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策略研究

2021-05-25袁晓梅

艺术品鉴 2021年12期
关键词:陈列文物保护藏品

袁晓梅

文物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与文明进步的见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历史研究以及艺术研究价值。做好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是国家、各级博物馆乃至每一个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履行的责任。所谓文物保护就是指对具有历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文化与艺术价值的历史遗留物,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避免自然和人为损害,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价值的实践过程。当前,在强调文化传承、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各级博物馆应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对文物陈列与保管进行调整与优化,以提升文物管理与利用的价值。

一、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的必要性

博物馆是各地区进行文物陈列与保管,落实文物保护工作要求的重要机构。文物作为人类文明的遗产,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历史研究、艺术研究价值,而博物馆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做好文物的陈列与保管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例如在意识的引导下,博物馆工作人员能够提升责任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认真的态度投入文物的陈列与保管工作之中,最大限度保护文物的价值;博物馆管理部门能够逐渐推动管理制度的革新,积极引入新的陈列方法和保管技术,从而优化管理环境,提升文物保护科学水平。

当前,从部分博物馆的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效果来看,文物保护意识的导向作用并不凸显,在运行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管理部门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研究缺乏体系,导致文物的陈列与保管的方式相对陈旧、制度僵化,对文物的研究价值造成了负面影响;文物陈列与保护环境管理不到位,一些县级博物馆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投入,导致文物出现积灰、褶皱、破损等问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淡薄,甚至对于文物出现的掉粉、褪色、粘连等问题缺乏必要的应对能力,导致文物价值受到破坏等。

综合以上分析,博物馆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短板,需要基于文物保护要求展开有效的陈列与科学保管。坚持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展开文物的陈列与保管是十分必要的。

二、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策略

(一)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提高对文物陈列与保管的重视

基于文化保护意识的导向,博物馆应提高对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的认识。

首先,博物馆应在文物陈列与保管中渗透全员参与的工作理念。文物保护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些人的责任,而是整个博物馆所有人员的责任。因此,博物馆在管理中,应调动全员参与,从管理人员到基层工作人员,每个人都应明确具体的保护职责,积极推动各项保护工作的有序落实。

其次,博物馆应在文物陈列与保管中强调“防患于未然”的理念。某县级博物馆为探索基层博物馆藏品日常保养新途径,引入了预防性保护理念,并开展了前期研究、文物本体评估、保存环境评估、病害原因调查,以及可移动文物健康评测等工作,调查研究了博物馆内藏品保存环境及保存现状,并采取了改善博物馆环境、增加藏品软性隔离层、增加除湿材料、配置除潮箱、升级照明措施、藏品本体保养、配置珍贵藏品囊匣、藏品分类放置、抢救性修复部分珍贵藏品等措施。在此种理念的指导下,博物馆文物的保管工作变得更加主动,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再次,博物馆应在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中强调规范化、制度化的基本思想。博物馆需要结合文物藏品的特点,制定特殊的管理规范、制度,明确制度落实的细节,形成统一化管理规范,这样才能强化管理者的文物保护意识,提高文物陈列与管理的科学水平。

(二)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优化文物陈列与保管环境

文物经过漫长的时间洗礼已经变得十分脆弱,其在陈列与保管中对于环境有着严苛的要求。基于此,在博物馆文物保护意识的导向下,应对文物陈列与保管的环境不断优化。

从物质环境来看,博物馆应增加资金、设备等资源投入,为不同类型的文物创造良好的陈列和保管环境。例如某县级博物馆为改善书画、纺织品、木器、骨器等文物的陈列与保管环境,购置了一批质量优良的展柜,这些展柜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可以合理控制展柜内的温度和湿度,达到防尘、防有害物质入侵的作用;柜内具有人造光源,可以灵活地调节光源以及光照度,这样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陈列展览氛围,还能够有效避免光照对文物的伤害;展柜同时具备防火性能,在火情发生时,可以对于不同的文物采取不同的灭火方法,最大限度地限制火灾对文物的损毁。这样的保护措施可以提高文物陈列与保管的条件,延续文物的研究价值[1]。

从制度环境来看,博物馆应结合自身发展不断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日常养护制度,即制度规定日常养护的内容、方法以及责任,确保文物安全,及时反馈问题;人员管理制度,即通过人员交接,做好责任的转移和落实,保证文物在展览与保管期间的安全;文物修复制度,即根据文物保护要求,规定文物在修复中的要求,整合文物纹理、属性、价值、疾病等信息,确保科学修复,以保证文物的研究价值;档案管理制度,即文物的陈列与保管应做到账目清楚,资料齐全,档案一式两份,如有调整变化,必须及时办理出入库交接手续,对陈展与保管的文物档案进行调整,保存交接手续档案,以备核查。这样的制度管理将文物保护意识落到了实处,并通过制度化的运行提高了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实际效果。

(三)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有效管理

博物馆工作人员文物保护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文物陈列与保管的效果,因此,博物馆应重视对工作人员的管理,通过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开展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以及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等途径,不断强化其文物保护意识,促使其在工作中落实文物保护的责任[2]。

首先,博物馆应通过制度建设,为工作人员提供行为规范。目前一些县级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明显存在工作敷衍,缺乏责任心的现象,在日常养护中也是马马虎虎,难以达到保护文物的要求。针对此,博物馆应在文物保护意识导向下建立完善的文物陈列与保管制度,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提出明确要求,并细化到日常工作内容,同时利用相应的检查与监督机制,提高工作人员履行工作职责的主动性,强化其保护文物的意识,最终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其次,博物馆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从日常维护到文物修复进行综合培养。文物保护不仅包括陈列和保管,还包括受损后的修复,而后者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博物馆在教育培训中应重视对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避免其在工作中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同时还应积极引入专业修复人才,提升专业人才队伍水平,加强文物保护力度。

再次,博物馆应主动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组织工作人员积极学习。县级博物馆的管理模式在一些环节存在漏洞,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进行弥补、优化,以积累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经验,提升文物保护实际效果[3]。

(四)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突出博物馆的文化特色

文物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做好文物的陈列与保管工作,加强文物保护,是博物馆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基本要求。当然,保护不是固步自封,对于文物这种特殊的文化遗产而言,保护中应包含着传承与弘扬的含义。基于此,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意识的导向下,应当立足当地的文化特色,做好文物的陈列与保管工作。

首先,博物馆应整合馆藏珍品,设计文化主题,组织展览活动。例如某博物馆通过清点,确定有陶器、石器、玉器、瓷器、书画、丝织品等文物一万余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确定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文物。在陈列中,管理人员以文物类型为主题,以时间为线索进行设计,从横向和纵向展现文物藏品,为参观者提供了一次文化的盛宴。

其次,博物馆应注重突出文化特色,利用文物展览呈现当地文化发展脉络,利用不同文物之间的关联性,展现文化内涵,设计介绍信息等等,吸引参观者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4]。

再次,博物馆应积极引入现代技术,在科学保管的同时,为民众提供更加真实的文化体验。例如一些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技术、VR技术等,让参观者在不直接触碰展览品的同时,获得逼真的感官体验,感受文物蕴含的浓厚的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加强文物陈列与保管是博物馆实现文物保护的基本工作。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对于保护文物的科学研究、历史研究、艺术研究价值,促进博物馆的运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博物馆在管理中,应坚持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不断完善文物陈列与保管环境,加强人员培养,突出文化特色,使文物能够真正发挥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作用。

猜你喜欢

陈列文物保护藏品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鞍山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组合与构建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