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射频消融治疗脊柱内镜术后椎间盘源性脊神经后支疼痛的疗效分析

2021-05-24李荣伟

医药前沿 2021年5期
关键词:源性射频脊柱

李荣伟

(曲靖市第五人民医院 云南 曲靖 655000)

脊柱内镜技术应用于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等病症中,相比于传统术式,优势明显,特色是治疗疗程短、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虽然如此,但术后椎间盘源性腰神经痛的发生率比较高,以术后臀部、腰部疼痛不适为主要症状。腰脊神经后支射频技术为临床进行脊柱内镜术后椎间盘源性腰神经痛带来了新的选择[1]。本文收集2018 年9 月—2020 年6 月在本院进行脊柱内镜术后椎间盘源性脊神经后支疼痛患者54 例对其疗效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 年9 月—2020 年6 月在本院进行脊柱内镜术后椎间盘源性脊神经后支疼痛者54 例,纳入标准:(1)既往存在脊柱内镜腰椎手术病史;(2)腰痛明显,伴随大腿部、臀部疼痛,疼痛范围在膝关节以下;(3)存在腰椎旁局限性压痛,未出现下肢反射、感觉、肌力异常;(4)直腿抬高试验结果呈现阴性。排除标准:(1)其他病症导致的腰痛;(2)存在消化道溃疡、恶性肿瘤、凝血系统疾病、感染、糖尿病、精神疾病、神经根症状等。分为对照组(n=27)和治疗组(n=27)。对照组的男患者为16 例,女患者为11 例;患者最小年龄40 岁,最大年龄73 岁,平均年龄为(48.2±6.5)岁;治疗组男患者为17 例,女患者为10 例;患者最小年龄41 岁,最大年龄74 岁,平均年龄为(47.9±6.4)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治疗组射频消融治疗:给予患者局部麻醉,选择俯卧位,穿刺点确定的为责任节段与上一节段腰脊神经后内侧支走行的腰责任节段及上一节段上关节突同横突交点处,通过C 臂对穿刺点进行精确定位标记。对疼痛侧腰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借助10 cm 长度的、裸露端1 cm 的22G 射频针,将目标点外侧1 cm 的地方作为皮肤进针点。以穿刺针对皮下进行快速穿刺,推进目标点,对目标点骨质进行直接触及,以C 臂机对正侧位进行标准透视,确定针尖处于椎间孔中。其中1 例患者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后出现一侧臂上皮神经痛,T12-L3 为责任区域,给予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将射频电极插入进行感觉测试,50 Hz 频率、0.3 ~0.5 V 的电压,患者倾诉疼痛部位同术前无异;对2 Hz、0.3 ~0.5 V 电压进行测试时,患者有竖脊肌等腰臀部肌肉跳动的情况出现,未见患侧下肢出现放射性痛、肌肉弹跳,其表示测试成功。对靶神经位进行确定后,给予射频治疗,70℃、75℃、80℃各进行1 min的治疗。结束治疗15 min后,若患者无异常情况出现,则将其送回病房。

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75 mg/次,2 次/d,治疗3 周后停药。

1.3 观察指标

(1)疼痛情况:通过VAS(视觉模拟评分)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其中的无痛采用0 分表示,轻度疼痛采用1 ~3 分表示,中度疼痛采用4 ~6 分表示,重度疼痛采用7 ~9 分表示,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感采用10 分表示[2];(2)疼痛改善情况:VAS 评分相比于治疗前,减小≥50%,视为优;VAS 评分相比于治疗前,减小40%~49%,视为良;VAS 评分相比于治疗前,减小30%~39%,视为可;VAS 评分相比于治疗前,减小<30%,视为差[3];(3)功能障碍改善情况:以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作为依据,对两组腰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评分若越高,则越证明功能受限程度严重。术前、术后6 个月均需要1 次评定,(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为改善率的计算方法。其中优:改善率达75%以上;良:改善率介于50%~74%间;可:改善率介于25%~49%间;差:改善率<25%[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包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点VAS 评分情况对比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VAS 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的V A 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VAS 评分情况对比(± s,分)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VAS 评分情况对比(± 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 个月 治疗后3 个月 治疗后6 个月治疗组 27 5.68±0.76 1.84±0.70 2.01±0.58 2.18±0.50对照组 27 5.69±0.66 2.23±0.42 3.40±0.69 3.62±0.49 t 0.0590 2.6808 9.7413 12.5036 P 0.9531 0.0088 0.0000 0.0000

2.2 两组疼痛改善情况的差异对比

治疗组疼痛疗效优良率为92.6%,显著高于对照组疗效优良率的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改善情况的差异对比[n(%)]

2.3 两组功能障碍改善情况的差异对比

对照组与治疗组的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分别为74.1%、96.3%,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功能障碍改善情况的差异对比[n(%)]

3.讨论

坐骨神经痛、背痛主要是由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牵引、针灸、推拿等传统性的中医治疗手段,其在腰椎间盘突出早期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性成效,对于保守治疗未取得理想成效者,开展手术治疗是患者最后的选择,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目前已经逐渐发展为经脊柱内镜术[5]。脊柱内镜术具有安全可靠、效果确切、侵入性小等优点,椎间盘源性腰神经痛属于腰椎内镜术后十分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一般在术后2 周~3 个月内发生,更有甚者,术后2 ~3 d内就会有症状出现[6]。

根据此次结果可知,治疗组治疗1 个月、3 个月、6个月后的VAS 评分相比于对照组低,两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比较治疗后的疼痛疗效优良率、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治疗组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腰部脊柱内镜术后发生腰臀部疼痛者,开展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消融治疗,相比于口服用药的治疗方式,更有利于减轻疼痛,治疗安全性高。

开展腰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治疗需要注意的事项为:(1)对直头射频针进行选择时,射频针尖需在上关节突和横突交界部位,可以移动针尖至交汇处,促使后支接触范围扩大,切实提高临床疗效;对弯间射频针进行选择时,通过尖端的角度优势最大限度地让针尖方向与后支走行方向平行,得到最佳射频热凝效果;(2)后支射频消融前需要电刺激测试,控制感觉、运动测试电压≤0.5V,将责任后支精确定位出来,从而精确热凝受累后支,以免后支副损伤过多;(3)术后予以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短期服用,促使治疗区域炎症介质减少,让术区邻近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

综上所述,脊柱内镜术后椎间盘源性脊神经后支疼痛实施射频消融治疗有利于减轻疼痛,恢复功能,安全可行,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工作中。

猜你喜欢

源性射频脊柱
5G OTA射频测试系统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关于射频前端芯片研发与管理模式的思考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ALLESS转动天线射频旋转维护与改造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