低Cd生物有效性[17-19]。本研究中石灰性土有机质含量更高,碳酸盐类也有效的降低了土壤中Cd向植株的迁移。

Cd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与分配是多重因素共同决定的,转运系数是指植物地上部中的金属含量与地下部中金属含量的比值,反映重金属从根系分配到其他器官的能力和效率,富集系数可反映植物对重金属富集程度的高低或富集能力的强弱[20-23]。茎叶中Cd的累积主要来源于根系对土壤中Cd的吸收迁移[14,15,24],此外根部木质部汁液中以自由离子存在的Cd,在根压作用与蒸腾作用共同条件下也会向地上部进行运输;地上部分的Cd在实现了木质部到韧皮部的转运以后,也会随着植物生长发育在茎叶等器官之间通过韧皮部进行再分配[25]。通过比较马铃薯不同部位的转运系数可知,两种土壤上马铃薯根-茎段转运系数较大;这是由于作物根细胞壁通过选择性吸收,吸附和固定土壤中的Cd,大部分Cd被截留在细胞壁中;根系吸收的Cd先通过根与叶相连的木质部运输到地上茎叶部分,然后再通过叶与块茎相连的韧皮部从茎叶转运至块茎。蒸腾作用对叶片中重金属的吸收也起重要作用,Cd在植物体内长距离运输的速率约为0.35~0.60 m/h,蒸腾越强,向茎叶中的运输也就越快越多[12,24-27];马铃薯根-块茎转运系数较小,一方面是由于Cd与根系分泌物有机酸等通过竞争性结合后滞留在根表面,通过主动运输转移至其他器官的Cd2+量减少;另一方面马铃薯根系向地上部分输送营养时,各个器官都会对Cd2+产生截留作用,大部分Cd2+被截留在根、茎、叶中,只有少量的Cd2+转运到块茎[15,28-30]。

综上所述,随着Cd胁迫的增强,黄壤和石灰性土上种植的马铃薯植株和块茎Cd含量都增加。黄壤上马铃薯植株Cd的富集系数较高,均值可达6.90,石灰性土的富集系数均值可达3.66;马铃薯可食部分块茎Cd的富集系数相对较小,黄壤上最大值为1.23,石灰性土上均小于1。两种土壤上马铃薯可食部分块茎的转运系数在0.09~0.21,T1和T2处理马铃薯块茎Cd小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2—2017)[31]0.1 mg/kg的限值;在Cd胁迫条件下,黄壤和石灰性土上种植马铃薯均表现为高富集、低转运的特点。

猜你喜欢

石灰块茎马铃薯
遮阴处理对白及块茎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
环境与植物激素对马铃薯块茎休眠与萌发的影响研究
冶金石灰质量与转炉炼钢石灰实际消耗量的关系分析
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的块茎范式新尝试——《作为文化块茎的传统武术:南部侗族黑虎拳的民族志研究》序
马铃薯有功劳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春栽马铃薯种植技术
降低粗选石灰PH值在沙溪铜矿的运用
石灰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